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人生(一)—《澄沙之味》

2021-12-28 電影原來這麼看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含有劇透,建議觀看完電影再閱讀(向公眾號回復關鍵字「澄沙之味」即可獲取電影觀看地址)


我是一個很喜歡吃的人,特別特別喜歡,近乎迷戀和瘋狂。

因為世界的豐富使我也會對食物有所挑剔,但是歸於根本還是會喜歡那些用心製作的食物。所謂用心也就是從頭開始,從材料到製作,不用過於考究,只求細緻和認真。我很喜歡日本電影把人生與食物融合的故事,食物是我們所能品嘗到的客觀存在,在它被製作人賦予自己的情感時也會發生不一樣的改變,用心的人所能品嘗到的也不僅僅是味蕾的感覺,更是內心的積澱,所以無論是它的味覺本身,還是它衍生出的象徵意味,都與美好相關,有幸能品嘗到美味的人不一定知道背後的故事,但因為有了故事讓美食更加美味。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對所有有靈性的物體 有尊重 敬畏之心

一種食物 一種生活的態度 
一種殘缺 一份堅韌
喜歡電影中 淡淡的悲傷 緩緩地流淌 
慢慢的讓你 深陷其中 
不覺得浮誇 諒解世界上的人們 懼怕而產生的疏離
一種人性叫做自我保護 
是我們在人生中所要剝離的 偏見 自私 
在陰鬱的男主人公的灰託下 天氣如此和煦
生命如此渺小 
楓葉搖擺
在樹下 聆聽的鏡頭個人喜歡 那種宜靜 恬淡 
很是坦蕩 很是勇敢

這期和大家談談一部與美食和人生有關的電影。



                      《澄沙之味》



我看過關於描寫麻風病人生活狀態的小說,可能最著名的是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可能因為我年紀的原因,在我記事的時候麻風病早已能夠被非常好地控制住了,對曾經麻風病人需要被隔離的狀態是一概不知,致於我理解到的麻風病世界就像是一個黑匣子的角落,充滿無法掙脫的絕望和無助。德江對自由的嚮往也就是那一段時間的影響,所以對於所有事物她都想著自由。我很喜歡一些關於老人的攝影,美術書裡記憶最深的也是羅中立畫的一幅油畫《父親》,在刻畫老人的皺紋的時候他們心裡都有如何的感受呢,裡面沉澱下來的歲月也必定是我們未走過的路和未嘗過的甜苦。

這是一部關於銅鑼燒的電影,銅鑼燒的靈魂在於豆沙。、


店長千太郎經營著一家坐落在公園的名叫「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店。他每天也不用非常早地起來準備,只需要在11點開店之前將一切準備好就好了。


櫻花盛開的美好時節,公園裡充滿了溫馨的場面。


千太郎的銅鑼燒店裡也經常被放學的中學生們光顧,她們在這裡可以品嘗著銅鑼燒,然後談論著同學之間的一些小故事。


若菜也經常來這裡,千太郎會把銅鑼燒的殘次品送給她。若菜很少有朋友,也因為單親家庭經濟的原因很快就不能繼續讀書,她和其他的女孩子不一樣,顯得格外文靜和沉默。

一位在這裡駐足很久的老人前來找千太郎應聘,她叫德江,曾經是一位麻風病人,千太郎工作的地方也曾經是麻風病人隔離的地方。

雖然德江只要求非常低的工資,但是江太郎還是因為德江的年齡體力問題婉拒了她,並且送給了德江一個銅鑼燒,德江依舊堅持說自己下午還會來的。


在下午,德江給千太郎送來了自己做的豆沙餡。


河瀨直美鏡頭裡的日本是充滿了味道的,不管是銅鑼燒還是道路旁的櫻花。但是他的鏡頭卻又有一種迷茫和悵然若失的繾綣之美,柔光打在若菜的臉上,在列車經過的街道上風吹拂樹葉帶來樹葉摩擦的聲音,對大自然的尊重,人們之間的不期而遇,一切那麼祥和寧靜。澄沙、櫻花還有逆光的背影。

