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版古書:據說是華佗所著的《中藏經》

2021-02-12 醫品閣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此天地之常也。

 

    人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此人之常也。陽施於形,陰慎於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則蒸而熱發,否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為喘,減而為枯,彰於面部,見於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故五緯盈虧,星辰差忒,日月交蝕,彗孛飛走,乃天地之災怪也。寒暄不時,則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則天地之癰疽也;暴風疾雨,則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則天地之枯焦也。

 

    鑑者決之以藥,濟之以針,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人之危厄死生,稟於天地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於熱,熱而舒緩;陰生於寒,寒則拳急。寒邪中於下,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人之動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驗於天,知天者必有驗於人。天合於人,人法於天。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苟能窮究乎此,如其神耳!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鍾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

 

    嗚呼!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溼內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死,生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症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

 

    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生成論第三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故人者,成於天地,敗於陰陽也,由五行逆從而生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生成之道,循環無窮;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

 

    故金匱至真要論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兇。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陽厥論第四

驟風暴熱,雲物飛颺,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幹口焦,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陰厥論第五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壤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淥,悲憂慘戚,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陰陽否格論第六

陽氣上而不下曰否,陰氣下而不上亦曰否;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陽奔於上則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黃赤,皆起於陽極也。陰走於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於陰極也。疽為黃疽也,厥為寒厥也,由陰陽否格不通而生焉。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寒熱論第七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發熱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發熱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數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陰陽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從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熱之又熱者生。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虛實大要論第八

病有髒虛髒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

 

    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其髒也。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為髒虛也。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昏眩,唇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髒之實也。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看在何經,而斷其髒也。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

    皮膚搔癢,肌肉嗔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

 

    頰赤心忪,舉動顫慄,語聲嘶嗄,唇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

 

    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

 

    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衝,夢寐危險,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上下不寧論第九

 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如瘧也。謂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髒上下皆法於此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脈要論第十

脈者,乃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也。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諸緊為痛,諸浮為風,諸滑為虛,諸伏為聚,諸長為實,諸短為虛。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皆屬陽。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陰陽消息,以經而處之,假令數在左手,得之浮者,熱入小腸,得之沉者,熱入於心,餘皆仿此。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五色[一作絕]脈論第十一

 面青無右關脈者,脾絕也;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絕也;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絕也;面黃無左尺脈者,腎絕也;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絕也。五絕者死。夫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然五色雖見,而五脈不見,即非病者矣。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脈病外內證決論第十二

 

 病風人,脈腎數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

 

    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溼,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

 

    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

 

    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

 

    病熱人,四肢厥,脈弱,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溫,脈大,語狂無睡者,生。

 

    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息目直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

 

    陽病人,精神顛倒,寐而不惺,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無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者,死。

 

    久病人,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臥困頓者,死。若飲食進退,脈小而有力,言語輕嘶,額無黑氣,大便結澀者,生。

    大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瘦,脈大,肥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熱相乘,皆屬不吉,從者生,逆者死,治療之法,宜深消息。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生死要論第十三

 

 凡不病而五行絕者,死;

 

    不病而性變者,死;

 

    不病而暴語妄者,死;

 

    不病而暴不語者,死;

 

    不病而暴喘促者,死;

 

    不病而暴強厥[一作中]者,死;

 

    不病而暴目盲者,死;

 

    不病而暴耳聾者,死;

 

    不病而暴痿緩者,死;

 

    不病而暴腫滿者,死;

 

    不病而暴大小便結者,死;

 

    不病而暴無脈者,死;

 

    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

    此皆內氣先盡[一作絕]故也。逆者即死,順者二年無有生者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病有災怪,何謂也?病者應寒而反熱,應熱而反寒,應吐而不吐,應瀉而不瀉,應汗而不汗,應語而不語,應寐而不寐,應水而不水,皆屬災怪也。此乃五臟之氣,不相隨從而致之矣。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謂主客運氣,俱不得時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

 

    陽之發也,或上或下,或內或外,或畜在中,行之極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者,有寤而不寐者,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聲清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狀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樂,慎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如此從順,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矣!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病起於五臟者,皆陰之屬也。

 

    其發也,或偏枯,或痿躄,或外寒而內熱,或外熱而內寒,或心腹膨脹,或手足拳攣,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強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不寧,或暴無語,或久無音,綿綿默默,狀若死人。如斯之候,備出於陰。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故前論云: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

 

    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溫者,溫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湯者,湯之。溫熱湯火,亦在其宜,慎勿強之,如是則萬全其萬。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風中有五者,謂肝、心、脾、肺、腎也。五臟之中,其言生死,狀各不同。

 

    心風之狀[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黃,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動不休者,心絕也,不可救,過五六日即死耳。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肝風宜於肝俞灸之。

 

    脾風之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黃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風宜於脾俞灸之。

 

    腎風之狀,但踞坐而腰腳重痛也。視其脅下未生黃黠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腎風宜灸腎俞穴也。

 

    肺風之狀,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語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風宜於肺俞灸之。

 

    凡診其脈滑而散者,風也。緩而大,浮而緊[一作虛],軟而弱,皆屬風也。

 

    中風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

 

    又,中風之病,口噤筋急,脈遲者,生;脈急而數者,死。

 

    又,心脾俱中風,則舌強不能言也;肝腎俱中風,則手足不遂也。

    風之厥,皆由於四時不從之氣,故為病焉,有癮類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歷節者,有顛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於風也。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中者,言語蹇澀者,房中而得之;癮類者,自痺[一作卑]溼而得之;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瞽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萬狀,莫離於五臟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

 

  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並,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積或聚,或癥或瘕,或變為蟲,其狀各異。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為病緩者,有為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杯塊者,勢類不同。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燻摶,交合而成也。

 

    積者,繫於髒也;聚者,繫於腑也;癥者,繫於氣也;瘕者,繫於血也;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積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同也。

 

    積有心肝脾肺腎也,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溼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之八名也,蟲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為病之說,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勞傷論第十九

勞者,勞於神氣也;傷者,傷於形容也。饑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慾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

 

    又,風寒暑溼則傷於外,饑飽勞役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榮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也。

 

    勞於一,一起為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幹於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艱難,及其如此,雖司命亦不能生也。

 

    故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慎酒色,節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

 

    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傷。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傳屍論第二十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中於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其候或咳嗽不巳,或胸膈妨悶,或肢體疼痛,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愁,或癲風[一作狂]發歇,或便溺艱難。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雨而來,或問病弔喪而得,或朝走暮遊而逢,或因氣聚,或因血行,或露臥于田野,或偶會於園林,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屍也。治療之方,備於篇末。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於形證,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於脈證,具如篇末。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

