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自我表達與市場需求的一場溝通 | 第12屆FIRST影展論壇

2021-02-19 一起拍電影

作者/白蘿蔔、魏建梅

導演與行業、與市場的關係,這似乎是一場永不停止的熱鬧討論。

這種微妙的關係總是在發生變化,有時是暖春,有時又是寒冬,有解亦無解,而這種關係的強烈變化尤其發生在年輕導演及新導演身上居多。

昨日,正在舉辦中的第十二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上,進行了一場圍繞「謀求產業化生產系統與作者才情珠聯璧合」的產業論壇。

活動現場,主持人王紅衛先生與臺灣製片人陳國富、葉如芬、淘票票總裁李捷等嘉賓從業內不同角度出發,交流了電影市場與製片行業的現狀,指出當下青年作者存在的創作誤區,並談及了優秀製片團隊的重要性以及平臺價值。

華語青年電影導演存在什麼問題

在陳國富看來,他不會區分青年導演、新導演或者是資深導演。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不是說導演新,或者這是處女作,每個導演依然會出現一些質疑或者問題,也絕對不是成熟導演就更得心應手,這和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他對電影的理解都有關,他需要外界的協助都會不同。

有一些導演一直在跟自己對話,一直在找自己要什麼,希望提供給他足夠的資源讓他的聲音可以發出來,他其實是執拗的,甚至有點偏執跟強迫症,可能在工作過程當中就會有一些特徵、特點,但這不是問題,因為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導演,所以挺難從這個概念裡提供什麼。

葉如芬表示,電影只分兩種,好看的電影和不好看的電影,青年創作者或者資深創作者都會創造出來。

有時候很矛盾,去鼓勵好的電影不要想那麼多,努力去做,不要管現在的電影市場,做一次就夠了。她到現在為止做製片人、做監製也一直在矛盾,有時候看到好的題材故事很想做,可又不敢,因為她要比電影導演更多地思考這個電影放在世界上是什麼位置,所以會促成她在做電影的時候會很矛盾。好看的電影和不好看的電影其實很難分。

李捷站在用戶視角看待這個問題,表示自己通過對青年導演的觀察,感覺最大的驚喜是相對大導演或者是成熟導演,當前國產電影的很多青年導演更大膽一點。背後的動因可能是青年導演在表達一個作品的時候受票房成績的拖累或者壓力小,沒有一些大導演在拍一部作品中,在個人表達跟票房商業的成績之間的更多平衡考慮,所以青年導演天然壓力少一些,反而讓他們的作品特別有張力,特別新穎,拍攝的技術都會用好的方法。

另外,大多數青年導演的作品口碑高度兩極分化,說好的人和說不好的人會形成鮮明的兩群人。

     

與青年導演的合作感想


陳國富參與的項目中,有一半面對的是青年導演。他談到,自己對一個項目和導演負責時,必然要投入感情,把它當做自己的小孩,不能若即若離。同時他也認為,導演才是第一個需要為作品負責任的,他可以署名上去的。所以製片人或監製的參與感,甚至可以形容為,他跟小孩的臍帶是要剪掉的,因為要把他送進學校,讓他進入社會,那是導演愛著那個小孩來接受其他觀眾的觀評。

在陳國富與青年導演合作中,不是否定他們的工作成果,也不是把創作的權利從他們手上拿走,而是提供另外一種可能性給他們看一下,讓他們參考這樣有沒有更好一些。

   

在與新導演相處中,葉如芬感受到50%新導演都是固執的,他們都是假裝聽話,其實沒有。他們常常產生一種被迫害妄想症,葉如芬通常都是慢慢說,一路一直陪著。

如何判斷電影項目


陳國富談到,早在自己進入這個行業時,就見過市場調研的方法,這類方法自己也用,但首先調查者不會得到一面倒的調研結果,總會有一些出乎預料之外的地方,以及一些根本解決不了的地方,是很難克服的。所以他的態度是要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大數據、調研及算法,陳國富採取比較逃避的態度,甚至表示無知,他說「我掌握不了這個,只能回到原始的方法,原始的方法有我的審美,有我的經驗積累,我會試圖把這些跟身邊的朋友去分享」。

