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臨,如何才能禦寒?肯定會有人提到穿秋褲。說到秋褲,近來號稱高科技「禦寒神器」的自發熱內衣,成了最火的潮流單品。在各大電商平臺,各種自發熱內衣價格從幾十到上百元不等,銷量動輒過萬。而「最高升溫可達8℃」「30分鐘平均發熱率3.1℃」等產品性能宣傳更是博人眼球。一件內衣,真有這麼神奇嗎?
發熱內衣真的更保暖?實際檢測:內衣面料升溫明顯
消費者:我這個自發熱秋褲,同事都說穿著挺好的,挺暖和的。
消費者:好像沒有那種發熱的感覺,跟普通的純棉內衣沒多大區別。
消費者:我覺得要是厚度不夠還是不夠暖。要是說那種發熱的、薄薄的內衣能一件頂幾件,我覺得不行。
記者從網上購買了兩套熱銷款自發熱內衣,價格都在百元左右,商品詳情頁上註明,兩款內衣的面料為「吸溼發熱纖維」。記者將它們帶到了國家紡織製品質檢中心,工作人員按照相關國家標準,對其進行了檢測。
記者:在我身後是一臺吸溼發熱的儀器,根據國家標準我們把溫度設定在20℃,溼度設定在90%,再把樣品放進這樣一個環境箱裡,再來檢測樣品吸溼發熱的效果如何。
檢測之前,工作人員預先對樣品進行了四個多小時的烘乾排溼處理,以保證完全去除水分,而後又將它們裝進了一個乾燥器中。
國家紡織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程師 章睿:乾燥器是保證樣品不再從外界吸收溼氣的一種裝置,乾燥器下方的顆粒是變色矽膠,用來保證容器內部的乾燥環境。我們從烘箱中取出烘乾的樣品後,會放到一個玻璃容器中,通過玻璃容器再送到吸溼發熱環境箱裡。
在吸溼發熱環境箱的三根金屬傳感器上,插入製備好的樣品,便可開始檢測。根據相關國家標準,檢測是在溫度20℃,溼度90%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結果顯示,兩款自發熱內衣最高升溫值分別達到9.5℃和7.6℃,遠超標準要求的4℃。而30分鐘內平均升溫值這一項,標準要求大於等於3℃,兩款產品一款為3.8℃,剛剛達標,而另一款為2.8℃,並未達標。
專家:自發熱內衣升溫快降溫也快實驗結果,自發熱內衣確實能夠升溫,但專家表示,實驗室數據與實際應用並不能完全劃等號。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 張挺:吸溼發熱纖維的評價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因為實際生活中我們達不到90%的溼度。
除了檢測標準有待完善,從實驗數據圖還可以看出,兩款送檢的自發熱內衣,都是在檢測開始5分鐘左右溫度達到峰值,隨後溫度便開始下降。30分鐘內兩款產品的溫度都經歷了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變化。專家指出,這是因為測試環境溼度一直維持在90%不變,當自發熱內衣的纖維吸溼飽和了,就會停止吸溼發熱,轉為吸收人體熱量,釋放溼度。也就是說,自發熱內衣溫度升得快,降得也快。
國家紡織製品質檢中心主任 王寶軍:自發熱內衣四五分鐘或者是五六分鐘吸溼發熱,然後就會迅速下降溫度。當達到二三十分鐘的時候,織物基本上就不會再產生熱了。咱們說它溫度提高了2℃、3℃或者幾攝氏度,也就是一會兒時間,然後就恢復原狀。我覺得自發熱內衣根本起不到保溫作用。
如何選擇保暖衣物?那麼,面對著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潮,我們究竟該如何穿搭,抵禦嚴寒呢?
