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2020-12-28 奧蘭多沒故事

很對人說這是一部「治癒系」影片,它讓很多人感動。

2015年,根據明川哲也的原著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澄沙之味》在日本上映,執導該片的河瀨直美是日本電影界著名女導演,業界內經常拿她和執導《小偷家族》的是枝裕和做比較,其影響力可見一斑。日本元老級女星樹木希林擔任女主,飾演曾身患麻風病的老人吉井德江,而扮演女主人公德江的好友、在療養所咖啡館內工作的佳子同為日本老牌女星市原悅子,銅鑼燒店店長千太郎由日本實力派男星永瀨正敏出演,值得一提的是樹木希林的親外孫女內田伽羅在劇中飾演「若菜」一角,並且因出演《我是大哥大》中「今井勝俊」一角而廣受好評的仲野太賀在片中也有客串,演員陣容的確讓人驚喜。

《澄沙之味》劇照

影片《澄沙之味》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銅鑼燒店的故事,店長千太郎是個不苟言笑、滿懷心事的中年大叔,某天,一位名叫吉井德江的老人來到店鋪,想要應聘職位,店長看她年紀頗大,身體也不太好,便拒絕了。不願放棄的德江太太第二次來到銅鑼燒店裡,指出銅鑼燒餡料的不好吃,並將自己製作的紅豆餡交給千太郎品嘗,味道果然十分美味,經再三考慮店長千太郎決定僱用德江太太專門製作紅豆餡料,德江太太在第三次來到店中時,終於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澄沙之味》劇照

德江太太製作的紅豆沙廣受好評,店裡的生意也越來越好。突然有一天,銅鑼燒店的女店主來到店裡提醒千太郎「德江太太得過麻風病」,為了不影響店鋪經營,要求他解僱德江太太。看到德江太太身體羸弱卻堅持自己的工作,千太郎終究沒有狠下心讓德江太太離開。春去秋來,有關德江的傳聞在小鎮上蔓延開來,店裡的生意也開始漸漸淡了下來,沒有客人的一天,千太郎讓德江太太提前下班,德江太太像是意料到了什麼,離開之後便再沒有回到店裡。

《澄沙之味》劇照

一天,千太郎收到了來自德江太太的一封信,信中說「當我製作豆餡的時候,總會傾聽豆子們講述的故事,想像豆子們見過的晴天和雨天。微風把豆子們談話的內容吹拂過來,聽聽他們的旅途故事。我認為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有可以訴說的故事,即便是陽光和風,也可以聽到它們的故事。也許就是這個原因,昨天晚上微風吹進來,吹過冬青樹的籬欄,似乎在對我說,我應該和你聯繫一下。店長先生,我們想要遠離是非,過自己的生活,但有時會被這個社的愚昧所傷害,有的時候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智慧。我應該早些跟你說這些的。店長先生,我相信,某一天,你會創作出自己的銅鑼燒,實現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去走自己的道路。店長先生,我相信你能做到。」德江太太對豆子們的傾聽,何嘗不是自己的訴說,訴說自己的生活,訴說自己從曾經到現在所受到的傷害,訴說自己的堅持與不甘。

《澄沙之味》劇照

離家出走的若菜帶著她的鳥馬爾維來到銅鑼燒店裡,聽過她和德江太太的約定之後,千太郎決定和若菜一起去療養院找德江太太,在療養院的咖啡館內,他們見到了德江太太和她的朋友佳子,德江太太對千太郎的善意表示感謝,「店長,謝謝你,你對我很和善。我度過了很快樂的時光」,千太郎聽過這句話之後突然哽咽,相信這也是觀影者觀看本片的淚點之一,而筆者卻記起下面這樣一句話。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所識別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澄沙之味》劇照

