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本土上的「小不列顛」,如何融入法蘭西?

2020-11-22 澎湃新聞

原創 本星君 讀懂本星球 收錄於話題#讀懂西歐27個

作者▏和碩怡親王

出品▏本星君

1491年12月6日清晨,在法國的朗熱城堡的大廳中,一個21歲的男子和一個14歲的女子正在舉行婚禮。

▲位於法國巴黎西南兩百多公裡的朗熱城堡

周圍的人催促著他們加快速度,儘管這場婚禮本身已經過分簡化了儀式。雙方在說完婚禮證詞後,又追認了一份「對賭協議」——安妮將布列塔尼公爵領的統治權給予查理八世,而如果雙方無子嗣的話,先去世的一方要將自己的領土給予對方統治。簡而言之,這是一場生育與壽命的比賽。

伴隨著四周人群的歡呼聲,21歲的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和14歲的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娜正式締結為夫妻,同時結束了5年之久的法布戰爭,至此後布列塔尼就一直是法國的一部分。

布列塔尼東端雖然距離法國心臟巴黎僅僅兩百多公裡,也與法國其他部分都同在一片大陸上,但其文化與法國迥異,有「小不列顛」之稱。

在2015年法國行政區划進行改革時,只有布列塔尼和遠離法國本土大陸的科西嘉島保持不變。用布列塔尼人自己的話,「因為法國政府不敢動布列塔尼」。

▲布列塔尼的一種風笛樂隊演奏(當地稱為「巴噶特」)與蘇格蘭風笛有些許相似

地圖上和法國其他區域渾然一體的布列塔尼,為何是法國大家庭中的另類成員?布列塔尼從「小不列顛」走向法國的過程,又經歷了些什麼?

▲法國地區劃分,紅色為布列塔尼地區

一、布列塔尼,法蘭西的「小不列顛」

布列塔尼古稱「阿莫克利」,坐落於法國西北部,是一塊自大陸向海洋突出的半島,其三面環海,與英國隔海相望。布列塔尼人又名「布列吞人」,其起源是不列顛群島上居住的凱爾特人中的一支。

在三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晚期時,不列顛島事實上已經失去了對周邊「蠻族」的防禦能力,島上不斷受到皮克特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和盎格魯人的入侵,布列吞人此時便開始從不列顛島逐漸向布列塔尼半島遷徙。

隨著布列吞人持續遷入,六世紀時當地的名稱已從阿莫克利變成了「布列塔尼亞」。在法語中,布列塔尼(la Bretagne)與英國———大不列顛(la Grande Bretagne)實際上共用了同一個名字Bretagne,體現了布列塔尼與不列顛的關係。

▲公元6世紀左右布列吞人南遷的路線圖(粉紅色部分為布列吞人聚集地)

中世紀的布列塔尼可謂是夾縫求生,始終面臨鄰國勢力的擠壓。法蘭克王國、維京人、海對岸的英國人都對這塊土地有所貪圖。

儘管布列塔尼人以英勇的精神堅持了獨立,但它還是不得不總依靠於某個大國,布列塔尼時而是法蘭克國王的附庸,時而又依附於英格蘭國王。

▲公元五世紀到七世紀初,法蘭克人的擴張形成了今天法國疆域的雛形,但唯獨布列塔尼地區未被法蘭克人囊括

到了中世紀晚期,得益於法蘭西混亂的政治局勢,布列塔尼在此時重新成為一個獨立公國。作為在英法百年戰爭中保持中立的交換,法蘭西國王允許布列塔尼不向其宣誓效忠。

布列塔尼人抓住了這個機會,努力從各個方面擺脫法蘭西的影響。布列塔尼此時的統治者是蒙福爾家族,其努力宣揚布列塔尼民族感情,資助編寫「聖布裡厄克的匿名者」、「布沙爾」等布列塔尼編年史書,試圖將布列塔尼民族與希臘歷史、凱爾特神話、基督教等等聯繫起來。

