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臺灣用的都是繁體字,卻有這麼多區別!

2021-02-07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訂閱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雖然香港和臺灣都用繁體字,

但是他們所用的繁體字卻又很大的差別,

那差別到底到哪兒?

今天,我們就來嘮一嘮。



港版:歎    臺版:嘆


這兩字雖不同,但是他們的字素是一樣的:堇,只不過後來「去土從大「。歎從欠,欠是打呵欠,與出氣有關,所以香港的嘆寫作「歎」,臺灣同胞認為打呵欠必須要從口出,所以就寫作「嘆」了。

 


港、臺的這倆兒繁體「為」,本意上啥區別也沒有,但顯然港版的「為」要比臺版的「為」更加古老。


因為「為」頭上的爪是從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小篆轉化而來的,而「為」則是由隸書和楷書簡化而來,誰輩分更高豈不一目了然~

 


從這個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兩兄弟誰跟祖國母親走得更近:當「著」表示助詞「著(zhe)」及穿著的「著(zhuó)」時,臺灣同胞一致寫成「著」,而香港同胞則始終與祖國母親保持一致步調。



這個「床」字繁體,臺版的「床」終於是我們認識的床了,可港版的就不同了,《說文》:床,安身之坐也。從木,爿( pán)聲。字亦作床。


古閒居坐於床,隱於幾,不垂足,夜則寢,晨興則斂枕簟。



追古溯源,所以港版的床則寫作古人吃喝拉撒都窩在其上的「床」。

 


這個「裡」很容易跟「包裹」的「裹」混掉,但其實仔細拆分一下可以看出來,這個字是「裡」在「衣」中的一個上中下結構,而「裡」則是「左衣右裡」的左右結構,而且兩結構是不能拆分的,看起來可能更符合我們常見字的造字原則。




《說文》中說:綫,縷也。《周禮》下面批《注》曰:線,縷也。都是「縷」,都是「線」,都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字形不一樣,互為異體字罷了。




當「面」作麵粉小麥粉玉米粉各種粉時,香港用「麵」,臺灣寫「麵」,倆字,眼熟的各佔一半,那咱就來說說眼熟的這一半。



香港的這一半用得是「丏」,讀「miǎn」,「遮蔽」的意思,乍一看跟「丐」長得挺像的,可別說,我之前經常看走眼。


為了避免這個困境,臺灣選擇用「面」代替「丏」,讓人一目了然,也是機智。



「鉤」,顧名思義,就是掛東西的掛鈎,港版繁體的「鉤」就很容易理解了,裡面的構造「厶」十分形象,就是個象形符號,而臺版「鉤」裡的小「口」.恕我就很難解釋了。





在唐、宋之前,「只」還僅寫作「衹」,後在唐宋之降,大多就簡寫成「只」了,並且流傳至今。而香港,獨樹一幟,一直堅持用「衹」,大家鼓掌



古文字當中很多字喜歡組合成「上下結構」,有時候我們看一些字很複雜,其實拆分一下結構再把他們重新組裝就會發現,誒!眼熟!比如說這個「群」。《五經文字》曾曰過:群,俗作群。哎!香港繁體,您簡直太文氣了!

 


俗話說得好,喝酒誤事兒,所以關於「醞」的繁體字,我們就不談關於酒的「酉」了,只來說說「昷」,《集韻》說:,隸省作昷;《說文》亦說:,仁也。從皿,以食囚也。



綜合以上也是說,「醞」同「醞」,都是「醞」就得「醞」,只不過香港喜歡用帶「日」的,臺灣喜歡帶「囚」的。



額.其實臺灣以前管這個字一直寫作「才」的,不過現在已經流行寫作「才 」了,終於和我們大陸及香港看齊了!




