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繁體字,香港與臺灣的卻有這麼多區別

2021-02-13 新讀寫

獨具人氣的語文雜誌

點擊標題下方「新讀寫」關注


如今中國大陸地區普遍使用簡體字,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仍使用繁體字。簡體字有簡體字的便捷與清晰,繁體字有繁體字的文化與內涵。不過即使是在同樣使用繁體字的香港與臺灣,有些繁體字的寫法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簡體字與繁體字,孰是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各自文化的堅持和信仰,而對於繁體字來說,臺灣就是把這一個傳統保存並發揚得最好的地方。或者說,也許臺灣將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繁體字文化最完整的地區。

      當然在上世紀50年代,蔣介石曾想在臺灣推行簡體字,為了試探民意,曾委託文人寫論文造勢,然後召開議會討論簡體化的問題,但是卻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而近年來,臺灣文化界也在不斷討論簡體化的問題, 不少學者認為,漢字簡化是大趨勢,但他們主張「識繁書簡」,便於書寫但也能保留繁體字。臺灣作家王文興說過,對臺灣人來說,能很快熟悉簡體字寫法,而簡體字本身並不會對文化有太大影響。

      臺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卻提出正體字申遺的主張,他認為繁體字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批評「斷代式的大陸簡體字使漢字的象形、會意等漢字之美的特質與意蘊消失殆盡」。

      我們所熟悉的同樣使用繁體字的地區,還有中國香港。香港和臺灣雖然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港版的繁體字和臺版的卻略有不同。

      那麼問題來了,這「哥倆兒」的字不同在何處呢?


港版:  臺版:

       不管是「歎」,還是「嘆」,其實這就是一個「嘆」字。《說文》解釋: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破譯後就是,歎從欠,欠是打呵欠,與出氣有關,所以香港的嘆寫作「歎」,然而,臺灣同胞卻看穿了這個呵欠的本質,打呵欠必須要從口出,「嘆」就華麗麗地出場了。


港版: 臺版:

     港臺的這兩個繁體「為」,本意上啥區別也沒有,但顯然港版的「為」要比臺版的「為」更加古老。因為「為」頭上的爪象形,是從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小篆轉化的,「為」則是由隸書和楷書簡化而來,誰輩分高一目了然。

      「為」是象形字,最初本意其實是母猴兒。

港版:  臺版:

       「床」字的繁體,臺版的「床」終於是我們認識的床了,可港版的就不同了,《說文》:床,安身之坐也。從木,爿( pán)聲。字亦作床。

        「古閒居坐於床,隱於幾,不垂足,夜則寢,晨興則斂枕簟。」追古溯源,所以港版的床則寫作古人吃喝拉撒都窩在其上的「床」。


港版:  臺版:

        乍一看,還以為「裡」是包裹的「裹」,再看一眼,它就不是包裹的裹,而是上裡下衣的「裡」,差點兒看走眼了。

        所以說論「裡」字,還是臺版「左衣右裡」的「裡」比較順眼。


港版:  臺版:

        說「線」的繁體字前,先引用一番《說文》:綫,縷也。《周禮·天官》:縫人掌王宮縫線之事。表面看兩句沒啥關係,但是有重點:《周禮》下面批《注》曰:線,縷也。

        都是「縷」,都是「線」,港臺就是各寫各的,反正意思到位了就成。


港版:麵  臺版:

        當「面」作麵粉小麥粉玉米粉各種粉時,香港用「麵」,臺灣寫「麵」,倆字,眼熟的各佔一半,那就先來說說眼熟的這一半。

        香港的這一半用得是「丏」,乍一看跟「丐」長得挺像的,一個不小心就能看走眼。

        為了避免走眼,臺灣果斷地選擇用「面」代替「丏」,還能在眾多複雜的繁體字中不用查字典就知道它就是「面」的意思,真是太機智了!


港版:  臺版:

      「鉤」就是那種形狀彎曲方便掛東西的掛鈎、帶鉤,所以說它的繁體港版的「鉤」就很容易理解了,裡面的構造「厶」十分形象。

      但是臺版「鉤」裡的小「口」是怎麼回事,還有待看官發揮想像與考證。


港版:醞  臺版:

      俗話說得好,喝酒誤事兒,所以關於「醞」的繁體字,我們就不談關於酒的「酉」了,只來說說「昷」。

     《集韻》說:隸省作昷;《說文》亦說:仁也,從皿,以食囚也。

       綜合以上也是說,「醞」同「醞」,都是「醞」,只不過香港喜歡用帶「日」的,臺灣喜歡帶「囚」的。


港版:  臺版:

        一個「衛」字到了港臺同胞手底下立馬成了雙生子,不過雙生子也是有一點點不同的。

        比如看到字裡含有人民幣的「幣」,那必定是港版的「衛」。


港版:汙  臺版:

       《說文》:汙,穢也,一曰小池為汙。意思就是說「汙」就是「汙」所表達的含義,港版是明著汙,臺版是暗著汙。


港版:  臺版:

        唐、宋之前,「只」還是寫作「衹」的,由於我們老祖先們偉大的智慧,唐宋之後大多就簡寫為「只」了,並且流傳至今。

        從這個字來看,還是香港同胞的傳承比較到位。

港版:   臺版:

       這兩個字其實就是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的差別。

     《五經文字》裡說:群,俗作群。

       其實臺灣以前管這個字一直寫作「才」的,不過現在已經流行寫作「才 」了,終於和大陸及香港看齊了!

