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一座讓我敬畏的城市。
如同任何一座超級大都市,巴黎巨大、多元、歷史悠久、包羅萬有。
對於我來說,在巴黎旅行的吃力感貫穿始終,就如同你不可能用幾天時間去了解北京一樣。
慶幸的是,任何這樣巨大的都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城市的建立和擴張圍繞著某個中心而展開,那不僅僅是眾多旅遊景點聚集的地方,更是一座偉大城市的源頭。
讓人眼花繚亂、無從下手的巴黎,也正是這樣一座城市。
它源起西岱島上的聖母院,跨過奔流不息的「護城河」塞納河,奠定了王權的起點——羅浮宮。
從古老的羅浮宮,到偉大的雄獅凱旋門,4.5公裡的巴黎中軸線見證了這座偉大城市的發展脈絡。
看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巴黎,讀懂了他表象的優雅與浪漫,以及他內在的力量與價值觀。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羅浮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而對於巴黎人來說,羅浮宮就如同北京人的紫禁城。
羅浮宮之前,巴黎僅僅是一座蜷縮在西岱島上的法國小鎮,而那時的羅浮宮,實際上僅僅是守護西岱島的堡壘。
大概在明朝末年,法國歷史上最受人愛戴的一代明君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執政,當時的義大利正如火如荼的上演著文藝復興大劇,而法國大地上還是一片中世紀的死寂。
年輕的弗朗索瓦一世對先進的義大利文化推崇備至,羅浮宮在他的統治下開始了從中世紀古堡到文藝復興建築的蛻變。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巨大宮殿,實際上經歷了近千年的修建。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法國君主在一個龐大的歐洲貴族體系中被不斷選拔出來,哪一位君主入主羅浮宮,就會將他們時代最時髦的建築風格體現在這座宮殿中。
從弗朗索瓦一世到路易十四,從拿破崙一世到拿破崙三世,這個過程幾乎從未中斷過。
法國大革命的戰亂中,雖然失去理智的憤怒民眾摧毀了無數建築瑰寶,羅浮宮卻奇蹟般的被保存下來。正如中國的革命者對於紫禁城的保護一樣,當這座名副其實的皇城的大門最終向每一個人打開,又有誰忍心去破壞這民族千年文明的見證呢?
後來的羅浮宮,就是大家熟悉的樣子。
豪華的宮殿被妥善的還原和修復,所有歷史的痕跡被忠實的保存下來。
他被用來塞滿歐洲王室貴族收藏的古董古畫,和拿破崙徵戰四方掠奪來的戰利品。
這些震驚世界的收藏令人流連忘返,內心激起無限感慨,他們好比人類智慧和文明的洪流,讓淹沒其中的人們頭暈目眩、精疲力竭。
在羅浮宮遊蕩的9個小時裡,我也僅僅匆匆行過半個博物館,在它面前,時間似乎是凝固的,也似乎是飛逝的。
拋開藏品本身的價值不說,他們在這座宮殿中的存在,本身就是法蘭西王朝數百年強盛的見證。
從羅浮宮的歷史與藝術盛宴中走出,沿著塞納河向西,在進入一座龐大的皇家花園之前,將最先看到一座凱旋門。
時間也從法國輝煌的王政時代,來到了大革命後的拿破崙時代。
這座凱旋門以他所在的廣場卡魯索廣場命名,與同時在1806年開始建造的巴黎雄獅大凱旋門相比小了一倍。
這裡曾經是杜樂麗宮的入口,隨著宮殿的消失,卡魯索凱旋門成了廣場上最後的標誌建築。
凱旋門自然是用來歌頌君王的豐功偉績的,這座凱旋門的主題則是為了紀念拿破崙在奧斯特裡茨戰役中的勝利。
凱旋門頂部,8位帝國士兵昂首挺進,玫瑰色大理石的淺浮雕分別描繪了《普雷斯堡和約》籤訂、拿破崙進入慕尼黑、拿破崙進入維也納、奧斯特利茨戰役、《提爾西特條約》籤訂和烏爾姆投降等場景,展現了拿破崙在那一時期最卓越的外交和軍事功績。
這座「小凱旋門」更像是法國社會變革的分界線。
