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著相離相均在眾生一念之間,其實你我原本就很是「自在」啊

2020-12-24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103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說:禪宗坐禪,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我們在坐禪時,就先要把自己的這個心念「安排」好。我們要嘗試著和自己對對話,嘗試著勸說自己一番;勸自己認清這個世間的真面目;勸自己放下執著妄想的心;勸自己於這個世間的一切善惡境界皆心念不起……總之你要勸自己好多。佛法就是「勸化」,你我不聽不信佛陀教誨,佛陀也是「沒咒念」的!

我們學習了一些經論或是聽聞了一些開示,就要運用這些殊勝的教言去勸導自己。漸漸的依教奉行,漸漸的去實踐佛法。而不要自己長大一身綠毛,總笑話他人是「妖精」!這樣對自他均無益處。

這個「心念不起」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它是需要慢慢的去燻修。所以修行路上精進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心念不起了,其實也就是做到所謂「止觀」法裡面的「止」了,那麼才是真正做到了「坐禪」法裡面的「坐」。在這個層面上,「坐禪」之坐即是「止觀」之止,而「坐禪」之禪即是「止觀」之觀。觀個什麼呢?內見自性不動。

我們的心念不起了,但我們不能就那麼心不起念的幹坐著。就如同你到了單位裡上班,你不能即不工作,也不幹活,就那麼乾巴巴的坐著。這個是不行的,也是單位紀律所不允許的。坐禪也是這個意思,你不能坐的那裡百物不思。這個「百物不思」是六祖慧能大師多次駁斥的禪家大病,我們在實修時切不可不察啊!

這個時候就可以「起觀」了。即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內見」。內見什麼呢?內見我們的自性。這個「自性」據說是本自不生,本自不滅的。而且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們,只因我們妄想執著而不得親見。所以「心念不起」之時,妄想執著的力量就會小很多。妄想執著的力量小了,那麼自性就會顯現,我們就可以親見自性。所以我們要精進的修學「坐禪」。

我們先修心念不起。心念不起的功夫純熟了,就可以「內見」自性。其實只要你心念不起的功夫達到了,自然就會起觀自性。但能不能徹見「自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的人那個根性厲害的不得了,可能一下子就「坐」進去了。而絕大多數都是窮其一生苦參苦學的。儘管這樣,一生不見性的修行者大有人在。但不管怎樣,能坐一坐禪還是有很大的利益的。

精進!精進!精進!心念不起!心念不起!心念不起!重要的話說三遍。你不要煩……

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接著六祖慧能大師又講什麼是禪定。

前面講坐禪,這裡又講禪定。那麼這個「坐禪」和「禪定」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最初的「坐禪」的意思就是坐在那裡修學禪定。此處《法寶壇經》裡關於「坐禪」的這個開示還真就是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的闡述和發揚的!

因為在禪宗看來,真正的禪法即是心法。所以不拘行住坐臥皆可「修禪」。這樣一來,所謂的「坐禪」之坐就成了「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了。也就是說,從六祖慧能大師這裡開始,一個原本狹義簡單的坐禪之「坐」變得更為深廣了,變得妙義難思量了!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的確是高啊!

如果你能做到「外於一起善惡境界心念不起」,那你即使躺在那裡也是在修學「禪定」。如果你跏趺正坐,但心念依然起起伏伏猶如幻海波濤,那你也只是疲勞身心罷了,不名為禪。

至於「禪定」的說法,其實也是梵語和華語的共同意義的表述而已。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此處的「外離相為禪」和前面所講的「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還是有聯繫的。一切的善惡境界即是「相」,心念不起即是「離」。

此處的「內不亂為定」和前面所講的「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也是有聯繫的。自性本自不動,又何來一亂呢?

在這個層面上來講,六祖慧能大師所講的坐禪就是禪定。甚至在六祖慧能大師看來,禪就是定,定就是禪。

這不是拎不清,更不是搞混了。只有我們才會糊塗拎不清乃至於經常混淆視聽。人家祖師心心念念都是清明的。只有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禪定的「如如」之境。也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之下,才可以進入行住坐臥皆是禪的「大禪定」的境界。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和「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看作是我們修學禪宗「禪定」的一個前方便或是一個次第。因為我們於外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之時,其實只是初將心念調伏,遮止的還是外境界的「粗相」。而「外離相」就不是這麼粗重了,所謂的外離相含有離一切相的妙義,更為深入一些。

同樣的道理,此處的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還是在對自性的一次「尋覓」之旅。而「內不亂為定」則是具體的定相的要求了。你內心完全沒有一絲亂相方是定!這個我們可以用來檢驗自己哦!

