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好久沒在豆瓣看到過9.6分這樣近乎滿分的「神級」電影了,那就是今年七月上映的歷史題材歌舞劇《漢密爾頓》。
《漢密爾頓》是百老匯音樂劇剪輯成電影的新型嘗試,與以往的劇場錄像不同。電影《漢密爾頓》採取了遠景和特寫鏡頭結合的形式,展現一個完整有層次的故事,同時又注重到了屏幕前觀眾的視覺效果。
光是斯坦尼康就有十幾臺,導演在剪輯方面花費了整整2年的時間,而且在賣給迪士尼之後,還進行了最後的修改。將迪士尼的片頭改成了劇場的logo,並保留了要求觀眾關閉手機的請求。讓電影觀眾最大限度地感受劇場氛圍。
音樂劇和電影的導演都是託馬斯.凱爾,在經歷過一次次現場演出後,沒有人比凱爾更了解這個故事該如何呈現。
電影是由舞臺劇原卡司出演,早在2016年就拍攝完成的。也正是如此,凱爾一點也不著急把它剪輯完成,而是慢工出細活。
而且在他昔日搭檔Moran的幫助下,完成了電影最後的剪輯。那麼如何利用電影鏡頭語言,去還原舞臺劇的魅力,導演凱爾真是花了不少心思。
音樂劇經歷漫長的彩排和演員間默契的培養,再加上作家對劇本的打磨,所以在現場演出時,你會發現每個演員都在角色中非常投入。
沒有一個動作一句臺詞是多餘的,現場觀眾自然可以感受到這種氛圍,也可以自由選擇更關注主演還是配角。但電影不可以全篇用大遠景,必須有特寫鏡頭,這就涉及到取捨問題。
凱爾會更注重在主角的故事線上,當其他演員有更精彩的歌舞呈現時,會改回全景拍攝。
對於特寫鏡頭,凱爾還有另外一個小方法來還原現場感,那就是演員臉上的汗水。
音樂劇除了轉場和換服裝等必要環節,是不可能存在補妝或者突然喊停重來的。投入到角色中的演員自然也不可能自行擦汗,而這一細節卻增加了表演的現場感。那種大汗淋漓的感覺,隨著那些特寫鏡頭,將看電影的觀眾帶回了百老匯現場。
電影《漢密爾頓》還有一個小彩蛋,那就是男主演在說臺詞的時候不小心噴了口水。這是演員不能控制的,但卻是導演可以將其剪掉的部分。
凱爾特意留了這個鏡頭,因為他說表演了這麼多場,他幾乎沒有男主噴口水的印象,這個鏡頭反而很珍貴。
包括情到深處的喘息等等,都是特寫鏡頭的大好機會。
音樂劇的結尾處,是Eliza(菲莉帕.蘇飾演)牽著漢密爾頓的手走向舞臺前面。在百老匯演出時,會有兩個不同的版本。而這根據演員當天的心情來定,一個是Eliza理解的來生,一個是打破第四面牆直接與觀眾互動。
而電影則需要以更為清晰的唯一結局結束,雖說少了些許趣味和可能性,但貴在故事線和視覺效果清晰。
為了滿足PG13還做了兩處消音,導演倒也覺得影響不大。
凱爾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來完成這部作品,也難怪豆瓣近2萬人打出滿分的好成績。不過個人認為音樂劇還是現場更震撼,可能眼睛會有點應接不暇,但絕對是美的享受。
因《漢密爾頓》電影版取得的成功,迪士尼已經決定將更多舞臺劇電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