例如有一個項目,那個原著已經五六年了,導演到現在還在弄劇本,憑藉的是什麼呢?這中間如果因為各種數據,或者各種現象的總結,導演改變了自己的心意,猶豫了,失去自信了,可能並不意味著這個項目好不好,而是導演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幹這行。

關於這個問題,葉如芬表示同意數據調研結果提供的參考,但也說道自己還是在用一種比較樸素的方式在做電影,依然用自己的經驗、想法,覺得這個電影沒有人拍過,或者有那麼一點點元素蠻新鮮的,就會去做。還是從自己的直覺跟經驗來看待電影怎麼創造,會覺得比較值得。

FIRST的變化

從2014年初來FIRST,到今年,除了2016年因拍攝《暴裂無聲》無暇來訪,其它三年,忻鈺坤都如約赴會。對於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忻鈺坤坦言自己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到FIRST來的人越來越多了。

在以前FIRST沒有得到產業關注的時候,忻鈺坤也表示,那樣的環境有特別好的凝聚力,大家可以聊彼此的觀念和遇到的問題。這兩年FIRST有了很多的關注是好的,但他也希望圍繞創作做討論、做更多的延展,更多可能性的空間也不要失去。

在文牧野看來,青年導演的安全感相對差一點,漂泊感比較重一點。「產業」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FIRST給了自己一個家的感覺。FIRST把青年導演聚到這兒,讓他們彼此也有了同行者,這個是FIRST對他來說最重要的。

但在李非眼裡,自己雖然做了一些事,但是關於自己,以及FIRST、西寧,他覺得這三年沒有發生變化。因為自己回到了FIRST,就等於回到了起點,回到了以前那個想拍電影的男青年。如果非要說到變化,李非也表示,自己最大的感受便是FIRST給了他們一些同行者,讓彼此成為朋友,不管是工作還是創作(大家也)都能互相幫助,資源也會互換。

回望處女作

對於這個問題,忻鈺坤表示,《暴裂無聲》是自己寫的第一個劇本,也是想要拍的第一個長片。但是在完成初稿後覺得太複雜,不可能在當時的環境下完成。後來思考良久決定暫時放棄,換一個方向,然後再回來做這個片子。現在回過頭來看,忻鈺坤也覺得這是最合適的步調。所以有時候還是要多點理性的判斷,該放棄就放棄。

在文牧野看來,導演首先是匠人,然後才是藝術家,這是一個此消彼漲的關係。每個人都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能既想要市場,又想要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有一個協調。

而且,根據文牧野的經驗,青年導演不要一上來就拒絕市場。青年導演最重要的是打開,接受一切以前接受不了的。先從臺子上下來,到群眾中間,然後再決定要不要上來。一上來就把自己架的很高,路也會變得很窄。

回憶自己的處女作製作歷程,李非表示,自己在拍處女作的時候,類型、作者,甚至產業,都沒有琢磨過。對他來說,能有一筆錢找到他,讓他來拍電影,就已經很滿足了,而且這些東西也跟自己沒有關係。但到第二次拍的時候,李非也坦言,自己就不得不去思考自己到底要要拍一個什麼樣的片子了。

進入產業世界

對於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忻鈺坤坦言說一開始有點急。很多的誘惑和選擇也讓自己變得一度茫然。回到理性就會發現,其實那些不真的都是有益的東西。

對此,忻鈺坤也給今年的競賽導演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在面對各種橄欖枝時,不一定完全要拒絕,應該明白自己要做的東西,或者將來職業的規劃是往哪兒走。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先溝通好自己訴求的東西。

與忻鈺坤相似,文牧野也表示,之前有很多製片人來找自己聊,但大多數的態度都是「我要幫你」,但在文牧野心裡,彼此應該是合作態度,不是扶持態度。導演應該有甲方心態,導演不比任何一個職位的人要差,即使是一個新導演也是如此。寧浩給予文牧野的就是這種舒適的合作態度。

在李非看來,票房預期是可以有的,但是對於真正的創作者來說,這事不是說不想,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因為想也沒什麼用。尊重製作的規律,尊重類型片的規律,去做劇本、去拍,儘可能做好一個片子,才是創作者應該做的事。

原始的創作欲望VS市場的創作規律

在忻鈺坤看來,自我表達欲和市場並不矛盾。以《暴裂無聲》為例,電影總要有一個接受方,不能對天喊。導演也希望更多的觀眾看到它,所以在做的時候,兩個思維都在很重要的起到作用。

