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獵與定居: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6 澎湃新聞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很多能代表中國鄉土文化特徵的傳統民居建築和其中的人開始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本周的活動推薦主題將從空間的變遷出發,帶領人們一同去找尋曾經的鄉土記憶。此外,本周還回顧了最近發生的一場播客界的盛會,以及一個把疫情隔離期間人們書寫的文字實體化的藝術項目。

近期回顧:播客大會的新聲浪,上海版的部屋物語

從「新起點」到「新聲浪」:第三屆PodFest China年會所見所聞

第三屆Podfest China年會主創團隊及分享嘉賓  圖片來自PodFest China 

PodFest China是中國首個圍繞播客展開線下活動的品牌,專注於播客的創新與觀察,由Rebecca Kanthor、徐婧艾、楊一三位資深播客人共同發起。

如果說

第二屆Podfest China年會

「中文播客新起點」更側重於播客的製作創新,那2020年10月31日,在上海舉行的

第三屆PodFest China年會

「播客新聲浪」則將話題擴展到了移動音頻平臺的整個產業鏈。

《泡騰VC》的主播孫騰也是一位投資人,他長期看好播客,「關鍵是需要形成商業閉環。」成熟的商業體系意味著更專業的分工,比如出現商業聯盟、廣告聯盟等環節,讓創作者能更專注於內容本身,有利於創作出更優質的內容。

《泡騰VC》主播孫騰和陳默默在線下聽眾見面會現場  圖片來自PodFest China

播客公社致力於幫助播客實現商業價值,長期與平臺、主播等各方保持溝通。負責人袁寶龍發現,目前播客產業上下遊缺失了很多環節。於是,為了給主播們創造一個合適的錄音空間,公社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開設了實體空間,在其中架設了專業錄音設備。為了提升播客託管、分發和數據統計等各項功能體驗,他們聯合津津樂道播客網絡開發了主播端工具

「音播」

2020年,天貓、三頓半、新世相等品牌也開始關注播客。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等平臺將播客設置為獨立的頻道,與音樂、相聲、有聲書等其他音頻的內容區分開來。袁寶龍認為,平臺擁有更大的用戶體量,有責任去告訴用戶何為播客。播客市場大眾化的過程不能單靠播客的內容創作者,就像不能單靠薇婭和李佳琦來提升直播用戶的滲透率。

2020年初上線的小宇宙APP,像一條鯰魚攪動著中文播客世界。這個獨特的播客社區拉近了主播和聽眾的互動距離,不僅催生了更多播客節目,也讓更多聽眾入了播客這個「坑」。小宇宙APP負責人kyth透露,上線半年,平均每位用戶在小宇宙APP上留下了283字的評論。他認為,優質評論是小宇宙首頁推薦節目最自然的推薦理由。

小宇宙APP負責人kyth在2020年Podfest China分享現場 圖片來自Podfest China

從「新起點」到「新聲浪」,2020年,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因為熱愛投入到了播客事業中。截至2020年11月3日,單小宇宙App上收錄的2020年新生播客多達1918個,其中已有97個播客的訂閱數超過1000人。在2020年第一季度,音頻設備提供商羅德麥克風的播客相關設備總訂單量,比2019年第四季度增長了100%。而《博物志》、《杯弓舌癮》等播客依靠在某一細分領域的深耕,形成了垂直聽眾社群,也開始了商業化的初步嘗試。

愈加成熟的播客生態和環境是支持播客內容創作者長期輸出高質量內容的重要基石。借用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的一句話:「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文/王越洲)

部屋物語:房間裡的故事

《部屋物語(上海),2020》,上海外灘美術館

11月6日,《部屋物語》項目在臨時閉館中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內登陸,它不是一個正式的展覽,採用了極簡的方式製作。「部屋物語」意即「房間裡的故事」(Stories from the Room),藝術家鄭亦然向全世界各地的人發出在隔離時期寫作的邀請,並鼓勵人們進行長期、多次的寫作。在收到個人書寫的內容後,展覽現場工作區的一臺印表機會把人們書寫的文字列印出來,每位投稿人的文字都被裝訂在一個單獨的文件夾內,使之以紙質實體的形式被保存。

該項目始於疫情時期的日本北九州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家鄭亦然修改了原本的個展計劃,才呈現了當時在日本的這個幾乎沒有人能夠到現場去觀看的展覽。儘管全民處於隔離狀態,展覽仍被很好地製作和呈現。雖然觀眾無法親臨現場,但知道它在那裡,仍然能帶給人一種希望和安慰。

