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晚上好,今天的推薦給大家的這首歌是是達明一派的《禁色》。遙想1988年,這首歌出現在大家面前,旋律憂傷感人,充滿無奈,可久聽之下心,卻趨向平靜。
說起達明一派,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會覺得有點陌生。達明一派的主創是劉以達,主唱是黃耀明,一個才華橫溢,才情絕藝,一個風度翩翩,肆意瀟灑。早年的達明一派可是和Beyond齊名。此後,家駒去世,達明解散,留給江湖的只剩下他們的傳說。
達明的歌一直都不會止步於淺層的風花雪月,而是會在歌中注入自己的思考,有的是政治,有的是民生還有的是對民生的思考。在讓我們放鬆神經享受音樂的時候,也會讓我們陷入沉思有所感悟。
這首《禁色》便是如此,雖然這首歌沒有獲過任何官方大獎,卻是在達明的歌迷票選中,獲得了最高的票數。
禁色,簡言之就是不能明示、不可提及的顏色。 在這樣一個排斥異己的社會裡,不允許一點點異類出現一片整齊劃一的色彩裡,若摻進了一點其他顏色,便十分扎眼、覺得不適,覺得對方就是怪物。
有人說完全可以把這首歌當作香港同志們悲壯的公開聲明來聽。這首歌提供了一個可供不同時代的,被拒斥的同性戀者代入的角色情景。這首歌的時代意義在於開創了同性戀題材的歌詞風氣,將那時人們避之不談的同性戀話題擺在檯面上,讓人們知道同性戀者並不是怪物。
這首《禁色》後來也有許多翻唱的版本,比如藍奕邦的,不同版本會有不同的韻味。《禁色》不朽的原因還在於它給我們能帶來了接近完美的聽覺享受。讓人彷佛置身於悽涼的雨夜,低沉的歌聲中哀愁如雨絲飄飛,憂傷的旋律纏綿入骨。
劉以達的編曲悽楚孤寂,營造出一個封閉冷清的空間。鋼琴聲不甘地翻躍起伏,最後失真的風琴聲則如嗚咽,不忍離去。
從「愛本是無罪」,到決絕的「到死未悔改」。讓我想起了那句:「乃敢與君絕」,是真正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