看來香港同胞真的對上下結構有執念,或者說是傳統文字有謎一般的堅守。如這個「峰」字,好端端的非得給人家疊羅漢,比如我們香港非常有名的TVB演員林峰,有好長時間我都不敢認這個字。



《說文》:汙,穢也,一曰小池為汙。意思就是說「汙」就是「汙」所表達的含義,港版是明著汙,臺版是暗著汙,好有內涵~


轉載:書法網


       「書齋隨筆」是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微信平臺新推出的原創內容欄目。為了提供更好更優秀的內容,更好地服務於讀者,現開通讀者投稿信箱,歡迎大家踴躍來稿。

一、來稿基本要求:

1.稿件確係本人原創作品,且在本微信平臺首發(本平臺發布需打「原創」標識)。請在稿件中註明作者名稱、作者簡介、微信號、聯繫電話;

2.來稿內容以書法為主體的人物故事、詩歌、散文以及可讀性超強的書學評論;

3.投稿文章最好圖文並茂,稿件請以附件形式發送(文字內容最好為word格式);圖片請以附件形式發送。

二、投稿方式和注意事項:

1.投稿郵箱:shuxieweixin@163.com;

2.來稿內容需要經過審核,不能保證所有來稿都能採用,若兩周內未見採用,作者可另行處理此稿件。

相關焦點

  • 同樣是繁體字,香港與臺灣的卻有這麼多區別
    簡體字有簡體字的便捷與清晰,繁體字有繁體字的文化與內涵。不過即使是在同樣使用繁體字的香港與臺灣,有些繁體字的寫法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簡體字與繁體字,孰是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各自文化的堅持和信仰,而對於繁體字來說,臺灣就是把這一個傳統保存並發揚得最好的地方。或者說,也許臺灣將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繁體字文化最完整的地區。
  • 原來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還有這麼多區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香港和臺灣都用繁體字,但是他們所用的繁體字卻又很大的差別,那差別到底到哪兒?今天,我們就來嘮一嘮。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在古代呀又稱為俗體字,一般呀都與當時的戰局有關係,當時的時局有關係。沒了自己沒了美觀,於是呢就終止的那批漢字,實行了我們現在所用到的簡化字吶,在臺灣呢由於在大陸時期呢,他們就有簡化漢字的計劃,於是到了臺灣之後呢,由於國共的對立,他們終止了這個計劃,因為他們認為啊,他們的繁體字更能代表中國文化,於是呢產生了這種文化的競爭,直到現在在臺灣依然用著繁體字,那麼香港和澳門為什麼也用繁體字呢,因為啊,新中國在成立之初,實行的這種簡化字的標準
  • 靳東微博數次用錯繁體字,明明生長在大陸卻用繁體字的明星還真不少
    今天狗哥就來和大家嘮一嘮那些身在大陸卻愛用繁體字發微博的明星們。這幾天老幹部靳東總愛發微博含沙射影導致全網轉黑,繁體字微博全文如下。(額...狗哥好久沒有看過形式這麼長的微博了...)細分下來,香港的繁體字和臺灣的繁體字其實也有不同,臺灣現在使用的繁體中文被稱為「正體字」,香港則為「繁體字」。香港地區使用的繁體字還包括一些廣東方言等,而臺灣地區也有包括自己的方言等。
  •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字?終於明白了!
    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有著獨有的魅力文化,中國的漢字也是有著不一樣的美,到了現代,我們的漢字已經演變成簡體的形式,而且被普及使用,但是去過臺灣香港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在當地很多站牌或者他們書上普遍的還是使用繁體漢字,這就讓很多人很疑惑了。
  •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在很多年前,大約60多年之前吧,中國人使用的漢字,並不是今天的簡化字,而是繁體字,又叫正體字。應該說,繁體字要比簡化字更複雜,但是卻更符合象形文字。但是後來,到了50年代,中國大陸就不再使用繁體字了。
  • 冷知識科普:為什麼港澳臺用繁體字,新加坡用簡體?
    1976年後,新加坡完全採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同時廢除了臺灣使用的注音符號,全面採用漢語拼音。✪ iWuDaoKou|《五道口學人》我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一個在香港留學的朋友來新加坡找我玩,她見到我的第一面竟然說:哇塞,新加坡居然用簡體字誒!「感覺好像回了國內,比在香港都親切」。
  • 《如懿傳》登陸全球多地市場,TVB粵語臺灣繁體字版本放映
    與此同時,另一部乾隆和妃嬪題材的電視劇《延禧攻略》已經捷足先登,愛奇藝平臺上線,並且吹起一陣不小的宮鬥熱潮。或許是《延禧攻略》的成功,讓《如懿傳》最終確認信心,中國的網際網路視頻平臺的發行能力和收益能力,早已可以與衛視平臺同日而語,甚至有了追趕超越的味道。與《延禧攻略》依託國內視頻平臺為欄板跳躍到國際市場的做法類似,電視劇《如懿傳》目前也確認了多地多國多語言的版本。
  • 香港三聯書店版《弱傳播》出版,繁體字版目錄公開
    《弱傳播》在中國內地出版一年後,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第一版繁體字版,向內地之外的全球發行。
  •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用繁體字
