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智諭老和尚著

2021-01-18 佛教在線

   

    類 別:原始佛教

    作 者:智諭老和尚

    內容簡介:此經義理雖深,然是修行人之寶典。因為修行人雖然法門

    無量,總而言之不外要除煩惱圓顯如來藏。此經若能流傳於世,將大有助於眾生。

      責任編輯:洛桑晉美  來源:佛教書籍網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跎羅譯

  釋智諭撰

 

       前言

 

  七年多以前,曾經講過這部大方等如來藏經。當時選講這部經的著眼點,只是喜圖這部經不太長,講起來費時不太久。同時全經只是九個譬喻,文義明顯。講者不費力,聽者容易懂。說來慚愧,當時只是存著一種取巧心,選講這部經。

  事後發覺事實並不如此,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世尊以大悲心方便宣說而已。於是警覺於心,再不敢輕率從事,此經一講而止。

  最近重新披閱,感覺此經義理雖深,然是修行人之寶典。因為修行人雖然法門無量,總而言之不外要除煩惱圓顯如來藏。此經若能流傳於世,將大有助於眾生。於是不揣劣智,走筆作解。

 

     釋經題

 

  【大方等】

  大方等亦曰大方廣,為大乘經之通稱。於十二部經中,方等為大乘。此經為方等中最上,故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平等者,如如義,無礙義,無差別義,法界義。教出第一義曰方,教出世俗義曰等。

  【如來藏】

  如來藏其義甚深,在眾生則曰佛性,在諸佛則曰法身。眾生修道,不外除諸障礙,顯其佛性。一旦佛性圓顯。便名成佛。

  佛性論謂如來藏之「藏」,有三種義,一、所攝義,二、隱覆義,三、能攝義。

  所攝義,是約自性佛性而言。謂一切眾生,皆被如如境所攝。如如境又曰如如理。如如理者,諸法不二義,一真法界義。一切眾生,皆悉無二,皆入一真法界。此即所謂如來藏眾生者是。若能如此悟者,即入無生法忍。

  隱覆義,謂如來性被煩惱所隱覆,眾生雖具而不見。當此之時,僅名佛性,不名為佛。以為煩惱隱覆故,即名眾生藏如來。

  能攝義,謂果地一切過恆沙功德,住應得性時,被如來藏攝之無餘。

  如來藏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如來藏。法身在纏,便名如來藏,此時即名佛性。如來藏出纏,即名法身,此時謂之為佛。易言之,法身隱時,名如來藏。如來藏顯時,轉名法身。

  其實佛性法身,湛然常住,無顯無隱。只是眾生不見,謂之為隱而已。故若顯若隱,皆不思議也。

  【經】

  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簡稱曰經。契經者,契理契機也。上契佛理,下契眾生根機。修多羅正譯為綖,有貫穿義,謂以理貫文,教理相應也。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東晉是我國朝代名。我國古稱印度為天竺。三藏者,經、律、論也。通達經律論的法師,稱三藏法師。今稱三藏者,系三藏法師之略稱。佛陀跋陀羅,是譯經之人。

  佛陀跋陀羅譯曰覺賢。本來姓釋,是迦毗羅衛國人,為甘露飯王之後裔。

  祖父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商旅於北天竺,因而定居。父達摩修耶利,此雲法日。

  佛陀跋陀羅,三歲喪父,五歲喪母,於是出家為沙彌。

  受具後修業精進,博學群經,以禪律馳名。

  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伽達多於密室閉戶坐禪,見佛陀跋陀羅忽然而至。 伽達多驚問從何所來。答雲,頃至兜率禮彌勒而來也。言訖而隱。

  後伽達多屢見神變,乃敬心祈問。始知佛陀跋陀羅得不來果。

  後來中國,附舶循海而行。經一海島,佛陀跋陀羅指一山下曰,可止於此!舶主不肯。船行二百餘裡,忽遇逆風,吹船還至島下。眾人方悟其神異。

  後遇便風,眾船齊發。唯佛陀跋陀羅曰不可,舶主乃止。先發諸船,一時遇難覆沒。

  於暗夜中,佛陀跋陀羅忽令眾船俱發。眾船無有從者。佛陀跋陀羅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不多時盜賊忽至,留者悉被抄害。

  至中國後,至長安與羅什遊,羅什大悅。後語弟子云,本鄉有五船俱發,前來中國。弟子傳告外人,以致頗受人譏。後果有天竺五舶來,證其所言不虛。

  佛陀跋陀羅曾至廬山,會慧遠大師。止於廬山歲許。後於元嘉六歲入寂。世壽七十一。略述其事?如是。詳見梁高僧傳。

  佛陀跋陀羅於東晉安帝世,譯經一十五部,計一百一十五卷。此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系元熙二年於道場寺譯出。

 

     第一章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寶月講堂栴檀重閣。成佛十年與大比丘眾百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六十恆河沙。】

  此是證信序。佛取滅時,阿難以四事問佛。四事略謂,佛住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後我等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處而住。又問,佛在世以佛為師,佛滅後以何為師?佛答以戒為師。又問佛在世,惡性比丘,有佛對治,佛滅後云何對治?佛答梵壇對治。其中一項便是,佛滅後結集經時,開始應云何記載?佛答開端應記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大眾宣說此經。」

  此中有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序,故名六成就。一、如是為信成就。二、我聞為聞成就。三、一時為時成就。四、佛為主成就。五、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為處成就。六、與大比丘眾百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六十恆河沙為眾成就。以此六種成就,可證此經為佛所說,真實不虛。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國王為頻婆娑羅。頻婆娑羅王原居上茅城,因患火故遷來於此,因名王舍城。有雲此城往昔由千王共居,故名王舍。佛於此說法度生甚久。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第一座便是耆闍崛山,即靈鷲山。

  佛於山中寶月講堂栴檀重閣,時成佛已十年。與大比丘眾百千人俱。

  出家受具足戒之男眾曰比丘,女眾曰比丘尼。梵語比丘,一名而有三義,故多義不翻。三義者,一、破惡,比丘破身口七支惡。七支惡者,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二、怖魔,比丘修道,損魔眷屬,致魔驚怖。三、乞士,士者清雅之士。言比丘清淨自活,不生我慢不染世欲。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令眾生舍慳行施,作眾生良佑福田。是故有人譯比丘為「除饉」者。謂比丘乞食,令眾生行施修福,不受饑饉之報也。

  大比丘之大,有三義,即大多勝。大者,言此等比丘,於小乘有學人中,極尊極高。多者,言此等比丘,博通內外經典,廣學多聞。勝者,言此等比丘,知見真 正,勝過九十六種外道。故曰大比丘。眾者,僧也。即大比丘僧百千人在一起。

  菩提薩陲簡稱菩薩。菩提譯為覺,薩陲譯為有情。故菩薩者,覺有情也。言此等有情,既已自覺,復能覺悟其它有情。亦曰大道心眾生。其含義則為上求佛智,下化眾生。因為大道心者,有上求佛智意,眾生者,有下化之意。上求曰智,下化曰悲。故又有悲智雙運之意。

  摩訶薩譯為大,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也。

  恆河亦名殑伽河,兩岸多沙。世尊每以恆河沙形容數目之多。因為恆河之沙,為僧眾日常所見故。如是大菩薩,有六十恆沙之眾。

  【皆悉成就大精進力。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皆悉能轉不退卍輪。若有眾生聞其名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皆悉成就大精進力。大精進力者,勇猛精進於無上菩提,無有退轉也。此等菩薩,皆得成就。如是說來,論位應在十地。

  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那由他譯曰億,有曰十萬,有曰百萬,有曰千萬。古來說法不一。供養如是等諸佛,說明如是等菩薩,善根深厚。

  皆悉能轉不退卍輪。

  「轉」者,自己已經證得,復能轉化他人也。「不退」者,此有二義,一、得而無失曰不退。二、無生寂滅,已證究竟曰不退。「法」者,無生正觀為之軌則也 。「輪」者,無累不摧,無過不盡也。

  若依法華論,轉不退輪者,即是佛也。不過十地菩薩既受佛位,當知亦能轉不退卍輪也。

  若有眾生聞其名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是等菩薩功德不可思議,眾生聞其名號,便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下列出菩薩名號。