女孩若菜,作為初中未畢業就選擇輟學的少女,對人生的沒有過多的積累,對人生沒有過多的積累,對不明的事情還有著好奇,她沉默,不善言辭,卻也有著一個少女該有的小小生活,喜歡金絲雀,想尋求一份兼職,與社團學長間未言明的情誼。我喜歡她說話的節奏,緩和,沒有頓挫,卻感覺溫暖,不諳世故,心存善意。她是一座橋,搭在千太郎與德江之間,順手推開他的心扉,讓陽光照進去。

千太郎被德江製作的豆沙餡的細膩所驚豔到,於是答應讓德江來這裡工作,她只負責做豆沙餡,雖然只是簡單的工作,卻使德江像一個得到真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激動。


德江知道千太郎的銅鑼燒的紅豆餡不是自己做的而是訂購的顯得很不可思議。銅鑼燒的靈魂就是豆沙餡啊,怎麼這麼隨便啊。


德江和千太郎說好第二天要在太陽公公露臉之前開始準備製作紅豆餡。


伴著未亮的天色,千太郎和德江在「銅鑼之春」門前見面。月色籠罩此刻,德江對於門前的小櫻花樹充滿了親切的好奇,她永遠是那麼可愛。

德江像一個天真的孩童,樹葉的每一絲抖動,鳥的每一聲鳴叫都會令它心馳神往,看著櫻花樹她總是自念道一些,這些樹葉的自由和她內心的由衷對美好的渴望刻畫在電影的每束光暈裡。我無法知道她的過去究竟是怎樣,因為她面對生命和生活永遠是那麼積極樂觀,充滿好奇,似乎從未被生活的殘酷碾壓過,也從沒有領略過挫折的滋味,只是一直一直地喜歡著月亮,喜歡著小鳥,喜歡著櫻花。

豆沙的製作過程超越了千太郎的想像,原來細膩美味的豆沙需要耗費這麼長的時間來製作,每一部都要格外細緻小心,對待紅豆要非常有耐心,這非常的辛苦。

第一步:泡紅豆。泡之前要仔細把豆殼剝乾淨。(泡豆子的水,因為泡出很多雜質,會變渾濁)

第二步:蒸紅豆。把籠屜裡蒸過的紅豆,小心地倒入漏鬥裡,仔細地慢慢地用涼水衝洗。「必須全部要澆上水,因為豆子還有一點澀味」德江強調說。

第三步:第二次蒸紅豆。把紅豆再次放入籠屜中,慢慢地注入水,繼續蒸。

             德江老奶奶說:「靈魂的香味開始有變化了。」

            銅鑼燒店長說:「真是麻煩啊!」

            德江老奶奶說:「可不是嘛,因為要盛情款待啊。」

            銅鑼燒店長說: 「盛情款待啊,對客人嗎?」

            德江老奶奶說:「對豆子。」

            銅鑼燒店長說:「豆子?」

            德江老奶奶說:「好不容易從地裡長出來的呢。」

第四步:再次洗紅豆。把鍋裡蒸好的紅豆,放在水籠頭下衝,水流要細細地、慢慢地.

