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這個名字為什麼不太像德語?又是怎麼發展成國際大都會的?

2020-12-24 騰訊網

「Berlin」這個名不太像德語,為什麼?

叔本華有一名言:「新的事物罕有是好的,因為好的事物不會一直都是新的。」對於每天都經歷變化的現代人而言,這句話意味深長。追求潮流,忘記過去,是否就是真正的進步?可是所謂新的事物,是否就與歷史毫無關係?顯然不是。

自東西德統一以來,柏林再次成為德國的首都。相比起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柏林是個還尚算年輕的城市。每個來過柏林旅客,大概都感受過城市的活力,城市時時刻刻都在蛻變,文化也相當多元。每年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搬來柏林,人口年年增長。人人都知柏林是世界的大都會。不過,柏林起源自那裡怎樣?又是怎麼發展成國際大都會的?

要理解一個城市的起源,不妨先從他的名字入手:「柏林」(Berlin)這個名字其實是什麼意思?如果學習過德語,對語言比較敏感,大概都會知道「Berlin」這個專名其實不太像德語,為什麼?

追溯這個詞的發展,它其實是源自斯拉夫語系。「柏林」一詞源自西斯拉夫的「波拉布語」。在古波拉布語,「ber」的意思指的是沼澤或溼地,而「in」表示聚居地。因此,柏林的意思不外乎是:在沼澤或溼地的聚居地。在德國東部地區,有不少城市的名字也充滿斯拉夫色彩,例如「Schwerin」。前德國現屬波蘭城市「Stettin」等。所以,柏林常常都被人說不是很德國。名者,命也,也不無道理。

哪裡才是真的柏林?整個城市的中在那裡?從地理的角度,現在柏林的中心點位於Alexandrinenstraße 13,郵政編號10969,位於十字山區,並不是米特區。倘若時光可以倒流,那麼我們會找到另一個很不同的柏林。

柏林成為德國首都的歷史不算悠久。不過,城市起源卻可以追溯至12世紀。當時,商人聚居在施普雷河兩邊,即是現今柏林的米特區。柏林並不是獨立發展,而是與寇恩同屬姊妹城鎮,分別在河的兩邊。在2008年考古出土名物,估計柏林1183年起已經有人聚居。1230年,尼古拉教堂正式興建,即是位於今天的尼古拉街區。直到1237年是兩個城鎮正式成立,寇恩有歷史文獻紀錄下來。

可是,柏林要到1244年才有歷史資料提到。後來,兩個城鎮在1307年正式組成聯盟,共同處理內政與外交,甚至1360年加入當時商業聯盟—漢莎同盟,是當時德國最大的貿易聯盟,總部設置在呂北克,是德國文學家湯瑪斯・曼的出生地。直到1400年代,柏林與寇恩人口約8500人,約1100間房屋,三個市政廳,三間醫院、教堂、修道院。不過,柏林仍然是很荒蕪的城鎮,雖然有貿易的往來。即使到了1500年,柏林仍約只有12000人。

對比起現在柏林市中心亞歷山大廣場,人來人往的景象,也難以想像柏林可以那麼的荒蕪。不過,幸好柏林歷史的原址都保留下來,去旅行時,尼古拉街區還可以看到當年的原址,完整保留下來。

柏林逐漸變成大都會,要到了荷索倫家族的到來,建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將柏林由荒涼的城鎮變成文化的重心。特別是開明專制君主腓德烈二世,一般稱為腓德烈大帝容許宗教自由,宣揚啟蒙精神,柏林聚集了不同的啟蒙主義者。音樂、藝術、哲學蓬勃發展,柏林今天看到很多不同宮室和建築,都是從當時奠基下來。

令柏林變成大都會的開明國君,為何熱愛法國文化?