  【其名曰法慧菩薩。師子慧菩薩。金剛慧菩薩。調慧菩薩。妙慧菩薩。月光菩薩。寶月菩薩。滿月菩薩。勇猛菩薩。無量勇菩薩。無邊勇菩薩。超三界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香上菩薩。香上首菩薩。首藏菩薩。日藏菩薩。幢相菩薩。大幢相菩薩。離垢幢菩薩。無邊光菩薩。放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喜王菩薩。常喜菩薩。寶手菩薩。虛空藏菩薩。離憍慢菩薩。須彌山菩薩。光德王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總持菩薩。滅眾病菩薩。療一切眾生病菩薩。歡喜念菩薩。饜意菩薩。常饜菩薩。普照菩薩。月明菩薩。寶慧菩薩。轉女身菩薩。大雷音菩薩。導師菩薩。不虛見菩薩。一切法自在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六十恆河沙菩薩摩訶薩。從無量佛剎。與無央數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俱。悉皆來集尊重供養。】

  略出四十九位菩薩名,以為六十恆河沙菩薩上首。此等菩薩,有從他方世界來 者,故曰從無量佛剎而來。無量佛剎者,即無量佛國土也。

  餘列八部鬼神。佛度一切眾生,慈育萬有,故八部鬼神預會左右。

  天。有欲界天與色界天。以大梵天及帝釋天主為首。

  龍。龍為神靈之物,能護持佛法。

  夜叉。有三種,一者在地,二者在虛空,三者在天。地行夜叉不能飛行,在虛空及在天二種夜叉,皆能飛行。夜叉譯為暴惡鬼。

  幹闥婆。譯為香陰,所謂陰者,陰身也。不啖酒肉,唯啖香資陰。是帝釋天主的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

  阿修羅。譯為無端,男醜女美。又名非天,此神果報最勝,其福似天,而無天德,故曰非天。

  迦樓羅。即金翅鳥神。兩翅舒張,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以龍為食。

  緊那羅。此神似人而頭有角,亦帝釋天主之樂神。

  摩?羅伽。譯為大腹行,為大蟒神。羅什大師雲,即地龍也。

  如是等眾,悉來集會,尊重供養釋迦牟尼佛。

  【爾時世尊於栴檀重閣。正坐三昧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其數無量色香具足而未開敷。一切花內皆有化佛。上升虛空彌覆世界猶如寶帳。一一蓮花放無量光。一切蓮花同時舒榮。佛神力故須臾之間皆悉萎變。其諸花內一切化佛結加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於時此剎莊嚴殊特。一切大眾歡喜踴躍。怪未曾有鹹有疑念。今何因緣無數妙花忽然毀變。萎黑臭穢甚可惡饜。】

  此經以九喻說明如來藏,此是第一萎花喻。佛以神變現瑞,發起宣說此經之因由。

  據大智度論雲,蓮有三種,人間蓮華,十數葉。天上蓮華,具有百葉。菩薩蓮華,乃千葉寶蓮。

  須臾之間,是很短的時間,不及一小時之久。今一日一夜,有二十四小時。若以須臾計,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萎華表塵勞煩惱,華中化佛表如來藏。佛欲令眾生,除滅煩惱,顯現佛性,故 示現除去萎華,即得見性成佛。

  於此可知,佛教眾生修證無上菩提,只是欲令眾生除滅煩惱,並無一法可得。若得煩惱滅盡,即是無上菩提也。

  是故慧海禪師初參馬祖。祖問,來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是知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放下一切知見,便能開佛知見。然而今人學佛,多是背道而馳。今人學佛,多是只求增長知見。認為懂得資料多,知見廣便是佛法。不曉得知見立知皆無明本,懂得知見愈多,埋葬自己的佛性亦愈深。無邊佛法,何須外求?自家性中本來具足也。

  如何方能使自己的佛性顯現?簡而言之,只是除煩惱而已。

  若能除滅五欲,佛性便得漸顯。若能除滅五蓋,佛性便得漸顯。若能除滅十不善,佛性便得漸顯。若能除滅二障,佛性便顯現。一旦除到心中無一物,即證無分別智。證得無分別智,便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曰正,能分別一切曰遍知。簡單說即是成佛。

  或者有人會問,既無分別,焉能分別一切?君不見能鑑明鏡,鏡中無一物,方能照一切物。又如池水,淨無纖塵,方能照物無礙。如果塵土混濁,焉能照物?

  故知欲顯如來藏者,只須清淨自心也。只求知見之徒,只益戲論,不入佛法。 以下八個譬喻,同是說明此番道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大眾所疑。告金剛慧。善男子。於佛法中諸有所疑恣汝所問。時金剛慧菩薩知諸大眾鹹有疑念。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無數蓮花中皆有化佛。上升虛空彌覆世界。須臾之間皆悉萎變。一切化佛各放無數百千光明。眾會悉見合掌恭敬。爾時金剛慧菩薩。以偈頌曰

  我昔未曾? 神變若今日 見佛百千億 坐彼蓮花藏

  各放無數光 彌覆一切剎 離垢諸導師 莊嚴諸世界

  蓮花忽萎變 莫不生惡饜 今以何因緣 而現此神化

  我?恆沙佛 及無量神變 未曾見如今 願為分別說】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大眾所疑,告金剛慧,善男子!於佛法中,諸有所疑,恣汝所問。

  佛說法須待因緣和合,弟子有問,佛始作答。如是方能應理應機。所謂法無高下,對機者妙。以如是故,欲說妙法,先行徵問。

  時金剛慧菩薩,知諸大眾鹹有疑念,而白佛言……

  金剛慧菩薩,非是自己不知,而是代大眾發問。故曰知諸大眾鹹有疑念。

  爾時金剛慧菩薩,以偈頌曰:

  我昔未曾睹,神變若今日,見佛百千億,坐彼蓮華藏。

  前半偈贊佛神變希有,暗示預知佛將說大乘法也。見佛百千億,系化佛也。坐彼蓮華藏,言被蓮華所含藏。

  各放無數光,彌覆一切剎,離垢諸導師,莊嚴諸世界。

  準上文「於時此剎莊嚴殊特」,可知一切剎者,指釋迦牟尼佛國土。一尊佛之國土,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座須彌山為中心,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以歷小千、中千、大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經文說莊嚴諸世界。離垢諸導師,即言百千億化佛也。

  蓮華忽萎變,莫不生惡饜,今以何因緣,而現此神化。

  以所見事請問於佛。饜同厭。謂大眾莫不生厭噁心也。

  我睹恆沙佛,及無量神變,未曾見如今,願為分別說。

  此段文義明顯,勿須贅解。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經名如來藏。將欲演說故現斯瑞。汝等諦聽善思念之。鹹言善哉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佛欲說大方等如來藏經,故現此瑞。金剛慧及諸菩薩,聞佛是言,鹹稱善哉!願樂欲聞。

  汝等諦聽,善思念之。諦聽者,領解也。故有人說諦聽是聞慧。善思念是燻識 ,故有人說是思慧。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無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眾?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無數蓮華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華內……

  這是說明,佛現如是神變,欲借喻明法。

  結加(亦作跏)趺坐,系諸佛之坐法。此有二種,一曰吉祥坐,二曰降魔坐。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即結吉祥坐。

  先說譬喻以後,然後以法合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

  佛圓具五眼,謂之佛眼。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天二眼,系人天所具。慧眼系二乘所具,法眼菩薩所具。佛具肉眼天眼,人天所見,佛悉能見。佛具慧眼法眼,三乘所見,佛悉能見。佛且獨具佛眼,佛之所見,五乘不見。此即佛圓具五眼也。

  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者,謂汝等不見,唯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也。

  貪恚痴諸煩惱,若總說便是無明。如來智者,謂佛知也。如來眼者,謂佛見也 。如來身者,謂佛法身也。結加趺坐儼然不動者,謂佛報化身也。此即是說,於眾生無明煩惱當中,有佛知見,有佛三身,皆悉具足。

  如來如單講,是佛法身,梵語多陀阿伽度。謂佛乘如實道而來,故名如來。凡夫不如而來,二乘如而不來,唯佛世尊,亦如亦來,異於凡夫二乘,故名如來。

  於佛十號,經中往往特表前三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如來已如上釋,應供梵語阿羅訶,亦譯曰無所著。謂如來斷盡一切煩惱,三業清淨,無染無著。應受九界聖凡、一切眾生供養,故曰應供。正遍知梵語三藐三佛陀,亦譯為等正覺。謂佛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清淨,開覺一切眾生,令得無上道。正遍知者,謂佛以無顛倒智,知一切眾生顛倒也。

  一般說來,如來即法身,應供即報身,正遍知即化身。亦可說,此三號即名三德三諦。如來者,即法身德,中諦也。應供者,即解脫德,俗諦也。正遍知者,即般若德,真諦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具備,如我無異。此說明眾生藏如來,法身流轉六道。

