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澄沙」,就是小孩子們非常喜歡吃的紅豆沙。
是童年的歡樂味道,是外婆拿手的慈愛甜食,是哆啦A夢的致命誘惑。
一個鬱鬱不樂的中年大叔千太郎,開了一間名為「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
生意不是很好。
他漫不經心製作的紅豆沙餡兒,不太合孩子們的口味。
對待店裡聒噪的女學生們,他總是一臉嫌棄和厭煩的表情。
看來,這是一個有故事的男人,他的過往大概不是很幸福。
因為他的銅鑼燒,很不討人喜歡。
有一天,一位顫悠悠的老奶奶來到了這間冷清的小店。
她品嘗了千太郎的銅鑼燒,湧起了滿腹心事。
出乎千太郎的意外,這位名叫德江的七十老人,居然想要應徵店裡的幫手。
本來生意就很差,沒有什麼客人,也並不需要幫手,於是千太郎拒絕了老奶奶。
過了幾天,德江又光臨小店,並帶來一盒自己製作的紅豆沙,執意讓千太郎品嘗。
抱著懷疑的心態,以及能儘快將這個煩人的老太婆轟走的想法,千太郎試吃了一口。
然而,這一口顆粒飽滿、色澤誘人、口感綿滑的紅豆沙,即刻徵服了挑剔的千太郎。
他仿佛被這綿軟的甜味所融化,立刻變得溫柔了許多。
「銅鑼燒的靈魂就是豆沙餡啊。」德江認真地說。
她一輩子都在做紅豆沙餡,做了50多年,已經深入紅豆沙的靈魂了。
就這樣,德江成為了店裡的一員,負責製作紅豆沙。
紅豆,對於這位年邁古稀的老太太,猶如自己的孩子,需要用心呵護,傾聽它,回應它,配合它,才能製作出最好吃的豆沙餡兒。
她向千太郎展示了自己做紅豆餡的流程,從挑選,清洗,過濾,蒸燉,浸泡,入糖,攪拌,冷卻。
水中浸泡的時間必須足夠久,紅豆熬煮的火候必須恰到好處,撈起的時候必須精確及時,稍有疏忽,味道便會差之千裡。
在時間的陪伴中,這些有靈魂的紅豆才會甘願釋放最好的味道。
這就是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幹一行,愛一行,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們早上很早就到達店裡,開始這一系列流程,耗時至少六小時以上。
千太郎從來沒有想到豆沙餡兒的製作竟然這麼複雜。
他很汗顏,因為原來他的豆沙餡都是從工廠買來的機器製作的。
難怪這麼難吃,因為沒有一點兒人情味啊。
德江奶奶做出來的紅豆餡兒,有一股愛的味道,讓人吃到嘴裡,有被融化的溫暖感,很治癒。
小店的生意逐漸好起來,口耳相傳,排隊買銅鑼燒的顧客越來越多。
店老闆千太郎的態度也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但是,千太郎還是會偶爾回到從前那種懶散與低落的狀態,突然消失不見。
為了不辜負店外排隊等候的客人,德江一個人扛起了銅鑼燒的製作工作。
這一天簡直把這位老人累的半死。
但是她也沒有責怪不肯說出自己消失理由的千太郎,反而給他打氣。
她說:人生總會有各種困難,一定要加油啊!
有一位看起來不太快樂的高中女孩經常來到店裡,一邊吃著治癒的銅鑼燒,一邊訴說自己的煩惱。
她逃課,不想上學,在這裡似乎可以找到一份短暫的安全感。
在德江的激勵下,小店的生意越來越好,成為火爆的美食店。
但是,漸漸地出現一些關於德江的不利傳聞蔓延在小鎮裡。
顧客漸漸消失了,店鋪的房東也出面要求千太郎開除德江。
傳言說:德江是麻風病人,會傳染顧客。
這對銅鑼燒店是致命的打擊。
小店不能沒有德江,因為她的紅豆沙是這間店的靈魂。
為了不讓眾口相傳的恐懼,毀了千太郎的生活。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德江突然消失了。
她回到了那間隱匿於樹林中的療養院,度過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
老人說:「我們也想活在陽光照耀下的社會。」
他們不想被社會隔離,不想與人斷絕聯繫,只想做一個普通人啊。
做美味的紅豆沙,讓自己的心意被更多人接受。
千太郎一個人繼續堅持銅鑼燒小店的經營。
他已經學會怎麼做出好吃的豆沙餡兒了。
更重要的是,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對生活更加渴望,對事業更加專注,對旁人更加關愛。
他和那位高中女孩一起去探望德江。
在那片被隔離的特別社區,他們互相吐露了隱藏多年的故事。
德江因為生病從小被家人拋棄,她在病院裡認識了丈夫,後來又失去了兒子;
千太郎因為打架傷人被判入獄,在獄中,他的母親去世了;
那個叛逆的高中女孩的媽媽,是個毫無責任感的母親,對她全然不關心。
這是老中青三代共同的哀傷,活在孤絕的冷漠社會中,缺乏愛的眷顧,
三個不相干的陌生人,因為紅豆沙的治癒,形成了一個新的家庭。
他們彼此治癒,互相填補生命中的缺失。
月亮的朦朧,櫻花的寂滅,清風的低囈,天光的燦爛,萬物有靈且美。
人生的過往際遇,生活的潮起潮落,命運的輪迴無常。
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了,就有愛與希望。
美食,即愛
Written by K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