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波德萊爾在五四時期之傳播與影響的研究,孫玉石的《中國初期象徵派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有開拓性貢獻;張松建的《花一般的罪惡:四十年代中國詩壇對波德萊爾的譯介》,縷述二、三十年代的傳播情況,載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期;另外,承蒙單德興教授提供信息,筆者得知臺灣學者馬耀民1997年在臺大外文系完成博士論文,題為Baudelaire in China , 1919-1937,但筆者至今尚未見到全文,近日才讀到其中一節「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Politics: Baudelaire in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1921-1925「 Tamkang Review 28.2 (1997): pp. 95-124.
[2]」頹加蕩「是英文頹廢(decadent)一詞的音義兼顧的庸俗化譯法,蘇雪林〈頹加蕩派的邵洵美〉探討三 十年代海派作家的頹廢習氣,參看氏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關於」 頹廢「觀念的起源及其文學表現,參看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Postmodern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David Weir, Decadenc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 (Amherst, Mas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5).
[3]王士儀:《紀德與蝶》跋。
[4]魏荒弩:《隔海的思憶》,原載上海《文匯報》1991年1月11日,收入《自畫像》重印版,頁42-45。
[5]汪銘竹:《自畫像》(重慶:獨立出版社,1940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93年重印);《紀德與蝶》(昆明:詩文學社,1944年;1990年在臺北重印,非賣品)。下引汪詩,均出自兩部詩集的重印版,故不注版本,僅舉頁碼。另,張曼儀等編的《現代中國詩選,1917-1949》下冊(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74)附錄稱汪銘竹有詩集《人形之哀》,屬於土星筆會叢書,但魏荒弩說:」經過多方查考,看來恐屬訛傳。「《自畫像》與《紀德與蝶》似已囊括了詩人的全部詩作。見《自畫像》小引。但是,姜德明還發現了幾首佚詩:<心之壁畫>(載成都《詩星》第24期,1942年4月1日),<致波多萊爾>(載昆明《楓林文藝》第6輯,1944年5月17日),<停電夜>(載南京《詩星火》第1輯魔術師的自白,1948年10月1日)。
[6]波德萊爾的<異國的薰香>、<頭髮>、<芳香>渲染聲色愛欲,聲音、色彩與氣味交錯混合,亢奮、痛苦的心情,交織流轉,堪稱感官的盛宴,參看Lois Boe Hyslop, Charles Baudelaire Revisited (Boston: Twayne Publishes, 1982), p. 59.
[7]汪銘竹:<足趾敷蔻丹的人>,見《自畫像》,頁7。
[8]汪銘竹:<乳·一>,見《自畫像》,頁12。
[9]汪銘竹:<春之風格>,見《自畫像》,頁34-35。
[10]汪銘竹:<手提包>,見《自畫像》,頁31-32。
[11]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12]汪銘竹:<法蘭西與紅睡衣>,見《紀德與蝶》,頁48-50。
[13]仲密(周作人):<三個文學家的紀念>,見北平《晨報副刊》(1921年11月14日)。
[14]解志熙:〈暴風雨中的行吟--抗戰及四十年代新詩潮敘論〉,中國清華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聯合舉辦的比較現代主義:帝國、美學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2005年8月3-6日),收入氏著《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15]汪銘竹:<自畫像>,見《自畫像》,頁5-6。
[16]汪銘竹:<紀德與蝶>,見《紀德與蝶》,頁25-28。
[17]邦吉把」異國情調「(exoticism)定義為一種話語實踐,意欲在別處發現一些隨著歐洲社會的現代化所失落 的價值;這種十九世紀的文學與生存實踐在文明的畛域之外假設一個他者的空間,而文明則被許多作家認為與某些基本價值觀念不相容。see Chris Bongie, Exotic Memories: Literature, Colonialism, and the Fin de Siecl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4-5.
[18]弗雷德雷克 詹姆遜:<現代主義與帝國主義>,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2。關於艾略特、葉芝、帕斯、康納德等現代作家與殖民話語的關係,參考Terry Eagleton, Fredric Jameson, and Edward W. Said,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Edward W.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93).
[19]見《九葉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40-41。
[20]See also Lois Boe Hyslop, Charles Baudelaire Revisitd, p. 56.
[21]唐湜的評論,見上海《文藝復興》第4卷第1期(1947年9月),頁95-96;李影心的評論,見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89期(1948年5月1日)。
[22]陳敬容:<昏眩交響樂>,上海《文匯報·筆會》第27期(1946年8月13日)。
[23]胡小躍編譯:《波德萊爾詩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頁380。
[24]Monroe Spears, Dionysus and the City: Moder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Poe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25]Reinhard H. Thum, The City: Baudelaire, Rimbaud, Verhaeren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4), p. 9.