  諸趣者,生死六道也。身有二種,一、曰煩惱身,亦曰業報身。二、曰法身,無煩惱業之系縛。

  大方等無想經雲,煩惱身有六道生死,法身則無生死。而如來藏者,即法身也。

  由煩惱而造業,由業而受身,由身而受諸苦。此即惑、業、苦,構成十二輪轉。

  然佛以佛眼觀見,眾生於六道輪轉煩惱身中,有如來法身常住無染,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猶於萎華之中,皆有化佛,結加趺坐,放無數光明。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

  天眼能見細色,不被遠近明暗山石等所障。故觀未敷之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凡夫肉眼,僅見粗色,稍有隔礙,則不能見。

  除去萎花,便得顯現。

  此是譬喻說,譬如除去煩惱,便現佛性。佛性圓現,便究竟佛道。

  由此可知,學人修道,只在放下,無有一法可得。放下不忠即名忠,別無忠可得。放下不孝即名孝,別無孝可得。放下煩惱即名菩提,別無菩提可得。放下生死,即名涅槃,別無涅槃可得。

  眾生落入生死,不得成佛。便是因為無量劫來,虛妄取相,橫生煩惱造諸業障。障礙太深,障於佛性,不得圓現。本來是佛,卻反落入生死六道。

  為今之計,只須清淨身心不取於相。因為一切法性空無相,取相生想,皆是妄想。以妄想故,起貪恚痴。以三毒故,造十惡業。惡業因緣,落入六道生死。

  我們既知病源,便應精進對治。對治之法,便是值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時,心 莫取於相。不取於相,則心清淨。心若清淨,便不起煩惱。不起煩惱,自然不造惡業。離諸煩惱業,是名解脫。是即名無上佛道也。

  痴人學佛,不知修道,只知取著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如人本欲滅火,卻反以油助,實可憐憫。不知執相而求佛法,適與佛法大相逕庭也。

  【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

  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

  如來以佛眼見眾生如來藏已,為憐愍故,欲令眾生開其迷悶,故為說法而示覺路。為了除滅其煩惱,顯現其佛性。

  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法爾如是也。法爾云何?經雲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佛出現於世,如來藏不增。佛不出世,如來藏不減。易言之,眾生成佛,如來藏不增。眾生未成佛,如來藏不減。此法增不得一毫,減不得一毫。增一毫則重,減一毫則輕。此之謂妙湛總持不動尊也。

  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

  如此天真佛,被眾生煩惱所覆障,令眾生不見。欲令眾生成佛,只須除其煩惱,別無他法。

  故如來出現於世,廣為說法,皆是為令眾生除滅塵勞,淨一切智而已。

  是知如來出現於世,無法可說,無法可與。只是欲令眾生除滅塵勞,淨一切智而已。是故於無言說法,而以言語說。雖以言語說,而實無所說。此所謂只為憐愍眾生故,建水月道場,興如幻佛事。

  何為塵勞?眾生虛妄攀緣六塵,以攀緣六塵故,生一切過患,落入六道生死疲勞,故名塵勞。

  淨一切智,此非二乘一切智,乃佛一切智。佛具總相智,曰一切智。佛具別相智,曰一切種智。一切智亦名實智,一切種智亦名權智。如是分別,只是隨順世諦 說,於第一義諦,無如是分別。

  【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萎變花 其花未開敷 天眼者觀見 如來身無染

  除去萎花已 見無礙導師 為斷煩惱故 最勝出世間

  佛觀眾生類 悉有如來藏 無量煩惱覆 猶如穢花纏

  我為諸眾生 除滅煩惱故 普為說正法 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見 一切眾生身 佛藏安隱住 說法令開現】

  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 佛事。

  若有菩薩信樂何法?信樂除滅塵勞煩惱淨一切智也。若菩薩專心修學此法,便得解脫。是知實無解脫可得,若能除去煩惱系縛,便名解脫也。

  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成等正覺者自利也,施作佛事者利他也。凡弘法利生,皆為佛事。

  爾時世尊即說偈頌。此為重頌,以簡要文字,再將以上長行中意義,重述一遍。一者重提大要,令大眾注意,二者令遲到之人,亦得聽聞勝法。

  第一頌重述神變,明如來藏雖入煩惱而不染。

  第二頌中,除去萎花已,見無礙導師。是說除去煩惱,令佛性圓現,便名見佛 。眾生多求見身外佛,不知自身實相,即天真佛也。故維摩經雲,觀身自相,觀佛亦然。云何見天真佛?除去煩惱,令佛性圓顯,即見天真佛。

  第二頌下半頌,即說明佛出現於世,不為別事,只為令眾生斷諸煩惱。一切眾生煩惱斷盡,即便成佛,如世尊無異。這便是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者,即度一切眾生皆成佛也。世尊以何法度一切眾生皆成佛?令眾生斷煩惱而已。故曰為斷煩惱故,最勝出世間。最勝即是稱嘆於佛。

  佛觀眾生類一頌,文顯易明。

  我為諸眾生,除滅煩惱故,普為說正法,令速成佛道。

  是知佛說法四十九年,不為別事,只為令眾生除滅煩惱。眾生若能除滅煩惱, 便可速成佛道。換句話說,無上菩提無他,無煩惱而已。無煩惱則破盡無明,無明斷盡即是菩提。

  我已佛眼見,應為我以佛眼見。一切眾生身,佛藏安隱住,佛藏即如來藏也。一切眾生煩惱身中,皆有如來藏也。

  說法令開現。佛為眾生說法,不過欲令眾生本具之如來藏開現耳。

  【複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

  第二巖蜜喻。淳蜜喻如來藏,巖樹喻眾生煩惱身,群蜂喻八萬四千煩惱,巧智 方便人喻佛,隨意食用惠及遠近,喻自利利他。

 

    第二章

 

  【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

  此是舉喻以明法。眾生本具如來藏,為煩惱所覆,不能得見。

  吾人慾顯佛性,必須滅諸煩惱,除其覆障。除滅其障,名為修道。顯現佛性,假名得道。其實得而無得,無得為得。何以故?以佛性本具故。故除妄謂之修,見 性謂之證。其實於第一義中,無修亦無證。因為妄本空,有何可修?真本具,有何可證?不過隨順世俗諦,說修說證罷了。

  我們二六時中,六識出於六根門頭,於六塵中莫生貪染,便是顯現佛性。

  凡夫處世,無殺盜淫,便是顯己佛性。口無四過,便是顯己佛性。意不起貪瞋痴,便是顯己佛性。待人接物,不計較人我是非,忍得讓得,便是顯己佛性。

  相反地如果心起一念之貪,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乃至計較人我是非,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如果明白這種道理,便知云何修道了。道豈遠乎,盡在二六時中根塵之內。

  所以佛說,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善方便者,善巧方便也。法無有相,佛以相顯示眾生。法無言語,佛以言語說與眾生聽聞,令其信解。無三乘人,佛說三乘人。無三乘法,佛說三乘法。無佛無眾生,佛度一切眾生皆成佛。如是等等,皆佛之大善巧方便也。

  隨應說法。隨順眾生之根、性、欲,適時應機說法,令其開解。

  滅除煩惱,開佛知見。

  云何佛知?佛知者無知,無知故無不知。佛見者無見,無見故無不見。如海印清淨,萬象森羅。大圓鏡中,纖毫明鑑。

  凡夫則不然,處處生於知見。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有所見則有所不見。於是分別心生,煩惱乃起。

  普為世間施作佛事者,普化十方也。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巖樹蜜 無量蜂圍繞 巧方便取者 先除彼群蜂

  眾生如來藏 猶如巖樹蜜 結使塵勞纏 如群蜂守護

  我為諸眾生 方便說正法 滅除煩惱蜂 開發如來藏

  具足無礙辯 演說甘露法 普令成正覺 大悲濟群生】

  爾時佛以偈重頌之。重頌之意,與長行文同,不另作解釋。

  【複次善男子。譬如粳糧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為可棄。除蕩既精常為御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為最正覺。】

  此是第三粳糧喻。不黏之米曰粳米。糩者糠也。粳糧喻如來藏,皮糩喻煩惱。

  複次善男子!譬如粳糧未離皮糩,貧愚輕賤,以為可棄,除蕩既精,常為御用。

  先舉喻說明。譬如食米未精,未去糠糩。貧人愚痴,輕賤視之,以為是可棄之物。一旦除去糠糩,常為王者所用也。

  譬如如來藏在眾生煩惱身中,隨六道輪?。眾生皆曰棄絕煩惱而得菩提,棄絕五陰身而得法身,棄絕六道而得淨土。卻不知煩惱無性即名菩提,五陰皆空即名法身,六道無相即名常寂光土。