柏林逐漸變成大都會,要歸功於荷索倫家族的統治,特別是一般稱腓德烈大帝的國王腓德烈二世。他在任期間,一直奉行「啟蒙專制主義」,容許宗教自由、吸納移民、宣揚自由主義。柏林因此聚集不同國族的人,音樂、藝術、哲學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成為普魯士的思想重鎮。哲學家康德在他的著名短篇《答「何謂啟蒙」之問題?》特別提到腓德烈二世,標榜他在位期間是啟蒙的時代,公共理性充分發展,因而敬重他。

1712年1月24日,腓德烈二世在柏林出生。父親腓德烈.威廉一世自小施以嚴格的軍事與宗教教育。不過,他的家庭教師卻偷偷教他拉丁語、法語以及文學知識。1728年,腓德烈二世更學習長笛,自己也會作曲,音樂造詣很高。可是,與父親的關係也逐漸惡化,肉體及精神都受到父親的折磨。剛年過18歲,他便想過逃到英格蘭,躲避父親的操控,可惜最後失敗遭到軟禁,協助逃亡的將領遭到處決。直至1732年,軟禁才終止,條件是必須要接受父親安排的婚姻。儘管與父親的種種衝突,腓德烈二世還是培養了對藝術、文學與哲學的興趣。這也解釋後來他當政期間,對法國啟蒙思潮特別重視。

1740年,他正式繼位,任內將普魯士重新改革。腓德烈二世特別重視法國文化。因此,普魯士學術院的學者,特別關注法國啟蒙思想的研究,希望普魯士也走上啟蒙的道路。學院這時關鍵的代表人物,包括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狄德羅、康德、文學家萊莘等。後來,直到二十世紀,物理學家馬克思.普朗克與愛因斯坦都是學院的成員,可見影響的深遠程度。學院原址至今仍然保留在菩提樹下大道,現作柏林國立圖書館,開放予公眾。柏林成為文化之都,也並非僅僅是這個世紀的事。

有趣的是,腓德烈二世雖然是普魯士的國王,可是一直都覺得很遺憾自己的母語不是法語,可見對法國文化的熱愛。1736年8月8日,他已開始與伏爾泰通信。當政後,他甚至多次邀請他來訪,作學術交流。伏爾泰分別在1743年、1750至1753年到拜訪腓德烈二世。在他的回覆腓德烈二世的信中提到:「在陛下的庇蔭底下,柏林將成為德國的雅典,(甚至)也許會成為歐洲。」兩人的書信交往,後來結集出版。腓德烈二世偏愛法語多於德語,書信來往多用法語為主。他自己的寫作,多達30卷的著作。

不僅在柏林,腓德烈二世在1745年下令興建了世界的聞名的洛可可式(Rokoko)建築——「無憂宮」與「新宮」,後者成為今天波茨坦大學的校址。因為對宗教信仰寬容,在柏林市中心興建了羅馬天主教「聖希維斯主教堂」。柏林是新教改革後的重鎮,對不同宗教也採取寬容的態度。伏爾泰視腓德烈二世為「反馬基維利主義者」,國家的統治必須採取啟蒙的原則;統治者是國家的第一個僕人,必須時刻為國家的福祉為先。

1786年8月17日,腓德烈二世在無憂宮與世長眠,這位普魯士的開明國君身後並無子女,由他兄弟的兒子繼位。柏林在他身後,並非一帆風順走上康莊大道,往向的一個世紀,走上一場風雲變色的變革。

因為窮困,全世界首間大學在柏林誕生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校訓是「自由之風飄揚」。不過,引人注目的是,這句校訓用的竟然是德語,而非英語。史丹福大學是美國甚至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自由學風吸引莘莘學子慕名而來。可是為什麼校徽上用的竟然是德語?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與德國屬於敵對的狀態,這個德語的校訓都引起爭議。追本溯源,要回到二百多年前的德國柏林,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的發源地,史丹福大學正是受了它的影響。

1806年,法國拿破崙的軍隊逐漸向著普魯士推進。法軍來到耶拿的城外。無獨有偶,黑格爾正在耶拿埋頭苦幹完成哲學史其中一本最重要的著作——《精神現象學》。普法戰爭令黑格爾的手稿散亂得像堆彩券。普魯士軍隊對抗當時橫掃歐洲的法國軍隊,僅是維持了一個下午,便一敗塗地,落荒而逃。黑格爾看到拿破崙進入耶拿城的英姿,驚嘆他是「世界靈魂」的展現。拿破崙的進城,對黑格爾而言,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必須靠德國哲學來完成。這個比喻也似乎預示了德國精神文明的發展。