總而言之,儘可能將布列塔尼與法蘭西撇清關係。

在封建法規方面布列塔尼人也可謂大逆不道。中世紀法國國王之所以能夠居於各個領主之上,關鍵就在於其擁有「專屬王權」——即一套國王才能擁有的儀式和各種權力,而布列塔尼人則不斷的在挑釁這個底線。

儘管布列塔尼領主只是一個公爵,但他加冕的排場卻勝似國王。同時布列塔尼公爵還行使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鑄幣權和外交政策,幾乎是一個獨立王國,僅僅象徵性的對法蘭西國王臣服。

▲布列塔尼公爵約翰三世的葬禮

而法國由於陷入與英國的爭端,也就長時間對布列塔尼人的小動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1453年法國徹底收復諾曼第,百年戰爭至此結束。此時的法國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收拾這塊不聽話的土地——布列塔尼了。

布列塔尼原本有英格蘭與弗蘭德斯(大致位置是現比利時的西部沿海地區)兩個盟友,但15世紀末兩者國內都爆發了政治危機,無暇顧及布列塔尼。加上此時的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二世年事已高,且膝下無子,僅有一女兒安娜,整個公爵領面臨繼承危機。

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便趁此於1487年對布列塔尼宣戰。結果開戰後不到一年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二世便撒手人寰,直到死前也沒能為女兒安妮定下一門可穩定政局的婚事,安妮只能匆匆即位。

安妮即位後延續了父親的政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訂婚,以求用強力外援來保障布列塔尼的獨立。

但這一行為反而激怒了國內的政治勢力。布列塔尼的實力派封臣納瓦爾公爵也想與安妮聯姻,此時企圖落空後惱羞成怒,主動打開自己駐守的南特城大門迎接法軍,查理八世因此不費一兵一卒進入布列塔尼領地。

隨後法軍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布列塔尼的各主要城市。布列塔尼還是難以一隅之地對抗整個王國,被迫接受了查理八世提出的聯姻要求。但因安妮和馬克西米利安早已訂婚,查理八世和安妮的聯姻就顯得不是十分具有合法性,因此只能匆匆完婚,於是便有了文章開頭雙方大婚的一幕。

▲描繪法國國王查理八世與布列塔尼安妮公爵夫人結婚的蠟像

經過這一番堪比狗血大劇的操作後,法國終於初步確定了對布列塔尼的控制,並在接下來的數百年中不斷強化它。

▲十六世紀初的畫作中的安妮女伯爵(畫中坐著的紅衣女子)

十四歲就結婚的安妮女伯爵,一生命運多舛。在查理八世去世後她又嫁給了其繼任者路易十二,她共流產9次、夭折了5個孩子,只有兩個女兒健康長大,這也導致布列塔尼最終被法國王室瓦盧瓦家族統治。

二、同化與融合,共和時期的「法蘭西化」

儘管查理八世以武力控制了布列塔尼,但總的來說封建時期的君主們在對待布列塔尼時還是小心翼翼的。查理八世在徵服布列塔尼後大大降低了公爵時期的爐灶稅稅率,以此籠絡民心。

而查理八世的繼任者路易十二則更謹慎溫和,不僅在詔書中多次強調布列塔尼的「特權、免稅權和自由」,甚至還為法布戰爭時期受到損失的貴族提供補償,並且大量給予升遷和發財的機會。

從文化上看,布列塔尼和法蘭西的交流其實早已開始。出於經濟和政治的需要,布列塔尼的貴族以及上層社會基本都會說法語。

1539年法蘭西國王頒布《維萊-科特萊敕令》,規定全國的行政、司法文件必須要用法語書寫。而布列塔尼地區之前的公文體系皆使用拉丁語,因此這種變動並未太多影響布列塔尼的文化獨立性,頂多代表著法語取代了拉丁語的書寫地位,而當時的一般百姓幾乎是從來不會接觸到這些的。

布列塔尼語作為一種交流語言仍然被普遍使用,甚至到了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布列塔尼地區法庭的出庭人仍有70%需要翻譯,其影響力之微弱可見一斑。

