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民間傳言:生病時間久了,身體就會變得虛弱,所以就要多吃人參補一補。
闢謠:
人參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人參首載於《神農本草經》,性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之功效,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氣血虧虛、久病虛贏、驚悸失眠、陽痿宮冷。人參可以補五臟,又善補脾肺之氣,治脾肺氣虛諸症。據現代藥理學研究,人參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促進和調節免疫功能、調節血壓、調節糖和脂類的代謝、延緩衰老的作用等。
什麼是虛證呢?為什麼久病會體虛呢?
《黃帝內經》的解釋是「精氣奪則虛」,就是人的精氣耗傷,這個精氣主要是人體的精微物質。在《醫學正傳》又有一個補充:「虛者,正氣虛也」。所以在中醫學裡有這兩種說法,前者主要是從物質的角度來講,後者則主要是從功能的角度講,精微物質的虧耗就要導致功能的低下,功能的低下又會影響精微物質的生成,所以是相互影響的。得病時間久了,元氣必然受損,就會造成體虛。我們認識完虛證後,再來看一看虛證的分類。從中醫角度講,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所以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虛證,選不同的補虛藥。比如氣虛我們應選擇補氣藥,血虛應選擇補血藥等。
什麼是氣虛?脾肺氣虛會有什麼表現?
氣虛證,中醫病證名,以氣短、乏力、神疲、脈虛等為主要表現,指元氣不足,氣的推動、固攝、防禦、氣化等功能減退,臟器組織機能減退導致的虛弱證候。脾氣虛的常見表現為:食欲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體倦神疲,面色萎黃,消瘦或一身浮腫,甚至臟器下垂等。肺氣虛的常見表現為:氣少喘促,動者益甚,咳嗽無力,聲音低怯,易出虛汗等。如果您長期存在上述症狀,就很有可能是氣虛證。當然疾病的診斷需要專業的醫生,如您確實是氣虛證,就可以適當選擇人參進補。
哪些情況不適合服用人參?
除了某些病症禁忌之外,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也忌服人參。補虛藥是治療虛證的,邪氣實而正氣不虛者則不應使用,一味地使用補虛藥,沒有及時去除邪氣,會導致邪氣更加猖狂,更加深入人體。所以我們經常在治療感冒的中成藥說明書裡看到「本品不宜與滋補性中藥同時服用」的字樣,就是這個道理。
長期服用人參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呢?
根據中醫經驗,人參雖可以益氣健脾。但藥不對症時,可使患者出現體溫升高、皮疹、全身瘙癢、便秘、腹脹、食慾下降、頭痛、眩暈等。另有調查顯示,對一定人群給予人參5克/人/天,連用一月餘,大多出現興奮、激動、煩躁、心慌、失眠、咽部刺激感及神經過敏症的表現,也有人出現頭暈頭痛、皮疹、出血、全身性水腫、晨瀉等症。這些現象被統稱為「人參濫用綜合症」。綜上所述,人參是一種好藥材,有多種藥理作用,但是並非久病體虛就要多吃人參,如果不恰當地服用會出現許多不良反應。
溫馨提示大家:(1)虛證分為多種,不是所有的虛證都要吃人參。(2)人參屬於補氣藥,尤善補脾肺之氣,治脾肺氣虛諸證。如確有氣虛證,才可以適當選擇人參進補。(3)人參是一種中藥材,需經醫生或藥師辨證論治後服用。
闢謠專家:吳勝紅,吉林省一汽總醫院藥品管理部主任、主任藥師
覆核專家:徐飛,吉林省藥學會理事長、主任藥師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