  一切分別,皆是無明。無明不破,則見染見淨。無明若破,方知染淨俱不可得。即此不可得,便是菩提涅槃法身淨土。故第一義中,無一法可得。菩薩修道,唯有淨除無明糠糩而已。

  愚痴之人,以有所得心,取著於佛法。誠水中撈月,日下捉影也。

  故佛言,我以佛眼觀諸眾生,煩惱糠?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為最正覺。

  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故曰如來無量知見。如來知見,被無明煩惱覆蔽,故不得顯現。所以佛令菩薩除煩惱破無明,過盡德圓,自然成就無上道。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一切粳糧 皮?未除蕩 貧者猶賤之 謂為可棄物

  外雖似無用 內實不毀壞 除去皮?已 乃為王者膳

  我見眾生類 煩惱隱佛藏 為說除滅法 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來性 眾生亦復然 開化令清淨 速成無上道】

  前二頌重明譬喻。後二頌明如來如法度眾生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歷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語眾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是故如來廣為說法。令諸眾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此是第四真金喻。真金喻如來藏,不淨處喻無量煩惱。

  複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歷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

  如來藏隱沒於眾生煩惱中,雖經無量劫,而如來藏性不壞不雜。何以故?如來藏性,即是畢竟空性,畢竟空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法界性,法界性故, 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不生不滅性,不生不滅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平等性,平等性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如如性,如如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清淨性,清淨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無相性,無相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常住性,常住故,不壞不雜。

  所以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雖經年載,而真金不壞。雖然如來藏曆久常新,但愚痴凡夫,被煩惱覆故,不能得見。

  有天眼者,語眾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

  此喻佛如應說法也。佛以佛眼觀見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於是如應為說妙法。教令開解,自見佛性。猶如語眾人言,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可隨意受用。

  如是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

  此是喻法雙明。仍是教示眾生,修學佛道,唯在除其煩惱,非是執取名相。除煩惱則具實德,執取名相皆世智辯聰也。

  是故如來廣為說法,令諸眾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如來說法,只在令眾生除滅煩惱。煩惱除盡,便可成正覺,度眾生也。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如金在不淨 隱沒莫能見 天眼者乃見 即以告眾人

  汝等若出之 洗滌令清淨 隨意而受用 親屬悉蒙慶

  善逝眼如是 觀諸眾生類 煩惱淤泥中 如來性不壞

  隨應而說法 令辦一切事 佛性煩惱覆 速除令清淨】

  佛以偈頌,重明其意。

  【複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於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是故諸佛出興於世。為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為眾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有如來藏。故為諸菩薩而說此法。】

  複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此是第五珍寶藏喻。珍寶藏猶如來藏,眾生不見也。法華經有貧子衣底珠喻,與此相同。

  寶不能言我在於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

  此喻如來藏不能自明,須待善知識因緣方能顯現。如果如來藏能自明,則眾生將自然成佛,不如道理。

  所以眾生雖具佛性,不得名佛。何以故?以無修治功德故。須待修行功德圓滿 ,福慧兩足,方得成佛。

  大智度論雲,如人熱渴思飲,雖見井底有水清澈,但不借繩罐方便,不能取出受用。

  如來藏亦復如是,若無如來說法,雖具聰明,不能得知。以不知故,不知修行。不修行故,不能親證受用。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

  力者十力也。佛具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由佛具十種智力,明了決定,於大眾中師子吼無所畏,故具四種無所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此為如來之十力四無所畏。

  一切眾生愚惑,如是大法寶藏在其身內,卻不聞不知。反而耽著於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

  五欲者,約心染境,則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名五欲。約境起心,則色起眼欲,聲起耳欲,香起鼻欲,味起舌欲,觸起身欲,謂之五欲。另外財、色、名、食、睡,能起人慾,亦名五欲。

  眾生不見佛性,耽惑五欲,以致輪轉生死。

  是故諸佛出興於世,為開身內如來法藏,無礙辯才,為大施主。

  如來出興於世,不為別事,只為開現眾生身內如來法藏。

  四無礙辯,亦名四無礙智。一、義無礙,二、法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四無礙辯,系度化眾生之智,故曰為大施主。大施主者,佛也。佛為一切眾生,行大法施,故名大施主。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有如來藏,故為諸菩薩而說諸法。

  為令顯如來藏故,為眾生說法。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人家 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 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 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 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眾生 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 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 而為眾生說 令得智寶藏 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 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 疾成無上道】

  有寶而不知,故常致貧苦。

  所謂貧苦者,無有法財,流落六道,孤露無依,謂之貧苦。其所以致貧窮者,皆因不識自家寶藏也。

  如是觀察已,而為眾生說,令得智寶藏,大富兼廣利。謂佛如實知如實見,為眾生如實說,令彼開佛知見。大富兼廣利者,自利利人也。

  最後一偈謂,若信我所說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並且精勤方便修行,可以速成佛道。

  【複次善男子。譬如庵羅果內實不壞。種之於地成大樹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於核內。】

  複次善男子!譬如庵羅果內實不壞。

  此是第六庵羅果喻。庵羅即庵摩羅果,翻譯白柰。其實我國無有此果,究竟庵羅果類似何等,不得而知。

  內實者,果內種子也。以果譬喻煩惱,以內實譬喻如來藏性。如來藏在無明殼內,猶果種在核內。

  【善男子。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

  此是讚嘆辭。如來藏清涼無染,無有熱惱。雖在煩惱,不隨煩惱。雖處生死,不隨生死。常住不變,清涼無熱惱。

  大智慧聚者,無上菩提也。妙寂泥洹者,究竟涅槃也。說明如來藏,無煩惱障,體即涅槃。無所知障,體即菩提。如是智慧德相,眾生本具也。

  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

  謂如來藏,即佛三身三德也。故佛現神變時,萎花中有諸化佛,結加趺坐放無量光明。

  【善男子。如來如是觀眾生已。為菩薩摩訶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爾時世

  尊以偈頌曰

  譬如庵羅果 內實不毀壞 種之於大地 必成大樹王

  如來無漏眼 觀一切眾生 身內如來藏 如花果中實

  無明覆佛藏 汝等應信知 三昧智具足 一切無能壞

  是故我說法 開彼如來藏 疾成無上道 如果成樹王】

  善男子!如來如是觀眾生已,為菩薩摩訶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

  如來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是被煩惱障住不能得見。於是為菩薩摩訶薩說如來藏義,欲令菩薩除滅煩惱,淨佛智慧也。

  以下佛說重頌,義同長行,勿須具釋。

  無明覆佛藏。言如來藏被無明煩惱所覆,不得顯現。

  汝等應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無能壞。此三句是說,汝等應該相信,如來藏中,具足三昧智慧。三昧者定也,智者慧也。菩薩修學有二道,即定道與慧道。菩薩修定道,可得究竟涅槃。菩薩修慧道,可得無上菩提。故曰汝等應信知,三昧智具足。

  一切無能壞。謂如來藏具足菩提涅槃如來智慧德相,雖入六道生死,一切無能沮壞也。

  是故我說法,開彼如來藏。言所以我為汝等說法,只為開汝等之如來藏,令汝等佛性圓現。云何開如來藏?佛令眾生除煩惱,即是開眾生之如來藏。

  疾成無上道,如果成樹王。如來藏若能開顯,便可疾成佛道。猶如庵羅果,種 植於地,可成大樹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詣他國經由險路懼遭劫奪。裹以弊物令無識者。此人於道忽便命終。於是金像棄捐曠野。行人踐蹈鹹謂不淨。得天眼者見弊物中有真金像。即為出之一切禮敬。】

  這是第七真金像喻。譬如有人持真金佛像,到他國去。經由險路,多盜賊處。恐遇盜賊,遭受劫奪。於是將真金像,藏在弊穢物中,以資掩飾,以免遭受劫奪。

  其人於路中,忽然命終。真金像便隨弊物,棄置於曠野。行路人以弊物視之,踐踏不顧,皆謂是不淨之物。

  具有天眼之人,見弊物之中,藏有真金佛像。即為取出,令一切人禮敬。以上是譬喻說,以下是法說。

  【如是善男子。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

  如是善男子!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

  如來藏被煩惱纏,生死暗瞑,猶如長夜。故曰長夜流轉,生死無量。但如來藏儼然清淨,所謂隨煩惱而不染,隨生死而不壞。如我無異者,如佛無異也。

  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

  再度宣示,佛說法之本懷。佛為眾生說法,旨在令眾生斷除煩惱。煩惱除盡, 如來藏智便得清淨圓現,是之謂成佛也。願成佛,度眾生。成佛以後,轉復化導一切世間。菩薩如此,曰續佛慧命。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人持金像 行詣於他國 裹以弊穢物 棄之在曠野