         德江老奶奶說:「熱騰騰的豆子容易碎,所以要靜靜地靜靜地、靜靜地靜靜地、靜靜地靜靜地.」

       慢慢地把豆子上的雜質和氣泡衝下去,直到豆子裡的水變清澈透明。

第五步:加入糖,開始蜜漬,加入水第三次倒入鍋中。

       德江老奶奶說:「要等下再開始煮,一倒進去就要煮它也太失敬了吧。首先必須要讓它好好地吸足水  份,就像是去相親,接下就是兩個年強人相互熟悉。」  

           所以接下來要靜靜地蜜漬兩個小時 

第六步:加熱。把蜜漬好的豆沙,小心地從鍋邊開始攪拌,循序漸進地,儘量不讓豆子碎掉,慢慢地將湯汁熬幹。

     老奶奶說:「豆沙不是揉出來的,要一點點熬幹」

第七步:放瓊脂。放一大捧晶瑩的瓊脂,熬煮一下,就好了。

這樣珍惜豆子,捨得花費時間做出來的豆沙,味道特別好。


整個製作豆沙的過程德江顯得格外幸福,她對紅豆的尊敬和製作的享受在時間的熬煮下特別有味道,當紅豆出鍋的那一刻我好似也聞見了紅豆的香氣。這一段我反覆看了很多遍,或者說每次看日本電影裡製作食物的畫面總是一種享受,其中的細膩的做法和對自然賜予的材料的再加工總是那麼溫馨,德江在每一步成功之後都表現出無比的驕傲,她對豆子低低喃語像對著孩子的叮嚀囑咐,完全不可想這是一個經歷過日本最殘酷年代遭遇過最殘酷待遇的、至於現在已經蒼老的人,食物賦予她美好,她也將之饋贈於每一個吃到銅鑼燒的人。她因為麻風病而彎曲的手指讓她的動作顯得笨拙,但是正因為這一份笨拙使得這一份食物更加的質樸。

在品嘗這一次製作的銅鑼燒之後千太郎格外滿意,原來他不是一個喜歡吃甜食的人,但這次的豆沙餡真的打動了他。不僅是德江感到奇怪,對所有人來說做一件自己不熱衷的事甚至有些厭惡的事一定是帶有埋怨的,但是千太郎堅持在這家「銅鑼之春」做店長,他一定是個有難言之事的人。


很快,德江的豆沙餡收到了一大片的好評,前來的品嘗的中學生也格外滿足細膩的豆沙餡。豆沙餡的存在感更強了,口感變得更加順滑了,皮和餡完全融合了。很快,生意好到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人們渴求這一份美味,孩子看見熱騰騰的銅鑼燒激動得開懷大叫,大人也享受細膩豆沙給他們帶去的歡愉。



雖然非常勞累,但是德江心中充滿了幸福感。當自己注入情感的食物被人們青睞喜愛,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口,也會暖到心底。



可是,因為德江曾經是麻風病患者,很快「銅鑼之春」的老闆娘就來找千太郎商量了。原來千太郎在這家店做店長是因為幾年之前他這家店的老闆替他還債,現在有人在背後嚼舌根,因為麻風病的原因這裡的銅鑼燒不乾淨,害怕生意受到影響,老闆娘希望千太郎解僱德江。

可能因為人們對麻風病的無知導致可他們對麻風病的畏懼,不難想像在那個疾病肆虐的年代,一切都無法控制的時候人們會是有多麼絕望。

心情鬱悶的千太郎喝了一夜悶酒,第二天接到德江的電話告訴德江今天暫停營業,德江為了準備下一次營業時的豆沙留在店裡。德江拉開了百葉窗,讓光通透了整間店面,但是接連不斷有客人來買銅鑼燒,德江不得自己一個人開始生意,她試著自己做麵皮,因為手的行動很不方便,她的每個動作都顯得很吃力,但是在不斷努力的過程後,她還是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在忙碌一天後,若菜來到店裡吃銅鑼燒。望著眼前朝氣蓬勃的初三女孩,德江說,年輕真好啊。


看到了小鳥,德江說,真羨慕小鳥啊,自由自在的,那麼自由的。

若菜養了一隻金絲雀,她還學金絲雀的叫聲給德江聽。


每一個老人看著年輕一輩的眼神都是溫柔如水的,不管他們曾經經歷了什麼,在面對青春的時候永遠不會帶著飽經風霜的目光,因為面對他們心裡最美好的,應該予以最美好的

第二天千太郎早早回到"銅鑼之春"看見德江依舊忙碌地在製作紅豆餡。在知道德江昨日自己一個人工作了一天之後,千太郎同意讓德江在店裡做一些接待的工作。



千太郎也告訴了德江自己為什麼不喜歡吃甜食卻還要堅持在「銅鑼之春」工作的原因,因為自己欠了這家店的老闆一大筆錢,可能要一輩子來償還。人生總是有各式各樣的困難啊,一定要加油。