據傳禪宗有個「十牛圖」,藏密有個「九象圖」。在我看來,大同小異而已。似乎祖師們也是各有自己的小算盤,你禪宗牧牛,我密宗就尋象。其實大致次第是相同的!

通過這些我們應該明白,即使是六祖慧能大師倡導的禪宗頓教法門,其實也是有修學次第的,也就是所有的佛教法門只能漸修。即使你是頓悟也必須漸修。我們的佛祖也是累世累生漸修而成就的!

六祖慧能大師曰: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什麼才可以讓我們執著於外相外境呢?其實就是我們的意識。當我們的意識執著於外在一切境相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亂」了。到底是誰「亂」了呢?還是我們的意識。因為我們的本心自性是不動不亂的。所以平日裡我們就是跟隨著自我的「意識」瘋瘋傻傻的活著,片刻不曾停歇。

那麼又是什麼可以讓我們離相呢?答案還是我們的意識。當我們一念回歸本心。我們放下對外境相的執著和妄想,當機就是離相。而就在這離相執相之間,有個至關重要的竅訣就是「轉念」。執著外相乃至於離一切諸相,均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們在修學「坐禪」之時,首先要做到「轉念」,心念一轉,外離相即禪。已然入禪,內心又何來一亂呢?我們如果覺察到自己心裡很亂很煩,其實就是沒有定力的表現。

