為什麼孩子愛黏媽媽,因為你是我敲了1000個肚子的門才找到媽媽呀

2021-03-03 愛嬰寶貝圈

鄰居寶媽最近遇上點麻煩事。原本覺得孩子大點了,白天爺爺奶奶看也沒問題,所以她選擇回到職場。

誰知卻發生了這種情況:

她的女兒現在不到一歲,白天的時候還好,就是到了晚上就開始黏著媽媽不撒手,不管是洗澡還是吃飯,甚至上廁所都跟著媽媽,晚上睡覺的時候誰哄都哄不睡。

有一次她去出差,晚上孩子找不到媽媽哭到累的不行了自己才睡著的。原本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會比較好帶了,但是卻沒有發現孩子還是那麼黏著她,這也讓她非常的暖心,當然也很心疼。

昨天圈姐還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3歲左右大的男孩正和奶奶一起玩,他玩著玩著突然很傷心,忍不住地抽泣。奶奶就問,「怎麼了乖乖?」小男孩兒抹著眼淚用委屈的聲調說:「我想媽媽了.」

說起孩子黏人,很多媽媽應該都有同感。畢竟在黏媽媽這件事情上,孩子可以說是「矯情」到了新高度。

吃飯?要媽媽喂。

穿衣?要媽媽穿。

喝水?要媽媽倒。

上廁所?也要媽媽擦屁屁。

總之就是,什麼事情都得媽媽來,不準任何人插手,亦步亦趨,走哪跟哪。儘管這是媽媽專屬的「榮耀」,可孩子這黏人的熱情實在讓人招架不住啊。

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想問:為什麼孩子這麼黏媽媽?

其實,孩子黏人真不是件壞事,相反,孩子黏人,都是因為對媽媽的愛。

對一歲以下的寶寶來說,他們本能上就會想和媽媽多親近,因為在沒出生的時候,他們在媽媽的肚子裡已經呆了將近十個月。

而在出生後,他們並不能很好的區分空間,所以只能纏著媽媽。

而且在孩子有任何需要的時候,媽媽總會及時的出現,比如說餵母乳,安撫等等,所以在孩子的眼中,媽媽就意味著食物和溫暖

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是很缺乏安全感的,因為他對外界的事物一無所知,只能通過尋找媽媽身上的味道來獲得安全感。

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來說,媽媽對孩子的需求更加敏感。神奇的生理機制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媽媽會比其他人更加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比如嬰兒時期一哭媽媽就能泌乳。隨哭隨到,盡力滿足,這都是媽媽以外的人難以做到的,孩子對媽媽自然更加信任黏人了。

而在外人面前,孩子很「識時務」地知道和這個人有距離,不能任性妄為。但在媽媽面前,孩子安心又放鬆。因為他知道,媽媽是帶我看這個世界的人,我的一皺眉,一流淚,一揉眼,一哼嚀,都能換來媽媽無條件的接納。所以他敢於卸下所有偽裝,在最親密的媽媽面前,做最真實的自己。

越是在媽媽面前「不聽話」的孩子,越證明了孩子對媽媽的絕對信任。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雖然我們常說孩子精力無限,充電五分鐘,精神一整天。但其實孩子內心的「電力」,是來自媽媽的愛。

媽媽,是他探索世界的勇氣源泉。在媽媽的身邊,他才敢去接觸新的事物。即便是在旁邊安靜地陪著,孩子也能在心理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安心地玩耍。

一旦和媽媽分開,他就需要獨自面對這個陌生世界,面對每一處的不安和恐懼。當媽媽回歸,自然就黏得緊緊的,一刻不肯鬆手。

那個帶著熟悉氣息的懷抱,就是他們安全感的源泉和基地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對孩子來說,媽媽代表著「生存需求」,他們本能地會依賴媽媽來獲取食物和照料。哭鬧、黏人等都是孩子企圖獲得媽媽注意力的一種方式。

因為育兒觀念的制約,因為生活瑣事的壓力,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好好對待孩子。

孩子哭鬧著要抱抱的時候,我們狠心過沒抱他,因為聽說孩子不能一哭就抱。

孩子把屋子弄的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們生氣吼過他,還讓他哭著把東西一樣一樣放回去。

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我們罵過他,當時表情一定特別猙獰可怕。

心煩不想被打擾的時候,我們乾脆躲出去不見他,出門那一刻,他一定很傷心。

孩子不過是想要媽媽,而我們卻在他伸手求助的時候,狠狠地推開了他!