其他的同學都去補習班了,只留下若菜一個人在吃銅鑼燒,好奇的若菜一直問德江的手指是怎麼了,於是若菜也去翻閱了一些關於麻風病的書籍。



在那之前,雖然所有麻風病人都被強制隔離,腿和腳會不斷的彎曲 彎曲,鼻子也會脫落,臉也會逐漸變形,正是這些讓人感到害怕。


恐懼的力量是超乎我們想像的,他可以激發出人們最陰暗的一面,肯定地說,麻風病人所遭遇的一切是不公平和殘忍的,他們本應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在明媚的世界裡,即使帶有不同的印記,哪怕一絲的關心都可以拯救起這一個群體。德江的過去卻沒有造成她現在的悲嘆,她依舊樂觀地看待一切,哪怕是一小點成就也讓她十分珍惜,充滿澀味的人生卻被德江用豆沙調製出了另一番甜蜜,將所有的苦痛替換為香甜的豆沙,即使老了,眼中依舊充滿著智慧和堅韌。

似乎德江在這裡已經工作了很久了,都已經到了秋天。但是很快因為德江曾經患過麻風病,「銅鑼之春」的生意逐漸冷淡了,德江認真擦拭著招財貓把它放在窗口卻再沒有人再為美味的豆沙駐足。


雖然千太郎告訴德江是因為天氣變涼所以客人少了,但其實德江心中也明白自己的身份。店長抽著煙說,今天就到這裡吧。德江太太戴好帽子,換好大衣,笑著說,那我就走了。然後她回到那個很久很久以前被隔離起來的麻風病病人的居住社區,沒有再回到店裡,即使她已經痊癒了。所有的人都在懼怕著麻風病,即使德江的病已經恢復,但是流言的可畏也總是抵不上人心的可畏。


德江給千太郎寫了一封信,她用彎曲的左手寫出來的字歪歪扭扭的,卻寫得很認真。

店長,這之後的春天將會怎樣呢,或許會讓店長更加鬱鬱寡歡嗎?

我在煮紅豆餡的時候會仔細傾聽紅豆的低語,就是想像著紅豆所經歷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樣的風將紅豆帶到了這裡呢?我會一一聽它們訴說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細聆聽,因為我相信世上存在著的東西都能說話,所以側耳傾聽的話連照射的陽光、刮過的風都會和你說話呢,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每當傍晚的時候風呼嘯而過捲起桐樹的葉子築成一道圍牆,我都會覺得它好像是在說去跟店長打聲招呼吧。店長先生,雖然我是抱著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態過活,但有時還是會被這世間的逼迫給壓垮,所以不時地還得運用智慧去生活。我一直都認為店長你啊遲早有一天能製作出屬於表達自己想法的銅鑼燒,那麼,請安者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吧。店長的話一定可以做到的。

就這樣,德江和店長告了別,再也沒有回到「銅鑼之春」。

若菜在放學之後依舊會回到這裡吃銅鑼燒,這次她把金絲雀帶來了這裡,因為公寓不允許養寵物,若菜只得把這隻叫馬爾文的鳥交給德江來養,可惜,德江已經辭職了。之後兩人便一起踏上了看望德江的路,他們要去到那個德江幾乎一輩子生活著的社區。



這裡像一個世外桃源,在四圍的綠色裡這些倖存的老人背倚著欄杆,在暖暖的秋陽下嬉笑著。這裡仿佛不曾經歷創傷。面對這樣的場景,若菜欣慰地笑了。她的青春美好與這裡完全地融合了,即使是滄桑的印腳早已布滿面容,內心裡,他們都是一樣的,懷揣著關於生命的希望。


德江卻顯得越發憔悴,在陽光的撫恤下,她的頭髮卻更花白。

我丈夫差不多去世也有10年了,一直就我孤零一個人,太寂寞了,現在有了小馬爾文真是剛剛好。



德江從若菜這麼大的時候就住在這裡了。

她被哥哥帶到這個城市的時候,哥哥告訴她,她可能患了麻風病,如果確定下來的話,他就只能把她一個人留在這裡了。前一夜,她的母親給她做了很好吃的紅豆飯。那時的她和小姑娘差不多的年紀,沒能再上學,然後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幾乎60年的時間。德江的一生都因為麻風病改變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三個殘酷的字眼無時無刻不扎著她的心,對於生活用以智慧是她必須學會的,否則她無法堅持到現在。紅豆對於德江的意義更像是她心中對希望的定義,因為黑暗的世界拖拽住每一次前進時,回憶裡的愛才能促使人繼續堅持活下去。

