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張松建:波德萊爾的中國傳人:汪銘竹、陳敬容、王道乾

2021-01-19 作家網

[1]關于波德萊爾在五四時期之傳播與影響的研究,孫玉石的《中國初期象徵派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有開拓性貢獻;張松建的《花一般的罪惡:四十年代中國詩壇對波德萊爾的譯介》,縷述二、三十年代的傳播情況,載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期;另外,承蒙單德興教授提供信息,筆者得知臺灣學者馬耀民1997年在臺大外文系完成博士論文,題為Baudelaire in China , 1919-1937,但筆者至今尚未見到全文,近日才讀到其中一節「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Politics: Baudelaire in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1921-1925「 Tamkang Review 28.2 (1997): pp. 95-124.
[2]」頹加蕩「是英文頹廢(decadent)一詞的音義兼顧的庸俗化譯法,蘇雪林〈頹加蕩派的邵洵美〉探討三 十年代海派作家的頹廢習氣,參看氏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關於」 頹廢「觀念的起源及其文學表現,參看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Postmodern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David Weir, Decadenc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 (Amherst, Mas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5).
[3]王士儀:《紀德與蝶》跋。
[4]魏荒弩:《隔海的思憶》,原載上海《文匯報》1991年1月11日,收入《自畫像》重印版,頁42-45。
[5]汪銘竹:《自畫像》(重慶:獨立出版社,1940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93年重印);《紀德與蝶》(昆明:詩文學社,1944年;1990年在臺北重印,非賣品)。下引汪詩,均出自兩部詩集的重印版,故不注版本,僅舉頁碼。另,張曼儀等編的《現代中國詩選,1917-1949》下冊(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74)附錄稱汪銘竹有詩集《人形之哀》,屬於土星筆會叢書,但魏荒弩說:」經過多方查考,看來恐屬訛傳。「《自畫像》與《紀德與蝶》似已囊括了詩人的全部詩作。見《自畫像》小引。但是,姜德明還發現了幾首佚詩:<心之壁畫>(載成都《詩星》第24期,1942年4月1日),<致波多萊爾>(載昆明《楓林文藝》第6輯,1944年5月17日),<停電夜>(載南京《詩星火》第1輯魔術師的自白,1948年10月1日)。
[6]波德萊爾的<異國的薰香>、<頭髮>、<芳香>渲染聲色愛欲,聲音、色彩與氣味交錯混合,亢奮、痛苦的心情,交織流轉,堪稱感官的盛宴,參看Lois Boe Hyslop, Charles Baudelaire Revisited (Boston: Twayne Publishes, 1982), p. 59.
[7]汪銘竹:<足趾敷蔻丹的人>,見《自畫像》,頁7。
[8]汪銘竹:<乳·一>,見《自畫像》,頁12。
[9]汪銘竹:<春之風格>,見《自畫像》,頁34-35。
[10]汪銘竹:<手提包>,見《自畫像》,頁31-32。
[11]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12]汪銘竹:<法蘭西與紅睡衣>,見《紀德與蝶》,頁48-50。
[13]仲密(周作人):<三個文學家的紀念>,見北平《晨報副刊》(1921年11月14日)。
[14]解志熙:〈暴風雨中的行吟--抗戰及四十年代新詩潮敘論〉,中國清華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聯合舉辦的比較現代主義:帝國、美學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2005年8月3-6日),收入氏著《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15]汪銘竹:<自畫像>,見《自畫像》,頁5-6。
[16]汪銘竹:<紀德與蝶>,見《紀德與蝶》,頁25-28。
[17]邦吉把」異國情調「(exoticism)定義為一種話語實踐,意欲在別處發現一些隨著歐洲社會的現代化所失落 的價值;這種十九世紀的文學與生存實踐在文明的畛域之外假設一個他者的空間,而文明則被許多作家認為與某些基本價值觀念不相容。see Chris Bongie, Exotic Memories: Literature, Colonialism, and the Fin de Siecl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4-5.
[18]弗雷德雷克 詹姆遜:<現代主義與帝國主義>,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2。關於艾略特、葉芝、帕斯、康納德等現代作家與殖民話語的關係,參考Terry Eagleton, Fredric Jameson, and Edward W. Said,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Edward W.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93).

[19]見《九葉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40-41。
[20]See also Lois Boe Hyslop, Charles Baudelaire Revisitd, p. 56.