  天眼者見之 即以告眾人 去穢現真像 一切大歡喜

  我天眼亦然 觀彼眾生類 惡業煩惱纏 生死備眾苦

  又見彼眾生 無明塵垢中 如來性不動 無能毀壞者

  佛既見如是 為諸菩薩說 煩惱眾惡業 覆弊最勝身

  當勤淨除斷 顯出如來智 天人龍鬼神 一切所歸仰】

  爾時世尊以偈重頌長行。煩惱眾惡業,覆弊最勝身。

  煩惱即惑也,眾惡業即業也。覆弊最勝身者,即煩惱身覆弊法身。令法身隨眾生落入六道受諸苦惱。

  煩惱即十二因緣之無明、愛、取三支。眾惡業即十二因緣之行、有二支。煩惱身覆弊最勝身者,即識、名色、六入、觸、受,以及受諸苦惱之生、死。

  覆弊最勝身,應為覆「蔽」最勝身。

  【複次善男子。譬如女人貧賤醜陋。眾人所惡而懷貴子。當為聖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經歷時節。常作下劣生賤子想。】

  此是第八貧女貴子喻。貧女喻煩惱眾生,而懷貴子喻如來藏。

  聖王者,轉輪聖王,福報殊勝。王四天下,系金輪王。轉輪聖王有四種,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

  金輪王王四部洲,即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拘盧洲。四天下者,即四部洲也。

  銀輪王王三部洲,銅輪王王二部洲,鐵輪王僅王南瞻部一洲。今頌雲王四天下,乃金輪王也。

  經歷時節,常作下劣,生賤子想。譬彼眾生,輪迴六道經歷時節,常作六道生身下劣之想。卻不知法身輪轉六道,一切眾生本是佛也。

  眾生無明蔽心,不識自家本來面目。流轉生死,受苦無量。如果一旦識得自己佛性,修行對治令其圓顯。方知生心原來是佛心。故禪宗大德,皆令眾生直下承當也。

  【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輪轉生死受諸苦毒。其身皆有如來寶藏。如彼女人而不覺知。】

  此是以法合譬。如來藏隨眾生輪轉生死,猶貴子隨女人受貧賤醜陋。

  如彼女人,而不覺知。謂人人皆具佛性,本來是佛,但不自覺知。竟隨煩惱業因緣,妄落六道受苦。若能自見佛性,不生煩惱不造業,便得解脫。

  【是故如來普為說法。言善男子莫自輕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進滅眾過惡。則受菩薩及世尊號。化導濟度無量眾生。】

  是故如來普為說法,欲令眾生相信本來是佛,欲令眾生滅除一切過惡。過盡則德圓,則受菩薩世尊之號。眾生若不知滅眾過惡,便是自輕自鄙。

  云何過惡?所謂過惡者,略說有五欲五蓋十不善,乃至墮二乘地等。諸惡皆盡,眾善皆圓便是佛。乃能自利利他,化導濟度無量眾生了。

  所以眾生皆應堅信自己本來是佛,不可自輕自鄙自暴自棄。應勤行精進,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便可成就佛道。

  故迦葉如來偈曰,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女人 色貌甚庸陋 而懷貴相子 當為轉輪王

  七寶備眾德 王有四天下 而彼不能知 常作下劣想

  我觀諸眾生 嬰苦亦如是 身懷如來藏 而不自覺知

  是故告菩薩 慎勿自輕鄙 汝身如來藏 常有濟世明

  若勤修精進 不久坐道場 成最正覺道 度脫無量眾】

  我觀諸眾生,嬰苦亦如是。嬰苦者,為苦所觸惱。眾生皆由不自知具足佛性,以致備受輪迴之苦。

  若勤修精進,不久坐道場。如果勤精進於斷除惑業,不造諸惡,奉行眾善。不久便可坐道場。坐道場者,成佛也。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


  
    第三章

 

    【複次善男子。譬如鑄師鑄真金像。既鑄成已倒置於地。外雖焦黑內像不變。開摸出像金色晃曜。】

  這是第九個,亦是最後一個譬喻──鑄像喻。鑄師鑄像,先造像模,以金灌之。

  既鑄成已,倒置於地,棄置於地也。外雖焦黑,內像不變。謂模子的外表雖然焦黑,但模子裡的真金像,完好不變。開摸(模)出像,金色晃曜。如果打開模子,把像取出來,則金像完好,晃煜照曜。

  此用喻如來藏。眾生藏如來,眾生受六道身,輪迴生死。猶如像模,焦黑汙濁。然身內如來藏,歷久常新,始終不壞。

    【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為顯說。彼諸眾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捶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佛藏在身者,身中有如來藏也。眾相具足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

  如是觀已,廣為顯說。為眾生顯示宣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令諸眾生除滅煩惱,息生死苦,得涅槃清涼。

  以金剛慧,捶破煩惱(似為摧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金剛慧者,諸佛如來之智慧。徹達實相之理,能摧破一切假相。故曰以金剛慧,摧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煩惱摧破,則見實相,是謂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大冶鑄 無量真金像 愚者自外觀 但見焦黑土

  鑄師量已冷 開摸令質現 眾穢既已除 相好畫然顯

  我以佛眼觀 眾生類如是 煩惱淤泥中 皆有如來性

  授以金剛慧 捶破煩惱摸 開發如來藏 如真金顯現

  如我所觀察 示語諸菩薩 汝等善受持 轉化諸群生】

  譬如大冶鑄,謂如鑄師冶鑄金像。愚痴人只見像模焦黑,不知內有金像。鑄師開模出像,猶煩惱除盡,諸佛相好,畫然而顯。畫然者,如來藏脫離煩惱而顯現。

  授以金剛慧,捶(摧)破煩惱摸(模)。言佛出世說法,授眾生金剛慧,摧破 一切假相煩惱,令如來藏顯現。最後以此法付囑菩薩曰,汝等善受持此除滅煩惱,圓現如來藏之法,轉化一切眾生。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菩薩摩訶薩。若出家若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人說如來藏經。所獲功德不可計量。金剛慧若有菩薩為佛道故。勤行精進修習神通。入諸三昧欲殖德本。供養過恆河沙現在諸佛。造過恆河沙七寶臺閣。高十由旬縱廣正等各一由旬。設七寶床敷以天繒。為一一佛日日造立過恆河沙七寶臺閣。以用奉獻一一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以如是事普為一切過恆河沙現在諸佛。如是次第乃至過五十恆沙眾寶臺閣。以用供養過五十恆沙現在諸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金剛慧。不如有人樂喜菩提。於如來藏經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一譬喻者。金剛慧。此善男子。於諸佛所種諸善根福雖無量。此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菩薩摩訶薩下,校量功德。

  若出家若在家,此處系言出世俗家與在世俗家。落髮受沙彌十戒,名出家。比丘登壇,受具足戒名受具。隨順世俗言,出家受具,通名出家。

  無論出家或是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人說如來藏經,所獲功德不可計量。

  受持者,於如來藏經,能信受奉行。若人不信,必不能受。若人能受,必是已 信。若能奉行,始名為持。不能奉行者,不得名持。故受持即信受奉行也。

  讀誦,目看經文名讀,憶唱經文曰誦。換句話說,背誦者名誦也。

  書寫,是書寫成帙,流傳廣益。

  供養,恭敬禮拜,是為供養。

  以上受持讀誦書寫供養,重在自利。廣為人說,重在利他。若能如此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人說如來藏經,所獲功德不可計量。

  金剛慧!若有菩薩為佛道故,勤行精進修習神通,入諸三昧,欲殖德本。供養過恆沙現在諸佛,造過恆沙七寶臺閣,高十由旬,縱廣正等各一由旬……

  菩薩為上求佛道,勤行精進修習神通。神通者,眾生本具,只為煩惱覆蔽,不得顯現。故瓔珞經雲,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菩薩處胎經,說欲界有五神通。瓔珞經說六神通。即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盡通。

  漏盡通者,三界眾生不得。所謂漏,即三界見思煩惱。四果聖人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盡,不受欲、色、無色,三界生死,即得漏盡通。菩薩破盡無明煩惱,即得大神通。