 

 肝者,與膽為表裡,足厥陰少陽是其經也,王於春。

 

    春乃萬物之始生,其氣嫩而軟,虛而寬,故其脈弦軟,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

 

    弦長曰平,反此曰病,脈虛而弦,是謂太過。病在外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

 

    實而微,是謂不及。病在內不及,則令人胸痛,引兩脅脹滿。

 

    大凡肝實,則引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一本無此五字]喜怒;虛則如人將捕之;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一作腫]。

 

    其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脅肋[一作支]滿,小便難,頭痛目眩;其脈急,甚惡言;微急,氣在胸脅下;緩甚,嘔逆;微緩,水痺;大急,內癰,吐血;微大,筋痺;小甚,多飲;微大[一本作小],消癉[一本作痺];滑甚,頹疝;微滑,遺溺;澀甚,流飲;微澀,瘲攣變也[一本無此二字]。

 

    又,肝之積氣在脅,久不發為咳逆,或為痎瘧也。虛則夢花草茸茸,實則夢山林茂盛。

    肝之病旦喜[一作慧],晚甚,夜靜。肝病則頭痛脅痛[一本無此二字],目眩肢滿,囊縮,小便不通[一作利],十日死。

 

    又,身熱惡寒,四肢不舉,其脈當弦長而急,反短而澀,乃金克木也,十死不治。

 

    又,肝中寒,則兩臂痛不能舉,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轉側,其脈左關上遲而澀者是也;肝中熱,則喘滿而多怒,目疼,腹脹滿,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驚悸,眼赤視不明,其脈左關陰實者是也;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熱如瘧狀,不欲食。婦人則月水不來而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膽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膽者,中正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焉,言能喜怒剛柔也,與肝為表裡,足少陽是其經也。

 

    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實則傷熱,熱則驚悸,精神不守,臥起不寧。

 

    又,玄水發則其根在於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也。

 

    又,肝欬久不已,則傳邪入於膽,嘔清苦汁也。

 

    又,膽病則喜太息,口苦,嘔清汁[一作宿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

 

    又,膽脹則舌[一作脅]下痛,口苦,太息也。

 

    邪氣客於膽,則夢鬥訟,其脈診,在左手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膽實熱,則精神不守。

 

    又,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

 

    又,左關上脈陽微者,膽虛也;陽數者,膽實也;陽虛者,膽絕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心者,五臟之尊,號帝王之稱也,與小腸為表裡,神之所舍。又主於血,屬於火,王於夏,手少陰是其經也。

 

    凡夏脈鉤,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來衰去盛,此為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口瘡舌焦。引水不及,則令人煩躁[一作心],上為欬唾,下為氣洩。

 

    其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脈來累累[一本無此四字卻作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死。

 

    又,思慮過多則怵惕,怵惕傷心,心傷則神失,神失則恐懼。

 

    又,真心痛,手足寒,過節五寸,則旦得夕死,夕得旦死。

 

    又,心有水氣則痺,氣滯身腫不得臥,煩而躁,其陰腫也。

 

    又,心中風則翕翕[一作吸],發熱不能行立,心中飢而不能食,食則吐嘔。

 

    夏心王左手,寸口脈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則病。若沉而滑者,水來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長者,木來歸子,其病自愈;緩而大者,土來入火,為微邪,相干無所害。

 

    又,心病則胸中痛,四[一作脅]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虛則多驚悸,惕惕然無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悲時眩,僕心積氣,久不去則苦憂煩,心中痛。實則喜笑不息,夢火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邪氣客於心,則夢山邱煙火。心脹則心煩短氣,夜臥不寧,心腹痛,懊憹,腫氣來往,上下行痛,有時休作。心腹中熱,喜水涎出,是蚖蛟心也。心病則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又,左手寸口脈大甚,則手內熱,赤[一作服]腫太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也。

 

    又,心病則先心痛而咳不止,關膈[一作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虛則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亂。心脈沉小而緊浮,主氣喘。若心下氣堅實不下,喜咽幹手熱,煩滿多忘太息,此得之思憂太過也。

 

    其脈急甚,則發狂笑;微緩,則吐血;大甚,則喉閉[一作痺];微大,則心痛引背,善淚出;小甚,則噦;微小,則笑,消癉[一作痺];滑甚,則為渴;微滑則心疝,引臍腹[一作腸]鳴;澀甚,則喑不能言;微澀,則血溢,手足厥,耳鳴,癲疾。

    又,心脈摶堅而長,主舌強不能語[一作言];軟而散,當懾怯不食也。

 

    又,急甚,則心疝,臍下有病形,煩悶少氣,大熱上煎。

 

    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沉濡而滑;甚色當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

 

    又,心之積,沉之而空空然,時上下往來無常處,病胸滿悸,腰腹中熱,頰[一作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嘔血,夏差[一本作春差]冬甚,宜急療之,止於旬日也。

 

    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黃目赤者,亦[一作不]死;赤如衃血,亦死。

 

    又,憂恚思慮太過,心氣內索,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扁鵲曰:心絕則一日死。色見兇多而人雖健敏,名為行屍,一歲之中,禍必至矣。

 

    又,其人語聲前寬而後急,後聲不接前聲,其聲濁惡,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風入心也。

 

    又,心傷則心壞,為水所乘,身體手足不遂,骨節解,舒緩不自由,下利無休息,此疾急宜治之,不過十日而亡也。

    又,笑不待呷而復憂,

 

此水乘火也。陰繫於陽,陰起陽伏,伏則生熱,熱則生狂,冒昧妄亂,言語錯誤,不可採問[一作聞],心已損矣。

 

    扁鵲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死。

 

    又,心瘧則先煩[一作顫]而後渴,翕翕發熱也,其脈浮緊而大者是也。

 

    心氣實則小便不利,腹滿,身熱而重,溫溫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臥,其脈左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是也。

 

    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苦痛,言語戰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衄血,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為表裡,手太陽是其經也。

 

    心與[一本無此二字]小腸絕者,六日死。經則發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

 

    又,心咳[一本作病]久不已[一本無此二字],則傳小腸,小腸欬則氣欬俱出也。

 

    小腸實則傷熱,熱則口生瘡;虛則生寒,寒則洩濃血,或洩黑水,其根在小腸也。

 

    又,小腸寒則下腫,重有熱,久不出,則漸生痔疾。有積,則當暮發熱,明旦而止也。病氣發,則令人腰下重,食則窘迫而便難是其候也。小腸脹則小腹(月真)脹,引腹而痛也。厥邪入小腸,則夢聚井邑中,或咽痛頷腫,不可回首,肩如杖[一作拔],腳如折也。