原來表面張牙舞爪只是保護他的盔甲,內心的柔軟才是他渴望被看到的真實。

幾個月前,蘭州公交車上,發生了一件特別暖心的事。

一位媽媽因為疲憊低著頭睡著了,坐在旁邊的小男孩擔心媽媽磕著碰著,就默默地用胳膊撐著媽媽的下巴。

同樣的姿勢保持了整整一路,足足撐了20多分鐘。

小小的身體為媽媽撐起了一個舒適的角落,胳膊再酸疼,自己再疲憊都比不上對媽媽的心疼。

誰都不能否認,為人父母需要辛苦付出。

但我們常常忽略,當你為孩子操心,甚至發脾氣的時候,那個小小的人也在用盡渾身力氣愛著你。

他們愛你,比你想像得多得多。

有句話說:沒有一百分的媽媽,只有一百分的孩子。

如果讓我們給孩子打個分,10分滿分,恐怕沒有人會打10分。

看過一個段視頻,裡面採訪了幾位媽媽,分別給孩子打分的結果是這樣的:


減分的理由各式各樣:

「愛用袖子擦嘴巴」、

「不愛吃青菜」、

「一天哭五六次」、

「他睡覺要摸耳朵,早上不愛起床」、

「不聽話」……

就像朋友吐槽說的「孩子能激怒當媽的缺點,像天上的繁星一樣數不清!」

可鏡頭一轉問到孩子給媽媽打多少分?

對媽媽的評價,只有更高,沒有最高!


而他們被媽媽減分的缺點,原來是對媽媽深深的愛。

滿分10分,答案卻不止10分...

「喜歡媽媽陪我玩」

「喜歡媽媽的口紅」

「喜歡媽媽親我」

「媽媽的臉像棉花糖」

「想保護她」

「媽媽變老了,我會傷心」

後臺的媽媽,看到孩子給自己評價和打分,愧疚的同時,潸然淚下。

愧疚的是,自己對孩子的喜歡,帶著條件。感動的是,孩子對自己的喜歡,帶著天生的濾鏡,完美的無可替代。

雖然當媽後糟心的時候很多,但暖心的時候也不少,孩子們調皮、不聽話、貪玩,還經常亂發脾氣;

但他們同樣善良柔軟、堅強有愛,或許比起我們愛他,孩子更愛我們,而且很愛很愛。

知道了孩子愛黏媽媽的答案後的你是不是感覺很暖心呢?

孩子的黏人不是故意要和媽媽作對,恰恰是孩子對媽媽愛的表現。

那聲「媽媽」的背後,更是包含著孩子對你無限的愛戀和被需要的認可。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抱抱,也不要嫌棄孩子太煩,珍惜孩子對你的依戀,畢竟這種甜蜜的負擔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呢!

我當時在雲彩上看到你那麼溫柔,就想一定要做你的孩子。我敲了1000個肚子的門才找到你啊媽媽。

關注愛嬰寶貝圈,每日孕產早教知識全分享!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更黏爸爸還是媽媽?】