      又是一對上下結構與左右結構的「形似字」,看來香港同胞真的對上下結構有執念,或者說是傳統文字有謎一般的堅守。

       如這個「峰」字,好端端的非得給人家疊羅漢,比如我們香港非常有名的TVB演員林峰,好長時間粉絲們都不敢認這個字。

港版:  臺版:

        當「著」表示助詞「著(zhe)」或是穿著的「著(zhuó)」時,臺灣同胞一致寫成「著」,而香港同胞不管詞義怎麼搗騰,始終一致,甭管啥意思都寫「著」。

港版:粧  臺版:

      《說文解字·女部》解釋:妝,飾也,從女,本意梳妝打扮,「妝」即是「妝」的簡寫,而《玉篇·米部》「糚」下云:飾也,亦作粧。

       都是「飾也」,那麼「糚」就是「妝」字,「粧」也是「妝」字,又有《異體字手冊·六畫》中:以「粧」為「妝」之俗字。

        可見港版的繁體「粧」與臺版的「妝」其實互為異體字,不過港版的畢竟多了個中轉站,所以啊,臺版的「妝」為優先常用。

編輯:艾彼

資料來源:書法網、海外網、新浪看點。更多寫作指導、熱門時文、寫作素材、讀書方法、學生佳作……盡在《新讀寫》雜誌!