 

    又,黃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髒周密而不傷,傷神去神,去則身亡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腸受病多矣。

 

    又,左手寸口陽經者,無小腸脈也,六日死。病臍痺,小腹中有疝瘕也。左手寸口脈實大者,小腸實也,有熱邪則小便赤澀。

 

    又,實熱則口生瘡,身熱去來,心中煩滿,體重。

 

    又,小腸主於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利健,善別其味也。虛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為驚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者是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六

脾者,土也,諫議之官,主意與智,消磨五穀,寄在其中,養於四旁,王於四季,正王長夏,與胃為表裡,足太陰是其經也。

 

    扁鵲曰:脾病則面色萎黃,實則舌強直,不嗜食,嘔逆,四肢緩;虛則精不勝,元氣乏,失溺不能自持。

 

    其脈來似水之流,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如鳥之距,曰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語言蹇澀;不及,令人中滿不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一作出],四肢腫脹,溏瀉[一作洩]不時,夢中飲食。脾脈來而和柔,去似雞距踐地,曰平脈;來實而滿稍數,如雞舉足,曰病。

 

    又,如烏[一作雀]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曰死。中風則翕翕發熱,狀若醉人,腹中煩滿,皮肉瞤瞤,短氣者是也。

 

    王時其脈阿阿然,經曰平。反弦急者,肝來克脾,真鬼相遇,大兇之兆;反微澀而短者,肺來乘脾,不治而自愈;反沉而滑者,腎來從脾,亦為不妨;反浮而洪,心來生脾,不為疾耳。

 

    脾病,面黃體重,失便目直,視唇反張,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節疼痛不能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

 

    又,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心腹脹滿,身體重,肢節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者,可治。脾氣虛,則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為五色注利下也。

    又,積□□,久不愈,則四肢不收,黃疸,飲食不為肌膚氣,滿脹而喘不定也。

 

    又,脾實,則時夢築垣牆蓋屋;脾盛,則夢歌樂;虛,則夢飲食不足。

 

    厥邪客於脾,則夢大澤,邱陵,風雨,壞屋。

 

    脾脹則善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

 

    脾病則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

 

    脈急甚,則瘈瘲;微急,則胸膈中不利,食入而還出;脈緩盛,則痿厥;微緩,則風痿,四肢不收;大甚,則擊僕;微大,則脾疝,氣裡大,膿血在胃腸之外;小甚,則寒熱作;微小,則消癉;滑甚,則頹疝;微滑,則蟲毒,腸鳴,中熱;澀甚,則腸?;微澀,則內潰,下膿血。

 

    脾脈之至也,大而虛,則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四肢汗出當風也,脾絕則十日死。

 

    又,臍出[一作凸]者亦死。

 

    唇焦枯,無紋理而青黑者,脾先絕也。

 

    脾病,面黃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則半歲死。色如枳實者,一[一作半]月死。吉兇休否[一作咎]皆見其色,出於部分也。

 

    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無休歇,食飲不入,七日死。

 

    又,唇雖痿黃,語聲囀囀者,可治。脾病瘧氣久不去,腹中痛鳴,徐徐熱汗出,其人本意寬緩,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過一月,禍必至矣。

    又,脾中寒熱,則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

 

    又,脾病則舌強語澀,轉筋卵縮,牽陰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脹變則水洩,不能臥者,死不治也。脾正熱則面黃目赤,季脅痛滿也;寒則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洩不已。手足厥甚則顫慄如瘧也。

 

    臨病之時,要在明證詳脈,然後投湯丸,求其痊損耳。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與脾為表裡。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足陽明是其經也。

 

    胃氣絕,則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虛則腸鳴脹滿,引水滑洩;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病甚則腹脅脹滿,吐逆不入食,當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

 

    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顛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風則溏洩不巳。胃不足則多飢不消食。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無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

 

    胃脈博堅而長,其色黃赤者,當病折腰[一作髀]。其脈軟而散者,病食痺。左關上脈浮而大者,虛也。浮而短澀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虛也。淨而遲者,寒也。浮而數者,實也。虛實寒熱生死之法,察而端謹,則成神妙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八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號為上將軍,乃五臟之華蓋也。外養皮毛,內榮腸胃,與大腸為表裡,手太陰是其經也。肺氣通於鼻,和則能知香臭矣。

 

    有寒則善欬[一本作有病則喜欬],實則鼻流清涕。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實則夢刀兵恐懼,肩息胸中滿;虛則寒生[一作熱],欬[一作喘]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王於秋。其脈浮而毛曰平。

 

    又,浮而短澀者,肺脈也。其脈來毛而中央堅,兩頭[一作傍]虛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而欬[一作嗽],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又,肺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平。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來如物之浮,如風吹鳥背上毛者,死。真肺脈至,大而虛。

 

    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膚,其色赤,其毛折者死。

 

    又,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眩者曰春病,眩甚曰即病。

 

    又,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也。

 

    又,久欬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澀,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肺病喘咳,身但寒無熱,脈遲微者,可治。

 

    秋王於肺,其脈當浮澀而短,曰平。而反洪大,而長,是火刑金,亦不可治。

 

    又,得軟而滑者,腎來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而差。反弦而長者,是肺被肝從,為微邪,雖病不妨。虛則不能息,耳重,嗌幹,喘咳上氣,胸背痛有積,則脅下脹滿。

 

    中風,則口燥而喘,身運而重汗出,而冒悶,其脈按之虛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滑,皆失血。病此由燥擾嗔怒,勞傷得之,氣壅結所為也。

 

    肺脹,則其人喘咳,而目如脫,其脈浮大者是也。

 

    又,肺痿則吐涎沫,而咽幹欲飲者,為愈;不飲則未差。

 

    又,咳而遺溺者,上虛不能制下也。其脈沉濁者,病在內;浮清者,病在外。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

 

    又,肺絕則十二日死,其狀足滿,瀉痢不覺出也。面白目青,此謂亂經,此雖天命,亦不可治。

 

    又,飲酒當風,中於肺則咳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黃目白者,可治;肺病顂赤者,死。

 

    又,言音喘急,短氣,好唾[一作睡],此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

 

    又,陽氣上而不降,燔於肺,肺自結邪,脹滿喘急,狂言瞑目,非常所說,而口鼻張,大小便,頭俱脹,飲水無度,此因熱傷於肺,肺化為血,不可治,則半歲死。

 

    又,肺瘧,使人心寒,寒甚則發熱,寒熱往來,休作不定,多驚咳喘,如有所見者是也,其脈淨而緊。又,滑而數;又,遲澀而小;皆為肺瘧之脈也。

    又,其人素聲清而雄者,暴不響亮,而拖氣用力,言語難出,視不轉睛,雖未為病,其人不久。

 