因為戰敗,整個普魯士喪失了三分之二的國土,還要償還巨大的戰爭賠款。受戰爭摧殘,拿破崙勒令關閉不少德意志境的大學,防止大學成為反法的基地,令本身已經沒有活力的大學教育雪上加霜。當時,柏林雖然是普魯士首府,可是卻沒有一所大學。離柏林最近的大學在奧德爾河畔的法蘭克福。普魯士國王意識到,國家已積弱到需要改革。可是,改革不僅是富強兵,而是要從根本上出發。國君得知,普魯士富強只有一條出路:教育。

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三世認為,普魯士之積弱,並非純粹兵不利,戰不善,關鍵是教育的不足。因為窮困,所以才要辦教育,沒有一個國家因為辦教育而窮困,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而亡國。威廉三世甚至說過:「國家必然通過精神力量,來彌補其軀體上的損失。」

正當向法國償還戰爭賠本時,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就在柏林誕生。創立柏林大學的是哲學家與語言學家威廉.洪堡。在華語世界,他的名字聽來相對陌生,即使在德文世界,名氣也不及他的弟弟亞歷山大.洪堡。然而,現在世界上任何一所現代大學,幾乎與他的教育理念緊扣:教學與研究並重。的確,大學的研究活動並非洪堡首創。不過,洪堡的貢獻在於,他將大學的研究與教育變成體制,由國家的支持。現代大學的發源地不在英國或美國,而是現在德國首都柏林洪堡大學。甚至現代的博士制度,都是發源於此。在大學的主樓的走廊,牆上掛著不少學術成就卓越的學者,其中有29位擁有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包括愛因斯坦、薛丁格、普朗克。

國王捐出自己的豪華宮室,最後的家當作大學校舍。洪堡臨危受命,籌建柏林大學,同時他也要求,國家有義務支持教學與研究,但是國家卻無權幹涉大學教學與研究自由,無權對學術作審查;大學也不是職業的訓練所,大學只是為了學術本身,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心靈轉化。國家需要提供免費教育,國民接受教育則是義務。正是因為教育,國家才會富強,正是因為教育,發達的不只是物質文明,精神層面也是。

時至今日,柏林洪堡大學經過了一二次大戰,依然屹立在市中心的菩提樹下大道。決定城市的命運,往往都不只是物質條件,而是內在的精神力量。二百多年後,很多人或許都忘記了洪堡,忘了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在那裡。洪堡提倡大學的學術自由,不為政治服務,對很多人而言,是曲高和寡。不過,大學沒有學術自由,即等於是大學的死亡。一所沒有靈魂的大學,敗壞的軀體存在又有何意義?

三言兩言當然無法將整個柏林的歷史文化呈現。城市變遷並非一朝一夕,城市是歷史遺下來的產物。要摧毀一個城市很容易;要建立一個城市可能要幾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柏林也不例外。