▲《維萊—科特萊敕令》,主要確定了法語在行政及司法中的官方地位

布列塔尼真正的「法蘭西化」要到法國大革命後才猛烈進行。18世紀末法國爆發大革命,資產階級政黨雅各賓派上臺掌權,其秉承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理念,而「平等」就代表著沒有人或地區是特殊的,包括地方的民族特性和語言。

▲1792年布列塔尼的叛變分子被法國國民警衛隊逮捕

雅各賓派這種激進的「平等」觀念下,布列塔尼獨特的政治地位開始消失。

雅各賓派將法國全國劃分為83個省,布列塔尼被一分為五,作為政治整體的布列塔尼就此消失。同時設立新的司法機構,布列塔尼原有的法院全部被撤銷。

另一方面雅各賓派還激進的反對宗教勢力,對宗教人員加以嚴厲限制,這在宗教情緒濃厚的布列塔尼激起了不小的反彈。

1870年法國再次建立共和政體,稱為「第三共和國」,布列塔尼的獨特性在這時受到了更大的擠壓。

三、反抗與新生,布列塔尼的「大區化」

但布列塔尼人並非只會逆來順受,他們也有桀驁不馴的一面。

近代布列塔尼的民族運動起源於19世紀末,在20世紀初曾活躍一時。1930年,「布列塔尼自治主義黨」在當地亮相併參與選舉,但結果卻是慘敗而歸。

不久後這個政黨一分為二,其中較為活躍的一支「布列塔尼民族黨」在二戰中採取了投機主義態勢,希望在德法兩國的戰爭中獲取利益,靠當騎牆派來爭取布列塔尼獨立。

但直到1940年法國投降派的維希政府成立(可以簡單理解為東亞的汪精衛偽政權),他們的訴求也並未被滿足,佔領布列塔尼的德國人也並無興趣扶持一個傀儡政權。

▲二戰時德國在歐陸大西洋沿岸修築了一系列堡壘群,被稱為「大西洋堡壘」,布列塔尼也在其保護範圍內

二戰結束後,法國重新建立了一個有力的政府,布列塔尼的民族運動因此出現分化,一派認為應當在法國的框架內尋求某種自治,另一派則轉向了更為激進的獨立建國主張,並最終演變為恐怖組織。

20世紀50年代,法國興起了一股「大區化」運動。其主張將一些省份合併為一個「大區」,以平衡和協調各地經濟發展,布列塔尼便是積極推展這一運動的主力軍。

▲近代法國被劃分為96個省,過於細碎的行政規劃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整體發展

但隨著50年代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成立,法國政府形成了以民族主義、集權主義以及獨立自主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戴高樂主義」。

在這一意識形態主導下,劃分大區,將細碎的地方權力相對集中,形成稍微強大的地方勢力,這在當權的戴高樂主義者來看是不可接受的,布列塔尼的「大區化運動」便因此停滯了下來。

而更為激進的獨立派此時開始使用非常規的鬥爭手段——恐怖襲擊。1966年「布列塔尼解放陣線(FLB)」成立,其成立受到「愛爾蘭共和軍」啟發,頻繁使用恐怖襲擊來表達政治訴求。

▲一名愛爾蘭共和軍士兵。愛爾蘭共和軍政治上主張收復北愛爾蘭,主要使用恐怖襲擊手段表達政治訴求

在成立後的第二年,該組織就策劃了三起襲擊,隨後更是越來越頻繁,僅在1978年一年內,該組織就實施了28起事件,組織一直活動到90年代才逐漸消聲覓跡。

回到「大區化運動」上看。真正促成其實施的是西方社會80年代開始的普遍自由化改革,大量國有資產被私有化,同時政府公共職能減少,也無力維持高度中央集權體系,放權的「大區化」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大區化」改革後的法國行政規劃,多數省份被合併在一個大區內

