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排斥的,從來都不是媽媽這個人,而是媽媽對孩子愛的方式!

2020-12-27 簡柒的心理療愈工作坊

母愛似海,我們從來都不曾懷疑她的浩瀚與深沉。但是過於濃鬱的母愛卻會讓孩子產生想要逃離的想法。要麼反抗父母、要麼自我否定、要麼與父母無話可說、要麼產生各種行為問題。

總的來說,都是親子關係的破裂,才導致了孩子和家長之間愛的紐帶斷裂,讓孩子與家長漸行漸遠。

在《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常見的親子關係出現衝突的五種類型,同時給出了五種相應的修復親子關係的方法。

通過書中的理念和案例,我們不僅能夠解決自己正在面臨的親子問題,還能對親子關係的互動中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為手足無措的父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作者介紹

作者:趙玉萍

中國沙盤遊戲實戰專家,國內多維沙盤遊戲的代表性人物。從事沙盤遊戲的系列教學和研究工作20餘年。組織的心理健康線上、線下培訓的參與者達10萬餘人次,諮詢過的個人、家庭心理案例3萬餘例。

本書是作者20多年心理諮詢案例的選編,針對中國式親子衝突的特點,圍繞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五個方面,解決令無數家長困惑的親子衝突和矛盾。

書籍介紹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是一本寫給家長的書,在面對親子問題時,大多數家長都是茫然無措,無從下手,似乎我們的出發點永遠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卻總也不領情。時間長了,家長厭倦了,孩子疲累了,各種問題也就隨之爆發出來。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為什麼孩子叛逆、不聽話,為什麼孩子缺乏安全感,為什麼孩子總是出現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

家長提出了無數個為什麼,問自己,問孩子,可是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解答。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父母的問題,只有父母徹底地覺醒和轉變,破裂的親子關係才能一點點得到修復和重建。

一、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就是「用心」看見孩子!

生命只有被看見,那些在孩子體內隱藏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喚醒。

曾經,一位家長感慨道:孩子最想傾訴的人,竟然是老師,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因為孩子覺得老師能夠懂他,能夠看見他!

看見孩子,不僅僅是簡單地陪著孩子,還要看見孩子行為背後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孩子淘氣、叛逆、打人、害羞,情緒失控。

我們開始抱怨,開始說教,開始指責,甚至威脅、打罵。

我們總是說:老師,您看看我家孩子有什麼問題嗎?

「看見了呀,孩子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他在向你求助呀!」

孩子總是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孩子其實是最懂父母的人,但是他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期待得到父母的理解。

看見孩子,看見孩子的期待,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語言,才能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只有被父母用心看見的孩子,才能成長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父母深深地看見!

書中的第一章,就從父母與孩子的認知偏差出發,指出:你認為的只是你認為的,鼓勵家長建立合理的認知系統,與孩子建立情感的聯結,從而改善親子關係。

二、以愛為名的傷害——令人窒息的愛!

當我們在抓沙子的時候,手握得越緊,沙子流失的越快,但是,當我們張開雙手,輕輕地託起沙子時,沙子會在我們的手掌心,安穩而舒適!

孩子就像我們手心的沙子,當父母想要牢牢地抓住孩子,控制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拼命地掙扎、逃脫,但是當父母安穩地將孩子託在手心的時候,孩子會體會到內心的寧靜和安全,體會到父母給予的支持和關愛,親子關係也會發展地很好很健康。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體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學習還是情感。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時為了面子;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是為了圓自己那個年少時的未曾完成的夢想,還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時為了滿足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權力感。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孩子覺得不舒服,甚至窒息。

傾聽孩子的心聲,共情孩子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的情緒,不要用大人的思維習慣來要求孩子。

有界限的愛,才是最好的愛,不要用愛讓孩子窒息。

書中第二章,作者告訴我們,不要讓情緒控制了我們的感情,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支持和信任。

三、孩子學習好,關鍵在於培養自驅力

平時母慈子孝,一提學習就雞飛狗跳,相信這是很多家庭的常態,怎麼辦呢?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學習成為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迫於父母的壓力而學習,也不是為了別人而學習。

他都18歲了,媽媽還事事替他做主。他幹什麼父母都認為他做的不夠好。現在他遇到很多現實問題,父母又不能替他解決,他不知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只能想著如何逃避。

文中的這段話,是不是描述了很多人的一個狀態呢?