在接下來的劇情中,千太郎陳述了自己的過去,因為一場意外事件進了監獄,母親在等兒子出獄期間去世了,出獄之後,「我再也沒能聽她講故事,我再也沒能聽任何人的故事」,講述完自己的故事之後,千太郎開始研製紅豆餡料,這時銅鑼燒店裡的女主人卻帶來她要重裝店鋪的消息,讓做鐵板燒的侄子和千太郎一起運營這家店,千太郎傷心極了,喝的大醉。酒醒之後他來到療養院與前來尋找他的若菜一起前去看望德江太太,不料想佳子帶給他們德江太太已經去世的消息,並將德江太太留下的做紅豆餡料的用具和提前錄製的音頻交給了他們。

《澄沙之味》劇照

「店長,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是在每周散步的時候,被空氣裡的清甜味吸引住了,然後我就看到了你的臉,你的眼中很是悲傷,好像那麼痛苦。我不禁想要問,你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眼神。因為我曾經有那樣的表情,當我以為自己再也沒辦法到圍欄外面去,臉上就是那樣的表情。所以,我被吸引過去了。我站在店前面想,如果我的孩子生下來了,大概就是店長你這麼長吧。店長,那一天,滿月悄悄對我說,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發光。店長,你知道的,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看,去聽,因為如此,我們不用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澄沙之味》劇照