布列塔尼終究只是一隅之地,難以在強大的法蘭西面前始終保持自我。從布列塔尼融入法國的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看到現代法蘭西民族塑造的漫漫長路。

▲布列塔尼人口最多的城市——雷恩市

布列塔尼十八至十九世紀的作家夏多布裡昂為自己寫下了這樣的墓志銘:

「我生活在兩個世紀之間,就像在兩條河流的匯合處一樣。我跳進他們動蕩的河水之中,依依不捨的離開我誕生的那個古老的河岸,懷著希望朝未知的彼岸遊去。」

▲布列塔尼坎佩爾市的道路標誌,用雙語標識

這墓志銘似乎不僅僅反映夏多布裡昂本人的一生,更像是布列塔尼的歷史——從小不列顛古老的文化中走出,踏上法蘭西的彼岸。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讀懂本星球】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法國本土上的「小不列顛」,如何融入法蘭西?》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法國為什麼有一個大區叫「小不列顛」?
    ▲英國皇家衛隊標誌性的熊皮高帽也來源於法國衛兵的裝束從布列塔尼的英文名Brittany,即小不列顛(Little Britain)中不難看出,這裡與英國曾有著密切的聯繫,但這樣一塊有著不列顛血統甚至以不列顛為名的土地,是怎樣最終加入了法國這個家庭呢?
  •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但遺憾的是,法國戰敗,不僅丟失了印度 (法國控制的地區),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地區,更重要的是連年的戰爭使法國本土國力大損,經濟低迷,為日後法國波旁王朝的覆滅,敲響了警鐘。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諸國為了防止法國再次崛起,規定法國的國界恢復到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候的樣子,它的海外殖民地,也幾乎喪失殆盡。
  • 法蘭西殖民帝國已經土崩瓦解,法國還有多少海外屬地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法蘭西殖民帝國,很多人也許都不陌生。作為法國的前身,法蘭西殖民帝國曾輝煌一時。昔日的法蘭西殖民帝國曾是僅此於大英帝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二戰前,法國的殖民地面積高達1234.7萬平方公裡。
  • 《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
    原標題:《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崔妍]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
  • 《同義詞》你所嚮往的法蘭西並不真的存在
    本片用約阿夫在法國支離破碎的經歷故事講了一個以色列人想移民法國卻最終放棄的故事。約阿夫赤條條的來到法國除了健魄的身體一無所有。他拼命的咒罵軍國主義籠罩的原生國家以色列並積極想融入嚮往已久的自由、民主、文明的國度法蘭西。然而在法國像沒頭的蒼蠅般無所適從,跌跌撞撞,一遭遭痛苦經歷讓自己最終放棄移民。
  • 因涉嫌種族歧視,《亂世佳人》《小不列顛》等影視劇被下架
    1940年,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十個獎項。考慮到通貨膨脹,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然而,影片對於黑人與奴隸制的描繪一直飽受爭議。上周二,曾憑藉《為奴十二載》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編劇約翰·萊德利在個人專欄中要求下架《亂世佳人》:「這是一部歌頌南北戰爭前南方生活的電影。
  • 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
    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BBC旗下平臺也宣布下架知名喜劇小品系列劇《小不列顛》,原因則是因為劇中白人演員在扮演黑人角色時塗了「黑臉」。
  • 第十七屆法國電影展映啟動,黃曉明獲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12月3日,由法國電影聯盟主辦、法國駐華大使館協辦的第十七屆法國電影展映在京啟動。該活動旨在把更多更好的法國電影帶給中國影迷,同時也向法國影人介紹中國文化的一場電影盛事。主辦方供圖 此次展映活動邀請到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獲得者黃曉明擔任形象大使
  • 法蘭西女神:法國精品電影展映
    地點: 上海全市各大影院(具體場次安排及展片介紹請點擊【閱讀原文】)費用: 80元(具體請查看各大影院) 65元(網上訂票)9月12日 - 21日《法蘭西女神》法國精品電影展映活動期間,將有來自法國的5部電影在上海的10家電影院內熱映。
  • 因涉種族歧視,《亂世佳人》《小不列顛》等影視劇被下架