相關焦點

  • 男孩小時候總愛黏媽媽,這個真相你需要知道
    一會要我抱,一會要我陪著玩玩具,甚至連上廁所,都要我陪著,很多時候,黏到我連一絲喘氣的機會都沒有。有次下班很晚,回家後才吃飯,可兒子卻硬拉著正在吃飯的我,要我陪他玩,我一次又一次的耐著性子告訴他:「媽媽還沒吃飯,媽媽吃完飯陪你玩,」可兒子就是不答應。
  • 「出生之前,我在天上挑媽媽」,孩子比你想像中更愛你!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 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看了這首小詩,我突然想到泰戈爾在《孩童之道》中寫到:「只要孩子願意,他此刻便可飛上天去。
  • 《我討厭媽媽》告訴你有多愛媽媽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有關媽媽的繪本——《我討厭媽媽》。這本繪本吸引我的原因在於它的名字,孩子一般都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什麼他會討厭媽媽呢?先讓我們來看看這本繪本的作者。這張圖是上一張圖的延伸,畫面、背景都沒有任何變化,而小兔子依然坐在椅子上,頭一撇,微微向上揚,眼睛閉著,兩隻耳朵也是有些彎曲,左邊出現三個字:"好討厭。"看到這裡,我不禁笑了,因為我家孩子有時候也是這個樣子、這個表情,和這隻小兔子好像。
  • 《傑克》:媽媽,為什麼你生了我,卻不能好好愛我?
    好的母親,不是要給你的孩子多少的金錢,多大的房子,而是給他一個有價值的人生,教會他勇敢,自信,善良,與愛。一個孩子像一張白紙,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的來到這個世界上,他不會分別是非,不知道什麼是好與壞,不知道人心險惡,更不知道什麼是愛,你給予他什麼,他就吸收什麼,反射什麼,所以才會有那麼句話: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照射出父母的模樣。
  • 為什麼喜歡倪萍阿姨,因為媽媽喜歡她的《等著我》
    走的時候一定要牽著媽媽的手叫你亂跑,叫你亂跑,找不到怎麼辦,被人販子拐了怎麼辦別打了,別打了,不會亂跑了,下次不會了這應該是童年記憶裡比較深刻的記憶,趕集時,媽媽不會讓我離開她的視線,亂跑的話,要挨打,因為那時候經常聽到孩子丟失的事情。
  •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引言阿佩是我的好朋友,它有一個3歲的孩子,阿佩很寵著孩子,但是孩子還是不乖不聽話,直到有一次出差,把孩子給奶奶帶,等出差回來後,奶奶說說,這孩子挺乖的呀,在你不在的時候,媽媽聽了心情很複雜,為什麼在自己面前那麼蠻橫的孩子到奶奶那裡反而變乖了?難道是自己的問題嗎?
  • 孫儷吐槽兒子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這樣做比吼他更管用
    只要媽媽一出門,孩子就一直找媽媽。在家的時候,更是恨不得媽媽去哪孩子就跟到哪,一眼看不見都不行。有人問:孩子太黏人,到底是因為他不乖,還是媽媽太溺愛?答案其實有點暖,又有點心酸。1、為什麼孩子總黏著媽媽?弗洛伊德說過:「幼兒最初的焦慮,莫過於他感到將會失去他所愛的人。」
  • 「媽媽,你為什麼總上班?」這麼問的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每天早出晚歸,幾乎總要8、9點才到家,所以幼兒園的接送主要都是爺爺奶奶的活兒。 有一天,他悶悶不樂地對我說:媽媽,你為什麼總要上班呀?我印象特別深,有一次我獨自一人在家,就聽隔壁傳來一陣打罵聲,我又驚又怕,後來趴門上才聽出,原來是鄰居小包子纏著要去遊樂場玩,可媽媽要去上班。說急眼了,她邊打邊吼:「我不上班,不上班哪有錢去遊樂場!要不是因為你,我也不用這麼辛苦!」是呀,父母的辛苦都是「我」造成的,這都是「我的錯」。
  • 「媽媽,你真的愛我嗎?」|「愛」是要傳遞的,你的孩子收到了嗎?
    視頻中可以看出,應該是明星親子節目,家裡到處都是扛著攝像機的工作人員,頂頂看起來七八歲的樣子,卻被媽媽在眾人面前嚴厲的質問:你為什麼吃糖?吃糖以後漱口了嗎?為什麼沒寫作業?那你以後也別寫了.......
  • 媽媽,你怎麼兇我,我都愛你(看哭了)
    作者:魚爸來源:養育男孩(ID: breedboy)猜猜看!
  •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說,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別回來了。你不回來我們玩的挺好,你一回來,她就不乖,還經常惹得孩子大哭。一肚子的委屈瞬間湧上來!為什么女兒跟著別人的時候,是天使寶寶,跟著我就根本不像人類的孩子?
  •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膠水,《我的媽媽是精靈2》續寫經典兒童幻想小說
    陳丹燕不滿足於寫一個簡單的兒童幻想故事,她把成長的苦澀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寫下了每個孩子都可能會遇到的現實困境。讀完《我的媽媽是精靈》,許多小讀者在懵懵懂懂之中,開始理解了「離婚」二字背後的意味,理解了父母從相愛到不愛的真相。親人也許會因為某些原因分開,但愛依然會存在,因為「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膠水」。