[21]唐湜的評論,見上海《文藝復興》第4卷第1期(1947年9月),頁95-96;李影心的評論,見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89期(1948年5月1日)。
[22]陳敬容:<昏眩交響樂>,上海《文匯報·筆會》第27期(1946年8月13日)。
[23]胡小躍編譯:《波德萊爾詩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頁380。
[24]Monroe Spears, Dionysus and the City: Moder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Poe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25]Reinhard H. Thum, The City: Baudelaire, Rimbaud, Verhaeren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4), p. 9.
[26]Cleanth Brooks, 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 (Chapel Hill, N. 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9), p. 143.
[27]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trans. Harry Zohn (London: Verso, 1985).
[28]Richard Daniel Lehan, The City in Literature: a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p. 72-4.
[29]See also Reinhard H. Thum, The City: Baudelaire, Rimbaud, Verhaeren, p. 46.
[30]見上海《文藝復興》第3卷第4期(1947年6月),頁444。
[31]參看陳敬容:《交響集》,頁73。
[32]陳敬容:〈冬日黃昏橋上〉,見於《交響集》。
[33]關於西方城市文學與啟蒙遺澤的關係,參看Richard Lehan: The City in Literature, pp. 13-25; 關於中國語境中的城市之思想文化史意義,正如張英進的觀察:當中國在十九世紀被迫進入國際舞臺之後,城市在 現代中國文化中獲得日益顯要的角色。在二十世紀轉折點上,城市被人們想像為新光的來源:啟蒙、知識、自由、民主、科學、技術,民族國家,以及其它新近引進的西方範疇,參看Yingjin Zhang, 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Film: Configuration of Space, Time, and Gend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9.
[34]梁秉鈞注意到陳敬容曾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今看到春天被繁忙的都市生活、媒體中的商業主義以及內戰的消息所撕裂,〈無線電絞死了春天〉、〈邏輯病者的春天〉、〈致霧城友人〉、〈我在這城市中行走〉都反映出詩人越是感到城市的敵意和威脅,越是隱退到內心世界中,懷疑外部世界的不可知性。See Ping-kwan Leung,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1984, p. 109.
[35]見上海《聯合晚報·詩歌與音樂》(1946年10月20日),收入《九葉集》,頁48-50。
[36]For a detailed analysis, see Burton Pike, 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Modern Literatur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6.
[37]參看張松建:〈一九四零年代中國的都市詩:歷史、美學與文化政治〉,香港嶺南大學東亞文化與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24-26日)論文,收入《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之香港號(嶺南大學與明報出版社聯合出版,2006年2月)。
[38]三十年代中期, 陳敬容與同鄉中學教師、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詩人曹葆華有一段師生戀。抗戰初期,她在故鄉四川結識回族詩人沙蕾,二人結婚,遠赴甘肅生活數年,並且育有兩女。四十年代後期,陳敬容與上海中共地下黨文宣委員蔣天佐結婚,若干年後離異。參看沙靈娜:<懷念媽媽>,載《詩探索》2000年第1-2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7月),頁161-166。
[39]See also Reinhard H. Thum, The City: Baudelaire, Rimbaud, Verhaeren, pp. 20-21.
[40]Raymond Williams,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85), p. 234.
[41]參看陳敬容《交響集》,頁58。
[42]發表於上海《文匯報·筆會》第114期,1946年12月7日。
[43]汪增祺:<覓我遊蹤五十年>,見《汪增祺散文隨筆選集》(瀋陽:瀋陽出版社,1993年),頁108。
[44]筆者的長篇論文<詩魔崛起:論現代漢詩中的幻魅想像,1917-2000>對此有翔實的論述。
[45]熊秉明:<我所認識的王道乾>,見《散文與人》(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轉引自中法文化之旅網站(http://culturefr.free.fr/news/wdq/wdq2.htm)。
[46]同上。
[47]參看張松建:<新傳統的奠基石:吳興華、新詩、另類現代性>,載臺北《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67-190。
[48]北平《新路周刊》第1卷第12期(1948年7月),頁17。
[49]David Weir, Preface, in his Decadenc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s, pp. xi-xx.