    又,肺病實則上氣,喘急咳嗽,身熱脈大也。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一作促]者是也。

 

    又,乍寒乍熱,鼻塞頣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

 大腸者,肺之腑也。為傳送之司,號監倉之官。肺病久不已,則傳入大腸,手陽明是其經也。

 

    寒則洩,熱則結,絕則洩利無度,利絕而死也。熱極則便血。

 

    又,風中大腸,則下血。

 

    又,實熱則脹滿,而大便不通,虛寒則滑洩不定,大腸乍虛乍實,乍來乍去。寒則溏洩,熱則垢重,有積物則寒,慄而發熱,有如瘧狀也。積冷不去,則當臍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則洩白物是也。虛則喜滿,喘咳,而喉咽中如核妨矣。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腎藏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

 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男以閉[一作庫]精,女以包血,與膀胱為表裡,足少陰太陽是其經也。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王於冬。

 

    其脈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脈彈石,名曰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為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解赤,脊脈痛而少氣[一本作令人體瘠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飢,眇中清,脊中痛,少腸腹滿,小便滑[一本雲心如懸少腹痛小便滑],變赤黃色也。

 

    又,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平。

 

    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病。來如轉索,闢辟如彈石曰死。

 

    又,腎脈但石無胃氣亦死。

 

    腎有水則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溼如牛鼻頭汗出,是為逆寒,大便難,其面反瘦也。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痛,小腹結痛,氣上衝心,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而緩;其色當黑,其今反者,是土來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也。

 

    又,腎病面色黑,其氣虛弱,翕翕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小便清,膝下冷,其脈沉滑而遲為可治。

 

    又,冬脈沉濡而滑曰平,反浮澀而短,肺來乘腎,雖病易治;反弦細而長者,肝來乘腎,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來乘腎,不為害。

    腎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也。

 

    陰邪入腎,則骨痛,腰上引項瘠背疼,此皆舉重用力,及遇房汗出,當風浴水,或久立則傷腎也。

 

    又,其脈急甚,則腎痿瘕疾;微急,則沉厥,奔豚,足不收;緩甚,則折脊;微緩,則洞洩,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則陰痿;微大,則石水起臍下至小腹,其腫埵埵然而上至胃脘者,死不治;小甚,則洞洩;微小,則消癉;滑甚,則癃頹;微滑,則骨痿,坐弗能起,目視見花;澀甚,則大壅塞;微澀,則不月,疾痔。

 

    又,其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膿氣在陰中及腹內,名曰腎痺,得之因浴冷水而臥。脈來沉而大堅,浮而緊,苦手足骨腫厥,陰痿不起,腰背疼,小腹腫,心下水氣,時脹滿而洞洩,此皆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得之也。

 

    虛則夢舟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所畏。盛實則夢腰脊離解不相屬。厥邪客於腎,則夢臨深投水中。腎脹則腹痛滿引背,怢怢然腰痺痛。腎病夜半患四季甚,下晡靜。腎生病則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心煩而痛,黃疸,腸澼,痿厥,腰脊背急痛,嗜臥,足下熱而痛,胻酸。病久不已,則腿筋痛,小便閉,而兩脅脹支滿,目盲者,死。臂之積苦,腰脊相引而疼,飢見飽減,此腎中寒結在臍下也。諸積大法,其脈來細軟而附骨者是也。

 

    又,面黑目白,腎已內傷,八日死。

 

    又,陰縮小便不出,出而不快者,亦死。

 

    又,其色青黃連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死。若偏在一邊,一月死。

 

    實則煩悶,臍下重;熱則口舌幹焦,而小便澀黃;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幹,噦而不食,或嘔血者是也。

    又,喉中鳴,坐而喘咳,唾血出,亦為腎虛,寒氣欲絕也。

 

    寒熱虛實既明,詳細調救,即十可十全之道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一

 膀胱者,津液之腑,與腎為表裡,號曰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陽是其經也。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也。

 

    傷熱則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苦,小便黃澀也。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也。

 

    又,石水發則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其腹脹大者是也。

 

    又,膀胱欬久不已,則傳入三焦,腸滿而不欲飲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胃寒則精神不守,洩利不止,語聲不出也。實則上絕於心,氣不行也。虛則引起氣之於肺也。其三焦之氣和,則五臟六腑皆和;逆,則皆逆。

 

    膀胱中有厥陰氣,則夢行不快。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或肩痛也。絕,則三日氣死,時雞鳴也。其三焦之論,備雲於後。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二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則曰三管,中則名霍亂,下則曰走哺,名雖三,而歸一,有其名,而無形者也,亦號曰孤獨之腑。而衛出於上,榮出於中,上者,絡脈之系也;中者,經脈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屬膀胱之宗始,主通陰陽,調虛實。

 

    呼吸有病則苦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則作水,留則為脹,足太陽是其經也。

 

    又,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而身無汗,能食而氣不利,舌幹,口焦,咽閉之類,腹脹時時,脅肋痛也。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幹,津不納也。實則食已還出,膨膨然不樂。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而頭面腫也。

 

    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而喘咳,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而不通也。寒則不痢不止,食飲不消而中滿也。虛則腸鳴鼓脹也。

 

    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而大便難,苦重痛也。虛寒則大小便洩下而不止。

 

    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宜修養矣!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痺第三十三

 

痺者,風寒暑溼之氣,中於人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洽,入髒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痺,有寒痺,有溼痺,有熱痺,有氣痺,而又有筋肉血脈氣之五痺也。大凡風寒暑溼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痺,入於腎則名骨痺,入於心則名血痺,入於脾則名肉痺,入於肺則名氣痺。感病則同,其治乃異。

 

    痺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痺病。或痛,或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側,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一作小便秘澀],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種種諸症,皆出於痺也。

 

    痺者,風寒暑溼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也。其於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氣痺第三十四

   氣痺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勝,留於上,則胸腹痺而不能食,注於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真經既損,難以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癒,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一作絕]喜怒以全真,此最為良法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血痺第三十五

 血痺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溼犯於榮衛,因而血摶,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於外,氣不能養於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於下,下先枯則下不能克於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手寸口脈結而不流利,或如斷絕者是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肉痺第三十六

   肉痺者,飲食不節,膏梁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腠理疏,則風寒暑溼之邪易為入,故久不治,則為肉痺也。肉痺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往來澀者是也。宜節飲食,以調其髒;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爾。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筋痺第三十七

筋痺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曰筋痺。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有力者是也。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骨痺第三十八