    今天在某明星的微博上,看到又是一段繁體字的內容。本人不追星,但是很好奇,看看他以前是不是也是用繁體字寫的。結果還真是,好多繁體字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都用繁體字寫,我直接在下面留言,「用繁體字好有文化呀。」。但是後來想想,還是刪除了,人家粉絲這麼多。我還是小心點好。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他說,繁體字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他認為,追求書寫效率不是簡化漢字的理由。季羨林的觀點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前幾年有一篇《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所寫的文章《簡化字是「山寨版」漢字》,文章中質疑說:「書寫工具決定書體,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的快捷,憑什麼還要用這種山賽版的漢字?…簡化字明顯損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當然他這麼說也是有一定理論依據的,在簡單熊看來,繁體字首先很多都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大多包含了寓意在裡面..舉個「慄子」:比如「東」邊的東字,在繁體字寫來是這樣的「東」。一個"木"一個"日",象徵著太陽從東邊升起。
  • vivo手機字體變成繁體字,啥都不認識了,怎麼變回簡體字呢?
    不管是上學黨還是上班族,人們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愛豆,很多小夥伴都會喜歡臺灣或香港的明星,而在喜歡愛豆的同時,他們用繁體字發文,而我們日常用的是簡體字,看繁體字時少的還能看得懂,多了可能就看不懂了,加上自己也沒學習了解過,只覺得看繁體字就覺得有些難辨識。
  • 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前言: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無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通俗的講就是漢字、都屬於漢字,是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字。
  • 臺灣人不明白:大陸明明沒學過繁體字,為什麼卻能看懂呢?
    古有結繩記事,到後面甲骨文面世,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的出現,漢字的發展方向是由繁入簡的。人們由日月山川的形變造字,字體形態始終是脫離不開本來的樣貌。漢字的簡化運動從近代便已悄然開始,而首先打破繁體字統治全國的是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中農民把國的「或」改為了「玉」,自此拉開序幕,斷斷續續的有人將字體簡化,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系統的將簡體字發行。
  •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不用簡體字?
    中國大陸在1949年全國開始推行文字改革,而簡體字則是這場文字改革的產物,當時的臺灣和香港還不屬於大陸直接管轄,所以仍然保留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比如說美國的一些地方仍然會使用一些古老的詞彙和句子,港澳臺仍然使用繁體字,這是相同的概念,使用字體的不同肯定有其中的原因,但是多樣文字的存在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繁體字的使用對港澳臺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一點。在上個世紀初,不斷有人提出將漢字變化成字母文字,因為這一提議得不到政府的允許,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仍然使用的簡體字和拼音。
  • 在臺灣,簡體字要PK掉繁體字?
    有意思的是,這次臺灣當局罕見地用大陸通行的「簡體漢字」來發布聲明,罕見而耐人尋味。 相互鄙視通常,臺灣當局的官方稿件一律以繁體漢字書寫,(臺灣自稱為正體字,就像稱呼美女為「正妹」一樣)。為什麼呢?本堂認為,從蔡英文政府的角度講,使用簡體字無外乎「明親暗疏」。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由「繁」到「簡」真的好嗎?
    再到後來就有位皇帝為我們漢字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秦始皇,他當時統一了天下,所以字也就要得到了統一。這對我們後來文字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字是得到了統一,後來秦朝滅亡了,就有其他朝代出現了,雖然其他的出現了,但整體的書寫卻沒變,只是書寫風格變了,不同時代出現不同的書寫體,那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如何演變成我們現在的簡體字吧!直到上個世紀中旬,我們還用著繁體字。
  • 臺灣人和香港人就像狗和貓的區別
    我們習慣拿大陸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而有個叫《臺港大不同》的系列漫畫,就生動地展現了港臺文化有趣的不同之處。創作者是在三年多前到香港工作的臺灣人爵爵,和曾在臺灣工作過的香港人貓叔,一臺一港的兩人,以港臺人的視角互相觀察對方,讓我們看到了很多非親歷者注意不到的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