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之道|禪定是思想的寂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2020-12-22 重樓逾陀

精進不懈地習禪

有些人說禪修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因為外在的幹擾太多。沒有人能夠止息擾亂。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角落是沒有幹擾的。不過假使我們有智慧去如實地了解事物的話,我們便有辦法去保護我們的心念,讓它不受任何形式的幹擾。

佛陀的忠告是: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當你看見任何事物時,不要去執著它,但是請用心念去開展對因緣和合的萬法真如本性的真知灼見。)

請用覺照的心從事物本身的角度來觀看萬法。如果所觀的對象很誘人的話,為了使心念平靜,你最好不要被它牽引。請讓心念從執取覺受的對象中解脫。當你聽到一些聲音,不論是悅耳或是刺耳的,只要用覺照的心去諦聽。你必須保持正念,以阻止音波的震動來影響你的心念。不要讓你的心念被它牽著鼻子走。你得如斯訓練你的心念來安住在詳和的境界中。我們從佛法中得以學到這種教法。沒有任何學術領域能夠引導我們去訓練心性。

畢達哥拉斯被問及哲學家的定義時,他提到類似以下的說法:「當所有人被邀請去赴生命的餉宴時,有些人赴宴是為了享樂,有些人是為了追求名利,而還有一些人只是去當旁觀者。這些人便是哲學家」。這話的意思其實是指哲學家不耽溺於浮華人生。他是從一個置身度外的客觀的角度來觀察人生。

心念會受外在的事物以及刺激的幹擾。當這些外在的事物和刺激不去幹擾心念時,這時心念便會生起它自己的念頭與妄想。接下來它便會視它所生的事物而定,傾於生起貪心、嫉妒、妄想,又或是亢奮的情緒來染汙心性。禪修是唯一能保護我們心性的工具。不管事物是怡人的或是令人厭惡的,有智慧的人都能專注在任何事物上,而不對它們生起貪著或是厭離之想。

我們花很多時間在我們的肉體上:諸如沐浴、穿衣、飲食、裝扮、放鬆等等,可是我們又付出多少時間在我們的心念上?

假使人們能夠在每一天抽出一些時間透過修習禪坐來達到感官的平靜,便可以預防林林總總的疾病與障礙。許多人因為缺乏對禪修的認知,不是不相信禪修的功效,就是懶得去習禪,有些人還認為習禪只是浪費時間罷了。

禪修可以透過開展心性去幫助人恢復健康以及維持健康。當內心卸下包袱時,他便能夠獲得真知灼見。當我們心懷惡念時,這些染汙會損害我們的肉身,讓我們親嘗苦果。醫學也認同心念可以同時是眾病之源以及療愈之方。

穆提道出他的看法:

「禪修即是開展當下。當下超越了不斷重複的過去—而禪修則中止了這種周而復始的重複。禪修所帶來的息滅促使當下永恆不變。當下並不存在於思想的領域中,而禪定正是思想的寂滅。」

