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這哥們,不愛拍照但卻狂愛給自己畫自畫像。
在32到36歲之間,他創作了40幾幅自畫像,還沒有哪位藝術家能象他這樣在觀眾面前將自己暴露無遺。
透過這些記錄,我們深深地了解了一個人的痛苦、恐懼、自我懷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爾的快樂。
梵谷曾說希望一個世紀之後自己畫的肖像在那時人的眼裡會如同一個個幽靈,那麼在今天看來他的願望實現了。
除了梵谷這個「自戀狂」,文學大師們也喜歡給自己畫點抽風小畫像,癲狂起來也是不要不要的。
泰戈爾曾坦承:「我並不十分清楚我真正的秉性是什麼或該是什麼……如果要我不害怕、不羞愧地坦白,我也可能告訴你,我就像一個受過挫的戀人。」額,大師也是枚銀鐲男子哦……只能說內心戲不多的人一定不是個好詩人。
聽到「泰戈爾」這個名字,仿佛聽見了動人詩歌。但你可曾知道,印度詩人泰戈爾還是個畫家。他的詩歌浪漫多情,然而他的畫風卻頗為詭異~上圖是泰戈爾的四副自畫像,分別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陰暗的顏色,直直的眼神,就像一個強裝兇悍的流浪漢,只是需要被愛。
黑塞: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什麼是愛情,那一定是因為你。
黑塞,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主要作品有《悉達多》、《荒原狼》等。
黑塞走上視覺表達之路是1919年移居瑞士南部的堤契諾之後的事,他曾描述自己成為畫家的心路:「我在炎炎夏日走過村莊及慄樹林,坐在行軍椅上,試著以水彩保留那紅豔的魔幻。溫暖的夏夜,我敞開窗戶及大門,坐在克林格梭爾皇宮內,直到深夜……」
黑塞開始畫畫是為了治療自己的精神危機,繪畫使他克服了內心的部分創痛,也影響了他的文字,使之更絢麗、鮮明、清晰。黑塞的文字有著自傳式的想像,而他的自畫像,既寫實地展現了他的性格,又有種讓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讓人有種想親近而不得的遺憾,只能遠遠地圍觀。
同時代的好友果戈理曾說:「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馬上就會突然想起這是一位俄羅斯民族詩人。他像一部辭書一樣,包含著我們語言的全部寶藏、力量和靈活性。在他身上,俄羅斯的大自然、靈魂、語言、性格反映得那樣純潔,那樣美,就像在凸出的光學玻璃上反映出來的風景一樣。」
俄國大詩人普希金還是一位美術家。只要翻閱普希金的手稿,就能發現稿紙上面畫有許多草圖和速寫,這些圖畫的線條輕盈、急速、飛舞,完全符合詩人的氣質和性格。再看看普希金的自畫像,寥寥幾筆就畫出了自己的完美側顏,也是蠻精準的。
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一旦你馴化了什麼,就要對她負責,永遠地負責。
偉大的《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對於他的下落,至今是個迷。
剩下的不過是一些細節的問題,但已經不重要了。有人說聖·埃克蘇佩裡有「死的願望」,他很久以前就接受了死亡。他已經全選好了:地點,方式。他曾表示:「我將雙手合十安息在地中海。」
他的傳奇一生,掩埋了無數的故事。
如果說這幅畫是他的自畫像,不如說《小王子》這本書都是他倒影式的自畫像,藉助純真卻富含智慧的孩子式的語言和對自然、意象的天真描繪,將作者心靈的自畫像——「小王子」真實而可愛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村上春樹: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入門級文藝青年的最愛——村上春樹。他的文字表達平簡易懂,清麗流暢,他獨具韻味的文筆,像泉水浸潤著人們的心靈。他也透過抽象化、符號化、片段化、寓言化的筆法,道出了現代人的無奈與哀愁,卻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
跟他的文字一樣,他也是一個樂觀主義的悲觀者,生活得也並不苦悶——熱愛音樂,開jazz酒吧,養貓寫書,跑馬拉松,偶爾畫兩筆塗鴉……自畫像裡的他,用粗炭筆粗獷隨意地勾勒出自己的輪廓,眼神卻透露出少見的不羈,注視著遠方。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癮君子傑克.凱魯亞克以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與文學主張,震撼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與社會觀。凱魯亞克在小說中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自動寫作手法——「狂野散文」,他的「生活實錄」小說往往帶有一種漫無情節的隨意性和挑釁性,顛覆了傳統的寫作風格。其疏狂漫遊、沉思頓悟的人生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一種理想。
霍爾姆斯在凱魯亞克的葬禮上說:「要了解他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史蒂芬·埃德溫·金,是一位作品多產,屢獲獎項的美國暢銷書作家,編寫過劇本、專欄評論,曾擔任電影導演、製片人以及演員。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贖》《黑暗塔》。《紐約時報》評價其為「現代驚悚小說大師。」
他的很多故事中,幾乎沒有恐怖的成分,不躲在鬼怪後面迂迴地暗示隱喻,而是直接表白出更深的內心孤絕。這些看起來沒那麼恐怖的故事,讓個人與世界的對立顯得更孤獨無助。