骨痺者,乃嗜欲不節,傷於腎也。腎氣內消,則不能關禁,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傍攻四肢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溼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治療法列於後章。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治中風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面幹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也。吐,謂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調益其不足也;發,調發其汗也;溫,謂驅其溼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論五丁狀候第四十

五丁者,皆由喜怒憂思,衝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肥,毒魚酢醬,色慾過度之所為也。畜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攄散,始變為丁。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黃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

 

    白丁者,起於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頭白,或頑麻,或痛癢,使人憎寒頭重,狀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滿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急治之。

 

    赤丁在舌下,根頭俱赤,發痛,舌本硬,不能言,多驚,煩悶,恍惚,多渴引[一作飲]水不休,小便不通,發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七日,禍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

 

    黃丁者,起於唇齒齦邊,其色黃,中有黃水,發則令人多[一作能]食而還[一作復]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

    黑丁者,起於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歲,禍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腎氣漸絕故也,宜慎欲事。

 

    青丁者,起於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惕,睡不安寧,久不已則令人目盲,或脫精,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

 

    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黃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腎;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一作疾],最為巨疾[一作病],不可不察也。治療之法,一一如左。

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畜毒不流則生[本作皆有]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也;發於皮毛者,發於肌肉者,脾之毒也;發於骨髓者,腎之毒也[闕肝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也;發於上者,陽中之毒也;發於外者,六腑之毒也;發於內者,五臟之毒也、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也。

 

    又,近骨者多冷,近虛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血成蠱。近虛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蠱則多癢而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多痛而少癢,或不痛或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癢而少痛。外虛內實者,多痛而少癢。血不止者則多死,膿疾潰者則多生。或吐逆無度,飲食不時,皆癰疽之使然也。種候萬一[一作多],端要憑詳,治療之法,列在後篇。

論腳弱狀候不同第四十二

人之病腳氣,與氣腳之為異,何也?謂人之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自內而注入於腳,則名氣腳也。風寒暑溼邪毒之氣,從外而入於腳膝,漸傳於內,則名腳氣也。然內外皆以邪奪正,故使人病形頗相類例。其於治療,亦有上下先後也,故分別其目。若一揆而不察其由,則無理致其瘳也。夫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流入肢節,或注於腳膝,其狀類諸風,歷節,偏枯,癰腫之證。但入於腳膝,則謂之氣腳也。若從外而入於足,從足而入髒者,乃謂之腳氣也。氣腳者,先治內而次治外;腳氣者,先治外而次治內。實者利之,虛者益之。

 

    又,人之病腳氣多者,何也?謂人之心肺二經,起於手。脾腎肝三經,起於足。手則清邪中之,足則濁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則最重艱苦,故風寒暑溼之氣,多中於足,以此腳氣之病多也。然而得之病者,從漸而生疾,但始萌而不悟,悟亦不曉,醫家不為腳氣,將為別疾治療,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危地。本從微起,浸成巨候,流入臟腑,傷於四肢、頭項、腹背也。而疾未甚,終不能知覺也。特因他而作,或如傷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節不仁,或語言錯亂,或精神昏昧,或時喘乏,或暴肓聾,或飲食不入,或臟腑不通,或攣急不遂,或舒緩不收,或口眼牽搐,或手足顫掉,種種多狀,莫有達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無告陳,仁者見之,豈不傷哉!今述始末,略示後學,請深消息。

 

    至如醉入房中,飽眠露下,當風取涼,對月貪歡,沐浴未乾而熟睡,房室才罷而衝軒,久立於低溼,久佇於水涯,冒雨而行,瀆寒而寢,勞傷汗出,食飲悲生,犯諸禁忌,因成疾矣!其於不正之氣,中於上則害於頭目,害於中則蠱於心腹,形於下則災於腰腳,及於旁則妨於肢節,千狀萬證,皆屬於氣腳,但起於腳膝,乃謂腳氣也。形候脈證,亦在詳明。

 

    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溼;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滑而微者,起於虛;牢而堅者,起於實。在於上則由於上,在於下則由於下,在於中則生於中。結而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風者汗之而愈,溼者溫之而愈,熱者解之而愈,寒者熨之而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者流之,憂者寬之,怒者悅之,悲者和之,能通此者,乃謂之良醫。

 

    又,腳氣之病,傳於心腎,則十死不治。入心則恍惚忘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寧,口眼不定,左手寸口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見黑色,氣時上衝胸腹而喘,其左手尺中脈絕者是也,切宜詳審矣!

論水腫脈證生死候第四十三

人中百病難療者,莫過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海,腎氣虛則水散於皮。又,三焦壅塞,榮衛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有腫於頭目者,有腫於腰腳者,有腫於四肢者,有腫於雙目者,有因嗽而發者,有因勞而生者,有因凝滯而起者,有因虛乏而成者,有因五臟而出者,有因六腑而來者,類目多種,而狀各不同。所以難治者,由此百狀,人難曉達,縱曉其端,則又苦人以嬌恣,不循理法,觸冒禁忌,弗能備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

 

    水有十名具於篇末,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黃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風水,八曰石水,九曰裡水,十曰氣水。青水者,其根起於肝,其狀先從面腫,而漸行一身也。赤水者,其根起於心,其狀先從胸腫起也。黃水者,其根起於脾,其狀先從腹腫也。白水者,其根起於肺,其狀先從腳腫而上,氣喘嗽也。黑水者,其根起於腎,其狀先從足趺腫。玄水者,其根起於膽,其狀先從頭面起,腫而至足者是也。風水者,其根起於胃,其狀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而通身腫也。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狀起臍下而腹獨大是也。裡水者,其根在小腸,其狀先從小腹脹而不腫,漸漸而腫也[一作小腹脹而暴腫也]。氧水者,其根在大腸,其狀乍來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關竅不利,氣血痞格,陰陽不調而致之也。其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也。

 

    又,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氣,其水臨時發散,歸於五臟六腑,則生為病也。消渴者,因冒風衝熱,饑飽失節,飲酒過量,嗜欲傷頻,或餌金石,久而積成,使之然也。

論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諸淋與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臟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澀,榮衛耗失,冒熱飲酒,過醉入房,竭散精神,勞傷氣血,或因女色興而敗精不出,或因迷寵不已而真髓多輸,或驚惶不次,或思慮未寧,或饑飽過時,或奔馳才定,或隱忍大小便,或發洩久興,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傷玆不慎,致起斯疾。狀候變異,名亦不同,則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之八種耳。

 

    冷淋者,小便數,色白如泔也。

 

    熱淋者,小便澀而色赤如血也。

 

    氣淋者,臍腹滿悶,小便不通利而痛也。

 

    勞淋者,小便淋瀝不絕,如水之滴漏而不斷絕也。

 