德江的朋友給兩人端來了剛做好的甜點,他們吃著德江做的醋昆布,特殊的味道讓千太郎好奇其中的做法,原來,紅豆裡面加少許的鹽也會發生奇妙的反應——所謂相生相剋,或許,銅鑼燒也可以是鹹的吧。


店長,我沒關係的哦。店長,吃好吃的東西要笑哦。


淚水充盈了德江和千太郎的雙眸。



可能有無奈,可能有釋懷,這一杯甜點裡充滿了酸楚,但是她卻笑著,在秋日的陽光裡。千太郎,這個曾經一度困於物質層面的男人,被一座小店囚困,為生計疲於奔命。意義與希冀,這類形而上的命題已經從他的生命中勾劃掉了,而德江的到來則意味著某種精神性的降臨,這個老太太來得毫無徵兆,整日抬頭看櫻花和陽光,她精神上的趨光性對衝了這個男人身上長期縈繞的困厄氣味,試圖著拂去了他身上的晦氣。但是對於無法好好保護她,千太郎十分愧疚。如果不是德江,他永遠會在「銅鑼之春」,用著訂購的豆沙,做著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喜歡的甜食。

尊敬的德江太太,事實上我以前因為其他的緣由和您一樣被社會排斥,那是在開銅鑼燒店之前——3年前的事情了。在工作的小酒館和調解吵架的人打了起來,把其中一個打成了重傷,在我服刑期間母親來看望過我幾次,但是,在我刑滿釋放之前她就離我而去了,這之後我就再也不能傾聽母親的教誨了,而我也並不是誰的話都能聽進去。千太郎給德江寫了一封信。

生活的無奈磨平了千太郎的稜角,他安於了現狀,直到德江的到來,或許又給他帶來了母親的溫暖,或許又給他帶來了生命的啟迪。溫煦的陽光下,有著黯然的神傷,其實所謂意義皆為虛空,就像生活,要人體味。

千太郎試圖去做德江的醋昆布卻始終找不到想要的味道,就在這個時候老闆娘帶著自己的外甥來找千太郎,雖然是個孩子,但他和德江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身上充滿世故的味道。老闆娘希望千太郎接受外甥在這裡工作,並且打算裝修店面,這裡便可以賣大阪燒了。仿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整日頹唐,望著裝修著的店面,這可能就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物非人非吧。



若菜和千太郎決定再去麻風病社區,千太郎還帶上了想要給德江的信。


當他們再次踏進屋子看見了悲傷地吉子,原來,在3天前,德江,因為肺炎已經去世了。果然,你們聽到了小德的心聲。


去世之前,德江留下了給千太郎一些生前的廚具和一段錄音。

你們能不能聽到這個,其實我也沒信心。

若菜,有件事情一定要跟你道歉,我明明答應要幫你養小馬爾文但是我給放生了。聽著它的叫聲漸漸聽出它在說,放我出去吧,對不起。

你們都知道我沒有孩子,之前懷上過,但是沒有那份幸運生下來,我第一次看見店長就是在我每周一次散步的日子,被甜甜的氣味吸引著然後就看見了你,一雙憂鬱的眼睛,是什麼讓他如此痛苦呢,很想問問你。如鬼使神差般,那也是我曾經的眼神,常年困在籠中不得自由的我的眼神。因此,我想我會站在店前應該也是受到命運的指引吧。如果,要是我當年的孩子活下來了可能也就是店長你這個年紀吧。