有內驅力的孩子,他們參與度更高、行動更持久,成就感也更足。而想要喚起孩子的內驅力,父母首先要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天我們簡單談一談,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家長需要反省自己,孩子有沒有學習的自主權,所謂的自主權,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孩子自己打心眼裡想做。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不是為了談好父母,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學。

當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學、學什麼的時候,孩子的自主權就被釋放出來了。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讓他們「自己做主」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而且很「爽」。他們會發自內心地認為這件事就是我說了算的,我就是自己的主宰。

父母真正放手,孩子才會有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而放手的前提就是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父母能夠克服自己內心對於孩子的焦慮和恐慌,願意將孩子的生命交到孩子手上。

有一句話說的很形象:這是他的人生,你卻始終掌控方向盤。

書中第三部分,從內驅力的角度,向我們展示,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不僅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還會滋生出各種各樣的叛逆行為,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懂得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

四、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當今社會,最應該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獲益終生。

如今的孩子,與家長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他們經歷了獨生子女的孤獨,他們擁有了更加寬廣的知識面,他們有靈活的信息來源,同時也承擔著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各種焦慮和負擔。他們更加強調自己的話語權,他們更有自信和勇氣等等。

簡簡單單的一句「聽話」,早已不是判斷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誌。而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他們思維更加成熟,更有自主性和行動力,父母們卻依舊在原地踏步,這樣的落差必然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種種矛盾。

孩子需要的尊重、支持,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同時他需要父母放手,讓他去擁抱自己的明天。那種打壓、否定式的教育已經不適合當今新時代的孩子。

我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表達卻有很多種,能否選擇對孩子有幫助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愛意,能否摒棄掉來自上一輩的愛的表達,已經成為當代父母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再也不要說:我小時候曾經經受過多少打擊和否定了!

再也不要用過去的思維和教育方式來面對新時代的孩子了!

第四部分,從人格完善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案例,被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愛著的孩子,最後只能被愛折磨著,甚至痛苦一生。

五、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有的家庭關係,是一口鍋裡的生米,粒粒分明,邊界清晰。而有的家庭關係是一鍋粥,你粘著我,我粘著你,相互連在一起,誰也分不開。

在一個家庭中,主要的人際關係分為三種:夫妻、親子、同胞。

其中,夫妻關係是最基礎,也是最親密的關係。夫妻之間既要建立雙方的同盟,又要彼此保留適當的空間和隱私。只有夫妻關係融洽和諧,家庭中的其他關係才會有積極的發展方向,可以說:夫妻是一個家庭維繫的根本。

而親子關係的發展,可以看做一項縱向的發展,從孩子與母親的黏連,到孩子能夠獨立生活,父母在做的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父母從最初的全權包辦,到適當管教,再到徹底放手,是一個非常艱難,但是非常偉大的過程。

這個分離的過程,完成的好,父母能夠體會到為人父母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孩子也能獲得比較輕鬆自在的發展。

同胞關係,則是區別於上述兩種關係的。兄弟姐妹之間有扶持、有關愛,同樣也會有競爭。如何平衡同胞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父母們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考驗。

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同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一樣,同樣需要我們去維繫。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牽掛又相互獨立,把家塑造成一個溫暖的港灣,製造無壓力的相處時刻。才能讓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積極地投入到家庭情感的交流中,為家庭的和諧增添自己的力量。

家庭才能更加和諧、寬鬆,處於其中的成員才能更好的接納對方,愛對方。

我愛爸爸,也愛媽媽,但是我明白,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啊,而我只是我自己!

第五部分,從人際關係的角度詮釋了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強調每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員,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家庭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讀者感悟

這是一本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因為它從心理沙盤遊戲的角度,用最大眾的言語和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心理學的奧妙。沒有高深的語言,也沒有艱澀的詞語,即使沒有心理學的基礎,依然也能讀懂這本書。

這也是一本父母的行為手冊,書中的案例可能就是你的家庭中正在面對的問題,也可能是已經發生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每一個關心孩子心理健康,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都應該讀一讀的書。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簡簡單單是孩子的問題,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療愈和成長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才能打造一段和諧友愛的親子關係。