相關焦點

  • 柏林電影節 | 光有政客是辦不成電影節的
    l 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194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從誕生之初,柏林電影節就可以說是政治色彩最濃鬱的電影節,任何最敏感的種族、階級、性別議題都可以在柏林電影節找到。
  • 柏林電影節 I LAS力薦的8部德語片
    不說廢話,以下是本屆柏林電影節各個單元的德語佳作集合,請笑納:《Victoria/維多利亞》主競賽單元導演:
  • 「土田國際教育」德語的來源與發展
    至公元前250年止,原始日耳曼語已分化成五個較大的日耳曼語語支,其中東面一支,西面和北面各兩支。此後,該語言的發展愈來愈複雜,因為,語言是歷史:日耳曼部落遭遇羅馬軍隊,與之作戰,或作為僱傭兵在羅馬軍團裡服役,便會在受其文化影響的同時,接過很多概念。希臘語的和羅馬語的詞彙越來越多地融入日耳曼方言。
  • 經典推薦 |《大都會》
    1927年的德國,正處於魏瑪共和國的「黃金時期」,經濟略有復甦,工業生產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形式將更多地工人送到了機器旁邊,科技對人的異化,新型勞資關係都成為了社會性問題。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導演在這個時期拍下了這部反思工業社會的反烏託邦史詩。
  • 柏林愛樂樂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全球頂級...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資料圖)據不完全梳理,這批頂級院團主要包括德國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奧地利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
  • 德語Fremdwörter了解一下
    如果不是,為什麼還是讓人有抽出40米長大刀的衝動?如果是,為什麼連節目命名也是中英混雜,難道不應該叫《令人心動的錄取通知書》嗎?只是如果真的這樣叫,還會有多少人看?網紅Papi醬曾經諷刺過這個現象。國內小白領講話非常喜歡中英文混雜,像project(項目)、deadline(截止日期)、PR(人事部),雖然都有中文對應詞,但是說英文好像立馬高大上起來。
  • 我在上海的這段日子,每天都會看看柏林的天氣
    而再不去就太冷了。在柏林那幾天約約朋友,瞎走,有時也會突然想等你搬過去了,跟你一起走在這裡感覺會有點妙。我的德國朋友Matthias問我:「你為什麼會一次次地來柏林呢?」我突然有點愣住了,一時不知如何對答。說柏林美麼?不太美,有歷史古蹟麼?在歐洲大陸遠排不上……「我想可能是因為柏林不那麼完美,有種殘缺、蕭瑟的魅力。」
  • 為什麼專業歌手需要系統學習IPA?
    渴望在音樂舞臺發展事業的歌手必須具備熟練使用至少四或五種以上語言的能力,因此,掌握IPA對於任何的專業歌手來說都是一項必備技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IPA,幫助同學們快速入門。· 什麼是IPA?IPA 即為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的縮寫,也就是國際音標字母。
  • 最新歌劇 | 普契尼《圖蘭朵》(大都會歌劇院/雅尼克·涅傑-瑟貢)
    為了報仇雪恥,圖蘭朵背叛了男性,決心不讓任何人擁有她。號角之聲預示著謎語大戰的開始。圖蘭朵向卡拉夫提出了第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是每晚誕生卻又在黎明死亡?「希望」,卡拉夫得體地回答說。圖蘭朵繼續:什麼東西像火焰一樣閃爍著紅色和溫暖,但卻不是火焰?一番思考之後,卡拉夫答到:「鮮血」。圖蘭朵顫抖著說出第三個謎語:什麼東西像冰但卻燃燒,如果它接受你為奴隸也就讓你成為國王?
  • 王景春:叫不上名字的柏林影帝
    主持人將舞臺交付給柏林評審團之一的Justin Chang,他向全世界鄭重宣讀了本屆最佳男主角得主的名字:「王景春」。臺下的王景春先愣了一下,然後站起身,轉身擁抱了王小帥導演後,走上臺前。斬獲柏林影帝的消息迅速傳回中國,大眾還在好奇「王景春」是誰,看到得獎的照片,不少人開始翻到回憶裡記憶深刻的配角,有的想到《粉紅女郎》裡的抖眉毛,一些電影愛好者認出來他演過《影》裡的魯炎。王景春已經是雙A影帝,但是大眾對他的印象,是熟臉但叫不上名字的演員。他始終缺少一部為他打開知名度的主流作品,甚至黃金配角的稱號,也是近幾年才撐得起。
  • 這是一部需要「說明書」的電影,柏林爆款
    前言本屆德國電影節已於上月在北京開幕,當晚,曾入圍2020年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並摘得銀熊獎最佳女演員和費比西獎競賽單元最佳影片兩項大獎的《溫蒂妮》,為今年的德國電影節拉開帷幕。影片在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第四天展映後引發熱烈反響,最終以場刊3.1的高分位列主競賽單元第三位,並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導演佩措爾德擅長在同一空間,製造時空過境之感。前作《過境》將二戰的難民與今日的馬賽錯置交融,奇幻惘然,獨有一分荒謬偏又自然的味道。而《溫蒂妮》,則把神話傳說搬演到了現代都市柏林,溫蒂妮化身成為一所博物館的講解員,開始了一段生死之戀。