  聖者菩薩,如是修得神通,便了生死。餘如報得之通,不了生死。如鬼道眾生,猶在生死之中,然亦具小小神通。故報通是業,不可貴也。

  入諸三昧,欲殖德本。三昧者定也,定能發通。故修習神通,必須入諸禪定。

  定有凡夫定,與聖人定。凡夫定斷心心所法,可發三界五種神通,不能發漏盡通。聖人定者,斷煩惱,可發六神通。煩惱有五住煩惱,斷盡四住煩惱,證阿羅漢。如果五住頓斷,便是成佛。

  五住煩惱者,無明住地煩惱,四住地煩惱。四住地煩惱者,見一處住地──見惑煩惱。欲愛住地──欲界思惑煩惱,色愛住地──色界思惑煩惱,有愛住地──無色界思惑煩惱。

  殖眾德本。經雲清淨心殖眾德本。清淨心則離惑業,離諸惑業則得定,得定則可發通。故曰修習神通,入諸三昧,欲殖德本。

  供養超過恆河沙數現在諸佛,現在諸佛者,是當時現住世之諸佛也。與當時現住世諸佛,造過恆河沙數七寶臺閣。臺閣者,供諸佛講經說法之用。七寶者,經中說有多種。若依阿彌陀經,是為金銀?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

  是諸樓閣高十由旬,縱廣正等各一由旬。一由旬約四十裡。

  並且在是等臺閣中,設七寶床,敷以天繒。可坐可臥者,皆曰床。繒亦曰帛,即綾羅之屬。

  如是供養,其福德已不可思議。甚至為一一佛,日日作如是等供養。不但如是供養諸佛,並且及供養菩薩聲聞等大眾。

  以如是事,普為一切過恆河沙現在諸佛。如是次第乃至過五十恆沙眾寶臺閣,以用供養過五十恆沙現在諸佛及菩薩聲聞大眾。乃至經過無量百千萬劫。如是所得福德已是無量無邊。以下便與受持如來藏經所得功德,互相較量。

  金剛慧,不如有人樂喜菩提,於如來藏經,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一譬喻者。

  樂喜菩提,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若人發無上菩提心,於如來藏經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一譬喻。經中有九譬喻,若人僅受持一譬喻,不必具足受持九譬喻。其功德便勝前福德也。

  金剛慧!此善男子,謂此供養過恆沙現在諸佛者。所種諸善根,福雖無量,但比較受持如來藏經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若人求菩提 聞持此經者 書寫而供養 乃至於一偈

  如來微妙藏 須臾發隨喜 當聽此正教 功德無有量】

  若人發無上菩提心,上求佛道。能聽聞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此如來藏經。乃至於一偈,即最少的一部份。須臾發隨喜,是於很短的時間內,發隨順歡喜之心。當聽佛說真實之言,其功德無量也。

  【若人求菩提 住大神通力 欲供十方佛 菩薩聲聞眾

  其數過恆沙 億載不思議 為一一諸佛 造立妙寶臺

  臺高十由旬 縱廣四十裡 中施七寶座 嚴飾備眾妙

  敷以天繒褥 隨座各殊異 無量過恆沙 獻佛及大眾

  悉以此奉獻 日夜不休息 滿百千萬劫 所獲福如是

  慧者聞此經 能持一譬喻 而為人解說 其福過於彼

  乃至於算數 譬喻所不及 眾生之所依 速成無上道

  菩薩諦思惟 甚深如來藏 知眾生悉有 疾成無上道】

  是等偈頌,重頌以上長行文,不須多作解釋。

  菩薩諦思惟,甚深如來藏,知眾生悉有,疾成無上道。謂菩薩應審實思惟,一切眾生,皆有甚深如來藏。如來藏者,即眾生本具之佛性。雖然眾生本具佛性,本 來是佛。但為煩惱所覆,不能自知自見。須待如來出世,為說正法,令除煩惱,方能顯現成佛。

  菩薩若能如實知眾生本具佛性,只要令眾生除滅煩惱,便可圓現成佛。故曰知眾生悉有,疾成無上道。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慧菩薩言。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復過是數。爾時有佛。號常放光明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慧菩薩言,於過去世,甚為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復過是數者,謂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爾時有佛,號常放光明王。十號 具足,出現於世。

  諸佛十號,在表自利利他二德。前五號表自利德,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乃自利自覺。後四號表利他德,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乃利他覺人也。自利利他,自覺覺人,功德圓滿,名曰佛。至於世尊,是總嘆十號,謂之世尊。

  【金剛慧。何故名曰常放光明王。彼佛本行菩薩道時。降神母胎常放光明徹照十方千佛世界微塵等剎。若有眾生見斯光者一切歡喜。煩惱悉滅色力具足念智成就得無礙辯。若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阿修羅等見光明者。皆離惡道生天人中。若諸天人見光明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具五神通。若不退轉者皆得無生法忍五十功德旋陀羅尼。】

  佛呼金剛慧菩薩曰,何故彼佛名常放光明王呢?因為彼佛本行菩薩道時,降神母胎。菩薩最後身,降神母胎,八相成道也。

  彼佛降神母胎,常放光明,徹照十方千佛世界,微塵等剎。

  一尊佛之世界,即一三千大千世界。今千佛世界,即一千處三千大千世界。將此千佛世界碎為微塵,一塵一佛世界,名千佛世界微塵等剎。剎者國土也,亦即佛世界也。彼佛光明,照如此多的佛世界。

  若有眾生,見斯光者,一切歡喜,煩惱悉滅,色力具足,念智成就得無礙辯。

  色力者,謂菩薩色相端正,勝餘一切。佛赴阿耨達龍王請,為說無欲法,令諸菩薩修清淨行,當得十六大力。十六大力者,即一、志力,二、意力,三、行力,四、慚力,五、強力,六、持力,七、慧力,八、德力,九、辯力,十、色力,十一、身力,十二、財力,十三、心力,十四、神足力,十五、弘法力,十六、降魔力。

  色力具足者,謂菩薩色相端正,帝釋梵王四天王等,見之皆黯然失色。

  念智成就,得無礙辯。念智者,心念對境,明記不忘。凡夫對境,生於妄念。菩薩不爾,生正智之念。

  四種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

  若三途眾生,及閻羅王,阿修羅等見斯光者,皆離惡道,生天人中。此謂惡道眾生,見光即離惡道,生善道也。

  有謂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羅。三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有謂二善道,四惡道。二善道者,即天道人道。四惡道者,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此處謂阿修羅見光,即離惡道生天人中者,謂阿修羅系惡道也。

  若諸天人見光明者,是謂善道眾生見斯光明,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具五神通。

  佛為天人師,因為惡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聞法,僅能脫離惡道生天人中。以天人身修道,方得無上菩提。天道人道眾生聞佛說法,可徑成就於無上菩提。故天人見光明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具五神通。

  此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者,應為位不退。依天台所判,別教菩薩,自初住至七住為位不退。斷見思惑,永不退墮生死凡夫位。

  具五神通。雖於無上道初得不退轉,尚未得漏盡通。

  若不退轉者,皆得無生法忍,五十功德,旋陀羅尼。

  如果不退轉之菩薩,見斯光者,皆得無生忍。無生忍者,破無明見法性也。於初地時,初破無明,初見法性,即得無生忍。若依仁王經,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忍。今尋經旨,得無生忍者,似指初地菩薩言。

  五十功德,又曰五十展轉。言第五十人展轉隨喜之功德也。

  如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云:

  如來滅後,若比丘等,聞此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為父母,若為善友,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復隨喜轉教。

  如是展轉第五十。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

  有大施主,滿八十年布施一世界人,以種種娛樂之具。知八十年後將死,集八十年間施與之眾生,我當以佛法教訓之,令一時皆得羅漢果。其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

  是謂五十功德,亦曰五十展轉。

  旋陀羅尼。依法華論,得旋陀羅尼者,於法門中,圓滿具足,出沒無礙名旋。

  有人判得無生忍在別教初地,旋陀羅尼在四地。

  【金剛慧。彼光明所照國土。皆悉嚴淨如天琉璃。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種種寶樹花果茂盛香氣芬馨。微風吹動出微妙音。演暢三寶菩薩功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眾生聞者皆得法喜。信樂堅固永離惡道。】

  琉璃,是一種青色寶。此寶體色堅瑩,一切眾寶所不能壞。亦曰吠琉璃。

  彼光明所照國土,皆莊嚴清淨如天琉璃。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種種寶樹,花果茂盛,香氣芬馨。此是光照國土之莊嚴。