我是簡柒,一個在育兒路上砥礪前行的心理學愛好者和踐行者。《親子關係的重建》推薦給關注家庭教育的你,希望你的生活,會因為心理學而更加幸福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媽媽的情緒對孩子影響重大?孩子性格的好壞,關鍵在媽媽
    新聞發布之時,引發網友各種討論:這位母親的餘生都將在自責中度過;有些父母的嘴壞到你難以想像,孩子不是內心夠強大,真的活不到長大;我為這個孩子痛心,這個當媽的,平時肯定說了不少刺激孩子的話,都是日積月累的,撐不了就爆了。
  • 一個快樂的媽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然後又讓母親保持面無表情,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沒有情感回應,最後孩子崩潰大哭。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有遠見的母親,都懂得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快樂。一個快樂的媽媽,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 盤點不稱職媽媽的表現,任何一種對孩子都是「致命」傷害,需重視
    ,那麼媽媽的形象就會在孩子心裡大打折扣,不自覺的孩子就會產生嫌棄媽媽的想法,當然學習不是指書面知識,而是指媽媽要跟上時代的潮流,所以,不主動學習、不與時俱進的媽媽是不稱職的。3、玩心大,忽略孩子玩心大,總是忽略孩子的媽媽是不稱職的,有的媽媽從來都不會花時間、花心思去陪伴孩子的成長,感覺帶孩子特別麻煩,所以她們更多時候是把孩子支開,自己玩,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不陪伴孩子,不教育孩子,不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媽媽是不稱職的。
  • 心理學家:孩子摸著媽媽睡不是「怪癖」,而是在表達「另類飢餓」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注意到,孩子睡覺時除了「各種姿勢」之外,還有各種特殊的「愛好」。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每個人睡覺都喜歡摸媽媽身體的一部分,不然睡不著哭。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怪癖」,很多媽媽都為此苦惱,總是擔心孩子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孩子們喜歡摸著媽媽睡覺。我該怎麼辦?
  • 北京女子圖鑑:促進陳可成長的,不是她的前男友們,而是她的媽媽
    但是陳可絲毫沒有因為父愛的缺失,而導致性格上的缺陷,也沒有因為父親母親離婚了,就對愛情充滿失望,對婚姻充滿排斥。相反,陳可對愛情充滿了期待和嚮往,遇見了喜歡的人就勇敢去愛,不喜歡的就果斷放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所作所為完全按照本心。
  • 【家長課堂】當孩子不再喊你「媽媽」,而是「媽」
    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卻又捨不得孩子漸漸遠去。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其實這也是每一個媽媽都要經歷的:@絕世美顏:確實是,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媽媽的叫,也就是八九歲開始孩子會媽媽和媽之間切換的叫,慢慢的可能就會叫成媽了,母愛確實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 撒貝寧首談陪產情緒崩潰:養孩子從來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遇到這樣的丈夫,別說給他生孩子了,就是跟他多說一句話都覺得難過。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男人,他們可能不是在你生產的時候給你的心上紮上一刀,而是在生活的一地雞毛中,讓你感到當初自己的選擇是錯的。​家庭裡需要父親,更需要流動的愛扮演好父親角色的方式有千萬種,但無論哪種方式,它們都以一個初衷為出發點,那就是愛。
  • 致天下媽媽:你給孩子最好的愛,是先認真愛自己 | 精選
    原來這些年,她從來都沒有把自己活好,她所有對孩子的不滿,其實都是對自己不滿的投射。一個內在匱乏對自己極度不滿的媽媽,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過好,又怎麼指望教好孩子呢?只有媽媽熱愛生活,孩子才會感染到這種快樂;媽媽活得精彩紛呈,孩子也會悄悄綻放;媽媽每天蕩漾著微笑的花,孩子的眉宇間自然舒展如春。在育兒路上,每天就像闖關打怪獸一樣,但真正難的從來不是這些怪獸,而是先活好自己。
  • 「媽媽,什麼是領養?」這兩位媽媽給孩子的解釋,讓人心頭一暖
    生下孩子,養育他們長大就是父母不得不承擔的責任了,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以至於一些孩子小小年紀便沒有了家庭,成了棄嬰、孤兒。社會上的好心人會領養孩子,不過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我們該如何跟領養的孩子解釋"領養"這件事呢?
  • 《你好,再見媽媽》這世上最深沉的是媽媽對孩子的愛!
    《你好再見,媽媽》,裡面的神婆說過這樣一段話:你知道為什麼失去孩子的媽媽沒有稱呼嗎?因為無法表達出來。失去妻子的男人叫鰥夫,失去丈夫的女人叫寡婦,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可失去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稱呼,什麼樣的名稱能夠表達那無法言語的痛苦?真的沒有。
