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為你好。"這句話你是不是很耳熟呢?這是中國式家長常用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同樣也用到了周浩的身上。2008年,周浩以660多的分數考上了北京大學。可當時沒有人知道,在很多人眼裡的香饃饃成了後來周浩想要離開的地方。9年前,他從北京大學退學,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2011年,那個主動從北京大學退學,非要讀技術學校的學霸,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而他的現狀如何了?
2008年,青海省理科前五名的周浩在老師和家長的意願下,選擇了北京大學這一志願。當時的周浩其實內心是想學習一門技術的,可他認為自己會適應自己不喜歡,但是社會喜歡的專業,於是他順從了大人們的意見和決定。"越來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兒。"這是周浩在北京大學的唯一感受。周浩選擇的是側重於理論分析的專業,這與他的愛好截然相反。
因為這種差別,周浩實在是無法提起興趣學習。當時的他也嘗試著做出改變,想讓自己儘快地融入這個陌生的感覺,迷茫的區域。他逼迫自己學習更多的理論,可熱愛實踐動手的他,依舊頭疼不已。周浩也曾經動過轉院的念頭,可在北大這樣的高校學府,轉院可想而知,是非常困難的。在迷茫和無力的交錯下,周浩終於在大二時,無法調整自我,選擇了休學一年。
也正是這次的休學讓周浩靜下心想了想自己的未來,自己以後的走向。他在那一年裡知道了社會的艱難,也知道了自己應該去追求喜歡,熱愛的事情。於是,在家人和親戚朋友非常不理解的注視下,周浩決定退學!不僅僅是離開眾人擠破腦袋都入不了的北京大學,更是選擇了很多人從未聽說過的北京工業技師學院——一所技術學校。很多人都覺得周浩瘋了,可周浩這次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他積極與母親父親溝通,說了自己在北大期間的掙扎和痛苦,以及講述了自己的想法後。終於,他重新啟動了自己埋在心裡的長久夢想。
2011年冬天,他充滿活力,學習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機器操作。他在這期間積極地參與各個比賽,在這個領域大放光彩。周浩的人生就此改變,他放棄的不是一個北京大學學位,放棄的是自己不喜歡的未來。選擇的不是普通的學院,是自己熱愛且追從的夢想,如今他已經進入了一家國企在一線做技術員工,像他這樣的人才,想必不論去到哪裡都會大放異彩。
家長會將自己的夢想灌輸到孩子身上,甚至還會強迫孩子做出他不喜歡的選擇,這其實是很多大人的想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前車之鑑,自己有經驗,有現實的問題。於是他們就會把自己的想法輸入到孩子心裡。可是,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嗎?每一個按著家長意願走著的人,真的內心滿足了嗎?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的自身想法是很重要的,對自己而言也是最重要的。追求自身的內心,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