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人氣的語文雜誌
點擊標題下方「新讀寫」關注
簡體字與繁體字,孰是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各自文化的堅持和信仰,而對於繁體字來說,臺灣就是把這一個傳統保存並發揚得最好的地方。或者說,也許臺灣將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繁體字文化最完整的地區。
當然在上世紀50年代,蔣介石曾想在臺灣推行簡體字,為了試探民意,曾委託文人寫論文造勢,然後召開議會討論簡體化的問題,但是卻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而近年來,臺灣文化界也在不斷討論簡體化的問題, 不少學者認為,漢字簡化是大趨勢,但他們主張「識繁書簡」,便於書寫但也能保留繁體字。臺灣作家王文興說過,對臺灣人來說,能很快熟悉簡體字寫法,而簡體字本身並不會對文化有太大影響。
臺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卻提出正體字申遺的主張,他認為繁體字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批評「斷代式的大陸簡體字使漢字的象形、會意等漢字之美的特質與意蘊消失殆盡」。
我們所熟悉的同樣使用繁體字的地區,還有中國香港。香港和臺灣雖然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港版的繁體字和臺版的卻略有不同。
那麼問題來了,這「哥倆兒」的字不同在何處呢?
嘆
港版:歎 臺版:嘆
不管是「歎」,還是「嘆」,其實這就是一個「嘆」字。《說文》解釋: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破譯後就是,歎從欠,欠是打呵欠,與出氣有關,所以香港的嘆寫作「歎」,然而,臺灣同胞卻看穿了這個呵欠的本質,打呵欠必須要從口出,「嘆」就華麗麗地出場了。
為
港版:為 臺版:為
港臺的這兩個繁體「為」,本意上啥區別也沒有,但顯然港版的「為」要比臺版的「為」更加古老。因為「為」頭上的爪象形,是從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小篆轉化的,「為」則是由隸書和楷書簡化而來,誰輩分高一目了然。
「為」是象形字,最初本意其實是母猴兒。
床
港版:床 臺版:床
「床」字的繁體,臺版的「床」終於是我們認識的床了,可港版的就不同了,《說文》:床,安身之坐也。從木,爿( pán)聲。字亦作床。
「古閒居坐於床,隱於幾,不垂足,夜則寢,晨興則斂枕簟。」追古溯源,所以港版的床則寫作古人吃喝拉撒都窩在其上的「床」。
裡
港版:裡 臺版:裡
乍一看,還以為「裡」是包裹的「裹」,再看一眼,它就不是包裹的裹,而是上裡下衣的「裡」,差點兒看走眼了。
所以說論「裡」字,還是臺版「左衣右裡」的「裡」比較順眼。
線
港版:綫 臺版:線
說「線」的繁體字前,先引用一番《說文》:綫,縷也。《周禮·天官》:縫人掌王宮縫線之事。表面看兩句沒啥關係,但是有重點:《周禮》下面批《注》曰:線,縷也。
都是「縷」,都是「線」,港臺就是各寫各的,反正意思到位了就成。
面
港版:麵 臺版:麵
當「面」作麵粉小麥粉玉米粉各種粉時,香港用「麵」,臺灣寫「麵」,倆字,眼熟的各佔一半,那就先來說說眼熟的這一半。
香港的這一半用得是「丏」,乍一看跟「丐」長得挺像的,一個不小心就能看走眼。
為了避免走眼,臺灣果斷地選擇用「面」代替「丏」,還能在眾多複雜的繁體字中不用查字典就知道它就是「面」的意思,真是太機智了!
鉤
港版:鉤 臺版:鉤
「鉤」就是那種形狀彎曲方便掛東西的掛鈎、帶鉤,所以說它的繁體港版的「鉤」就很容易理解了,裡面的構造「厶」十分形象。
但是臺版「鉤」裡的小「口」是怎麼回事,還有待看官發揮想像與考證。
醞
港版:醞 臺版:醞
俗話說得好,喝酒誤事兒,所以關於「醞」的繁體字,我們就不談關於酒的「酉」了,只來說說「昷」。
《集韻》說:隸省作昷;《說文》亦說:仁也,從皿,以食囚也。
綜合以上也是說,「醞」同「醞」,都是「醞」,只不過香港喜歡用帶「日」的,臺灣喜歡帶「囚」的。
衛
港版:衞 臺版:衛
一個「衛」字到了港臺同胞手底下立馬成了雙生子,不過雙生子也是有一點點不同的。
比如看到字裡含有人民幣的「幣」,那必定是港版的「衛」。
汙
港版:汙 臺版:汙
《說文》:汙,穢也,一曰小池為汙。意思就是說「汙」就是「汙」所表達的含義,港版是明著汙,臺版是暗著汙。
只
港版:衹 臺版:只
唐、宋之前,「只」還是寫作「衹」的,由於我們老祖先們偉大的智慧,唐宋之後大多就簡寫為「只」了,並且流傳至今。
從這個字來看,還是香港同胞的傳承比較到位。
群
港版:群 臺版:群
這兩個字其實就是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的差別。
《五經文字》裡說:群,俗作群。
才
其實臺灣以前管這個字一直寫作「才」的,不過現在已經流行寫作「才 」了,終於和大陸及香港看齊了!
峰
又是一對上下結構與左右結構的「形似字」,看來香港同胞真的對上下結構有執念,或者說是傳統文字有謎一般的堅守。
如這個「峰」字,好端端的非得給人家疊羅漢,比如我們香港非常有名的TVB演員林峰,好長時間粉絲們都不敢認這個字。
著
港版:著 臺版:著
當「著」表示助詞「著(zhe)」或是穿著的「著(zhuó)」時,臺灣同胞一致寫成「著」,而香港同胞不管詞義怎麼搗騰,始終一致,甭管啥意思都寫「著」。
妝
港版:粧 臺版:妝
《說文解字·女部》解釋:妝,飾也,從女,本意梳妝打扮,「妝」即是「妝」的簡寫,而《玉篇·米部》「糚」下云:飾也,亦作粧。
都是「飾也」,那麼「糚」就是「妝」字,「粧」也是「妝」字,又有《異體字手冊·六畫》中:以「粧」為「妝」之俗字。
可見港版的繁體「粧」與臺版的「妝」其實互為異體字,不過港版的畢竟多了個中轉站,所以啊,臺版的「妝」為優先常用。
編輯:艾彼
資料來源:書法網、海外網、新浪看點。更多寫作指導、熱門時文、寫作素材、讀書方法、學生佳作……盡在《新讀寫》雜誌!
投稿郵箱:xinduxie211@163.com。
長按二維碼 關注新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