店長,那天的滿月在我耳邊輕聲細語說,它一直都想讓你看到,所以它才這麼努力發光呢。


這裡的每一個人死後都不會立碑而是種一棵樹,用生來紀念死亡,悼念逝去的生命,紀念德江的是一顆櫻花樹。


小小的銅鑼燒店是他們互相鼓勵互相給予愛的溫暖的地方。德江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道出了真相,這或許是不再重要。她回到了那間隱匿於樹林中的療養院,度過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他們三個,其實都是「囚犯」,老人德永囚禁於飽受歧視的疾病和那所猶如墳墓的療養院,男人囚禁於終身的債務和那間狹小的銅鑼燒店,女孩囚禁於父親的缺席與母親的冷漠,而三個囚徒,最終卻成為了打開對方牢房門鎖的一把鑰匙。就像那個女孩一直養著的那隻小鳥,它困於籠子,最終被老人放飛。 老人德永的死亡解脫了自己,女孩最終也考上了高中,而男人的店鋪被他老闆的侄子篡了位,他自己開始去公園擺攤,勇敢地吆喝起來。這一次,他不僅僅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希望,他知道了德江的願景,他要為之努力做出只屬於自己的銅鑼燒。

德江在自己行將就木之時,通過錄音機留下了自己的人生遺言,有一句,我們的到來,是為了親眼見識這個世界,體味其中的韻味,所以,雖然成為不了什麼,活下去還是有意義的。這一句感人的話,是對千太郎說的,從始她無意間看到他憂鬱的眼神,便有種似曾相識之感,那是她有過的,長久處於閉塞房間與外界缺乏交流的眼神,她與之相惜,認為這是命運的某種安排,想在人生最後的時間裡去告訴這個男子,其實有什麼忘記不了,割捨不掉的呢,要去感受,去愛,而不是自我沉淪。從影片一半的時候我就開始止不住淚水,因為這部溫婉如水的電影不斷用溫馨的畫面來替代悽涼的現實,而當從畫面中窺望到他們的背面,不斷地重現著一些無奈的真相,我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導演河瀨直美的家庭並不完整,從小跟著年邁的姨婆生活,在古都奈良讀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作品中《萌動的朱雀》,《殯之森》和《朱花之月》講述的奈良林區的故事,《螢火蟲》和《沙羅雙樹》則發生在奈良城區。《澄沙之味》的背景也不在熱鬧的市區,沒有匆忙的辦公族,只有為了一份銅鑼燒排長隊的鄰裡路人。與黑澤清,是枝裕和等同輩相比,河瀨直美的作品更私人,更自我,早期完全遵從於內心的表達,觀眾若無法進入她的世界,總有一種距離感。她的劇情片手法裡,還保留著大量紀錄片的手法,通往更私密的空間,譬如2006年的《新生》就是河瀨自己剛生下兒子後的生活片段。

電影中傳達出的還有日本人對事物的工匠精神,什麼是匠心,什麼是匠人,他絕對不是指精通一門手藝的人,而是一些像德江一樣,以人身體會滋味,用細心雕琢作品的人。

這部河瀨直美執導的《澄沙之味》安寧而靜謐,滿溢著對生活的敬意和對人性的信任。那些銅鑼燒成為了生活中最踏實的存在,他解決著一些人的生計,也慰藉著一些人的心靈。在遍布苦澀的生活裡,那一口甜香軟糯,或許是最好的救贖。