法國大革命前夕,波旁王朝的末代法王路易十六被人們從羅浮宮趕到幾十米開外的杜樂麗宮。
這座由義大利美第奇家族的法國王后建造的後宮,也成了路易十六被砍頭前最後的居所。
王朝崩塌後,杜樂麗宮中血雨腥風,無數與王室沾邊兒的人被陸續送上斷頭臺。
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裡,被摧毀的杜樂麗宮廢墟,成了巴黎權謀家的角鬥場。
當拿破崙再度獨攬大權時,這裡僅僅剩下了一座皇家花園。
今天的杜樂麗花園,修剪整齊的草坪和花圃圍繞著巨型噴泉水池,新古典風格的仿古雕塑林立,被人們稱為法國露天雕塑博物館。
穿過杜樂麗花園繼續前行,在我們即將到達那座上演無數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的巨型廣場之前,將首先到達橘園美術館。
不同於羅浮宮的包羅萬有,也區別於奧賽對19世紀法國藝術的專注,橘園更該稱為莫奈和雷諾瓦的美術館。
除了館藏驚人的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的畫作外,人們對橘園的仰慕多來自莫奈的《睡蓮》組畫。
作為印象派的開山鼻祖,莫奈在漫長的一生中不停探尋藝術,突破自我。
人們大多很熟悉他晚年居住的巴黎郊區小鎮吉維尼的蓮花池,在那裡,他專注於色彩的研究,追求內心的寧靜,無數幅與蓮花池有關的作品甚至成了莫奈的代名詞。
而橘園中的《睡蓮》,則是莫奈晚年對整個法國或人類的奉獻。
這是兩個橢圓形的房間。
每個房間中,莫奈以四副長幅畫布繪製了自己眼中的睡蓮。
置身其中,莫奈的睡蓮圍繞著你,在不停地旋轉中,你將看到葕草在湖中輕擺,陽光透過岸邊的柳條,不均勻的灑在睡蓮池中,雖然畫中沒有天空,你卻能通過水光的折射清晰地辨識四季與晨昏。
莫奈的確達到了他的目的,他通過自己的畫給人們帶去了內心的寧靜,正如他晚年獲得的那樣。
在無數個日夜的追索中,暮年的畫家開始了與觀眾的心靈溝通,而不僅僅專注於繪畫技法和個性表達,莫奈的可貴,在我看來在此時才達到了頂峰。
從杜樂麗花園的西門出來,舉世矚目的協和廣場映入眼帘。
這是每一位旅行者來到巴黎必將到達的地方。
人們迷醉於廣場上精緻壯觀的河神噴泉和海神噴泉,驚嘆於埃及方尖碑3000多年悠久的歷史,卻顯能探究這座廣場上曾經發生的巨浪狂濤般的社會變革。
200多年前,路易十六也是按我們這個路線,從羅浮宮到杜樂麗宮,經過杜樂麗花園,在這裡走向了他人生的終結。
這座由路易十六的爸爸路易十五下令修建,用以展現其至高無上王權的廣場上,就在他英武雄偉的騎馬像曾經聳立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斷頭臺成了他兒子最終的歸宿。
協和廣場原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更名為革命廣場,他的上兩個名字中已經透露了他曲折的命運線。
從王權的盛極一時,到民眾群起反擊,推翻王政,再到多方利益勢力你爭我奪,社會動亂,直至最終今天我們所知的法國,協和廣場是名副其實的法國歷史與政治大舞臺,這裡曾刮過的血雨腥風,足以讓世人唏噓百年。
協和廣場四周,圍繞著極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群。
無比雄偉的瑪德蓮教堂,堪稱皇家教堂典範,這是拿破崙在巴黎建築貢獻中最輝煌的一座豐碑,也極力展現了這位差一點統一歐洲的戰神對古羅馬藝術的崇拜。
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裡,瑪德蓮教堂與其他許多建築的命運一樣,在走馬燈般輪換的執政者權杖下不停變換姿態、進展緩慢。
然而今天,當我們走進教堂,看到溫暖的燭光、看到法國人民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的身影,看到祭壇上方在眾神俯視下的法國歷史代表人物,你會最終明白,在經歷了無數次洗禮和烈火鍛造後的法蘭西民族,最終終於團結一心,他們認可了所有過往歲月,因為正是這些歲月造就了今天的法國。