相關焦點

  • 慧律法師講金剛經(0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用這個身相,看到真正的清淨自性嗎?或者看到佛嗎?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可以從這個外表、表相,看到真正的佛嗎?【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或者見到自己的清淨自性。【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 解脫之道|禪定給予心靈莫大能量,加持行者道上精進!
    靜坐之道|禪定是思想的寂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當我們受嫉妒、憤怒、驕慢、羨慕等負面意念侵擾的時候,禪定給與心靈莫大的能量,使它得以掌控人性的情緒。我們必須知道世界上每一位靈性導師均透過修習禪定來達到他一生中修行的最高境界。他們在今日受到千千萬萬的人們的崇敬是因為他們的無上知見、耐心以及洞悉力為人類做出極大的貢獻。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虛妄並不是沒有,有人說佛經就是在講一個「空」字,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就是不存在,一無所有。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說空不能執著空,否則無異於掩耳盜鈴,一葉障目,所謂虛妄並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空,而是假象,不真實,總在變來變去,因為無常,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過這三十二莊嚴相見到如來的法身實相。那是什麼緣故不能見到這真實的如來呢?如來所說的這個相,是累世修來的報身相,是有生不滅的外在形相,也是一種虛幻的假相,所以說這不是如來所說的法身實相。佛陀這時語重心長地對須菩提說,世間一切的外在形相,只要是能感受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如果能用這般若智慧證悟到所有相都是虛幻的假相,並不執著這有生滅的假相,那才是真正見到了如來。
  • 怎麼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見諸相非相?
    你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這樣是不可以的。那麼如果想把這句話應用在生活之中呢,只能是怎麼樣去看待。就是說當你面對一切惡緣啊,面對一切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呢,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是四大組成的,不實際的不要那麼看重,放下就好。學員問:師父,那「見諸相非相」怎麼理解?
  • 禪定的真正意義?
    生如四季之善巧,死如日月之遍照。
  • 「聽」佛法浩瀚無垠,如來所言不虛.(下)
    而佛法認為,一切相皆由心生,沒有離開眾生心,而獨存的諸神靈。神靈鬼魔,只是眾生分別心,取捨習氣幻現的業境。多年修行佛法,習慣了內心深處清澈光明,溫暖安詳的狀態。安詳溫暖的覺受,無法被名相觸及,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法用語言表達。實證令我堅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實修法門:詳述佛陀重視的安般禪「數息觀」的方法、效果及利益!
    佛教的修行,不論大乘或小乘,都是以解脫為目的,修行的方法有多門,但離不開修習止觀,若能深入止觀的技巧,便能引發無漏真智而入見道,繼而成就聖果,因此,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修習止觀是行者最重要的階段。修習止觀最基本的方法乃是修「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就是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緣起觀和界差別觀,乃分別對治貪慾、散亂、瞋恚、愚痴和我見之煩惱。
  • 佛教:聞是章句,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諸眾生得無量福德
    「如來悉知」,「悉」,乃是「盡」的意思,佛心盡知,佛言盡見。對於每一眾生的因緣,乃至久遠劫前的因緣,如來都完全了知、完全得見,這就是如來的威神力。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見佛法身,一念生淨信,就是見性,任何功德都不及見佛性的功德大。
  •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但是他們都沒有,他們從內心就被表相說服了,那是眾生的相,也不是眾生的相。當一開始你想要去追求表,那後來你就會非常渴望裡。而通過那些外在的條件獲取的不管是人還是物,後來很難要求他們做到裡,不要理所當然地去要求別人表裡如一,你尚且做不到何況別人呢。所以不要被表象迷惑了雙眼,要想得到真正的安寧,我們要看透人間的本質,眾生就是我,我即是眾生。
  • 六耳獼猴明明知道自己是假的,為什麼還敢去見如來?
    從原文看因為六耳獼猴不是假的他不但敢去見如來,而且必須要去見如來甚至,六耳獼猴存在的理由,就是「見如來」那一回的章節名,叫「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本就是「一體兩心」從邏輯上想一想這世上的妖怪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至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法上至諸佛。下至含識。本無欠少。】每一個人都存在,【是名具足相也。】 【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者。諸法性空。空寂是常。】空寂就是一片寂靜,當下就是永恆,【是故不斷不滅。】不能說沒有這個因果,不可以的。 【若作念雲。無相而有道心者。是斷一切行。滅一切法。此非中道也。又雲。若作有相觀。即是一邊見。若不作有相觀。即是斷滅法。】
  • 什麼是見佛?心空見佛,佛無形象!
    什麼是真正的見佛?見佛之人,先要明白什麼是佛!佛無形象,佛是覺性。什麼是覺性?覺性即是空相,空相即名實相。說是見佛,實為見性。說是見性,實為見空。祖師達摩言:經云:無智之人,莫說此經。此經者,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病本也。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安法師:《金剛經》我們要善讀,它是從諸法的空相去建立的,掃蕩一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從真如理體方面來遣蕩一切,它要遣蕩那種對音聲對顏色,這種色塵上的執著,執著它是見不到如來的。如果「以色見我」,比如說佛有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如果執著這個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就能見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紫磨真金色,但是他不是如來。
  • 《金剛經》大意:離相無住
    禪宗六祖惠能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開悟了,這句話就是《金剛經》的眼睛。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說明了宇宙的真相。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的思想。《金剛經》主要就是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
  • 《空谷跫音》:法道上之潛藏深處的無知(下)
    當悟前並未精進成就未到地定的功夫,自身之見道已如風中燭,本唯憑善知識攝受方能轉進,然猶不肯接受善知識教化,卻回歸所薰習惡知識之邪法,最後只得將本來大道都棄捨,以為三乘菩提妙法從學術人求,在現代凡夫著作中求如來真義,這就是「不勤精進、諸惡知識所攝受」。
  • 龍樹菩薩《中觀論》核心思想
    >空相未有時 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 即為是無相是無相之法 一切處無有 於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有相無相中 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 餘處亦不住相法無有故 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 相法亦復無是故今無相 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 更亦無有物若使無有有 云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 知有無者誰是故知虛空 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 餘五同虛空淺智見諸法 若有若無相
  •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智諭老和尚著
    供養如是等諸佛,說明如是等菩薩,善根深厚。  皆悉能轉不退卍輪。  「轉」者,自己已經證得,復能轉化他人也。「不退」者,此有二義,一、得而無失曰不退。二、無生寂滅,已證究竟曰不退。「法」者,無生正觀為之軌則也 。「輪」者,無累不摧,無過不盡也。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