    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

 

    砂淋者,腹臍中隱痛,小便難,其痛不可忍,須臾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一作黃],色澤不定,此由腎氣弱而貪於女色,房而不洩,洩而不止,虛傷真氣,邪熱漸強,結聚而成砂;又如以水煮鹽,火大水少,鹽漸成石之類。謂腎者,水也,醎歸於腎,水消於下,虛熱日甚,煎結而成此,非一時而作也。蓋遠久乃發,成即五歲,敗即三年,壯人五載,禍必至矣,宜乎急攻;八淋之中,唯此最危,其脈盛大而實者可治,虛小而澀者不可治。

 

    虛者,謂腎與膀胱俱虛,而精滑夢洩,小便不禁者也。

 

    實則謂經絡閉澀,水道不利,而莖痛腿酸者也。

    又,諸淋之病,與淋相從者活,反者死,兇,治療之際,亦在詳酌耳。

論服餌得失第四十五

石之與金,有服餌得失者,蓋以其宜與不宜也。或草或木,或金或石,或單方得力,或群隊獲功,或金石毒發而致斃,或草木勢助而能全,其驗不一者,何也?基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基本虛者,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虛而過瀉,實乃更增,千死其千,萬歿其萬,則決然也。又有年少之輩,富貴之人,恃其藥力,恣其酒欲,誇弄其術,暗使精神,內損藥力,扶持忽然,作何能救療,如是之者,豈知災從內發,但恐藥餌無微功,實可嘆哉!其於久服方藥,在審其宜,人藥相合,效豈妄邪!假如髒不足則補其髒,腑有餘則瀉其腑,外實則理外,內虛則養內,上塞則引上,下塞則通下,中澀[一作結]則解中,左病則治左,右病則治右,上下左右內外虛實,各稱其法,安有橫夭者也。故藥無不效,病無不愈者,切務于謹察矣!

辨三痞論並方第四十六

金石草木,單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驗無驗,在乎有志無志也。雖能久服,而有其藥熱壅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痞或澀,各有其候,請速詳明。用其此法,免敗其志,皆於壽矣!謹論候並方具在後篇。

 

    辨上痞候並方

 

    上痞者,頭眩目昏,面赤心悸,肢節痛,前後不仁,多痰短氣,懼火喜寒,又狀若中風之類者是也,宜用後方:

 

    桑白皮[闊一寸長一尺] 檳榔[一枚] 木通[一尺去皮一本作一兩] 大黃[三分 溼紙煨] 黃芩[一分] 澤瀉    [二兩]

 

    右剉為粗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一本作三]服,食後臨臥服。

 

    辨中痞候並方

 

    中痞者,腸滿四肢倦,行立難,難食已,嘔吐冒昧,減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後方:

 

    大黃[一兩 溼紙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檳榔[一枚] 木香[一分]

 

    右為末,生蜜為圓,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日午日進二服,未減加之,效即勿再服。

 

    附方:

 

    桂[五錢不見火] 檳榔[一個] 黑牽牛[四兩生為末二兩]

 

    右為末,蜜酒調二錢,以和為度。

 

    辨下痞候並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臍下滿硬,語言蹇滯,腰背疼痛,腳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後方:

 

    瞿麥頭子[一兩] 官桂[一分] 甘遂[三分] 車前子[一兩炒]

 

    右件為末,以獖豬腎一個,去筋膜,薄批開入藥末二錢勻,糝溼紙裹,慢火煨熟,空心細嚼,溫酒送下,以大利為度。小便未利,臍腹未軟,更服附方:

 

    蔥白一寸去心

    入硇砂末一錢,安蔥心中,兩頭以線子系之,溼紙包煨,熟用,冷醇酒送下,空心服,以效為度。

 

論諸病治療交錯致於死候第四十七

  失病者,有宜湯者,有宜圓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針者,有宜補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導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悅愉者,有宜和緩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愈。其庸下識淺,亂投湯圓,下汗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

 

    且湯可以蕩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袪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益充氣力,扶助困竭,莫離於湯也。圓可以逐風冷,破堅癥,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開關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圓也。散者,能袪風寒暑溼之氣,攄寒溼穢毒之邪,發揚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之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針則行榮引衛,導引則可以逐客邪於關節,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蒸熨闢冷,暖洗生陽,悅愉爽神,和緩安氣。

 

    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精神耗亡,肌肉脫失,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關塞,悶絕而終。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遂不散,以致消減。當針而不針,則使人榮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痺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則使人陽氣上行,陰邪相害。不當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洩不禁。不當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衝。不當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絡,內蓄炎毒,反害中和,致於不可救。不當針而針,則使人氣血散失,關機細縮。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月真)脹,筋骨舒張。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遍行,陰氣內聚。不當淋流而淋流,則使人涇侵皮膚,熱生肌體。不當悅愉而悅愉,則使人神失氣消,精神不快。不當和緩而和緩,則使人氣停意折,健忘傷志。

 

    大凡治療,要合其宜,脈狀病候,少陳於後。凡脈不緊數,則勿發其汗。脈不疾數,不可以下。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關節不急,榮衛不壅,不可以針。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內。無客邪,勿導引。外無淫氣,勿按摩。皮膚不痺,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悅愉。氣不急奔,勿和緩。順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脈病之法,備說在前。

論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夫人生氣健壯者,外色光華,內脈平調。五臟六腑之氣消耗,則脈無所依,色無所澤,如是者,百無一生。雖能飲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實為病□,其大法列之於後。

 

    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滿,其脈濡而微者死。

 

    病吐衄瀉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病妄言身熱,手足冷,其脈細微者死。

 

    病大洩不止,其脈緊大而滑者死。

 

    病頭目痛,其脈澀短者死。

 

    病腹中痛,其脈浮大而長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脈滑而利,數而緊者死。

 

    病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短者死。

 

    病耳無聞,其脈浮大而澀者死。

 

    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

 

    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

 

    下痛而脈病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病人脈宜大,反小者死。

 

    肥人脈細欲絕者死。

 

    瘦人脈躁者死。

 

    人脈本滑利,而反澀者死。

 

    人脈本長,而反短者死。

 

    人尺脈上應寸口,太遲者死。

 

    溫病三四日,未汗脈太疾者死。

 

    溫病,脈細微而往來不快,胸中閉者死。

 

    溫病,發熱甚,脈反小弱者死。

 

    病甚,脈往來不調者死。

 

    溫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病瘧,腰脊強急,瘈瘲者死。

 

    病心腹脹滿,痛不止,脈堅大洪者死。

 

    痢血不止,身熱脈數者死。

 

    病腹滿四逆,脈長者死。

 