「店長,你知道的,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看,去聽,因為如此,我們不用去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或許這些話,也或許德江太太給了他們莫大的鼓勵,若菜繼續上學,千太郎離開銅鑼燒店選擇獨自經營,最後影片在千太郎「銅鑼燒,來嘗一嘗吧」的叫賣聲中結束。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而流言的可怕更是超乎預料,我們唯有堅持自己,以尋找生存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澄沙之味》:人生實苦,但人間依然值得
    文/夏日放映室電影《澄沙之味》導演: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是由日本、法國聯合製片的劇情電影,改編自明川哲也同名小說。電影以甜甜的澄沙為載體,講述了一個關於困境、迷惘、死亡與救贖的故事。澄沙,讀音dèng shā,漢語詞語。澄,多音字,讀dèng時,意思是指讓液體裡的雜質沉下去。
  • 電影推薦《澄沙之味》|豆瓣評分8.2治癒系影片-澄沙之味免費觀看
    電影《澄沙之味》看後讓人有種悠長深遠的感動。所謂「澄沙」即是銅鑼燒,而甜食,是這世界上最平凡而又珍貴的美意。
  • 薦影|《澄沙之味》
    這周給大家推薦一部日本電影《澄沙之味關於片名片名あん,《澄沙之味》又譯《戀戀銅鑼燒》(臺),《甜味人間》(港)。眼瞎如我,一直以為是「橙沙」,甜味劑之類的東西,定睛一看,是澄沙(dèng),意為過濾後較細的豆沙。翻譯得很精準精煉了(可惜理解門檻有點高),片中千太郎(銅鑼燒店主)用批發來的豆沙餡,德江女士說:「銅鑼燒的豆餡是靈魂」。
  • 澄沙之味:當你陷入絕境,就來一口柔軟的銅鑼燒吧!
    電影名稱:《澄沙之味》泡泡評分:8分(偶然間發現的好電影)自從打算不再強寫熱點之後,泡泡就非常喜歡發掘這種小眾的老電影,今天這部《澄沙之味》來自2015年,可能你連電影名字都沒聽過,但它的成績一定能嚇到你: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提名;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 影評《澄沙之味》:初戀的味道——銅鑼燒
    今兒君擼了一片兒《澄沙之味》,不過,這片兒和初戀一毛錢關係都木有,表怪君叔是該死的標題黨,誰讓本片兒是圍著銅鑼燒聊的,而銅鑼燒,確實又是你們深愛的哪個藍胖子初戀時的味道。▲導演河瀨直美和女主樹木希林日本的吃喝影片,總有一種禪修的味道,此片更甚,片中老人做豆餡時,認真地與紅豆嘚吧嘚,與人生訣別時,依然用向死而生的心尋找人生的意義.這種借著吃喝講述心靈雞湯的套路,看在美味的面兒上,
  • 電影推薦之《澄沙之味》
    2個小時的時間,看完這部電影《澄沙之味》。被樹木希林的演技打動,好幾次都潸然淚下,是還沒到導演設計的淚點,就情不自禁,大概是我太感性,不對,是演員的演技炸裂。故事發生在一家叫銅鑼之春的店,專門售賣銅鑼燒,開篇的鏡頭,男主的身影,可以看出,這是一份他不喜歡的工作,他在生活的低端掙扎,她並不快樂。
  • 《澄沙之味》——期待每一次相遇
    文 | 姜鳳韻圖 | 網絡德江女士在《澄沙之味》後,永遠的留在屏幕中。「當我製作豆餡時候,總會傾聽豆子們講述的故事,想像豆子們見過的晴天和雨天,微風把豆子們談話的內容吹拂過來,聽聽他們的旅途故事,是的,傾聽它們,我認為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有可以訴說的故事
  • 《澄沙之味》 | 歷經百年屈辱,我們想要活在陽光照耀下的社會中
    德江奶奶年邁,已踏入人生末幕;千太郎店長憂鬱的眼神裡,藏著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輕時在居酒屋工作,與人爭執致人重傷,而有過一段牢獄經歷,並因此欠下巨額負債,出獄前,母親去世,不得已在銅鑼燒店做起了代理店長;中學生若菜,單親家庭生活的痛苦,讓她感受不到愛的溫暖,總想放棄學業。三個人因為銅鑼燒而走到了一起,共同度過了一段對生活有著啟迪意義的經歷。
  • 《澄沙之味》| 歷經百年屈辱,我們想要活在陽光照耀下的社會中
    想想,如果中文名用「紅豆之味」也許會更好,中文中的「紅豆」是很有內涵的。德江奶奶年邁,已踏入人生末幕;千太郎店長憂鬱的眼神裡,藏著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輕時在居酒屋工作,與人爭執致人重傷,而有過一段牢獄經歷,並因此欠下巨額負債,出獄前,母親去世,不得已在銅鑼燒店做起了代理店長;中學生若菜,單親家庭生活的痛苦,讓她感受不到愛的溫暖,總想放棄學業。三個人因為銅鑼燒而走到了一起,共同度過了一段對生活有著啟迪意義的經歷。
  • 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新預告 秦基博獻聲主題曲
    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新預告 秦基博獻聲主題曲 時間:2015.04.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夏澤 分享到:
  • 美到極致,便是物哀——《澄沙之味》