[50]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73期,1948年9月12日。
[51]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81期,1948年11月8日。
[52]北平《平明日報·風雨》第335期,1948年11月2日。
[53]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80期,1948年10月31日。
[54]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60期,1947年10月4日。
[55]借用旅美學者王斑的概念,參看Ban Wang, 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6]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67期,1948年8月1日。
[57]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60期,1947年10月4日。
[58]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67期,1948年8月1日。
[59]北平《平明日報·星期藝文》第67期,1948年8月1日。
[60]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63期,1947年10月25日。
[61]David Weir, Preface, in his Decadenc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s, pp. xiv-xv; for a thorough treatment, see Lu Tonglin, Misogyny, Cultural Nihilism & Oppositional Politics: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2]北平《新路周刊》第1卷第12期(1948年7月),頁17。

相關焦點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各種研究成果,特別是那些具有回憶性、批判性認識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推動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不斷發展。3.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建立。1965年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在香港中文大學也是在香港的建立對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由此前的自由研究轉向自由研究與學院派研究並行,由此前的面向大眾開始面向學術界,無論是研究的深度還是學術規範化程度都發生了重要變化。
  • 現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筆下的波德萊爾
    當卡夫卡於1924年死去,他的全部得以出版的作品(其中無一長篇小說)只賣出了兩百冊;但僅憑這些已足以讓幾個朋友和讀者確信,這裡有一位現代散文的大師。本雅明早也在一個難以描繪的圈子裡贏得了這種承認。把本雅明定義為一個文學批評家恐怕與把卡夫卡定義為一個小說家一樣言不盡意。
  • 波德萊爾《惡之花》及其社會預言性淺感
    波德萊爾《惡之花》及其社會預言性淺感文|黎袍對于波德萊爾,我一向是敬而遠之,但於前段時日偶爾翻出陳敬容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所譯的《圖像與花朵》一書,始覺驚豔,並且深恨自己不通法語。此書中收錄翻譯了波德萊爾《惡之花》節選以及裡爾克的詩歌節選,在此只淺談《惡之花》所感。
  • 德才兼備,李光榮春風化雨般文學教導
    工作期間曾分別去復旦大學中文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進修。工作經歷及職務:1982.02-1996.09,在紅河學院任教,1996.09-2005.12,在雲南師範大學任教,2005.12-今,在西南民族大學任教,現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點領銜導師。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共
  •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出版始末
    ,有手跡,有研究文章,難得。……這四大箱是很棒的禮物倉庫。已送出幾套,受者都跳了起來!」三卷本的老舍作品集出版後,由於主客觀多重原因,《中國現代文學文庫》整個項目就擱淺了。……三十年前的這次「走出去」實踐,應該說難言成功。三十年後的今天,出版「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客觀冷靜地看,這中間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境。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中國現代小說自一開始,其理論建構、創作實踐便與現代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現代文學的文體新變緊密聯繫。因此,「現代小說」成為理解中國現代文化與文學的一個關鍵詞。對「現代小說」的概念形成進行研究,理清其內涵,有助於充分認識「小說」作為現代文體的特徵與功能。
  • 金宏宇:中國現代文學輯佚的學術規範與價值判斷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也繼承了這一學術傳統和治學方法,但是內涵和方法等與古典文獻輯佚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20世紀30年代楊霽云為魯迅作品輯佚開始,現代文學的輯佚工作廣泛展開,形成了大量的輯佚成果,為現代文學研究打下了紮實的文獻基礎。
  • 張松建|一個杜甫,各自表述: 現代漢詩中杜甫形象的變異(上)
    雨果」甚至「波德萊爾」[5]。當代學者進而指出,應避免把抒情詩文本視為封閉自足的客體進行美學研究,必須超越「新批評」而把它放回到歷史、文化、政治、意識形態編織的層層網絡中揭示其含義[9]。現代詩既然是清末民初所發生的歷史變革與文化碰撞之下的一場先鋒實驗,我們自應採取上述處理方式。
  • 任增霞:近十年韓國學者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論著索引
    《對「情」的本質的考察與<紅樓夢>之「情」》,《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30輯,2012.18.《從朝鮮王朝到近現代<三國志演義>文學地位的轉變與重估》,李有珍,《中國學研究》第61輯,2012.99.