    1940年,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十個獎項。考慮到通貨膨脹,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 然而,影片對於黑人與奴隸制的描繪一直飽受爭議。上周二,曾憑藉《為奴十二載》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編劇約翰·萊德利在個人專欄中要求下架《亂世佳人》:「這是一部歌頌南北戰爭前南方生活的電影。
  • 法國在非洲影響力有多強?如果法國不浪,領土至少增十倍
    在二戰時,法國發揮的狼狽不堪。開戰一年不到,法國就被德國用閃電戰打到投降,為數不多的法國精英,在戴高樂帶領下,來到了法屬非洲殖民地,他們在殖民地上重建了自由法國政府,號召對法國有感情的殖民地成員也都參與法國的抗爭,這群非洲兄弟,成了自由法國的中流砥柱。
  • 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 - 上遊新聞...
    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BBC旗下平臺也宣布下架知名喜劇小品系列劇《小不列顛》,原因則是因為劇中白人演員在扮演黑人角色時塗了「黑臉」。
  • 法蘭西共和國的象徵——揭開瑪麗安娜的神秘面紗
    當然,提到法國的象徵,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藍白紅三色相間的法國國旗,三種顏色分別代表了「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這正是法蘭西共和國及其座右銘所包含的價值觀。而實際上,法蘭西共和國的徽標中也包含了Marianne這一形象。
  • 彪悍的維京海盜,就這樣被法蘭西的溫香軟玉俘獲
    羅洛本人率先垂範,採用了法語名字「羅貝爾」,迎娶了法國當地女子,用法國人的方式裝扮自己,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以說法語為主。與此同時,他也拋棄了絕大部分的維京傳統。有了首領的以身作則,普通維京人也紛紛效法,開始說法語,融入法國的生活習俗之中。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法語取代了斯堪地那維亞語言,法國習俗取代了諾曼習俗,「諾曼人」這個名號事實上已名存實亡了。
  • 《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因給角色塗...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崔妍】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BBC旗下平臺也宣布下架知名喜劇小品系列劇《小不列顛》,原因則是因為劇中白人演員在扮演黑人角色時塗了「黑臉」
  • 英喜劇《小不列顛》因給角色塗「黑臉」被下架
    (原標題:《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
  • 1792年到現在,法國是如何從第一共和國,發展到第五共和國的?
    1792年到現在,法國是如何從第一共和國,發展到第五共和國的? 早在好幾萬年前,法國的土地上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但如果說法國什麼時候形成的共和國,那便是1792年。
  • 中國美術館舉行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讓·卡爾多雕塑《陽光下的牛...
    雕塑揭幕出席儀式的嘉賓有原文化部部長蔡武,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法國駐華大使羅梁,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迪埃·貝奈姆以及來自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國美術館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和嘉賓。
  • 老同盟:法蘭西與蘇格蘭二百多年的反英同盟
    1295年法蘭西王國與蘇格蘭王國結成反英格蘭王國的老同盟,老同盟維持二百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同盟,那麼老同盟是如何建立與結束的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一,同盟建立1295年不堪忍受壓迫的蘇格蘭與法蘭西王國結成老同盟:雙方約定共同對付英格蘭,若一國遭受英格蘭入侵,另一國必須進攻英格蘭以作支援。二,法國背叛同盟
  • 讀懂巴黎|中軸線上的法蘭西歷史
    羅浮宮之前,巴黎僅僅是一座蜷縮在西岱島上的法國小鎮,而那時的羅浮宮,實際上僅僅是守護西岱島的堡壘。大概在明朝末年,法國歷史上最受人愛戴的一代明君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執政,當時的義大利正如火如荼的上演著文藝復興大劇,而法國大地上還是一片中世紀的死寂。年輕的弗朗索瓦一世對先進的義大利文化推崇備至,羅浮宮在他的統治下開始了從中世紀古堡到文藝復興建築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