他的自畫像非常抽象,紛亂的線條展示出一個怪誕、充滿懷疑的表情,滑稽的笑容,仿佛是對自我的蔑視,後現代意味濃厚。史蒂芬·金有一種對生命和死亡,對自我及他人,對世間的一草一木、一生一息,要持有懷疑和敬重,親近又要保持距離的神秘感與敬畏之心。
雷蒙德·卡佛:這一生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嗎?叫我自己親愛的,感覺自己在這個世上被愛。
卡佛出身貧苦,他的作品也致力於表現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體鱗傷後的孤獨與沉默,被譽為美國的契訶夫。他前半生充滿苦難與失望;晚年文學聲名漸高,卻罹患肺癌,50歲便英年早逝。
他提出的是,沒希望的人生是不是就不值得寫?卡佛筆下都是些倒黴的人、失意的人、潦倒的人、不成功的人或者是軟弱的人,醉酒者,通過這些,卡佛打開了大眾眼前一座屏障,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看到了人,或者說我們看到了生活或者人另外一種希望。這些價值觀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村上春樹、中國的作家王朔、蘇童、韓東、朱文、李洱等。
「極簡主義」「骯髒現實主義」是評論家給他的定義,他一點不喜歡這樣的標籤。看完他的自畫像,不得不說小說界中的「極簡主義大師」這個標籤還是名副其實的。
亨利·米勒也許是「文學史上最淫穢的作家」,是20世紀美國及世界重要的「垮掉派」作家之一,同時也是富有個性又極具爭議的文學大師和業餘畫家。他潛心研究過禪宗、猶太教苦修派、星相學、浮世繪等稀奇古怪的學問,被公推為美國文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怪傑。
米勒一貫主張擁有自我,擁有自我的精神世界。這幅自畫像就像他在很多作品中著力描寫在現代大都市的荒漠中,自我所感受到的痛苦與孤獨,描寫巨大的精神壓力與憤怒的發洩,這一切都是米勒真實自我的再現。
安東尼·伯吉斯:機械社會的發條決不能冒充道德選擇的有機生命。如果惡不能被接受為一種可能性,那麼善就是無意義的。
希望人們視他為寫小說的音樂家,而非會作曲的小說家,因為音樂是一種較為純潔的藝術,它與人類活動沒有直接關係,全然獨立於道德判斷之外。
自畫像中疑慮焦灼的眼神,下撇的嘴唇,就像他交響樂般激烈的內心,使人想起他在小說中頻頻展現「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觀點之間的對立。
查理·布可夫斯基:但是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們克服了這些怪癖。因此,也毀掉了他們的異稟。布可夫斯基的寫作風格嚴重地受到了他在洛杉磯家鄉的地理和氣氛的影響,特點是側重於描寫生活處於社會邊緣地位的貧困美國白人、他熱愛寫作,嗜酒如命,離不開女人,幹過苦差,喜歡跑馬。被稱為一個「美國下層階級的桂冠詩人」
他的自畫像看起來充滿童稚漫畫氣息,他把最愛的手稿、菸酒和小馬駒都放在四周,感受得到他對自己生活的認同感以及他的務實特質。他的墓碑上刻著:「不要嘗試。」這個墓志銘引發了各種與實際意義相背離的推測。
卡波特1924年生於紐奧良,他自幼父母離異,17歲便高中輟學,受僱於《紐約客》開始寫作生涯。在《冷血》一書中,卡波特開創了「真實罪行」類紀實文學,被公認是大眾文化的裡程碑。著有多部經典文學作品,包括《蒂凡尼的早餐》,兩次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波特的小說覆蓋了美國大部分地區,描繪了各個階層的人物生活,也刻畫了善與惡、欲望、正義與犯罪等人性,留給讀者無限的思考。他這幅酷到沒朋友的自畫像,意欲增強一份樂觀的情調,背後卻隱藏著更加深沉的惆悵和茫然。
威廉·S·巴羅斯:偏執狂只是執著於了解世間全部真相。
威廉·S·巴羅斯是美國小說家、散文家、社會評論家以及說故事表演者。巴羅斯的作品皆採半自傳式,取材於自身曾為鴉片成癮者經歷,這種成癮的情況概括了他最後五十年的壽命。其著名作品有《裸體午餐》。
小編強烈懷疑這幅自畫像是巴羅斯在吸食鴉片後所創作的,眩暈迷離,靈魂被抽走,只剩下一副皮囊,快要露出骷髏頭的形狀。
艾倫·金斯伯格:自由只存在於束縛之中,沒有堤岸,哪來江河?斯伯格,美國詩人,被奉為「垮掉的一代」之父,他集詩人、文學運動領袖、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旅行家、預言家和宗教徒於一身。 他叫嚷:「別把瘋狂藏起來。」這幾乎成為他在美學上的宣言。
這位粗魯狂野、留著大鬍子的反學院派詩人,他那些發洩痛苦與狂歡的詩作,不僅給詩壇以巨大衝擊,有時也令整個社會為之瞠目。在他的自畫像上,落款寫著「full moon」圓月的字樣,以及「ah」一個作為表示痛苦、愉悅、遺憾、驚訝的感嘆詞。不得不感嘆這位嬉皮士強烈的表達欲望。
理察·耶茨: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美國小說家,被文學史長期不公正對待的大師,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耶茨是「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
耶茨是一位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自然地繼承了海明威樸實無華的風格以及卡佛的極簡約主義。然而,耶茨給我們的不只是這些,他的作品有一種透明感。代表作:《革命之路》《十一種孤獨》。
他的一生非常失落,獨自生活了很長時間,生命的最後十年,他甚至揮霍透支自己的身體企圖早日解脫。這幅自畫像的時間落款依稀可辨為75年,也就是他49歲的時候所畫,那一年,他出版了小說《擾亂和平》。可畫裡的他聳肩俯看,對一切都並不滿意但也並不在意的樣子。一個悲傷、灰色、死一般的空洞世界——隨著年歲增長而並未成熟:這就是耶茨的世界,一個令人不安的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