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我國物資缺乏,軍隊想要拿上先進的武器或是吃飽穿暖,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攔截日軍的運輸車。這一點我們在抗日影視劇中就經常能看到,而在那些物資中,除了武器,最受戰士歡迎的就是日軍的牛肉罐頭了。但真正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軍,卻將那罐頭稱為「豬食」,難不成他們每天都吃的山珍海味,所以連牛肉也不看在眼裡?
牛肉即便是現在,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雖然不是特別貴,但也不便宜,基本上只有過年過節或是家中有事的時候才會吃。戰爭年代,物資短缺,我國百姓跟戰士吃頓白面饃饃都是奢侈,所以能搶到敵方的牛肉罐頭,是件值得慶祝的事情。而日本因為進行明治維新,再加上之前對清政府的侵略,拿到大量的賠款,國力相當不錯,所以侵華戰爭中,他們的武器都是最先進的,將士的衣食住行也都很精細。
但日本國家畢竟只是個島國,四面林海耕地面積少,農作物少。雖然戰爭初期他們就侵佔了東北這個「大糧倉」,可戰爭耗損極大,僅東北根本支撐不了一整個國家的軍隊。再加上日本戰線拉得很大,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斷了美國之前為他們提供的後勤供應,還增加了一個對手,導致他們糧食更是短缺。
二戰到了後期,日本對外說將士吃的是牛肉罐頭,但實際上裡面就是麥麩,只不過加了牛血,再到後來更是連牛血都沒有了。麥麩,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麥子的皮,很是粗糙,吃的時候有點剌嗓子,在古代大多數都是用來餵豬的,所以日軍才說牛肉罐頭是「豬食」。日本人吃得很是嫌棄,中國軍隊卻很高興,因為它雖然難吃,卻代表了日本國力的下降,讓將領們從中看到了希望。
1945年,日本之所以無條件投降,除了害怕美國再投放原子彈外,還有一點就是糧食短缺。戰場上戰士吃不飽就沒力氣,傷亡率就會增大,而日本為了支撐侵華戰爭,國內百姓都是省吃儉用,吃不飽飯,若是再繼續下去,將有一半人餓死。經過10年的戰爭,他們的壯勞力也大都死在了戰場上,土地無人耕種,若是日軍高層堅持戰爭,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從而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