    熱病,七八日汗當出,反不出,脈絕者死。

 

    熱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脈反細弱者死。

 

    熱病,未汗出而脈大盛者死。

 

    熱病,汗出而脈未盡,往來轉大者死。

 

    病咳嗽,脈數,身瘦者死。

 

    暴咳嗽,脈散者死。

 

    病咳,形肥,脈急甚者死。

 

    病嗽而嘔,便滑不禁,脈弦欲絕者死。

 

    病諸嗽喘,脈沉而浮者死。

 

    病上氣,脈數者死。

 

    病肌熱形瘦,脫肛,熱不去,脈甚緊急者死。

 

    病腸癖轉筋,脈極數者死。

 

    病中風,痿疾不仁,脈緊急者死。

 

    病上喘氣急,四匝,脈澀者死。

 

    病寒熱瘈瘲,脈大者死。

 

    病金瘡,血不止,脈大者死。

 

    病墜損內傷,脈小弱者死。

 

    病傷寒,身熱甚,脈反小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病洞洩,不下食,脈急者死。

 

    病腸澼,下白膿者死。

 

    病腸澼,下膿血,脈懸絕者死。

    病腸澼,下膿血,身有寒,脈絕者死。

 

    病咳嗽,脈沉堅者死。

 

    病腸中有積聚,脈虛弱者死。

 

    病水氣,脈微而小者死。

 

    病水脹如鼓,脈虛小澀者死。

 

    病洩注,脈浮大而滑者死。

 

    病內外俱虛,臥不得安,身冷,脈細微,嘔而不入食者死。

 

    病冷氣上攻,脈逆而澀者死。

 

    卒死脈堅而細微者死。

 

    熱病三五日,頭痛身熱,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久病,脈實者死。

 

    又虛緩,虛微,虛滑,弦急者死。

 

    卒病,脈弦而數者死。

 

    凡此兇脈,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

凡人五臟六腑,榮衛關竅,宜平生,氣血順度,循環無終,是為不病之本,若有缺絕,則禍必來矣。要在臨病之時,存神內想,息氣內觀,心不妄視,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斷死決生,千無一誤,死之證兆具之於後。

 

    黑色起於耳目鼻,上漸入於口者死。

 

    赤色見於耳目額者,五日死。

 

    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黑或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則如黑者死。

 

    張口如魚,出氣不反者死。

 

    循摸衣縫者死。

 

    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死;熱病即不死。

 

    屍臭不可近者死。

 

    面目直視者死。

 

    肩息者一日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無光牙齒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黃即時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眉系傾者七日死。

 

    齒忽黑色者三十日死。

 

    發直者十五日死。

 

    遺尿不覺者五六日死。

 

    唇口乍幹黑者死。

 

    爪中青黑色死。

 

    頭目久痛卒視不明者死。

 

    舌卷卵縮者死。

 

    面黑直視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黃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發如麻喜怒不調者死。

 

    發肩如衝起者死。

 

    面色黑脅滿不能反側者死。

 

    面色蒼黑卒腫者死。

 

    掌腫無紋,臍腫出,囊莖俱腫者死。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唇反人中滿者死。

 

    陰陽俱絕,目匡陷者死。

 

    五臟內外絕,神氣不守,其聲嘶者死。

 

    陽絕陰結,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

 

    陰陽俱閉,失音者死。

 

    榮衛耗散,面目浮腫者死。

 

    心絕於臂,肩息回眄,目直者,一日死。

 

    肺絕則氣去不反,口如魚口者,三日死。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後平者,五日死。

 

    腎絕,大便赤澀,下血,耳幹,腳浮,舌腫者,六日死。又曰足腫者,九日死。

 

    脾絕,口冷,足腫脹,洩不覺者,十二日死。

 

    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時死。

 

    胃絕,齒落面黃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凡此察聽之,更須詳酌者矣!

推薦相關書籍: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精品中醫文章,掃描保存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風水業務:

風水催財顧問:家居、店鋪、辦公室財運布局!(點擊進入)

中醫內治課程:

《至簡經方網絡班》一對一,從辨證到用經方傾囊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外治課程:

《徒手中醫》零基礎也能徒手治病!!!(一對一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學習導圖系列:

《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電子版思維導圖 (點擊進入)

自學中醫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導圖套裝(點擊進入)

陰陽一元治病大法(讓複雜的中醫回歸至一元之道)(點擊進入)

圓運動辯證大全(全身上下,微觀陰陽升降、臟腑定位)導圖版(點擊進入)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請掃碼打賞,隨緣心意