上海版本和日本版本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裝訂使用的材質和陳列方式有所改變,投稿人亦可通過郵件預約參觀這個「部屋」。每個參觀時間段都限制人數,預約觀眾可在安靜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文件夾」,或閱讀別人的「文件夾」,反觀大半年前疫情初起的日子,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做好準備。

投稿文字的內容各不相同,體裁有日記體、詩歌,甚至也有報導。語言不限於中文、英文、日文等等。鄭亦然有意不翻譯這些文字,就讓它們保持原來的樣子,並且給觀眾自由選擇觀看方式留出空間。打開銅質文件夾閱讀這些文字,手中沉甸甸的,會讓人更小心翼翼地對待這些具有了儀式感的他人的記憶。

在上海外灘美術館的三樓和四樓展廳,和往常任何一個正式展覽的觀感都不同,沒有做任何室內裝修,顯得空曠而安靜。如同檔案般規整地置於俄羅斯方塊似的文件櫃裡的,分別是隔離期間藝術家收到的第一批文字和隨著項目的展示版本移動到不同地方而收集到的進行中的「投稿」。只要符合「新常態下個人生活經驗的寫作」,這些「稿件」都會被無差別地對待。只是鑑於文字和圖像的傳遞和表現方式不同,圖像都不在此次徵集之列。

「部屋物語」的長期徵集投稿時間將持續至2022年12月30日,並將隨著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發起的「要旅行,先修路。通向未來的路在你腳下」研究平臺展開漂流,在日本、澳大利亞、中國、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衣索比亞等國家落地實現。上海外灘美術館的現場開放至2021年1月3日,美術館仍處於閉館期間,僅面向預約觀眾,不接受現場報名參觀。

更多展覽信息及預約方式請見:

RAM全新委約項目|鄭亦然:部屋物語

解惑Q&A|鄭亦然:部屋物語登陸RAM

了解鄭亦然多一點:

城記播客|賈女士的這一年:藝術書展、自出版和無法到場的個展

(沈健文 圖/文)

本周主題推薦:土地的記憶

土地承載人,本周話題「土地的記憶」更多關注從土地生發出的人的記憶,以及隨之而來的土地自身痕跡的變遷。這裡的土地,可以是土地本身,也可以是地方、鄉土,以及抽象意義層面的國土、故土。因此,此處所說的記憶之內容往往是人事的變遷,而非地質的更迭。當土地淪為遺蹟,甚至廢墟,便只有人的記憶彰顯它的存在。以下所列之近年的電影、展覽、書籍便是土地這一概念之三個層次的演繹。

另外,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本次推薦的影片也與之有關。

(主持:Jady Liu)

溫哥華·展覽丨旅程的遺蹟

《旅程的遺蹟》將人們的目光轉向正在漸漸消失的華人歷史遺蹟。隨著這些遺蹟在景觀中逐步黯淡,它們似乎也悄然從官方敘述中淡出。19世紀中葉,華人移民開始在加拿大卑詩省沿岸定居,從事挖金礦和煤礦的工作,並建造日後成為加拿大樞紐的太平洋鐵路。如今,在遍布全省的早期華人聚居點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遺蹟仍然存在。移民的集體記憶最終只能在華人社區中流傳的故事、文物和紀念碑中得以延續。

詳情請關注

觀念藝術不是藝術

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丨李一凡導演作品連展

本次活動將放映李一凡導演的《鄉村檔案:龍王村2006影像文件》、《淹沒》和《殺馬特我愛你》三部影片。

《淹沒》忠實記錄了2002年為保證三峽水庫第一次蓄水成功,在水位上漲前,奉節老縣城居民搬遷的全過程。《殺馬特》是導演花費數年時間實地接觸和研究「殺馬特」群體,最終用訪談和工廠場景創作出的一部長片。《鄉村檔案》則沒有貫穿的情節,影像隨著四季更替,呈現出一本除去了所有修辭的普通西部鄉村的「流水帳」。

時間:2020年11月15日

地點:77文創園 (園區位於東城區美術館后街77號)

詳情請關注

X放映

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電影

《雲陽》

,該片入圍了2020年FIRST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北京·放映丨《博弈》: 「土地啊,土地」主題放映

王清仁導演的紀錄片《博弈》折射出了當下中國農民的現實狀態,記錄了這些變化給農民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城市化改變了農民生活的空間,而空間的變化也掀動了人們心中的巨大波瀾。

詳情請關注

凹凸鏡DOC

微信公眾號

書丨《Cao Fei: HX》

《Cao Fei: HX》是藝術家曹斐的長期項目「HX」的相關研究出品。「HX」項目以藝術家工作室曾經所處的紅霞影劇院作為原點,追溯了紅霞影劇院及相關區域的獨特歷史、文化脈絡以及有關人群的生活和命運。