我們都是這世間盛開的花啊。應該認真地開花,認真地接受雨露、陽光、微風,認真地衰敗。要盛情款待啊,對這降臨的生命。



我特別特別特別特別想去櫻花樹下看一看,最好再吃一個銅鑼燒。


                   原創文章  歡迎轉載到朋友圈 

            關注微信公眾號:電影原來這麼看

                     長按下圖或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薦影|《澄沙之味》
    這周給大家推薦一部日本電影《澄沙之味關於片名片名あん,《澄沙之味》又譯《戀戀銅鑼燒》(臺),《甜味人間》(港)。眼瞎如我,一直以為是「橙沙」,甜味劑之類的東西,定睛一看,是澄沙(dèng),意為過濾後較細的豆沙。翻譯得很精準精煉了(可惜理解門檻有點高),片中千太郎(銅鑼燒店主)用批發來的豆沙餡,德江女士說:「銅鑼燒的豆餡是靈魂」。
  • 《澄沙之味》:人生實苦,但人間依然值得
    文/夏日放映室電影《澄沙之味》導演: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是由日本、法國聯合製片的劇情電影,改編自明川哲也同名小說。電影以甜甜的澄沙為載體,講述了一個關於困境、迷惘、死亡與救贖的故事。澄沙,讀音dèng shā,漢語詞語。澄,多音字,讀dèng時,意思是指讓液體裡的雜質沉下去。
  • 影評《澄沙之味》:初戀的味道——銅鑼燒
    今兒君擼了一片兒《澄沙之味》,不過,這片兒和初戀一毛錢關係都木有,表怪君叔是該死的標題黨,誰讓本片兒是圍著銅鑼燒聊的,而銅鑼燒,確實又是你們深愛的哪個藍胖子初戀時的味道。,依然用向死而生的心尋找人生的意義.這種借著吃喝講述心靈雞湯的套路,看在美味的面兒上,也就勉強接受吧。
  • 澄沙之味:當你陷入絕境,就來一口柔軟的銅鑼燒吧!
    電影名稱:《澄沙之味》泡泡評分:8分(偶然間發現的好電影)自從打算不再強寫熱點之後,泡泡就非常喜歡發掘這種小眾的老電影,今天這部《澄沙之味》來自2015年,可能你連電影名字都沒聽過,但它的成績一定能嚇到你: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提名;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 澄沙之味: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2015年,根據明川哲也的原著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澄沙之味》在日本上映,執導該片的河瀨直美是日本電影界著名女導演,業界內經常拿她和執導《小偷家族》的是枝裕和做比較,其影響力可見一斑。《澄沙之味》劇照影片《澄沙之味》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銅鑼燒店的故事,店長千太郎是個不苟言笑、滿懷心事的中年大叔,某天,一位名叫吉井德江的老人來到店鋪,想要應聘職位,店長看她年紀頗大,身體也不太好
  • 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新預告 秦基博獻聲主題曲
    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新預告 秦基博獻聲主題曲 時間:2015.04.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夏澤 分享到:
  • 生活很苦,銅鑼燒很甜|電影《澄沙之味》
    今天分享的這首歌曲,出自電影《澄沙之味》。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以為銅鑼燒是本片的主角。看到結尾才知道,原來與不幸的命運握手言和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倒進去就要煮它,對紅豆未免也太失敬了。要等待它們吸足水分,就像年輕人約會,要兩個小時相互熟悉,要給它們耐心與時間。」「好不容易從土地裡長出來的,當然要盛情款待啊!」
  • 《澄沙之味》處理苦難的方式
    講講《澄沙之味》吧!我看《澄沙之味》,完全是因為被劇照中鬆軟的銅鑼燒吸引了。想做出擁有靈魂的銅鑼燒,該怎麼辦呢?仔細篩選過的紅豆,被緩慢流淌過的水流帶去澀味。「蒸汽的香味已經有變化了。」矮矮小小的老人,從小憩中睜開眼睛,小心翼翼地掀開鍋蓋,看咕嘟咕嘟冒著泡的水裡,躺著顆粒飽滿的豆子。「因為我們在招待它啊。」
  • 電影推薦《澄沙之味》|豆瓣評分8.2治癒系影片-澄沙之味免費觀看
    電影《澄沙之味》看後讓人有種悠長深遠的感動。所謂「澄沙」即是銅鑼燒,而甜食,是這世界上最平凡而又珍貴的美意。