國家紡織製品質檢中心主任 王寶軍:同樣的重量,比如都是500克,有的衣服可能是3毫米厚,有的可能10毫米厚。10毫米厚的比3毫米厚的要保暖,因為它含的空氣多。空氣在服裝裡起了一個隔熱層的作用。所以同樣重量的情況下,越蓬鬆越保暖。同樣蓬鬆度的情況下,越厚越保暖。這就是兩個基本的原則。
延伸閱讀:這些保暖衣物暗藏安全隱患
冬天,人們開始用衣服、帽子、圍巾等保暖衣物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後再出門。不過在保溫的同時,這些保暖神器中有不少是暗藏危險的,使用時要多留神,否則有可能給自己的出行帶來安全隱患。
連衣帽視線範圍減少一半市面上銷售的無論是羽絨服還是防寒服,有不少款式是帶有連衣帽的。出門如果天氣冷,直接可以將外套上的帽子戴上,比較方便。不過,穿著這樣的連帽外套在過馬路時,視力範圍會因帽子而被遮擋,事實到底如何呢?記者進行了相關的實驗。
記者穿上帶有連衣帽的外套轉動頭部時,帽子不會完全跟著頭部的動作轉動。這樣,原本有近180度的視線範圍只局限在了大約90度的範圍之內,其餘的視線範圍完全被帽子兩側所遮擋。記者在行走時,儘管左右轉頭,但對於馬路兩側行駛的車輛也不能做到全部看到。
記者注意到,一些穿著連帽外套的騎車人在過路口或者轉彎時,需要大幅度地轉動頭部才能看到後方和左側的車輛,而當騎車人完全看到後方時,正前方又會被帽子的另一邊擋住,無法及時對身邊車輛的行駛情況進行判斷。
建議:過馬路的時候,最好摘下帽子,對有可能出現在身體後方的車輛進行及時有效地判斷,對於騎車人,尤其是駕駛行駛速度較快的電動自行車,最好在騎行過程中不要佩戴外套上的帽子,應單獨配備帽子,防止因帽子遮擋導致視線範圍縮小,進而引發交通事故。
擋風被行動受限拐彎半徑變大記者打開淘寶網,輸入擋風被,能看到不少價格從20多元到40多元的產品,有的只需要安在電動車把上,有的得將被子的一頭套在騎車人的脖子上使用。
此前,本報生活實驗室欄目也曾做過關於擋風被的相關實驗,記者模擬騎車人騎行電動自行車進行了軌跡實驗,身穿擋風被時車輛拐彎的半徑要比不穿擋風被的半徑多出了半米。
據了解,不少擋風被為了保暖,寬度一般都會超過電動自行車的車把手,在行駛過程中容易發生剮蹭行人或車輛的危險。同時,穿上擋風被遇到突發情況時,騎車人的雙手會因為擋風被的束縛而無法及時調整騎行姿勢來保護自己。此外,在風大的天氣裡,過寬的擋風被會使騎車人在行駛過程中受到的阻力變大,再加上電動自行車的穩定性本身就不太好,雨雪天更容易發生危險。
建議:由於擋風被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騎車人的行動,為了安全,還是用分體式的護腿和手套等物品來保暖。
長圍巾鬆脫後容易捲入車輪冬季,不少怕冷的人選擇又長又蓬鬆的圍巾作為保暖神器。而有些家長怕孩子凍著,更是在孩子的脖子上圍上了厚厚的毛圍巾。記者注意到,不少家長在接送孩子的時候喜歡騎電動自行車,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的孩子們,戴的圍巾有時會變松,長長的一頭隨風飄擺,看上去十分危險。此前,也曾有媒體報導過圍著圍巾的孩子在乘坐電動自行車時,圍巾的一頭被捲入轉動的車輪中,導致脖子被勒傷。
為此,有實驗人員模擬長圍巾捲入電動自行車車輪的情況進行了相關實驗,當電動自行車的速度在每小時20公裡時,圍巾捲入車輪時的力量可達到2000牛頓(相當於兩個體重在100公斤的人所產生的重力)。當這樣大的力量作用在人的脖子上時,後果可想而知。
建議:選擇短小輕便的圍巾,並及時調整長度,最好保持在腰部以上。在系圍巾時,不要打死結。此外,很多人為了防凍,會將圍巾當作口罩來用,其實這樣做很不衛生,因為捂嘴的部位經常處於潮溼狀態,容易讓致病微生物、細菌等有害生物積聚,這些病菌很容易隨著呼吸進入人體,導致呼吸系統的疾病。
(原標題:自發熱內衣真是「禦寒神器」?檢測結果令人意外!升溫快,但…)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中國青年網 人民網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