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許氏
民族:漢族
年齡:3500多歲
父母:百家姓
兄弟姐妹: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楮、衛、蔣、沈、韓、朱、秦、尤、楊、何、呂、施、張、孔、曹、嚴、華……
子女:許家旗下子女眾多,不一一介紹。
時光流逝生命,歲月沉澱精華,幾千年來許氏人沉澱下來的家族文化,化為流傳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家族瑰寶,至今仍然傲然獨秀於中國傳統文化中,許氏祖訓中字字珠璣,發自肺腑,言簡意賅,它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許氏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許氏家訓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是先輩留給後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智慧結晶,對祖宗後代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謹記著祖先遺訓,嚴於律己,待人寬厚,飛升騰實。
許姓,中華姓氏之一,屬顓頊帝姬姓子孫衍生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自許由、姜姓、出自外族的改姓等。許由為得姓始祖。
許,本義為認可、應允。許由言與午組成。言,本義為說話。與言組成的字均與言語有關。而午字,本義是杵。甲骨文中的午字像兩頭粗圓、中間有一細腰的杵形,可以舂米。以杵搗臼才能舂出大米,所以午字延伸有牴觸、違反之含義。古代午人應是一支擅長於製造杵和舂米才能的氏族,其定居之地稱為午,後人因文字的轉化出現了杵、午、許等字,午加上言變成為許字,字義有所變化.表示與口和演說有關,許人的原始氏族圖騰和族名應與舂米的職業有關。許人定居之處稱為許,建成的城堡稱為許邑,最終形成了許國和出現了許姓。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公元前523年,許悼公患瘧疾,太子止獻藥,悼公飲後非但沒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見闖了大禍,於是便逃到了晉國。此外,楚國有許伯,鄭國有許瑕,晉國有許偃、趙國有許鈞、許歷、魏國有許綰,他們都是因各種原因從許國流亡到各國的,由於無法歸國,便定居於當地。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這一時期分布在各國的許姓人大都是許國滅亡後被迫遷去的,他們通常仍可保留貴族的身份。但在戰國後期由於社會變革加快,社會分化劇烈,有一部分許姓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貴族地位,如趙人許歷,便是一例,所以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才幹重新博取功勳,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諸國外,齊、韓、燕等國也有許姓分布,所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其中也有處於社會下層的人。通觀這一時期的各國許姓,人數並不很多。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有二:一是許國本來就是小國,人口有限;二是許國滅亡後,許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礎,他們的活動不為史書記載,故今天便很難了解其全部情況了。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陝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的人數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於某一區域,如陝西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一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故唐代以後的許姓名人也多出於此地。
宋元時期
遼國地處中國北方,其境內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後,佔據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這裡主要是漢族聚居區,所以金朝統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元朝的統治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複雜,故境內分布有大量的許姓人。此外,這一時期許姓的民族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在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不少許姓人。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為,也有因躲避戰亂,從而構成了這一時期姓氏分布的又一顯著特點明清以來的許姓狀況。明清時期是許姓人口的大發展時期,見之於記載的許姓人數大大地超過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質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現了一批學者,考中進士的人數也空前增加。還有一個特點,即這一時期在少數民族中湧現了大批許姓,人數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前歷代的總和。
當代許姓的人口已達1000多萬,佔總入口的0.58%,為全國第二十六位大姓。明朝至今600年中許姓人口由60餘萬增至1000萬,增長了整整16倍多,但仍低於全國人口的平均增長率。這600年中許姓主要由東部地區向南和西南地區流動,雲南地區已成為許姓的一塊重要的聚集區。目前許姓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蘇、福建、河南、臺灣五省,大約佔許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山東、河北、雲南、安徽、四川、浙江六省,又集中了28%的許姓人口。全國已分別形成了以粵閩臺、豫魯冀、皖蘇浙、雲川為中心的四個許姓聚集地區。
許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蘇浙閩臺、粵桂雲大部、海南、皖贛大部、山東南部、甘肅西部、黑吉蒙三省區交界地區,許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66%以上,有的地方可達2.5%以上,這一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2%,居住了大約60%的許姓人群。在廣東西北部、廣西北部、雲南西北和東北、四川南端、貴州南部、湘鄂大部、江西西部、冀京津晉豫、山東北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大部、陝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許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4%--0.66%之間,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能34.8%,居住了大約37%的許姓人群。
經歷了風風雨雨,飽受風霜。一往無前。
我國許姓是一個光芒四射的古老族群。許氏人才輩出,世代榮耀。歷代許姓名人主要有:
三國時期的許德:【三國蜀】劉備大司農,許尚:【三國吳】孫權中書郎許尚,許混公:【三國魏】乃係許劭之子。清醇布鑑識,明帝之時為尚書。 許儀:【蜀漢】 譙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武將,武衛將軍許褚之子。官至牙門將,繼承其父牟鄉侯爵位。唐朝時期的許紹公:【唐】許紹,字嗣宗,先世高陽人。因徙居安州安陸,而成為安陸人。祖許弘,父法光,俱為楚州剌史。許叔牙:【唐】許叔牙,字延基,潤州句容人。唐貞觀時,遷晉王府參軍事,弘文館學士。許圉師:【唐】許圉師,安州安陸人(今湖北省安陸)。乃係許紹之少子,素有才幹,研究藝文,擢進士第,累遷給事中,高宗靈慶四年己未(公元六五九年)拜相。許子儒:【唐】許子儒,字文舉,乃係叔牙之子,唐高宗時為奉常博士,初,長孫無忌事,議祠令及禮用,鄭玄六天說:止祀昊天。 許天正:【唐】唐開閩漳二世始祖,天正公,字允心,號雲峰,原籍汝南平輿人,世習儒業,尤精於兵法孫吳。時值天正十五年,博學能文,擢明經經,為紀善。南北朝時期的許奭公:【梁朝】許奭公,以醫著名,仕為太常丞,中軍長史,隨柳中禮入長安,與姚僧坦齊名,經上儀同三司。許懋公:【梁朝】許懋公,字昭哲,高陽新城人,魏鎮北將軍許允之九世孫也。五世祖許詢,晉徵士。其祖許珪宋給事著作郎,桂陽太守。許道幼:【梁朝】許道功,高陽人。以母疾覽醫方,因而究極醫理,遂成名醫。許安國:【後魏】許安國,許洛陽之弟也。官為中山太守。許龍公:【後魏】許龍公,許熙之弟也。官至趙郡太守。許護公:【後魏】許護公,元康之弟也。州主簿,高陽章武二郡太守。許孝敬:【北周】許孝敬,小名洞兒,吳國人,勁勇過人,為蕭晉驍將。許瑞公:【後魏】許瑞公,字徵之,許護之子,官任州主簿。
最大的特長:人才輩出。許氏人才輩出,活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許家有「許冠傑」、「許海峰」、「許智明」、「許安琪」、「許芥昱」……
繼往開來,3500年後的今天,許氏依然是傲然屹立於民族之林,一枝獨秀,弘揚許氏優良文化傳統,傳承許氏精神,肩負家族的歷史使命,讓我們許氏子孫團結一心,攜手並進,再創新輝煌,我姓許,我驕傲,我姓許,我自豪,我姓許,我奉獻!
許家女人都漂亮,許家男人都義氣,許家人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