  • 《澄沙之味》: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如果你也在尋找這樣一部電影,那麼《澄沙之味》再合適不過。這部由日本國寶級演員樹木希林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位老奶奶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用美味的紅豆沙打動失意的店長和少女,三人相互溫暖、相互治癒的故事。很多人都想不到,樹木希林在拍《澄沙之味》時,已身患癌症,她是帶著拍遺作的心情完成這部電影的。
  • 日本電影《澄沙之味》——美到極致是物哀
    《澄沙之味》講述了一個角落裡的老人,從不奢求有一天社會能低下他的頭顱看到自己,只願熱愛生命、熱愛自由、熱愛世間的萬事萬物。克制且不參與,溫暖而堅定有力,這就是影片的物哀之美。「物哀」二字,在今日解讀,有三個層次:一是對人的感動;二是對世相的感動;三則是對自然物的感動。
  • 澄沙之味
    最值得稱道的也就是它位於上海中心的52層,如果買一杯咖啡就被允許到觀景區俯瞰陸家嘴全景。如果想看「廚房三件套」的另兩個建築,這裡應該是最好的位置。最熱點的社會議題,懸疑經典,全部跳過了,最後只被一本書吸引了,書名叫「銅鑼燒也有春天」,不用說,一定是日本的書籍了。暖心治癒的書籍就應該這麼起名吧,可能有點俗套,但是還是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
  • 電影推薦之《澄沙之味》
    2個小時的時間,看完這部電影《澄沙之味》。被樹木希林的演技打動,好幾次都潸然淚下,是還沒到導演設計的淚點,就情不自禁,大概是我太感性,不對,是演員的演技炸裂。故事發生在一家叫銅鑼之春的店,專門售賣銅鑼燒,開篇的鏡頭,男主的身影,可以看出,這是一份他不喜歡的工作,他在生活的低端掙扎,她並不快樂。
  • 《澄沙之味》——期待每一次相遇
    文 | 姜鳳韻圖 | 網絡德江女士在《澄沙之味》後,永遠的留在屏幕中。在一個溫暖的午後選擇一條路,帶著一疊銅鑼燒,暖風微醺,櫻花如雪。自此之後,期待每一次相遇。
  • 《澄沙之味》 | 歷經百年屈辱,我們想要活在陽光照耀下的社會中
    中國大陸的電影宣傳海報中國大陸版《澄沙之味》名字矯情,過於文藝,中文中的「澄沙」指的是豆沙,且是過濾後的細豆沙,而銅鑼燒的豆餡是不去豆皮不過濾的,叫澄沙並不妥。電影《澄沙之味》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永瀨正敏、市原悅子、內田伽羅、水野美紀等主演,於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上映。
  • 《澄沙之味》| 歷經百年屈辱,我們想要活在陽光照耀下的社會中
    中國大陸的電影宣傳海報中國大陸版《澄沙之味》名字矯情,過於文藝,中文中的想想,如果中文名用「紅豆之味」也許會更好,中文中的「紅豆」是很有內涵的。電影《澄沙之味》由河瀨直美執導,樹木希林、永瀨正敏、市原悅子、內田伽羅
  • 《澄沙之味》:細碎生活中的歲月靜好
    導讀:一家名為「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裡,店長千太郎經營著單調和無聊,直到一則招聘啟事讓年邁的德江闖入。這位頭一次應聘被千太郎打發走的老太太,帶著她自製的豆餡兒再次登門拜訪,她的豆餡和她獨特的製作方式,驚豔了小店的時光……
  • 《澄沙之味》:人生起起落落,堅持走下去,會好起來的
    《澄沙之味》是日本和法國合拍的影片,影片本身或許沒有太多的起伏與衝突,但是留給觀眾的餘味卻很深遠。故事發生在一家名叫「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店長千太郎因打架鬥毆坐過牢,出獄後為了還債而被迫經營銅鑼燒小店,但他無法從不堪的過去中走出來,對眼前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致。即使在櫻花盛開的時節,千太郎的眼睛裡仍然沒有光亮,終日將自己困頓於內心的牢籠之中,過著孤獨、無趣的生活。
  • 美到極致,便是物哀——《澄沙之味》
    「物哀」二字最初起源於《源氏物語》,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曾對其解讀道:這是一種個人的、淡泊的對於人生無常和宿命必然的完全接納。有人說,不懂得物哀便不知何為日本,更遑論日本藝術了。《澄沙之味》就是一部可以讓我們很好地體會這句話的電影。
  • 坎城開幕影片《澄沙之味》原著小說來了,感受銅鑼燒中的生活智慧
    2015年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上,開幕影片被選定為一部日本電影,名為《澄沙之味》,電影講述了發生在主人公銅鑼燒專賣店的店主千太郎、神秘老婆婆德江和女高中生若菜三人之間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