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娛導讀:
在電視節目受眾口味越來越挑剔的當下,紀錄片成為一支異軍,它以高水準的藝術體現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迅速俘獲了大批關注者。而這個夏天,一部無矛盾衝突、無華麗文案,甚至連拍攝畫面都談不上精緻巧妙、全片樸素的如同一杯白開水一樣的紀錄片《紀實72小時(中國版)》(以下簡稱:《紀實72小時》)在網絡迅速走紅,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目光,一片讚譽。
《紀實72小時》是騰訊視頻和NHK合作出品的一檔社會觀察類紀錄片,共分為13集,每集選擇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連續72個小時進行拍攝,探索和記錄被訪者的故事及內心歷程,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切片,來展現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目前騰訊評分已達9.0,好評度趕超《舌尖》系列。
「真實生活一定不是精緻的,而是帶著毛邊的。」
在我國,紀錄片整體呈現精英化的特點,缺乏對社會生活命題的思考,在內容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內容,還有一部分是考古、醫學方面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遠離了人們的現實生活,導致了曲高和寡的局面。
而《紀實72小時》則是彌補了這一方面的空白,無論是從內容選擇還是拍攝手法上來說,都表現的十分接地氣。但即使是簡單、純白描式的操作,也並未能影響作品質量。
真實是紀錄片的首要準則,《紀實72小時》中國版則在日版的基礎上將細膩與真實演繹到極致。這種真實受眾可以從節目中直觀的感受到,無論是受訪者在面對鏡頭時羞澀的態度以及未經加工的表達,還是節目組在與受訪者溝通過程中所碰撞出的火花,都能從側面印證出節目的原汁原味。
而這種對於真實的遵循來源於合作過程中,NHK團隊提出三條頗為嚴苛的基本原則:嚴格規定只能拍攝72小時、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擺拍、節目中的人物必須按照時間順序出場。這種等待故事發生的未知與不確定,使得節目拍攝的難度大幅增加,但是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影像資料的原始性。
在採訪溝通過程中,為了保證每個受訪者故事的真實性,最大程度還原其情緒與情感,導演張學嬌說:「它需要我們要拋棄自己過去的一切認知,像一張白紙一樣和對方交談,只有這樣才不會忽略每一個細節和信息,保持認知空白的同時又要用客觀冷靜的態度在短時間內用採訪去結構一個故事。」而單機拍攝方法的使用,也是為了儘量減少攝影機對受訪者的影響,為保證節目的真實性營造出了外部氛圍。
「用平平淡淡的語氣講述生活,不知不覺中被觸動」
《紀實72小時》在內容的選擇和謀篇布局上,顯示出了節目組的匠心和獨到。從長沙市中心的小餐館到昆明初春的翠湖影像公園,從北京的時光郵局到橫店小鎮的步行街,從把酒言歡的東北串吧到珠穆朗瑪峰的帳篷旅館,13個劇集選擇了元旦、元宵、清明等對於中國人有特殊意義的時間節點,從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社會熱點等多個維度表現出13個主題,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現出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就像張學嬌所說,「這既是日常的,也是唯一的。」而在這種看似平淡的講述過程中,帶給受眾的不僅有觸碰淚點的小感觸,也有引人深思的時代之問!
在第一集拍攝解放西路小餐廳時,一名打扮嘻哈卻自稱「佛系」的中年男子,當他談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時,不禁讓我們想起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不知是否在某一天,我們也會發出同樣的感慨;異地戀的女生,奔走千裡期待與男友一起跨年,卻最終因為男友工作太忙只能獨自吃晚餐,當看到餐廳裡雙雙對對的情侶時,一邊覺得自己可笑,感嘆自己太心酸,一邊又對著鏡頭傻笑著,只是那笑容裡分明寫滿了委屈和苦澀;第五集裡,男生外出求學臨行前,與母親一起共進晚餐,面對母親期待的眼神,卻始終難以將「想念」二字說出口,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羞於表達的自己,始終欠身邊最親的人一句「愛的表達」。從《紀實72小時》中,我們看見的是他人,體味的卻是自己。
在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的同時,節目組也不時彰顯出大情懷,畢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始終是紀錄片的終極使命。在拍攝第二集看見紅嘴鷗的城市公園時,則濃墨重彩的表現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在城市之間實現自由遷徙的社會變化,而其中「老年漂」更是成為節目組重點採訪對象,以鳥喻人,說的是每年遷徙往返的飛鳥,關注的卻是那些為了子女,遠離故土的老人們。就像一位受訪者說的那樣,這些輾轉奔波的老人們是像飛鳥一樣的「鳥人」,留守老人和獨居老人這一社會問題浮出水面,每一個觀眾或許都會認真思考這一命題:「父母年老時,你會與他們住在一起嗎?」
「很多問題的確存在,我們也在努力地調整。」
《紀實72小時》雖然是選取了13個城市,隨機性的選擇和提問受訪者,但是在每一劇集主題的表達上仍有所側重。如第二集城市公園裡主要是對老年人生活的關注;第三集時光郵局裡,更多的是與自己的對話,是自我情感的一種表達;第五集的東北串吧裡,主要是描述了朋友之間聚會、暢談的一種輕鬆狀態;第六集橫店的步行街裡則聚滿了對未來充滿期待,懷抱夢想的人們;第七集汶川地震的小茶館裡,描繪出了劫後餘生的人們對於生活積極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第八集的珠峰之上,則體現出了人們對於生命、對於自然的敬畏。
或許是為了保證真實,在後期的剪輯處理上必須保證最大限度的原始性,導致每一集的內容編排,出現了混亂繁雜的弊端,這一點在第一集中解放西路小餐廳的拍攝中尤為明顯,吃蓋碼飯的女子和被治安事件吸引的三名學生則與該劇集所要表現的主題關聯度不夠密切。
另一個引起網友不滿的問題是對人物故事的挖掘不夠深入。如第四集中,海鮮市場與菜市場一樣,是我們生活中最具煙火氣的地方,可是節目組在這裡的採訪多是淺嘗輒止,對於受訪者的提問也比較粗淺,多是「幹什麼的?」「買海鮮給誰」等,無論是海鮮攤主還是海鮮買主,背後的故事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所展現的也只是人們在這裡購買海鮮這樣一個浮於表面的生活場景。
雖然《紀實72小時》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但是瑕不掩瑜,不可否認它仍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好作品,通過發現普通人的閃光點,彰顯的是對萬千平凡生命的尊重,這種真實的展現,給為了生活終日疲於奔波的我們一種力量,給這個社會注入一股滲透心底的暖流。就像製片人李潔所說:「感覺自己好像並不了解中國,但拍攝過程中總會有那麼一兩個故事讓你似曾相識,然後你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你並不孤獨,總是會有你的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