更多關於本書的介紹請關注

交叉小徑

微信公眾號

本周在上海亦會有曹斐新作《不安之島》的

對談

活動。

杭州·對話丨大地食物與藝術設計的再地方化

原野計劃(MIN Project)是由生活在多個國家和城市的年輕志願者支持的實驗項目。2020年度巡展「地方知識·遊獵與定居——敖魯古雅,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杭州站將分為「無用之用:藝術設計與市民生活」和「由時而食:食品安全與在地文化」兩個部分。

詳情請關注

原野計劃

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及研討會|越風悠悠:蕭山越文化文物展

正值百越民族史研究會成立四十周年暨第十九次年會在上海大學舉辦,上海大學博物館即將展出來自蕭山區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共計70餘件,呈現越文化的豐富內涵、創造精神與藝術魅力。

詳情請查看

上大博物館SHUM

上海大學文學院

微信公眾號

上海·賞析丨早期電影鏡頭中的江南記憶

無數中外、職業的非職業電影人鏡頭中留下的江南影像,使今天的觀眾從中獲取的不僅僅是一段段記憶,而是不可替代的營養與財富。上海音像資料館高級編研龔偉強將帶來一批拍攝於杭州、南京、常熟、太倉、湖州、海寧等江南地區的珍貴早期影像與大家一同賞析。

詳情請關注

OCAT上海館

微信公眾號

線下活動推薦

上海·展覽|「理想之地」,從歷史到未來

本次展覽的核心關鍵詞是「城市更新」,它不僅是上海當下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焦點,也是全球城市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而「上生·新所」正是一個具有豐富的歷史地理空間和文化層級的城市更新樣本。它以1924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建成為起源,歷經百年之變遷,它包含著建築、城市與人文環境的多重價值,可以引發從城市空間地理到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諸多討論。

詳情請關注

上生新所ColumbiaCircle

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丨《伊比利亞的派對》

這是一個怪誕的寓言式的故事、這也是一個關於電影的故事。故事的主題是「失去」,影片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方式,通過一頭驢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原本對生活充滿熱情的農村男孩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如何一步步失去那些生活中最珍貴的事物及夢想。

時間:11月12日 19:30 

地點:朝陽區通惠河北路郎家園6號院郎園vintage16號樓虞社

詳情請關注

林象文化

微信公眾號

成都·音樂丨VITAL實驗聲音藝術節

2020年,VITAL實驗聲音藝術節將由三場獨立事件構成,於11月1日至11月26日期間的三個時間點呈現,分別發生在城市中的不同地點。它們之間或許沒有必然的關聯。我們將繼續圍繞實驗性的聲音與影像,以及作為聆聽的身體,進一步探索它們與時間、與城市公共環境的關係。

詳情請關注

vital

微信公眾號

海報集

上海·舞蹈丨「傑羅姆·貝爾的無限空間」

詳情請關注

西岸美術館

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丨《Still Life》攝影書發布會及群

詳情請關注

Same Paper

微信公眾號

上海·漫步丨和雅各布斯一起兜兜上海,蕩蕩馬路

報名請關注

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

微信公眾號

上海·街區文化節丨新華·美好社區節

詳情請關注

大魚營造

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丨夢的現實主義法則:魯敏《夢境收割者》

詳情請關注

思南讀書會

微信公眾號

上海·街區文化節| 「遇見·南昌路」 活力南昌路文化藝術季

詳情請關注

敘憶上海

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丨默音 × 周嘉寧:往事與和解

詳情請關注

衡山和集TheMixPlace

微信公眾號

上海·放映丨紀錄片《外婆的照相館》觀影計劃

詳情請關注

震旦博物館

微信公眾號

上海·影展丨上官雲珠百年誕辰紀念影展

詳情請關注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

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丨 巨浪與餘音——重訪1987年前後中國藝術的再當代過程

詳情請關注

北京中間美術館

微信公眾號

秦皇島·展覽丨德國最美書 & 德國最佳圖書獎

詳情請關注

卷宗書店

微信公眾號

廣州·講座 | 在象徵貧瘠的時代藝術何為? ——醫院生成美術館

詳情請關注

廣東時代美術館

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 | 沸騰的圖像:影像出版機構聯展

詳情請關注

空體

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

議題科考團|永續飲食

本期「議題科考團」亮點:以食物為窗口,看到地球在發生什麼;從飲食開始,找到你的可持續生活哲學;以永續飲食為課題,學會多種分析視角;影響力馬拉松「首跑」,感受雲上的速度與激情;跨國合作,享受無國界創新分享。