  微風吹動,出微妙音,演暢三寶,菩薩功德。

  演暢三寶者,即念佛念法念僧也。謂微風吹動出微妙音,皆念佛念法念僧。菩薩功德,系總說,以下分別解說。

  根力覺道,禪定解脫。

  根力覺道,約所修言。禪定解脫,約所得言。修根力覺道,得禪定解脫也。

  根力覺道者,略說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有七分。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念處、正勤、如意足,是世間法。根力覺道,是出世間法。今約出世間法言,故逕自根力覺道說起。

  根者五根,五根者,一、信根,信於聖道。二、精進根,謂修聖法無間無雜。 三、念根,於聖法記憶不忘。四、定根,於聖法攝心不散。五、慧根,於一切法觀照明了。能生名根,謂能生一切聖法。

  力者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力有力用義。謂有破惡成善之力用。故五根若有破惡成善之力用,便轉名五力。

  覺是七覺支,覺即覺了,支者分支。一、擇法覺支,謂揀擇諸法之真假。二、精進覺支,修聖道法,無有間雜。三、喜覺支,契悟真法,得歡喜心。四、除覺支,謂斷除諸見煩惱。五、舍覺支,舍離所有見愛之境。六、定覺支,發起禪定。七、念覺支,正思惟所修道法。

  道者八聖道,聖人所修,能通正果曰聖道。一、正見,能見真理。二、正思惟 ,心無邪念。三、正語,言無虛妄,離口四過。四、正業,淨善之業。五、正命,離諸邪命。六、正精進,修聖道行,無有間雜。七、正念,專心憶念聖法。八、正定,一心住於真空妙理。

  禪定解脫,是約其所得果言。修因必然證果,所以於根力覺道後,說禪定解脫。識心無妄,一念不動曰禪定。斷諸煩惱,一切自在曰解脫。

  眾生聞者,皆得法喜,信樂堅固,永離惡道。

  總嘆若眾生,聞此念佛念法念僧,菩薩功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者,皆得法要,信樂堅固永離惡道。

  【金剛慧。彼十方剎一切眾生蒙光明故。晝夜六時合掌恭敬。金剛慧。彼菩薩處胎出生。乃至成佛無餘泥洹常放光明。般泥洹後舍利塔廟亦常放光。以是因緣諸天世人。號曰常放光明王。】

  彼十方國土,一切眾生,以蒙光離苦獲益故,日夜六時,經常合掌恭敬。

  金剛慧!彼菩薩自處胎,歷出生、成道,乃至般涅槃,常放光明,照十方剎。

  般涅槃以後,其舍利於塔廟中,亦常放光明。舍利即是靈骨,靈骨是生身舍利。另有法身舍利,即佛所留之經典。

  以是放光因緣,所以諸天世人,號之曰常放光明王如來。

  【金剛慧。常放光明王如來應供等正覺初成佛時。於其法中有一菩薩名無邊光。與二十億菩薩以為眷屬。無邊光菩薩摩訶薩於彼佛所。問如來藏經佛為演說。在於一坐經五十大劫。護念一切諸菩薩故。】

  敘述過常放光明王佛之來歷以後,即敘述彼佛與如來藏經之關係。

  金剛慧!常放光明王如來應供等正覺,初成佛時,於其法中有一菩薩,名無邊光。與二十億菩薩以為眷屬。

  於常放光明王如來初成佛時,有一菩薩名無邊光。此無邊光菩薩,發起問如來藏之因緣。

  無邊光菩薩摩訶薩於彼佛所,問如來藏經,佛為演說。

  無邊光問佛如來藏,佛為演說。於一坐中,即一會也。經五十大劫。

  人壽十歲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復經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一大劫有八十小劫,經過五十大劫。經如此長之時間,是為護念一切諸菩薩故。

  【其音普告十佛世界微塵等百千佛剎。為諸菩薩無數因緣百千譬喻。說如來藏大乘經典。諸菩薩等聞說此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除四菩薩皆已成佛。】

  佛為無邊光菩薩演說如來藏,其音聲普告十佛世界微塵等百千佛剎。為諸菩薩無數因緣,百千譬喻,說此如來藏大乘經典。二乘人鈍根劣智,不能信受,故為諸菩薩宣說。

  諸菩薩聞說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此諸菩薩,以如說修行如來藏故,皆已成佛。唯除四位菩薩,尚未成佛。以下便出四菩薩名號。

  【金剛慧。汝莫異觀。彼無邊光菩薩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彼四菩薩未成佛者。文殊師利。觀世音。大勢至。汝金剛慧是。金剛慧。如來藏經能大饒益。若有聞者皆成佛道。】

  佛說本生,昔為無邊光菩薩時,從常放光明王如來處,聞說如來藏經。並暗示以聞如來藏故,得成佛道。所以宣示大眾,諸菩薩等,聞說此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皆成佛道。

  於此可知,修行佛道,唯徑路一條,即除滅煩惱,顯己佛性。佛性圓顯,即名成佛。於佛法中,無一法可得。即此無所得心,即是眾生之佛性,諸佛之法身。

  此有多名,如般若、法性、菩提、涅槃、中道、實相、圓覺、妙心……。總說一句,即此種種亦不可得。不得一切,即名得佛也。

  彼四菩薩未成佛者,即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金剛慧菩薩。此四位菩薩未成佛者,非是因功德不具足。而是菩薩慈悲心切,住世度生,故不取果證也。雖雲四菩薩未成佛,實際是說凡聞經者,皆成佛道也。

  佛叮嚀金剛慧曰,如來藏經,能饒益眾生,若有聞者,皆成佛道。

  【爾時世尊重說偈曰

  過去無數劫 佛號光明王 常放大光明 普照無量土

  無邊光菩薩 於佛初成道 而啟問此經 佛即為演說

  其有遇最勝 而聞此經者 皆已得成佛 唯除四菩薩

  文殊觀世音 大勢金剛慧 此四菩薩等 皆曾聞此法。】

  重頌長行文。其有遇最勝,而聞此經者。最勝者佛也,稱佛曰最勝尊。

  【金剛慧為彼 第一神通子 時號無邊光 已曾聞此經。】

  佛呼金剛慧言,爾時為彼佛第一神通弟子,號曰無邊光菩薩者,即我身是。我於常放光明王如來所,便曾聞此如來藏經。釋迦世尊告金剛慧菩薩,昔日聽聞如來藏經之因緣。

  【我本求道時 師子幢佛所 亦曾受斯經 如聞說修行

  我因此善根 疾得成佛道 是故諸菩薩 應持說此經

  聞已如說行 得佛如我今 若持此經者 當禮如世尊】

  世尊復告金剛慧言,我昔求佛道修菩薩行時,亦曾於師子幢佛所,受持此如來藏經,如聞說修行。世尊特別提起於師子幢佛所聽聞受持此經者,是說明如來藏是諸佛所宣,佛佛道同也。

  我因此善根,疾得成佛道。謂我因受持如來藏所種之善根,乃得疾成佛道。所以汝等諸菩薩,皆因受持宣說此經。受持者自益,宣說者益物。

  聞已如說行,得佛如我今。如果汝等聽聞以後,能如說修行。便可如我一樣,究竟成佛。所以若有持此經者,當禮敬如佛世尊也。

  【若得此經者 是名佛法主 則為世間護 諸佛之所嘆

    若有持是經 是人名法王 是為世間眼 應贊如世尊】

    若有證得此如來藏者,是名佛法主。佛為法王法主,換句話說即是成佛。

  則為世間護,佛覆護世間,名世間護。如是證得如來藏者,則為十方諸佛之所稱嘆。

  最後一偈,若有受持此如來藏者,是人便是法王。法王者,尊稱於佛。佛於一切法得大自在,故名法王。法王者,即於一切法自在意。

  是為世間眼,佛為一切世間之眼目,能見實相諸法,諸法實相也。若有如是之人,一切世間,應讚嘆如佛世尊。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金剛慧。及諸菩薩四眾眷屬。天人幹闥婆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此如來藏經已,金剛慧及諸菩薩與四眾眷屬,天人幹闥婆阿修羅等,皆歡喜奉行。

  四眾眷屬,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天人以下,略說八部。幹闥婆以香為身,稱曰香陰。阿修羅似天非天,譯曰無端。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終


  
  
  
  
  
 


  
  
  
 

 

 

 

