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汪氏
民族:漢族
年齡:3000多歲
父母:百家姓
兄弟姐妹: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楮、衛、蔣、沈、韓、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
子女:汪家旗下子女眾多,不一一介紹。
時光流逝生命,歲月沉澱精華,幾千年來汪氏人沉澱下來的家族文化,化為流傳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家族瑰寶,至今仍然傲然獨秀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汪氏祖訓中字字珠璣,發自肺腑,言簡意賅,它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汪氏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汪姓最初活動於浙江、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地區。兩漢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皖、贛、浙、蘇地區,已經發展為當地的望族。唐朝以後,汪姓主要從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合肥、安慶、兩廣和福建地區擴散。汪姓是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清初汪姓始入臺灣。
宋朝時期,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的皖、贛、浙、豫的汪姓聚集地。分布在安徽、江西,這兩省集中了汪姓總人口的77%。其次分布於浙江、河南,這兩省又集中了13%的汪姓人口。
明朝時期,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浙江、江西,這三省大約佔汪姓總人口的75.7%。其次分布於湖北、四川,這兩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的汪姓人口。宋元明期間600餘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遷移。全國仍保留以安徽為中心的皖、浙、贛汪姓人口聚集區。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臺灣島,《臺灣通志·人民志》關於臺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覆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臺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臺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臺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臺北三垂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臺。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今新竹市古賢裡);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臺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莊(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慄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臺南市,時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臺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臺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臺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慄8戶,臺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臺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臺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臺中89戶,臺南80戶。其中以臺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臺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錶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在北京、上海、瀋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佔市場的15%—2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製造業及採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經歷了風風雨雨,飽受風霜。一往無前。
最大的特長:人才輩出。汪氏人才輩出,活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汪家有汪文和、汪華、汪倫、汪洋 ……
培植心田品行端正
孝順父母
友愛兄弟
和睦相鄰
教訓子孫
矜憐孤寡
婚姻隨宜
奮志讀書
勤勞本業
繼往開來,5000年後的今天,汪氏依然是傲然屹立於民族之林,一枝獨秀,弘揚汪氏優良文化傳統,傳承汪氏精神,肩負家族的歷史使命,讓我們汪氏子孫團結一心,攜手並進,再創新輝煌,我姓汪,我驕傲,我姓汪,我自豪,我姓汪,我奉獻!
汪家女人都漂亮!
汪家男人都義氣!
汪家人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