談到自己的「黑戲」風格,忻鈺坤也坦言說這可能是自己擅長的。但自己也在研究這樣的一種辨識和融合在哪兒,如何將它很好地融合在故事的架構裡。

給青年導演的建議


陳國富主要提了兩方面建議,一個是關於劇本創作,在他看來,大綱也好,劇本也好,有兩件事情要做好,一個是心理動作是什麼,第二個是角色到底說了什麼話,這些是他最在意的。

   

另外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現象是,新導演想要的東西太多,覺得好不容易有一個作品可以拍,要把所有想做的東西、所有拍過的電影形式都能擺進去,這樣的結果一定是災難。

在現代科技發達的生活中,所有拍攝上的條件是完全解放的,不僅拍攝技術的壁壘已經解放,而且播放平臺也解放了,現在有自媒體、視頻網站,各種短視頻網站、APP等,所以在陳國富看來,「沒有藉口,我覺得就是拍」。

李捷表示,他認為一個作品對框架的思考很重要,同時電影本身還是一個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青年導演對自己擅長什麼和不擅長什麼要有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要什麼。第二,有一個好的製片人和監製、或者商業思維考慮的人能跟青年導演組成一個CP,這是對作品本身最好平衡性的保證。第三,建議青年導演的作品有一定的延續性和迭代,以網際網路平臺迭代比喻,下一部作品一定相對上一部作品在哪些方面有意圖做了一次改進和升級,直到成熟為止。

在葉如芬看來,「青年電影創作者最初的能量和靈感是非常重要的」,用老話講就是從限制裡找到自由,堅持住,這份靈感跟當初奮不顧身想要拍電影的勇氣就會一直存在。

在產業論壇下半場中,青年電影人忻鈺坤、文牧野和李非從自身創作經驗出發,表達了對「產業」環境與作者成長樣態的思考。

個人or規律

聽完忻鈺坤的回答,主持人追問,「當面臨個人和規律之間選擇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對此,忻鈺坤表示,影片是一個線性的,不斷的積累、變化,到最後有一個結點,把二者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做呈現,未必就會在結局影響它的高潮和感受。如果一開始最想要說的事,就很難實現,或者被大眾認知,自己就選擇不觸碰這樣的題材,那不是自己想要選擇嘗試的方向。

而在文牧野看來,個人和規律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的關係。文牧野坦言,《我不是藥神》一切類型化的東西都是自己想要做的,沒有一個是追求市場做的,所以,最深層的一定要聽從自己內心。如果要拍一個自己想拍的東西,還要加一個類型化的東西,這樣往上套是不舒服的。

對於藝術和類型,李非對自己的定位是偏類型的。在李非看來,幾乎所有的電影都可以稱之為類型片,只不過有些類型強,有些弱。最次也是劇情片,除非那些偏純粹藝術的實驗類的片子。

另外,李非也表示,作者性是一個你不想要,也肯定會存在的東西。只要是一個想拍好電影的人,並且在電影上有追求,有審美的人,不管他拍什麼電影,作者性是不可磨滅的,本身就在的。絕對沒有一個電影,作者性是零。如果刻意強調作者性,或者其它,反而挺做作的。