投稿郵箱:xinduxie211@163.com。

長按二維碼  關注新讀寫

相關焦點

  • 香港和臺灣用的都是繁體字,卻有這麼多區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香港和臺灣都用繁體字,但是他們所用的繁體字卻又很大的差別,那差別到底到哪兒
  • 原來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還有這麼多區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香港和臺灣都用繁體字,但是他們所用的繁體字卻又很大的差別,那差別到底到哪兒?今天,我們就來嘮一嘮。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字?終於明白了!
    臺灣生活通微信號:taiwantongtong臺灣生活通,旨在為想了解臺灣和在臺灣生活的華人服務
  •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在很多年前,大約60多年之前吧,中國人使用的漢字,並不是今天的簡化字,而是繁體字,又叫正體字。應該說,繁體字要比簡化字更複雜,但是卻更符合象形文字。但是後來,到了50年代,中國大陸就不再使用繁體字了。
  • 靳東微博數次用錯繁體字,明明生長在大陸卻用繁體字的明星還真不少
    今天狗哥就來和大家嘮一嘮那些身在大陸卻愛用繁體字發微博的明星們。這幾天老幹部靳東總愛發微博含沙射影導致全網轉黑,繁體字微博全文如下。(額...狗哥好久沒有看過形式這麼長的微博了...)細分下來,香港的繁體字和臺灣的繁體字其實也有不同,臺灣現在使用的繁體中文被稱為「正體字」,香港則為「繁體字」。香港地區使用的繁體字還包括一些廣東方言等,而臺灣地區也有包括自己的方言等。
  • 《如懿傳》登陸全球多地市場,TVB粵語臺灣繁體字版本放映
    或許是《延禧攻略》的成功,讓《如懿傳》最終確認信心,中國的網際網路視頻平臺的發行能力和收益能力,早已可以與衛視平臺同日而語,甚至有了追趕超越的味道。與《延禧攻略》依託國內視頻平臺為欄板跳躍到國際市場的做法類似,電視劇《如懿傳》目前也確認了多地多國多語言的版本。
  • 香港三聯書店版《弱傳播》出版,繁體字版目錄公開
    《弱傳播》在中國內地出版一年後,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第一版繁體字版,向內地之外的全球發行。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在古代呀又稱為俗體字,一般呀都與當時的戰局有關係,當時的時局有關係。很多學者呀,都提出了使用簡體字的呼聲,特別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呢,白話文運動興起了,於是呢,就有很多的學者表達了推行,簡體字的倡議,甚至有很多學者,都做出了簡體字的標準,作出了對照表格,隨著這種呼聲呢,在1930年代,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呀,就推行了簡體字的標準,他們為實行簡體字做著準備,可是呢隨著之後抗日戰爭爆發了,然後呢國共內戰爆發了之後呀,國民黨就敗退到了臺灣
  • 繁體字真的比簡體字更能表達「古人的意思」嗎?
    在許多時候,繁體字都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橋梁。但這並不意味著繁體字就是完美的中國文明承載者了,其實繁體字也存在著各種問題和缺陷。理論上來說,我們常所謂的「繁體字」本質上也是漢字的一種簡化字。古代就有很多學者批評這些字非常不科學,「年」字明明甲骨文金文裡是這樣(秂),小篆裡是這樣(秊),指的是穀物成熟,到你這怎麼就變成這麼抽象(年)?由於很多人不服,於是用新字形轉寫舊字形,被稱為「隸定字」,導致一度出現無數異體字。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我們先來看看,這則笑話的內容大致如下:臺灣科學家做了個有趣的實驗,讓臺灣和大陸的小朋友抄寫「憂鬱的臺灣烏龜」100遍,經過觀察他們發現臺灣小朋友抄了十幾遍後就不耐煩了,說明臺灣的小朋友缺乏毅力。他甚至直接提出:在十年之內廢除簡體字的提案,恢復繁體字。他認為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候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與科學性。當然他這麼說也是有一定理論依據的,在簡單熊看來,繁體字首先很多都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大多包含了寓意在裡面..舉個「慄子」:比如「東」邊的東字,在繁體字寫來是這樣的「東」。
  • 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前言: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而繁體字則歷史悠久,可以說中國文字的歷史有多悠久,繁體字的歷史就有悠久。之所以說繁體字歷史悠久,是因為通過繁體字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16年,前英國辣妹合唱團成員,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妻子「貝嫂」在其臉譜上發布了一條內容為將在香港開店,賣個人品牌時尚用品的帖子。帖子用中英文雙語,中文部分用的是簡化漢字,結果她遭到一些香港網友的怒懟,那些網友嗆聲說:「你來,我們很開心,但不要用簡體字,用簡體字就不要來香港開店。」
  • 冷知識科普:為什麼港澳臺用繁體字,新加坡用簡體?
    1976年後,新加坡完全採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同時廢除了臺灣使用的注音符號,全面採用漢語拼音。✪ iWuDaoKou|《五道口學人》我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一個在香港留學的朋友來新加坡找我玩,她見到我的第一面竟然說:哇塞,新加坡居然用簡體字誒!「感覺好像回了國內,比在香港都親切」。
  • 臺灣人不明白:大陸明明沒學過繁體字,為什麼卻能看懂呢?
    古有結繩記事,到後面甲骨文面世,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的出現,漢字的發展方向是由繁入簡的。人們由日月山川的形變造字,字體形態始終是脫離不開本來的樣貌。漢字的簡化運動從近代便已悄然開始,而首先打破繁體字統治全國的是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中農民把國的「或」改為了「玉」,自此拉開序幕,斷斷續續的有人將字體簡化,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系統的將簡體字發行。
  • 在臺灣,簡體字要PK掉繁體字?
    ▲  臺灣「外交部」聲明其實,看看灣灣們簡體漢字聲明中的錯別字就知道,自信不是這麼好找的。另外,通過在語言上做文章,以繁簡之分弄出兩種語言來,可能也是枉費心機。當時,魯迅、胡適等一眾大咖認為繁體字代表一種落後、愚昧的專制象徵,不利於民族國家的教育文化發展,因此不僅要實現漢字簡化,甚至要字母化、拉丁化,以邊與國際接軌。僅就這一點看,魯迅先生的主張與出自其手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倒是有些違和感。隨著1949年國共內戰形勢迅速翻盤,國民黨敗退臺灣,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
  • 一秒分辨廣州人和香港人的區別,最後亮了!
    那麼就一起來看看香港人和廣州人都有哪些差異吧雖然廣府人都是從小講著粵語,香港人也是一直浸淫在粵語的環境中,但還是有點區別的,我們平時看的TVB電視劇和內地粵語電視劇個中所使用的粵語語言,其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由「繁」到「簡」真的好嗎?
    文/史海弄潮中國漢字的發展有上千年了。這些字在不停的演變變換中,在不斷的簡化。而且從我們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當時在那時候已經出現文字了,到後來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有很多個小的國家,每個國家就有他們不同的字的書寫,當時他字很雜字體也很雜。
  • 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 臨安新聞網-讀書時代
    有了「見」和有了「心」之後,親和愛這兩個字不一定就有了道德約束力。不親不愛的人寫了有「見」有「心」的繁體字,並不能就真的成為了知親有愛的人。漢字簡化是五十年前的事,在漢字簡化之前,全都使用繁體字,那時的親和愛兩個字都有「見」有「心」,但那時不是仍然存在許多無親無愛之人嗎?怎麼能把無親無愛之徒的存在歸咎於漢字簡化?這也太難圓其說了。
  • 為什麼港澳臺使用繁體字,堅決抵制簡體字?
    眾所周知,漢字在過去書寫起來非常的繁雜,一個字甚至有數十個筆畫,不僅難以書寫,而且也不好學習和識記。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展了浩浩蕩蕩的掃盲運動,為了儘快讓人們學習更多的字,相關部門對以往的繁體字進行了簡化,簡化後的字書寫起來非常方便,人們學習起來也輕鬆了許多,所以到現在,我國國內一直沿用著當初的留下來的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