相關焦點

  • 寫給惟覺老和尚的一封信
    神秀題偈,後人知其闕;老和尚之開示,不知神秀之失,能不懼後世之破拈?然較後世之報障,破拈亦輕矣!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語分明,當以能見能聞之心,覓著有一能生六塵、十二處、十八界,而又不在六塵中起分別之心,此心即是大眾皆有之如來心!
  • 西遊沙和尚羅漢金身堪比如來佛丈六金身?金身到底有多強?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沙和尚那金身羅漢非常牛,因為放眼西遊,另外只有如來佛祖修成了丈六金身。沙和尚能和如來一樣擁有金身,那得是多牛啊。  事實情況如此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金身是什麼,如來佛祖的丈六金身又是什麼一回事。  所謂金身,本意是說用了黃金做裝飾的佛像。在《西遊記》中有幾處「金身」也是這個意思。
  • 如來真就這麼窮,在乎唐僧的錢?
    換言之,兩個和尚向唐僧等人收取賄賂,完全是這二人貪財所致。當阿儺、迦葉得知唐僧是個窮和尚之後,既不生氣也不拒絕,索性將一摞無字經書遞給他。這玩意兒要是拿回大唐獻給唐王李世民,老李估計得氣得當場腦溢血,李世民全指望這些經書超度亡魂呢。李世民雖不敢把如來怎麼樣,下旨將境內的佛寺給拆了,卻一點都不含糊。從這一點來看,把無字經書當真經送給大唐,對靈山並無益處。
  • 金庸武俠最厲害的十大和尚,掃地僧第二!
    金庸筆下塑造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細細數來實在太多了,既有行俠仗義的俠客,也有無惡不作的惡人,還有那些令人神往的世外高人,當然還有柔情似水的女子,然而最讓人敬仰的還是那些得道高僧,今天筆者要盤點的就是金庸歷史武俠最厲害的十大和尚
  • 大明俠客令暴雨梨花、藏經閣之照世明燈事件攻略
    大明俠客令暴雨梨花、藏經閣之照世明燈事件怎麼做。大明俠客令是一款卡牌冒險類遊戲,玩家在闖蕩江湖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件,很多小夥伴不知道暴雨梨花、藏經閣之照世明燈事件怎麼做,所以小編今天帶來的就是這兩件事件選擇攻略,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 宣化上人與廣欽老和尚的對話
    廣欽老和尚:「修行要修到口說出來,就能成,說這樣就這樣。我沒講我在做什麼,人見了我或聽我講一兩句話,就深深感動,我到臺灣後,臺灣也比較安定。」 宣化上人:   「這是老和尚的德行感化人,這些事我不向人說,因為遇到知己,說些知己的話,我到美國是六祖大師叫我去,我的字叫度輪,法名安慈,虛雲老和尚傳法給我,叫宣化。」
  • 孤版古書:據說是華佗所著的《中藏經》
    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     嗚呼!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溼內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死,生告陳。
  • 大日如來節日|毗盧遮那佛光明遍照,作何善惡成億倍!
    大日如來是外密的常用稱呼,是毗盧遮那佛的意譯,自宗無上密法,將普賢王如來安立為法身佛,將毗盧遮那佛安立為五方報身佛中的主尊,中央毗盧遮那佛,象徵法界體性智,對治根本無明。又因大日如來為金、胎兩部曼荼羅之主尊,故非常被重視,其智德以金剛界大日如來表示之,其理德則以胎藏界大日如來表示;理、智雖然二分,實際亦不相離。
  • 《少林寺傳奇藏經閣》中的演技派大盤點
    《少林寺傳奇藏經閣》中的演技派大盤點《少林寺傳奇藏經閣》是由千乘影視公司與《少林寺傳奇》系列製片人共同打造的功夫武俠電視劇,該劇講述了少年英雄徐子豪臥薪嘗膽,從全家慘遭奸賊殺害的悲慘命運中成長起來,最終一洗家仇國恨的故事。張倬聞《少林寺傳奇藏經閣》中飾演徐子豪演員。
  • 終南山觀音古洞113歲普光老和尚傳奇一生
    他在長白山裡制服過吃人的猛虎和惡熊,猛虎不聽皈依,還要吃人,老和尚就將其眼睛挖出,天天用烤土豆養活它,直到它八年後死去,老和尚還超度它往生了善處。 找到這裡之後,兩個老和尚便搬到觀音古洞修行了。打坐之餘,老和尚他們拿著鎬頭平山頭、砸石頭,硬是開出一塊平地來,在這塊平地上,老和尚們用山上的土自己壘土牆建大雄寶殿、圓通殿,還建了廚房以及六十間土房,以方便以後有人能到這裡修行。 寶殿修好了,佛像怎麼辦呢?
  • 虛雲老和尚圓寂後,宣化上人在香港時追思虛老的事跡
    佛教講堂舉行虛老涅槃法會  收到電報的第二天(十六日),上人召集弟子和居士們,成立「虛雲老和尚涅槃永久紀念委員會」,決議:隔天(十七日)起21天的佛七,十月初十舉行120天的大般若七。這套《大般若經》目前在慈興寺藏經樓  【後記1】1959年10月18日(己亥年九月十七日)星期日,《星島日報》:  住世一百二十載 虛雲老和尚圓寂  佛教人士昨舉行法會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之高齡一百二十歲之虛雲老和尚,已於本月農曆十二日安詳圓寂於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
  • 覺遠和尚,少林寺的又一位掃地僧
    隱藏於藏經閣中四十餘年的絕頂高手「掃地僧」,甚至連名字都不為世人所知,但這絲毫不影響他作為《天龍八部》中最為傳奇的亮點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今天我們來聊聊先生筆下又一位高功高強的「掃地僧」——負責看管藏經閣經書的覺遠和尚。對,又是藏經閣。
  • 五方佛: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
    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將其自身具備的五智變化為五方五佛即:中央大日如來中央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佛身顏色:白色,代表自性清淨,淨土名號:色究竟土,所轉煩惱:無明煩惱,所淨五蘊:色蘊,所成佛智:法界體性智。
  • 大清國脈龍藏經,法力無邊看一眼七世福報
    孝莊皇后就利用和多爾袞的曖昧私情,好不容易幫助順治坐穩了皇位,好景不長,順治又因為董小宛到五臺山做了和尚。孝莊皇后又生拉硬扯的把幼主康熙扶上皇位,我們都知道康熙非常勤政愛民,就是孝莊教的一國之君。如果沒有孝莊皇后,大清王朝前200年,簡直是不可想像。說孝莊皇后是大清第一夫人一點不為過。
  • 福智2017憶師恩法會,用善行串連起日常老和尚的心願
    用隨手可為的善行紀念師恩福智團體 2017 憶師恩法會 全球共同守護師長利他心願福智團體創辦人上日下常老和尚於 2004 年 10 月 15 日示寂,真如老師遵循老和尚囑託成為福智團體接班人。來年,在真如老師的指導下,全球福智學員齊聚舉辦首次「憶師恩法會」,自此之後,未曾間斷對日常老和尚的懷念。
  • 在武漢消失的大方廣講寺
    我趕忙找到附近一家老菜農,原來也見過幾次面的,打聽到:一群紅衛兵衝進大方廣講寺,拆毀廟宇,砸碎菩薩金身,用皮帶和棍子把僧眾尼眾們打得頭破血流。同時,紅衛兵們拖來一籃子死豬肉,用刀一頓亂剁,胡亂煮了一下,生不生熟不熟的,逼迫僧眾尼眾們一人吃一碗,不吃就用棍棒朝死裡打。一時間,僧眾尼眾們高誦佛號,拒絕破戒。
  • 今天帶你走進,佛源老和尚的傳奇一生!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九年,師兼領南華寺丈席,重建天王殿、寶林門、藏經樓,新建了虛雲老和尚紀念堂、智藥三藏紀念堂、卓錫泉牌坊、壇經碑林、山門牌坊等建築。二零零三年,師於雲門寺退居,傳位於明向大和尚。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虛老在南華寺開壇傳戒,曾委任師為教授和尚。
  • 男主是禁慾系和尚的小說推薦,帥氣和尚愛上我,紅塵苦海陪著你
    女主是妖豔小騙子,男主是悟性高的小和尚。從兩個人一碰面,女主就不斷勾引小和尚,比如偷他的東西塞到自己懷裡,男主居然真的從女主懷裡掏;比如沒事求親親,求抱抱。他們攀登極樂世界是在第45章!男主登極之時還不忘說一句歡喜禪言:先以欲勾之,後令入佛智……千千,我皈依你了。第二部:《神仙肉》作者:一度君華簡評:女主是個吃貨,剛開始誰有吃的和誰走,自帶喜感,女主嬌嬌的。
  • ——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 虛雲老和尚: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
    禮懺時須觀著「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今頂禮觀音前。感應道交自實現。」以能禮之心。禮所禮之佛。諦觀能禮之心。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則如來藏本有體性。自然發露。故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都是雙遮雙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