  • 詩論|波德萊爾:末世感、現代性和醜陋的美學
    ,詳細分析了波德萊爾關於詩歌的末世感、現代性和醜陋的美學,值得一讀。反常性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出現,成為了現代詩歌創作的意旨所在,這種反常性的存在理由之一也是:以刺激性反抗平庸和習見。在波德萊爾看來,習見也包含在舊有風格的美中。新的「美」可以與醜陋同時出現,它通過納入平庸並將平庸改造成怪異,通過「讓驚悚之物與愚笨之物結合」正如波德萊爾在一封信中所說的——製造了不安。  自施萊格爾的「超驗性詼諧」和雨果的怪誕理論以來聲名漸廣的理念在這裡得到了強化。
  • 紀德君:《中國說唱文藝研究叢書》前言
    清末民初以來,受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我國學者開始重視俗文學,把過去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戲曲等奉為文學正宗,文學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主要表現在:①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缺乏整體性,目前只有寶卷、彈詞、子弟書、評話等研究資料的分類整理較有進展;②一些載錄於史傳、小說、戲曲、筆記、詩文別集、方志、宗教典籍以及近現代報刊雜誌中的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缺乏必要的、系統的勾稽與整理;③古代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相對多一些,而近現代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則明顯不足;④漢民族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
  •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文學聚焦)
    原標題: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文學聚焦)新世紀以來,魯迅研究在英語國家呈現突破性進展——除發表大量魯迅研究論文外,自2002年起,英語國家的多家著名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研究專著8本,傳記2本,作為中國文學巨匠的魯迅,在海外學界影響力不斷提升。
  • 河北辛集市文化名家「老向」名列「中國現代文學百家」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周作人代表作:雨天的書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老向代表作:庶務日記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戴望舒代表作:雨巷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楊振聲代表作:玉君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矛盾代表作:林家鋪子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矛盾代表作:子夜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曹禺代表作:原野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曹禺代表作:雷雨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於伶代表作
  • 旅購叢刊立志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旅遊零售關鍵意見領袖
    如今,它已經創建了一個名為玩轉全球免稅Globuy(現品牌升級更名為旅購)的微信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旅遊消費者,他們希望獲得有關免稅產品、新產品發布和促銷福利的信息和建議。  如今,旅購創始人叢刊的目標是加深旅購品牌在中國遊客中的影響力,同時擴大其零售商和品牌合作夥伴網絡。
  • 張鴻聲談「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中國傳媒大學張鴻聲教授認為應該在現代文學史的總體視野中辯證地考察這一問題。原文 :《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作者 |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張鴻聲圖片 | 網絡文學史敘述形態的演進推進城市文學研究目前,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幾種主要現代性敘述有
  • 懷念漸行漸遠的文學「擺渡人」(圖)
    (接上期)  對於文學愛好者,特別是外國文學愛好者說來,一提到巴爾扎克,就自然會想到傅雷,一提到莎士比亞,就自然會想到朱生豪,一提到託爾斯泰,就自然會想到草嬰,一提到福克納,就自然會想到李文俊。如此例子,在老一輩翻譯家群體中,比比皆是。
  • 黃修志《中國研究朝鮮王朝史一百年(1919-2019)》
    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在內的中國現代各黨派、政治集團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朝鮮獨立運動和韓國臨時政府,對戰後中朝中韓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金九擔任韓國臨時政府主席後,聯合中國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組織金俊燁等學者在華培養中國學生。金俊燁挑選了楊通方等學生赴漢城大學(今首爾大學)歷史系留學,這為後來尤其是90年代中國的韓國史研究發展埋下了伏筆。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在他看來,英國漢學應該擺脫歷來與宗教、政治和經濟的瓜葛,以學術為本位,秉持人文主義原則,堅持以文學為研究與教學的基礎。  霍克思與中國文學的淵源始自中學時代,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和韋利《猴王》節譯本等促使其萌發對中國和東方事物的濃厚興趣。憑依出色的語言天賦,他的漢學翻譯與漢學研究成果斐然,廣涉中國詩歌、戲劇及小說各個文類。
  • 透過文學 看見人生 走到新媒體平臺上的中國文學大師課
    這也是為什麼,當陳思和教授的一位學生找到他,邀請他領銜的高校中文系教學團隊,一起來打造一個解讀中國現代文學的音頻課程時,他為此設計的主題就是「文學和人生」。 目前,這個循著人一生的生命信息來串聯的《中國文學大師課》,在喜馬拉雅APP的播放量超過了1500萬次,同名圖書也已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