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記者 莫韶華
什麼是城市設計?不同學者有不同見解。
城市設計是指為達到人類的社會、經濟、審美或者技術等目標而在(城市)形體方面所做的構思。它涉及城市環境可能採取的形體。(不列顛百科全書)
城市設計是一種真實生活的問題。(Barnett, 1974)
城市設計的關鍵在於如何從空間安排上保證城市各種活動的交織。(Lynch,1981)
城市設計實質上是一種道德上的努力,它受到公共藝術和建築學視角的啟發,也因工程學科而得以具體化。(Donald Watson, 2003)
城市設計主要研究城市空間形態的建構機理和場所營造,是對包括人、自然、社會、文化、空間形態等因素在內的城市人居環境所進行的設計研究、工程實踐和實施管理活動。(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王建國,2015)
10月19日,在鄭州舉辦的以「科技與城市」為主題的2020第3屆鄭州國際城市設計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建國作了以《「算法時代」數位化城市設計發展前沿初探》為題的報告,闡述了有關城市設計的思考和想法。
從關注空間到人 城市設計經歷四代更迭
改革開放近四十多年來,我們贏得了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但驀然回首,卻發現失去的也很多,各種「城市病」蔓延滋長,我們的人居環境越來越不宜居、城鄉風貌越來越缺乏特色且日益趨同,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
近年來,隨著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中國城市設計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如北京副中心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建設等。美好、富有特色和充滿文化內涵的城市形態塑造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即使是在當下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依然如此。
與城市形態塑造最相關的專業領域無疑就是城市設計。在一些城市,如倫敦碼頭區、漢堡碼頭區、畢爾巴鄂濱水區、德國魯爾區、香港九龍、上海浦東、南京河西、廣州天河等通過恰當的空間營造和環境提升,克服了城市技術升級、產業轉型、人口老化等因素所導致的衰退,迎來了城市的強勁復甦,其中城市設計的貢獻功不可沒。
王建國認為歷史上的城市設計經歷了古典城市設計、現代主義城市設計、綠色城市設計三代範型,如今在信息技術深度發展的背景下,「基於人機互動的數位化城市設計」範型應運而生。
城市設計使巴黎市中心成為當時乃至現今世界上最壯麗的市中心之一/圖片來自網絡(下同)
第一代範型:古典城市設計
這是被歷史一再證明的公眾廣為接受也很有效的城市設計範型。從時間維度看,19世紀末之前的城市設計基本可以納入第一代範型。
這一類城市設計面廣量大,影響了前工業時代大部分的城市設計活動。其主要特徵是依據建築學視覺有序的價值取向和古典美學的原則、對較大版圖範圍內的城市形態進行三度形體和幾何法則的控制。例如在19世紀末,歐洲一些城市通過美學角度來構建和發展城市公共空間系統,並通過空間美學問題來整合技術、衛生和經濟成果,以此解決城市發展無序問題。
1860年前後的歐洲,影響城市設計的主要是工程師和行政官員,如Hobrecht負責的柏林規劃、奧斯曼主持的巴黎規劃等。到19世紀末,城市設計工作則更多由建築師負責,到1910年,歐洲城市設計學科逐漸建立起來。
世界上最大的20世紀以後建成的城市——巴西利亞
第二代範型:現代主義城市設計
工業革命所伴隨的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使現代城市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功能、新問題和新挑戰。在特定的社會需求背景下,經過科學技術發展和現代藝術發展的雙重催化,基於功能、效率和技術美學的現代主義城市設計範型便應運而生,它滿足了城市發展建設中的現實需要,解決了城市衛生、交通和功能效率等重要問題,為現代主義在全球濫觴立下汗馬功勞。
1933年夏天,CIAM4大會具有決定性意義。這場會議的討論結果影響了很多國家用現代主義來規劃城市,巴西利亞堪稱是第二代範型最完整的實踐傑作。
1956年開始,城市設計逐漸關注自下而上的公共場所營造、市民社區空間和歷史文化保護,城市設計理念不斷完善。1959年,CIAM解體,凡·艾克提出「奧特洛圈」,強調了人類社會與人工世界的關係。相關實例包括紐約原高架貨運鐵路線華麗變身為當今的「高線公園」、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西安鐘樓廣場、成都寬窄巷子等。
被稱為「中國文化的子午線」的北京中軸線
第三代範型:綠色城市設計
現代城市發展日益關注人類社會自身規律而忽視自然規律是不爭的事實,而綠色城市設計把城市看作一個與自然系統共生的地球生命有機體,關注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和韌性。
與綠色城市設計密切相關的是「有機城市」學說,該學說更關注社區、連續性、健康、安全、平衡、互動性,以及城鄉關係、城市發展的生態過程及其重要性。
1997年,王建國發表在《建築學報》的論文「生態原則和綠色城市設計」提出「整體優先」和「生態優先」的準則,主張人工系統建設必須基於自然系統來建構組織。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中將「構建生態文明」作為基本的建設發展準則,表明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關注的核心內容。
第四代範型:基於人機互動的數位化城市設計
近20年來,在「數字地球」、「智慧城市」、移動網際網路乃至人工智慧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城市設計的技術理念、方法和技術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數位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我們城市設計的專業認識、作業程序和實操方法。
數位化城市設計中,常用的數位技術有數據獲取、分析以及可視化技術。比如哪個片區人口密度大、城市人流流動區域熱度等,都為城市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
數位技術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社會構架的認知。例如:基於夜間燈光亮度和密度分布而看到的世界城市化整體圖景;基於交通時間可達性而形成的世界地圖;空間句法分析的城市結構;根據相關歷史信息繪製數位化歷史全息地圖等。不少城市的規劃管理部門已經有了不同精度的三維立體的城市空間信息的資料庫,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同時,數位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公眾參與和調研方式。通過百度數據公眾偏好度和基於谷歌地圖、遊客、居民、專業人員或者政府機構,採集匯總形成城市設計所需要的數位化城市意象偏好度信息。
重新理解更具整體性意義的「公平、效率」準則。未來我們如果不能全局整體地把握各種與空間、資源、人的活動等方面的信息及其與城市規劃和設計相關的意義,就可能根本無法實現原來的公平和效率原則。
鄭州市的魅力新城鄭東新區/攝影 張文舉
四代城市設計的重點是什麼?
從城市設計學理角度看,傳統城市設計主要關注場所的形態賦形;現代主義城市設計主要關注城市功能、土地分配合理性及場所意義的空間形態揭示;綠色城市設計強調「倫理之善」和「和諧之美」,揭示了空間形態塑造需要遵循的自然之理;數位化城市設計通過多源數據集取分析、模型建構和綜合運用,試圖較為科學地建構起計劃和市場作用結合的城市空間屬性,揭示出更深層和複雜的城市形態作用機制。
王建國認為,從國際視野看,中國城市設計學科和專業已經從「跟跑」「並跑」發展到今天部分的「領跑」。眾多研究和實踐案例成果表明,既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可以部分通過數位技術計量分析並優化的城市空間形態,那麼認知本質和趨近真理的途徑是實存而明晰的,而這正是「理性規劃」在城市設計領域的應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