相關焦點

  • 戴燕 | 華佗無奈小蟲何——《魏志·華佗傳》
    為什麼說到華佗,因為他是家喻戶曉的神醫。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老祖宗,神醫的光環加在他頭上,起碼已經有一千多年。唐代行醫之人所要必讀的《經方小品》裡,就有這樣一段話,講傳統醫學的起源:「神農使於草石,黃帝施於針灸,扁鵲徹見臟腑,華佗刳割腸胃,所為各異,而治病則同。」這裡的神農、黃帝,都是古史傳說中的任務。
  • 華佗是被誰殺死的?華佗被殺的驚大秘密
    曹操對送他的人說:「華佗的妻子真的病了,我就給他四十顆豆子;如果他沒有病,就逮捕他,懲罰他。」。據說,華佗被抓送到曹操那裡後,曹操還請他治病。他診斷曹操後,對曹操說:「這是一個很難處理的時期,而且可以延長很長時間。」。這意味著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治癒你的疾病。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維持很長時間。
  •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智諭老和尚著
    無論出家或是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人說如來藏經,所獲功德不可計量。  受持者,於如來藏經,能信受奉行。若人不信,必不能受。若人能受,必是已 信。若能奉行,始名為持。不能奉行者,不得名持。故受持即信受奉行也。
  • 華佗不準病人跟老婆同房,病人不聽勸阻,死狀不出華佗所料
    然而可惜的是,在三國時期曹操因為懷疑華佗要加害自己,直接將華佗處死了,這也導致我國醫學發展滯後了幾個年代。在古代,華佗之所以成為神醫,在於他開創了許多未曾有過的療法,並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比如說華佗擅長使用心理療法治病。
  • 華佗究竟是神醫還是刺客?
    華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國譙縣人(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我們印象裡的華佗是懸壺濟世的一代神醫,但是神醫背後存在許多疑點等待考究。平生所著《青囊經》,和神藥麻沸散都失傳了。不禁讓人懷疑,是不是刻意包裝出來神醫的形象,目的直指曹操。
  • 華佗被曹操所殺,並不是因為疑心
    首先說一下華佗和曹操的醫患關係。曹操因為腦袋「頭風」,請來了華佗醫治,華佗用針灸手到病除,治好了曹操的頭痛。好了之後,曹操更是忙於工作,用腦過度,導致了「頭風」病的復發,於是再次派人請華佗來醫治。華佗面見了曹操說了這麼一段話,「你的病短期之內無法徹底根除,即使長期治療也只是多活一些日子罷了」
  • 《三國志》中13個字,揭露曹操殺華佗真相,華佗的死是咎由自取
    漢順帝時太學生多達3萬人,學儒讀經成為社會風尚,而醫藥技術雖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卻為士大夫所輕視,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這種社會風尚不能不對華佗有所影響。《三國志·方技傳》中寫道的那樣「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華佗在行醫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到醫生地位的低下。《三國志》上說華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後漢書》上對華佗也有一句「為人性惡」的評價,從這兩處記載可以看得出來,華佗這個人性格並不好,人品也不咋樣。
  • 如果華佗給曹操做開顱手術,曹操是不是100%死了?
    華佗給曹操做開顱手術,到底能不能成功?完全取決於華佗的技術,而華佗的技術取決於華佗所掌握的知識,而華佗所掌握的知識是怎麼來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這個問題,就指向於給華佗傳授知識的人。傳說華佗遇到兩個異人(仙人)指點,但是這兩個人古書中是一筆帶過的,沒有任何介紹。
  • 若曹操同意華佗剖開頭顱來治病,那華佗可以治好他嗎?
    但是,歷史上最早發明並使用這種醫療手段的並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國古代名醫華佗。可惜,華佗的醫術大多失傳了。不然,手術估計就要歸為中醫的醫療手段之一了。那麼,華佗的醫術為何會失傳呢?這就要說到三國時期的曹操了。據說曹操患有頭風眩,就是頭痛,醫治了很久都沒有好轉。
  • 《少林寺傳奇藏經閣》中的演技派大盤點
    《少林寺傳奇藏經閣》中的演技派大盤點《少林寺傳奇藏經閣》是由千乘影視公司與《少林寺傳奇》系列製片人共同打造的功夫武俠電視劇,該劇講述了少年英雄徐子豪臥薪嘗膽,從全家慘遭奸賊殺害的悲慘命運中成長起來,最終一洗家仇國恨的故事。張倬聞《少林寺傳奇藏經閣》中飾演徐子豪演員。
  • 華佗的死真的是因為曹操多疑嗎?
    華佗的死是因為華佗不願意去曹操那裡做事,騙曹操說妻子有病,事情敗露以後,曹操將華佗殺死。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關羽神情坦然自若地下棋。及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歷史上的華佗確實是曹操殺死的,《三國志》裡的太祖指的是曹操,曹操想讓華佗留在自己身邊,為自己看病,華佗知道曹操的脾氣不正常,於是就推脫說,家裡妻子有病得回去照顧。曹操多次派人寫信給給華佗讓他回來,但是華佗就是無限期的拖延著不回。
  • 陳寅恪: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
    邵二雲晉涵據吳曾能改齋漫錄引符子所載燕昭王命水官浮大豕而量之,謂其事已在前。(見梁章鉅三國志旁證壹肆。)然皆未得其出處也。考北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壹棄老國緣云: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 給古書用上黑玉斷續膏(古書今讀(九))
    古人描寫離愁別緒非常有名的兩位作者,一個是江淹,一個是庾信,前者的《別賦》,聲情悽婉;後者的《愁賦》,據說也是寫盡了人間愁態。南宋詞人劉辰翁說「江令恨別,庾信愁賦」,把二人並舉。但是《愁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佚失了。幸好,宋代有位葉廷珪,他編撰的一部《海錄碎事》裡引用了《愁賦》的一部分,後人從中輯錄出來,才讓「庾愁」不至於空留遺恨。
  • 華佗之死-史上最著名的殺醫公案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國譙縣人(今安徽亳州),東漢末年著名的神醫。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觀點,《後漢書·華佗傳》中記載:「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意思是說,華佗不僅醫術高超,而且精通養生之道,百歲之年依舊身體無恙,看起來跟五六十歲的人差不多,這也不無可能。
  • 木匠魯班所著之書為何卻被歷朝歷代《魯班書》設為禁書
    在中國的歷史上能人巧匠是數不勝數更別提單獨哪個人物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號稱是中國建築鼻祖的魯班,為什麼魯班所著的《魯班書》為何卻被歷朝歷代稱作是禁書,更別說學過此書下班卷的人下場更是悽慘無比,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華佗到底想要什麼?華佗要挾曹操?難怪會被曹操殺害
    據《三國志.方技傳》中記載:「華佗,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醫術是在不斷的行醫實踐中增長的,在華佗四處行醫治病的過程中,能夠深深地感受到社會階層的殘酷,醫生地位低下。隨著神醫華佗的名聲大振,高官權貴來求尋華佗治病的人也越來越多,都是有求於他。
  • 解開1800多年前三國四大疑案之一:華佗死因之謎!
    編者按:一代「外科鼻祖」死於牢獄之中,所著醫書也大多數失傳作為讀書人,後來學了醫,做了方技,醫治天下人,他研究出「五禽戲」,還在史書中留下了多處醫治窮人的事例。 在封建社會裡,讀書人大多以出仕為榮。而華佗則不然,其終身以醫為業,矢志不移。社會環境正是其放棄仕途重要原因,東漢桓帝、靈帝之際,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綱不正,政出私門,賣官鬻爵,賄賂公行,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難之中,華佗立志棄絕仕途,以醫濟世。
  • 華佗的《青囊書》裡記載著哪些驚世駭俗的醫術?
    相傳曹操頭風病發作,招來華佗為他治療。華佗認為曹操的病情非常嚴重,需要劈開頭顱,動個大手術。生性多疑的曹操害怕華佗趁機加害他,將他打入大牢,拷打致死。華佗臨死之前,感激一姓吳的獄卒對自己的照顧,把畢生心血的醫書——《青囊書》傳給了他。
  • 為何曹操會說華佗「沽名釣譽」?華佗之死,其實是曹操被抹黑了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醫生之一華佗,其醫術高超,挽救了無數生命。華佗之死也與他的醫術有關,是在曹操之手去世的。又因華佗之死,曹操無人為其治病,最後,也病死了。本文所說的內容都來自於《三國演義》,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確實有有意抹黑曹操的嫌疑。
  • 華佗內科神方(三)
    一零四、華佗避疫酒神方大黃十五銖 白朮 桂心各十八銖 桔梗 蜀椒各十五銖 烏頭六銖 菝 十二銖上搗末,盛絳袋中,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深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裡無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