詳情請見

Gobeyond無奇不遊

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 | 周星:鄉愁的力量——感受、理解與超越(如果您想聯繫我們,請發郵件至shenjw@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如光如影: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光如影:一周城市生活 王越洲 Jady Liu 陳鑫培 劉懿琛(實習生) 2020-12-31 19:38 來源:澎湃新聞
  • 都市映像: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關於一座城市的記憶往往源自於哪裡?是你小時候生活過的那個街道,曾經最愛去的美食鋪所在的那條老巷,還是你每日必定要途經的那個不起眼的路口?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對於這種文化的命名和癖好,這些詞雖生成於不同地方,卻都體現出了城市的包容。有了這種包容,更多的人才能在城市裡過著不一樣的生活而又能和諧共處,「十三點精神」也許就延續了上海的這種包容。
  • 回顧與展望: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第四站是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課餘生活的「放學啦!寶藏小屋」項目,該項目重點在長三角地區城市開展,致力於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安全保護、教育發展和社會融合。中國共有3億兒童,而其中受父母流動影響的約佔三分之一。
  • 都市漫話: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周我們推薦的內容,是關於城市歷史記憶的書籍,介紹了中國北京、上海和歐洲的一些以城市背景的人的故事,重新聆聽和進入都市傳說。下期我們會繼續推薦關於城市地理、視覺符號系統的書。在更名為馬裡博爾的城市中,昔日的鄰居和朋友分道揚鑣,一場抵抗運動在周圍的群山中醞釀。
  • 城市在展出: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閱覽室、樓梯間、停車位、轉角、垃圾廂房旁,你可能會遇到一杯由生活設計師李偉斌改造的機器人剛剛做好的熱咖啡;或是一首8歲孩子寫的有溫度的詩;抑或是自動售貨機裡TANGO的漫畫變成的手伴;也可能會當即闖入一堂URBANUS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伙人王叔在疫情期間開的網課;又或者是坐到青山周平設計的路邊臨時辦公空間內獨處片刻,聽退休主持人陳揚的「一個人的電臺」;或是走近罹患新冠後自愈的建築師萬謙和女兒共同創造的魁地奇樂園
  • 詩與二手衣: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對人和事的記憶和情緒從一件物品轉移到另一件物品,從一座城市遷徙到另一座城市,被時間記錄下來,逐漸變成了詩。上周回顧:文字雕塑,T恤背後的故事 文字雕塑:詩書《Fidget》「Local本地」是一家文化藝術機構,以文字、影像、藝術、文獻等多種形式,對城市進行記錄與研究。最近,他們發布了自己的同名播客。在第一季播客節目中,他們計劃以探訪老街咖啡館為主線,記錄咖啡館所在社區的故事。
  • 疫情期周末指南|參觀請預約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現有四條衡復歷史風貌區內經典行遊線路進行線上招募: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浪漫化的城市生活、摩登時代的公寓設計、第一代中國建築師的實踐。詳情請關注CECP中國瀕危文化保護者微信公眾號或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雲聚會|CAN第一屆雲上豐收節
  • 文藝,讓城市閃光!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文藝,讓城市閃光! 2020-12-08 2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6-12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尋找城市小店,加碼生活小確幸_生活方式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尋找城市小店,加碼生活小確幸 劉嘉酈 2020-08-11 17:44 來源:澎湃新聞
  • 隱身之所:一周城市生活
    暢聽暢聊:回聲地圖的緣起與問答由澎湃新聞、瑞士山嶽博物館、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共同策劃的「回聲地圖:聲音暨影像線上徵集」活動,將於1月22日在那行零度空間舉行徵集活動線下說明會詳情請關注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或澎湃市政廳微信公眾號更新的內容線下活動推薦·海報集上海·展覽|「醬子鼎豐」城市更新空間創意展
  • To:SZ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To:SZ 2020-08-25 2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安城,了不起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長安城,了不起 2020-10-27 13: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火災隱患曝光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火災隱患曝光 2020-12-21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紅還是野生:一周城市生活
    社交媒體塑造了生活與社交的新形式,同樣也影響著人們對建築翻新和城區設計的進一步探討,當網紅建築開始淪為自拍照中一張外形精緻的扁平化背景幕布時,我們又該如何去探尋建築的文化意義,去打造一張獨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本周回顧中,我們將介紹一家美術館向社區開啟的「客堂間」和一場在北京發生的紀念「烏力波」60周年的活動。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5-21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4-05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個冬天,我在連雲港等你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個冬天,我在連雲港等你 2020-12-07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鄉的變化--我的小車夢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家鄉的變化--我的小車夢 2020-11-26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5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