  • 柏林是一座電影院
    2月20日,第七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對很多人而言,柏林電影節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這個素有「成就了一代中國電影大師」之稱的電影節,因其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平易近人的姿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媒體人和影迷前往。2015年,我還在英國求學。
  • 《柏林的女人》[德國|劇情|傳記|歷史|戰爭|2008|720P|德語中字]
    ◎片名: 柏林的女人◎導演: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編劇: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 / Catharina Schuchmann◎主演: 尼娜·霍斯 / 茱莉安·柯勒 / 奧古斯特·迪赫 / 葉甫根尼·希迪金 / 伊爾姆·赫爾曼◎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 戰爭◎官方網站: http://www.anonyma.film.de
  • 《大都會》,一部永不過時的科幻電影鼻祖
    《玩家馬布斯博士》、《尼伯龍根》是他在拍攝《大都會》之前的代表作,前者是懸疑犯罪類型的鼻祖,後者是奇幻史詩類型的鼻祖,《大都會》則是科幻巨製的鼻祖。弗裡茨·朗的每部作品都充滿了對人性的剖析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同樣的,他在《大都會》這部傑作中,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對社會的行進過程做出了悲觀的預測。
  • 德語學習經驗貼,有哪些值得推薦的YouTube德語頻道
    剛才有個朋友問我Carla小姐姐發生甚麼事了,我說怎麼回事,她給我發了一張截圖,我一看,嗷,原來是來問我德語學習方法了。我說小朋友,德語學習不能死記硬背,必要的時候,多看看德語視頻,在放鬆的時候循序漸進的學習德語,非常有效。
  • 柏林,牆
    但,那136個因之逝去的生命,真的已化作歷史長河中的輕煙?」特約撰稿 林方文 發自柏林 / 圖 林方文 / 編輯 鄭廷鑫南方人物周刊微信號:peopleweekly 「這個中午我們將到達柏林,一切都被終結於塵世間。」懷揣著叔本華的這句話,我不情願地爬出溫熱的被窩,走過凌晨4點慕尼黑空曠的大街,搭乘ICE高鐵去柏林。
  • 【小叨推薦】科幻經典《大都會》,要被拍成美劇了
    它在電影史上影響深遠:無論 1930 年代的瘋狂科學怪人,或《銀翼殺手》、《巴西》、《第五元素》、《星球大戰》對未來城市景觀的想像,以及 C-3PO 形象設計,天行者盧克的假手和《風之谷》中女將軍的假手,盧卡斯《TH1138》的地下城市和 1138 編號本身, 全都有《大都會》的影子。甚至麥當娜和"皇后"的搖滾 MV 也引用《大都會》的片斷。
  • 想取一個受歡迎的德語名字?先了解一下它背後的寓意吧!
    很多學習德語的同學想要取一個德語名字,既可以方便和德國人交流,還可以更好的了解德國文化。但是,其含義仍不清楚,人們猜測是來源於拉丁語動詞「aemulor」,意為「立刻努力去做某事」。 萊辛的戲劇《艾米莉亞·加洛蒂(Emilia Galotti)》可能對這個名字在德國的流行有一定促進作用。
  • 柏林:奢華旅程
    從高級菜品到高檔時裝,從時尚演繹到高端文化:柏林始終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愛好者們的天堂。在這座德國的大都會,遊客們得以在高貴完美的氛圍中盡情追逐文化、美食和運動等方方面面的快感。無論是奢華酒店、頂尖設計師精品店,還是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卡迪威百貨公司(KaDeWe Berlin),無一例外都烙印著「柏林」的印記。
  • 偉大電影100部弗裡茨·朗:《大都會》
    《大都會》就是根據蒂婭·馮·哈布的小說並由哈布親自操刀改編而成。影片經最新數位技術修復,搭配現場演奏原始配樂的147分鐘(長度為3945米)復元版本,於2010年柏林影展中重新上映,此版本將推出藍光光碟。一般認為,《大都會》原小說本身情節有諸多混亂和膚淺漏洞,「多愁善感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也太過幼稚,就算在1927年當時也不被看好,英國科幻作家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