  • 單親媽媽遺棄6歲孩子:疫情過後,1000萬家庭正在被遺忘
    一位單親媽媽,把6歲孩子,丟在了杭州一家福利院門口。民警尋著路線,推開這位媽媽的門,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而丟下孩子的單親媽媽,只有28歲,看起來卻面容憔悴,又瘦又弱,穿的衣服更是破了好幾個洞。她告訴民警,她「每天工作10個小時,還欠債6萬。」只好多次踩點,找了一家條件好的福利院,把孩子悄悄放在那裡。
  • 「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呀」,這句話道出了多少母親的不易?
    視頻中,一位媽媽,哭著對孩子說,「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媽媽也是生了你以後才當上媽媽。媽媽也有傷心的時候……,」原來,這位媽媽周末送孩子上興趣班,孩子鬧情緒,媽媽好好說,孩子還是不聽,於是,媽媽就發了脾氣,但上車後,媽媽感到又內疚又委屈,就情緒崩潰了。
  • 辛榮 媽媽我呀
    」;「作為媽媽只能如水,包容,慢慢洗淨魚兒的戾氣,打開心扉,接受陽光,看著魚兒一天天陽光起來」……所有一切,只是因為「這輩子我要負責兩種人,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媽媽,一個看似多麼平常的字眼,但是其中卻蘊藏著最偉大的內涵,是無法取代與無法超越的。母愛是天下之最重要、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源自於媽媽的天性,源自於孩子成長和發育的需求。「媽媽心」是媽媽的愛心與孩子的心愛的結合體,它告訴我們這兩種愛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是互動的,是不可或缺的。
  • 《人狼》—媽媽,你的牙齒好大呀!
    用一種灌輸式的手法,讓觀眾清醒,大灰狼就是野獸,就是食人嗜血的,不會蠢萌到開膛破肚,還要帶著滿肚子的石頭喝水投河;人就是食物鏈的下遊,被撕咬、吃了,就只剩下血肉和骨頭,不會衣衫完整地從肚子裡出來還活蹦亂跳。歡迎進入殘酷的成人世界——一個張嘴就帶著血腥味,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反咬你一口的世界。
  • 媽媽我愛你,我來安慰你
    我說:「嗯,我覺得很傷心,因為我覺得問題還沒有解決啊。」四月點點頭表示理解,然後說道:「嗯,媽媽,我知道你很難過很傷心,你想讓你老公安慰你,可你老公暫時做不到這樣。」我說:「是啊,你爸爸還暫時做不到,但是聽你這麼說,媽媽心裡好受多了,因為你可以理解媽媽。」
  • 媽媽為什麼你有「小翅膀」?孩子洗澡時發問,媽媽回應堪稱教科書
    然而當孩子長大一點後,雖然有了自理能力,但是卻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媽媽,為什麼太陽從東邊升起呀?」「媽媽,為什麼我們不能像超人一樣飛呢?」各種各樣奇葩的問題撲面而來,讓家長毫無招架之力。案例:妞妞今年5歲了,是一個十分乖巧伶俐的小女孩。
  • 孩子排斥的,從來都不是媽媽這個人,而是媽媽對孩子愛的方式!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為什麼孩子叛逆、不聽話,為什麼孩子缺乏安全感,為什麼孩子總是出現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家長提出了無數個為什麼,問自己,問孩子,可是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解答。「看見了呀,孩子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他在向你求助呀!」孩子總是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孩子其實是最懂父母的人,但是他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期待得到父母的理解。看見孩子,看見孩子的期待,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語言,才能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 寶兒,媽媽沒時間陪你,但有方法愛你丨還在職媽媽自由之身
    「同同,我聽見奶奶叫了你好幾次呢,你怎麼不過去吃飯呢?」 同同說:「媽媽都不陪我。我要媽媽陪我吃飯呀。」 我說:「你知道我減肥呀,晚上不吃飯呀。」 同同說:「你不愛我了。」 於是,我確定了一下:「同同,你認為媽媽現在不陪你,媽媽就不愛你了,是麼?。」 「是的!」同同特別堅定的點頭瞪著眼睛說。 對於一個孩子,對於一個沒有太多時間的媽媽,怎麼來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愛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