有思考、有討論、有總結,儘管矛盾依然存在,但電影和電影人都走在前進的路上,我們始終相信,青年導演是明天的希望,青年導演的發展之路也會越走越寬闊。


近期熱文

2018(上)電影盈虧榜

製片人 |  流量明星 |  配樂師  

中國電影美術指導權力榜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yqpdy2018

相關焦點

  • 趙薇 · 第12屆FIRST影展大使
    伴隨著徵片開啟和大使趙薇的加入,FIRST影展也將在新的一年鋪陳開來。過去一年來,《老獸》《笨鳥》《川流之島》《囚》《強尼·凱克》等八部影片從FIRST影展之後同時入圍金馬。這些影片的成長路徑,似乎讓FIRST影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注視。亦是他們的豐富讓FIRST還未陷入價值趨同的陷阱,讓外界對於這個電影節的想像還沒有那麼的淪於庸常,接觸風格多樣的創作意志,以此在潮流中葆有趣味,韜光養晦。
  • 第14屆FIRST影展盛典點亮西寧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8月3日夜,萬眾期待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紅毯與盛典如約而至,夏都西寧的夜晚因為FIRST而格外耀眼。本屆影展邀請黃渤、黃軒、井柏然、文牧野、易烊千璽、謝飛、曹保平、郝蕾、段奕宏、馬伊琍、王傳君、周一圍、祖峰、齊溪、高群書、梁靜、章明、孔勁蕾、趙楠等電影人亮相紅毯,現場氣氛熱烈、星光熠熠。
  • First影展 | 陳國富:電影喧囂與落寞間,締造可能的藝術家
    前幾天,一波第12屆FIRST影展新聞發布會預熱的視覺衝擊,相信很多人著實被晃到了。這讓業界對於即將公布的FIRST影展全新內容有了無限遐想。五月四日發布會當日,謎底揭曉。 繼婁燁導演之後,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創人陳國富出任第十二屆FIRST影展評委會主席。而從今年開始,FIRST訓練營也改變了唯一導師制,常設教務長加導師共同指導的機制。貝拉·塔爾導演將持續擔起教務長的身份,與新一屆FIRST訓練營導師蔡明亮導演,一同與學員們分享電影觀念和創作經驗。
  • 12屆FIRST影展獲獎影片揭曉 作品獲陳國富盛讚
    頒獎嘉賓管虎、歐豪、王傳君網易娛樂7月28日報導 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7月27日於萬達國際影城舉辦閉幕儀式,以俄羅斯導演基裡爾·謝列布連尼科夫的《盛夏》結束影展的觀看旅程。新聞發布會結束後,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盛典正式開始,重量級電影人、青年導演、產業嘉賓、媒體嘉賓等一千餘人共襄盛舉,注視著新一批華語電影人走上屬於他們的舞臺。《郊區的鳥》奪最佳劇情片,最佳紀錄片歸屬《四個春天》頒獎禮開始前,崔永元老師先以簡短有力的話表達了他對FIRST的深厚感情與殷切期望:「十二個年頭,用子為的話來說,是十二個冬天。
  • ...12月11日上映 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獎
    少年》宣布定檔,將於12月11日在全國院線上映。《棒!少年》講述了一群困境少年通過打棒球努力掙脫命運的故事。這部影片在今年的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上,斬獲了「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目前,該片在豆瓣評分為8.8分,是2020年上映新片中豆瓣年度最高分國產電影。
  • 青年導演雷磊「公園日記」季竹青「加害者,被害人」入圍FIRST影展
    近日,第十四屆FIRST影展公布競賽片單,CAA客戶、導演雷磊和季竹青分別憑藉動畫短片《公園日記》、劇情長片《加害者,被害人》入圍其中,兩部影片將在本次影展上參與角逐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短片在內的十大競賽獎項。作為國內重要的新銳影人成長平臺,FIRST影展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優秀作品。
  • ...12月11日上映 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獎...
    少年》宣布定檔,將於12月11日在全國院線上映。《棒!少年》講述了一群困境少年通過打棒球努力掙脫命運的故事。這部影片在今年的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上,斬獲了「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目前,該片在豆瓣評分為8.8分,是2020年上映新片中豆瓣年度最高分國產電影。
  • FIRST,年輕人都該知道的影展
    隨著8月3日晚間的青年電影盛典的結束,歷時9天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也落下了帷幕。2019年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共收到1414條影片報名記錄,自主投遞數量相較去年增長超過20%。所以說,FIRST影展是影壇新星追夢的起點,在這裡被發現,從而飛向更廣闊的天空。文牧野2012年執導劇情短片《BATTLE》,在第7屆FIRST青年電影展斬獲短片特別獎,他的首部長片作品《我不是藥神》成為2018年最受歡迎的國產電影。
  • 懷疑、對話、校準,又一年FIRST青年影展來了!
    那麼,也看看今年的FIRST影展,又有哪些驚喜與內容吧。以下,為他們的宣傳通稿:5月4日,第十三屆FIRST影展在組委會「家門口」舉辦了「年輕的夜」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不是炫耀表象,而想要提出一些真切的疑問,拋給環境和行業,也拋給我們自己,今年7月20日-28日所舉辦的第十三屆FIRST影展,則將給出一份初步的答卷。