站在協和廣場的方尖碑下向西北望,視線穿過長達2公裡的香榭麗舍大道,巴黎大凱旋門遠遠矗立在畫面的焦點處。
對很多人來說,香榭麗舍代表著時尚的巴黎,伴隨著香街的話題,永遠是逛不完的奢侈品店。
而香街對於巴黎人的意義,當然不僅如此淺顯。這條世界最繁華的街道,絕不僅是寬闊和時尚。
從協和廣場出發,我走上了這條長達2.8公裡的世界著名街道。在最靠近協和廣場的那一段,還能感受到香街最初的模樣。
香榭麗舍的本意,是田園樂土,這條大街誕生的初衷,是來自義大利美第奇家族的瑪麗皇后為杜樂麗花園修建的延伸步道。
香街本身,就是書寫法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條大道上曾經走過的,是拿破崙凱旋的隊伍,是普法戰爭中進軍巴黎的普魯士人和英國人,是二戰中的德國納粹,是為大文豪雨果和戴高樂總統送葬的隊伍。
這條路走過無數法蘭西的敵人和偉人,這條路之所以如此出名,正是因為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對全人類或好或壞的巨大意義。
無疑,香榭麗舍的變化,濃縮著巴黎時代的變遷。
當我們朝著凱旋門的方向步步逼近,我們在逼近的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化大都市。
他魅力無限,朝氣蓬勃,卻也難掩一度的輝煌與凝重。
在這條巴黎中軸線的終點,就是戴高樂星形廣場及巴黎地標建築之一的巴黎雄獅凱旋門。
1806年,在拿破崙的詔令下,這座歐洲最大的凱旋門破土動工,一建就是30年。
在這三十年中,拿破崙兩次被囚禁,波旁王朝復闢,這座歌頌拿破崙豐功偉績的的豐碑最終得以在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登基後繼續修建完成。
凱旋門最初的修建,固然是為歐洲戰神拿破崙波拿巴,但實際上,凱旋門更成為法國對外徵戰史的最好總結。
雄偉的巨型浮雕上不但記錄著拿破崙出徵與凱旋的場景、記錄著拿破崙時期最重要的6個歷史事件,還用文字記錄了所有拿破崙指揮的大型戰役的名稱。
門的內側,銘刻著558位拿破崙時期英雄的名字。每到夜幕降臨,門拱下方正中的長明火會變得格外耀眼,紀念著所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難的法國將士。
黃昏時分登上凱旋門頂端,你將看到逐漸點亮的香榭麗舍大道和一座以這座廣場為軸心,向四面八方發散的燈火闌珊中的巨型城市。
與任何一個民族一樣,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視線開闊的制高點,不僅是法蘭西民族偉人與先烈的祭壇,更是觀賞法蘭西恢弘江山的最佳角度。歷史與現實在一眼一念間融合在一起,這碰撞是對任何一個偉大民族之所以偉大的最佳詮釋。
巴黎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很多人來到巴黎,僅僅是為了到左岸的咖啡館擺拍、去老佛爺掃貨或去艾菲爾鐵塔、凱旋門打卡,對於這樣一個充滿魅力和內涵的城市,這種玩法當真有些浪費。
這是我在巴黎旅行的5天中的一天。用一天的時間走過一條街,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毫無意義。而對我來說,旅行的最大意義就是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世界。這樣的經歷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滋養一個人的靈魂,讓你走上更高的觀景臺,看到自己心中更美的風景。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旅行更「超值」和「划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