  • 咪蒙離婚被嘲:傷孩子最深的,從來都不是父母離婚......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打著為了孩子旗號湊合的婚姻,從來都只是圓了父母的幻想,事實上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夢。媽媽也總是過來照顧我。這個家庭並沒有破碎,他們雖然不是夫妻了,但還是我的爸爸和媽媽。 《透明人》中知名的離婚律師說,最悲哀的離婚就是,孩子支持你離婚。其實孩子支持的不是父母離婚,是他最愛的兩個人,各自安好。 很多媽媽,把家庭完整當作人生的歸宿,把離婚看作人生的汙點。於是,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委曲求全,消磨自己。
  • 《媽媽是超人》嗯哼甜炸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
    連她自己都感慨:從來不曾覺得自己是公主,直到老公和孩子的出現.才覺得,哦,原來,這個世界還可以是這樣的。在兒子嗯哼的眼裡,爸爸是王子,媽媽是小公主,而自己是小王子,是要保護媽媽的。他也一直這樣做的。節目中做遊戲時,有小夥伴用球「攻擊」他們,嗯哼特別有男子氣概地對媽媽說:「這傢伙就由我來對付。」
  • 劉詩詩稱兒子很熱情,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步步驚心》是隆詩夫婦的「定情之作」,兩人劇情演繹進生活,感情慢慢生溫、加熱,兩人同臺獻唱,讓人感覺很甜,若不是有愛,唱不出這種感覺。由於年齡相差17歲,外界並不看好這對戀人,但「氣人」的是,他們倆居然牽手一起走進婚姻,並生下一個兒子,並且起了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名字——步步。
  • 「媽媽你別不理我」,家長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暴力
    01媽媽你別不理我小明在學校的畫畫比賽中得了第一名,他迫不及待的把這個消息和媽媽分享,可是媽媽卻正忙於手頭的工作。有些不耐煩的打斷了他,甚至說又不是語文考試第一名,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畫畫一直是小明的最愛,為此他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本以為媽媽能夠為他的成績感到驕傲,誰曾想媽媽竟然一句誇獎的話語都沒有,甚至言語中還帶有譏笑和嘲諷。小明本來還想說些什麼,可是聽到媽媽的話語之後,默默的收起了拿在手上想要給媽媽看的畫,一個人回到了房間。看著畫面上一家三口開心的模樣,小明不由得流下了眼淚,因為這是他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 好媽媽≠完美媽媽,而是跟孩子在一起幸福的媽媽
    成為媽媽要面臨的身材變化很多人認為,生完孩子身材可以很快復原,吳秀賢也是這樣想的。但是事實卻是肚子依然還是那麼大,下體還很不舒服。生完孩子並不是解脫,也是一個開始。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外界和家人的理解、支持、鼓勵。在《產後調養院》中這個調養院雖然是為媽媽們設立的,但「孩子至上」成為母親間不成文的金科玉律。
  • 傷害孩子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現在我是人不人鬼不鬼的,我對當初自己的行為深切地感到懊悔,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現在我是家人不愛,孩子不喜。我現在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單親受到傷害!離婚一定會傷害孩子嗎?」小娟一邊看著兩個孩子的照片,一邊哭訴!她特別擔心因為自己離婚,讓兩個孩子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可是已經離婚的她,又無能為力!
  • 養廢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90%的媽媽都中招!再不改就晚了!
    這個問題有將近300萬的瀏覽量,可以看出如何與孩子和平的相處,是所有父母的難題。其中一個家長的回答,我表示認同:他說:我也遇到了和你一樣的問題,直接跟孩子說我做不了,你教我好了。孩子立馬一副驕傲的小表情,坐的端端正正開始彈琴。
  • 博士媽媽帶著女兒跳樓:媽媽是超人,從來都不是句好話
    這幾天一直被一則新聞刷屏,37歲海歸博士帶著5個月大的女兒跳樓,讓人痛心不已。據了解,夫婦兩人都是博士,已有一個七歲的孩子,新生命剛剛來到世上不久,本來幸福的四口之家,一下子分崩離析。懷胎十月,辛苦生下的孩子,博士媽媽為何這樣忍心帶她離開?
  • 小學生作文《給媽媽的信》火了,看完叫人落淚,孩子的愛很純粹
    看到孩子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絕不會傷害媽媽,也不會讓媽媽難過,很多網友看完都忍不住落淚。有網友表示,自己也是一位母親,看完這篇文章才知道孩子有多愛媽媽:「孩子的愛是很純粹的,雖然我有時候做了錯事會忍不住朝孩子發脾氣,但是我家孩子從來不會因為被罵而遠離我,還會在自己難受的時候跑過來輕聲安慰我,明明她才是被吼的那個人......以後我也會控制自己的脾氣,讓孩子在愛裡成長。」
  • 研究表明:帶孩子的最佳人選不是媽媽,這個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
    在當前社會的家庭構成當中,大多數家庭都是由媽媽或者是老人在帶孩子,父親則忙於工作,承擔著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導致缺席了孩子的成長。然而相關研究卻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會更高,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一直非常思念孩子的母親恨不得天天與孩子朝夕相處,然而卻驚訝地發現,短短幾個月中,孩子卻發生了很大的進步。語言表達能力尤為突出,變得比以前更愛說話,也更會說話了,性格也更加的活潑開朗。這讓王女士有些不解,難道自己不如老公會帶孩子嗎?其實爸爸帶娃,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極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