  • 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7月底舉行 電影《花這樣紅》入圍主競賽單元
    沉默已久的中國電影行業,即將通過一場影展喚醒活力。
  • 季竹青「加害者,被害人」FIRST影展首映獲好評,真摯鏡頭表達現實思索
    在剛剛落幕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CAA客戶、導演季竹青的新片《加害者,被害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一部社會題材電影,講述了一個面對「監視型社會」下的媒體與輿論的故事,觀照現實的題材和細膩流暢的影像表達收穫了諸多好評。
  • FIRST影展公布提名影片 給你不得不去西寧的理由
    終於,近日,第12屆FIRST影展38部入圍影片經過第12屆FIRST影展覆審工作組的一輪輪角力,最終29部提名影片將在西寧決出9個獎項的獲獎影片。第12屆FIRST影展競賽·覆審工作組相比去年,今年的覆審工作組減少了媒體人身份的評委,讓整體評審方向更貼近創作層面,從影片本身出發,從劇作、美學、視聽語言、表演、作者性、導演意識等多方位進行評價和選擇。
  • 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開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26日至8月3日,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西寧舉辦,電影展將為國內外影迷帶來一場青年電影盛宴。FIRST青年電影展作為國內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的電影節形態服務平臺,從舉辦至今已有14個年頭,為中國電影行業輸送了許多優秀的電影人及作品。
  •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官宣:《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入圍金雞影展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官方正式宣布由雎安奇編劇導演的電影作品《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入圍金雞影展。本屆金雞獎將於2020年11月25日至28日在廈門舉辦。●故事梗概失敗的中年演員安鵬遠為了適應無戲可演的生活,成為了一個釣魚愛好者,可是屢屢參加釣魚比賽卻也毫無斬獲。
  • 第57屆亞太影展在金邊舉行
    (本報訊)2017年7月30日傍晚,第57屆亞太影展紅毯儀式暨頒獎典禮在柬埔寨王國首都金邊的花園城酒店盛大舉行,  來自亞太近20地區代表及影星、柬埔寨王國新聞部國務秘書謝佔波利寶(H.E Chea Chan Boribo)、亞洲太平洋電影製片人聯盟主席楊世鹽及副主席Pansha、第57屆亞太影展籌備委員會主席張谷森及副主席Mariam Arthur等共同見證。
  • 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
    《路邊野餐》(畢贛,2015)獲得洛迦諾最佳電影節最佳新導演、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清水裡的刀子》(王學博,2016)獲得釜山電影節新浪潮大獎。《輕鬆+愉快》(耿軍,2017)獲得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金馬獎四項提名。
  • 首映100% |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入圍片單
    短片   吳林峰,導演,短片作品《白鳥》入圍63屆柏林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長片作品《春暖花開》入圍66屆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及13屆FIRST影展競賽單元。他作為導演創作了一大批兼具藝術表達和商業視野的作品,持續關注社會現實,代表作包括《甜蜜蜜》《如果·愛》《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奪冠》。他以監製身份參與的《七月與安生》《喜歡你》口碑和市場表現出色,深受年輕觀眾喜愛。他曾經擔任過包括威尼斯電影節、北京電影節、澳門影展在內的多個電影節的評委。
  • 第55屆金馬影展主視覺曝光!
    第54屆金馬獎主視覺海報也是由方序中操刀。他以香港大導演王家衛20年前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春光乍洩》為靈感,並由王家衛親自挑選其中兩款作為本屆金馬海報。這款被暱稱為「影痴版」,他將《春光乍洩》中的瀑布畫面,投映於形態萬千的布幕上,「對我來說,電影就像一場夢,而主視覺中出現的那個瀑布,就象徵著夢境。在創作時我將自我投射成主視覺中的人物,而瀑布代表著夢想的世界,兩者從小到大,建構出完整的電影感。」
  • 電影《皮繩上的魂》確定為第十屆FIRST影展開幕影片
    信息 電影《皮繩上的魂》確定為第十屆FIRST影展開幕影片 2016-07-08 17:20: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論壇:任鵬遠許磊等討論創作理念與經歷
    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就以此為出發點,舉辦了一場「青年導演論壇」,楊毅恆、白雪、周子陽、趙曄、任鵬遠、杉野希妃、楊子、許磊、楊瑾等眾多青年導演匯聚在一起,討論了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創作經歷,分享了各自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創作方向。作者: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