[26]Cleanth Brooks, 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 (Chapel Hill, N. 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9), p. 143.
[27]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trans. Harry Zohn (London: Verso, 1985).
[28]Richard Daniel Lehan, The City in Literature: a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p. 72-4.
[29]See also Reinhard H. Thum, The City: Baudelaire, Rimbaud, Verhaeren, p. 46.
[30]見上海《文藝復興》第3卷第4期(1947年6月),頁444。
[31]參看陳敬容:《交響集》,頁73。
[32]陳敬容:〈冬日黃昏橋上〉,見於《交響集》。
[33]關於西方城市文學與啟蒙遺澤的關係,參看Richard Lehan: The City in Literature, pp. 13-25; 關於中國語境中的城市之思想文化史意義,正如張英進的觀察:當中國在十九世紀被迫進入國際舞臺之後,城市在 現代中國文化中獲得日益顯要的角色。在二十世紀轉折點上,城市被人們想像為新光的來源:啟蒙、知識、自由、民主、科學、技術,民族國家,以及其它新近引進的西方範疇,參看Yingjin Zhang, 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Film: Configuration of Space, Time, and Gend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9.
[34]梁秉鈞注意到陳敬容曾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今看到春天被繁忙的都市生活、媒體中的商業主義以及內戰的消息所撕裂,〈無線電絞死了春天〉、〈邏輯病者的春天〉、〈致霧城友人〉、〈我在這城市中行走〉都反映出詩人越是感到城市的敵意和威脅,越是隱退到內心世界中,懷疑外部世界的不可知性。See Ping-kwan Leung,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1984, p. 109.
[35]見上海《聯合晚報·詩歌與音樂》(1946年10月20日),收入《九葉集》,頁48-50。
[36]For a detailed analysis, see Burton Pike, 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Modern Literatur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6.
[37]參看張松建:〈一九四零年代中國的都市詩:歷史、美學與文化政治〉,香港嶺南大學東亞文化與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24-26日)論文,收入《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之香港號(嶺南大學與明報出版社聯合出版,2006年2月)。
[38]三十年代中期, 陳敬容與同鄉中學教師、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詩人曹葆華有一段師生戀。抗戰初期,她在故鄉四川結識回族詩人沙蕾,二人結婚,遠赴甘肅生活數年,並且育有兩女。四十年代後期,陳敬容與上海中共地下黨文宣委員蔣天佐結婚,若干年後離異。參看沙靈娜:<懷念媽媽>,載《詩探索》2000年第1-2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7月),頁161-166。
[39]See also Reinhard H. Thum, The City: Baudelaire, Rimbaud, Verhaeren, pp. 20-21.
[40]Raymond Williams,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85), p. 234.
[41]參看陳敬容《交響集》,頁58。
[42]發表於上海《文匯報·筆會》第114期,1946年12月7日。
[43]汪增祺:<覓我遊蹤五十年>,見《汪增祺散文隨筆選集》(瀋陽:瀋陽出版社,1993年),頁108。
[44]筆者的長篇論文<詩魔崛起:論現代漢詩中的幻魅想像,1917-2000>對此有翔實的論述。
[45]熊秉明:<我所認識的王道乾>,見《散文與人》(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轉引自中法文化之旅網站(http://culturefr.free.fr/news/wdq/wdq2.htm)。
[46]同上。
[47]參看張松建:<新傳統的奠基石:吳興華、新詩、另類現代性>,載臺北《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67-190。
[48]北平《新路周刊》第1卷第12期(1948年7月),頁17。
[49]David Weir, Preface, in his Decadenc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s, pp. xi-xx.
[50]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73期,1948年9月12日。
[51]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81期,1948年11月8日。
[52]北平《平明日報·風雨》第335期,1948年11月2日。
[53]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80期,1948年10月31日。
[54]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60期,1947年10月4日。
[55]借用旅美學者王斑的概念,參看Ban Wang, 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6]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67期,1948年8月1日。
[57]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60期,1947年10月4日。
[58]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67期,1948年8月1日。
[59]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67期,1948年8月1日。
[60]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63期,1947年10月25日。
[61]David Weir, Preface, in his Decadenc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s, pp. xiv-xv; for a thorough treatment, see Lu Tonglin, Misogyny, Cultural Nihilism & Oppositional Politics: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2]北平《新路周刊》第1卷第12期(1948年7月),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