如此一來,你心中必有令你執著難捨之事。

執著世間一切外境相的是我們的意識,而能夠離開世間一切外境相的還是我們的意識。

你看,原本我們就是如此的自在!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對你說】一念之間
    宜蘭之行 人生的轉折點十一歲那年,母親攜我離鄉,找尋在戰爭中失蹤的父親,途經棲霞山寺,我趁母親禮佛之際,好奇地在寺內到處觀看,遇到一位知客法師出奇不意地問我:「小朋友!你要出家嗎?」我因為急於回頭找母親,就隨意說了一句:「好啊!」
  • 佛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有人問我,為什麼我會提出這種觀念,我就是深受其害的人啊,人都說女追男隔層紗,男追女隔層山,當初我那麼努力的想去捅破那層窗戶紙,可是窗戶紙那麼的人,不斷的退縮,到最後變成我一人的獨角戲,我耗盡了所有的熱情,耗光了勇氣。
  • 我把解讀「一念之間」送給你們,祝你們新年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一念之間,這個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個人有每的人的理解,凡者見凡,聖者見聖,其實世界上的事情,就怕認真二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的大師講一念之間,我直接問過,大師說不可說,不可說,天機不可洩露。人們說他低調,我說他真不知道。
  • 成魔成佛一念之間——《娑婆訶》
    成魔成佛一念之間——《娑婆訶》片中大量出現佛教元素,可能在基督教中選出分屬四個方位的神明不太合適,就在佛教中選取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天王」作為關鍵點。在《雙瞳》中,根據五行殺人,在《娑婆訶》中,四大天王方位殺人。
  • 很多事情都是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雖然短暫,但是結果卻是很大
    很多事情都是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雖然如此的短暫,但是結果卻是很大,一個念頭就會給你不一樣的生活。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兩個的公司職員,因為被老闆罵了所以很不開心,於是兩個人找了一位禪師,那位禪師眼都沒有睜開,只是說了一句:一碗飯而已。
  • 佛教:聞是章句,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諸眾生得無量福德
    眾生若不在佛法中種下善根,就是以恆河沙七寶布施,也只得人天的果,是有漏的因,生死的果,決成不了佛。所謂修行者,就是栽培自己的善根,聞了佛法便有善根,要好好地栽培。善根是於佛法中來,悟與不悟,看你可有善根,早悟或遲悟,也要看你善根成熟還是未成熟。
  • 火爆玉雕圈的題材「一念之間」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人物賭場上的一念,可能關乎全家的得失,大人物的一念,關乎國計民生。所以一念雖小,卻要慎重,這也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一直強調「人之善惡,只在一念之間」的原因。一念之間的和田玉題材也是表達這個道理,它來自佛教用語,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似,他們表達的意思都是要警醒世人保持本心。一念就是我們現實世界的寫照,有惡的念頭要及時損止,保持原則不要迷失自我。
  • 一念,一念之間
    一念我看了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之後,很喜歡李尖尖的扮演者譚松韻,她明眸皓齒,笑容甜美溫暖,聰明能幹,生活很有智慧。媚眼如絲,又人淡如菊,很讓人喜歡。,唱《一念之間》,很喜歡這首歌。後來我還看了電影《道士下山》,它的主題曲就是《一念之間》。
  • 一念三千,當下即是輪迴
    >
  • 聊聊「他化自在天」
    媒體的關注就好像聚光鏡,讓這個領了「國家精神成就獎」的人承受著灼燒的劇痛,想必最近日子也不會好過了我對這個圈子的事沒有任何興趣,但範冰冰卻讓我聯想到了一類人——「他化自在天」人「他化自在天」並不是人,而是一種高層次生命,但是許多權貴、明星的生活就像極了這種生命形態。
  • 一念是多情,一念是無情!一念之間可以Say Goodbye!
    就在那一念之間,許多事情早已是無法挽回的局面正如標題所說「一念是多情,一念是無情,一念之間可以Say Goodbye!"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事情的結局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就會有天壤之別!正如陶喆的歌曲《一念之間》寫道」一念是多情,一念是無情,愛情裡沒有人最聰明,心中那莫名的牆翻不過來,最恨是自己。一念成了佛,一念成了魔,每個人做了心中的選擇,當初心頭的最好,一念之間可以Say Goodbye「當我們遇到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可以為了愛情自作多情地做一名」舔狗「,舔狗、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這就是所說的一念是多情!
  • 佛教:眾寶觀音,護佑眾生家業興旺,代代昌盛,世世繁榮
    01開篇序佛教文化雖然起源於西方,但說起我國對於佛教代表人物的推崇,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應該還要遠勝西方,而且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化身相早已深入人心所以菩薩入凡度化眾生,就必須變成與眾生一樣的相貌,混雜在眾生的世界裡,而讓眾生不易察覺祂們的真正身份,而很容易親近眾生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化身相」。簡而言之,「應身相」即是「菩薩相」,而「化身相」即是菩薩所化現的「凡夫相」,相信這樣來說,大家就應該很清楚了吧。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當我害怕時,我就在想,這不真好是個修行的機會嗎?我在恐懼什麼呢?它會把我怎麼樣呢?當我真正面對它的時候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恐懼的。以前是在害怕、逃避,現在轉念變成面對、對治,產生的結果截然不同。後來發現很多恐懼都是大腦自我編制的故事罷了 。」在全國智慧棧群內有人問到這個問題:「請問七哥和師父們,如何理解『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試著放下吧!
    人生,一念舍,一念得,放下,便是自在。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和心頭的惡念,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偏執,生命中,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學會放下。感情的世界裡,面對一段變質的愛情,放手,轉身離開才是你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原來是這麼來的!
    #文化#「六道輪迴」,是佛教最重要的基本教義之一謂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此業報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前三道為善道,後三道為惡道。然而,即便是六道中最好的「天道」,也仍不免陷於生死流轉,未得究竟解脫;更何況在輪迴中,多時墮於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其所受苦要比人間慘重、長久百千萬倍。
  • 自在觀音——最具禪意的觀音造像
    本文來自玉雕名家官網對於佛教中的諸多造像來說,最讓人們喜愛的非觀音菩薩莫屬,尤其是對於封建社會深受迫害的女性來說,觀音菩薩那和善美麗的女神之姿,可謂是內心深處最大的慰藉。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佛教中謂之:「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 佛教:有2種方法,可消除業障,看看你能做到嗎?
    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佛學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佛法修學,貴在了生死,出三界。若能斷煩惱,自然了生死;煩惱是因,了生死是果。煩惱用佛教的話講就是業障,萬事萬物皆離不開因果業力。煩惱也由自己心造成的。一個人能將自己的心轉變,煩惱自會遠離,所謂境隨心轉。
  •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生在世,總會有人喜歡你,也會有人看不慣你。何必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折損了尊嚴。活在這風塵僕僕的世間,總會有幾朵祥雲祥云為你繚繞。不必事事都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不怕誤解和嘲諷,不懼流言和傷害。安安靜靜做自己,不動聲色地優秀,不慌不忙地堅強。心若不動,風奈若何?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一、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四句話也常常出現在佛教早晚課中,也稱「懺悔偈」,用以懺悔罪業、消業增福。其意思大概是說,在過去的無量劫中,我們大多都造過種種惡業,這些惡業皆是由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嗔痴等惡習所造成的。這些惡業都是因為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而感召而來,一切的一切從今日起,自己都要發心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
  • 佛教與輪迴
    所以那個日本的法師是很有法力的。結果一照相攝影,就知道這個人很痛苦。不可以自殺、千萬不能自殺!你要自殺的時候,你先打個電話,臺灣高雄文殊講堂(來找我慧律法師)。(眾鼓掌)那麼死啊就大不相同,有的人死得很好看,念佛的人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阿彌陀佛來接引,還看到觀世音菩薩,你看你們新加坡的佛友多虔誠,昨天整個新加坡在下雨,只有這個體育場沒有下雨,(眾熱烈鼓掌)觀世音菩薩多感應啊!所以我們要對佛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