    《澄沙之味》就是一部可以讓我們很好地體會這句話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活在社會邊緣的老人,卻從未奢求周圍的目光會因自己而停頓,而是熱愛生命、熱愛自己、熱愛世間萬物。克制而不張揚,恬淡而又溫暖,悲慘不乏美好,這就是這部影片的物哀之美。故事發生於街邊的銅鑼燒小店,店長千太郎,是一個善良溫柔的人。但他曾將人打傷而被送入監獄。出獄後也因為這一經歷受人排擠。德江老人,佝僂的身形,泛紅的手指,飽經世事的眼眸,欲言又止的請求。似乎都在說明著這是一位有故事的老人。
  • 生活很苦,銅鑼燒很甜|電影《澄沙之味》
    今天分享的這首歌曲,出自電影《澄沙之味》。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以為銅鑼燒是本片的主角。看到結尾才知道,原來與不幸的命運握手言和才是真正的主角。少女時代即患上麻風病的七旬老人德江女士,熱愛詩歌、鑽研美食、擁有與自然對話的靈性,卻一生都在禁錮在死氣沉沉的療養院。千太郎早年在居酒屋打工時,因與人打架入獄。入獄期間母親離世,未能見上最後一面,是千太郎內心最深的傷痛。出獄後背上了一身債務,每天機械地在銅鑼燒店做事。店裡的銅鑼燒豆餡是從市場上訂購的,千太郎嫌太難太麻煩,從來沒有親手製作過豆餡。
  • 《澄沙之味》:人生旅途,感謝你爬山涉水來治癒墮落的我
    一 墮落的人不值得原諒,謝謝你來治癒我這是日本電影《澄沙之味》講述的發生在櫻花樹下一家銅鑼燒店的感人治癒故事。一場電影之旅,讓自己與心重逢。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的個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你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會有困境和迷茫,沒有人能全身而退。而《澄沙之味》裡的他們在彼此的生命互相成就,互相救贖。對於店長而言,他並不想找一個76歲的老太太來兼職。可是他嘗過德江做的紅豆餡兒後,感受到了銅鑼燒的靈魂。他同意德江過來兼職,看似是他滿足了德江在櫻花樹下的銅鑼燒店工作的願望。
  • 《澄沙之味》處理苦難的方式
    好不容易趕到火車站,又對著候車室擠來擠去的人倒吸一口涼氣。在這之前,我對火車的印象還停留在文章裡頭的綠皮火車,鐵軌的兩邊應該是荒草,火車哐當哐當,慢悠悠地訴說著清晨與傍晚、初夏與暮秋的故事。眼前的火車當然沒有那麼浪漫,不過濾鏡之下似乎還殘存了一點詩意。火車上的放空時刻是我期盼已久的。試問誰不想空蕩蕩呢?看著窗外的景色緩緩移動,天空中是一抹溫柔的月亮。
  • 日本電影《澄沙之味》——美到極致是物哀
    《澄沙之味》講述了一個角落裡的老人,從不奢求有一天社會能低下他的頭顱看到自己,只願熱愛生命、熱愛自由、熱愛世間的萬事萬物。克制且不參與,溫暖而堅定有力,這就是影片的物哀之美。「物哀」二字,在今日解讀,有三個層次:一是對人的感動;二是對世相的感動;三則是對自然物的感動。
  • 澄沙之味
    我沒有將書的內容看完,而是選擇了先看改編的電影,譯名是「橙沙之味」。其實作品的日語名字翻譯過來就是豆餡的意思,譯為澄沙就不直白了,也多一點想像的空間。     電影是關於三個人的,一個與世隔絕大半個人生,曾經患有麻風病的老太太「德江」,一個被僱傭的銅鑼燒店店長「千太郎」,和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初中女生「若菜」。他們三人的年齡差距,差不多就是祖孫三代了。
  • 《澄沙之味》:細碎生活中的歲月靜好
    德江專心地製作銅鑼燒《澄沙之味》一如既往地描摹著日常生活。歲月靜好,你會不由自主地微笑、會跟著哀傷和痛苦,你會心疼、會啜泣,因為那仿佛就是另一個時空下的自己人性對立中的美好再低落的人都有他的歡喜,再冷酷的人都有他的熱烈。千太郎的善良在畫面的點滴裡靜靜地流淌,在煎餅與鍋底的擁抱中不自覺地釋放。店主千太郎是一個有著不堪回首往事的中年,因著過往,他對於現世的一切仿佛表現的滿不在乎和極度隨緣。
  • 坎城開幕影片《澄沙之味》原著小說來了,感受銅鑼燒中的生活智慧
    2015年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上,開幕影片被選定為一部日本電影,名為《澄沙之味》,電影講述了發生在主人公銅鑼燒專賣店的店主千太郎、神秘老婆婆德江和女高中生若菜三人之間的人生故事
  • 《澄沙之味》:人生起起落落,堅持走下去,會好起來的
    王小波曾說過,「一個人只擁有現實世界是不夠的,還要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擁有內在世界的人是幸福的,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動蕩不安,內心仍然能有一種泰然自若的坦然,不管物質生活如何困頓,心中仍然有一片詩意的土壤。否則終日囿於現實世界之中忙忙碌碌,還沒有來得及感受生活的百般滋味,生命就已經走向終結。
  • 《澄沙之味》:那些治癒我們的人間至味
    所謂「澄沙」,就是小孩子們非常喜歡吃的紅豆沙。是童年的歡樂味道,是外婆拿手的慈愛甜食,是哆啦A夢的致命誘惑。一個鬱鬱不樂的中年大叔千太郎,開了一間名為「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生意不是很好。他漫不經心製作的紅豆沙餡兒,不太合孩子們的口味。對待店裡聒噪的女學生們,他總是一臉嫌棄和厭煩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