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句話對於俠客勇士來說的確需要如此,但若統兵大將也這樣做,就未必正確的了。
起碼對於曹操來說是這樣。
張遼曾經只身前去招降一個叛將,事情雖然成功,但回來後曹操卻批評了他,說這種事情不是大將所為。
曹操帳下十大名將,有人把張遼排名第四,前面還有典韋、許褚、曹仁。
此類排名我們姑且不討論。
張遼被稱之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一生戰功卓著,為曹操父子所倚重。
被埋沒的前半生
張遼,字文遠,山西朔州人,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
張遼所在的朔州,離呂布的老家包頭九原區有將近300多公裡,這倆地方,當時都是丁原的地盤。
作為邊境的子民,朔州百姓大都有點武藝,而張遼在朔州城中,遠近聞名,長的孔武有力,作為亂世的東漢末年,缺的就是這樣的人。
不久,張遼就被丁原收到了帳下。
就這樣,張遼有了第一個主公,而自己的身份,也變成丁大人的保鏢,作為掛職鍛鍊,丁原讓張遼去京城,學習深造一下。
當時京城還是何進當家,何大將軍一看,恩,這小夥子不錯:
「最近天下不太平,就派你去河北募兵吧」
就這樣,張遼又去了河北,等招了千百來人,興衝衝回到京城,何大將軍早已經身亡。
現在的京城老大是董卓,公司還是那個公司,老闆換了人,張遼沒辦法,交錢交人,繼續跟著董卓幹唄,畢竟都是在給大漢天下做事。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張遼跟著呂布大哥混。
可惜,好景不長,呂布當上京城老大,沒幾天,李傕、郭汜在賈詡的計謀下,捲土重來,將呂布趕出了京城,殺了王允,依靠武力,佔領京城。
從此,呂布開始了四次失敗的投靠經歷,而張遼跟著呂布,先後拜在袁術、袁紹、張邈、劉備門下,定居徐州。
最後,曹操水淹下邳,呂布四面楚歌,被殺,而張遼歸降曹操,再次為國家效力,被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從此,這位在呂布帳下被掩蓋了半輩子光芒的三國名將,終於開啟了輝煌的新篇章。
獨當一面的大將
官渡之戰以後,張遼在跟隨曹操徵討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的徵戰中有功,逐漸被曹操任用為獨當一面的大將。
打敗袁譚以後,曹操派張遼率軍攻打海濱地區,討平了遼東的柳毅。
回到鄴城,曹操親自出來迎接,拉著張遼同乘一輛車,同時任命他為蕩寇將軍。
智平叛亂
建安十三年(208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
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
此時張遼對左右說:「不可亂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
於是傳令軍中,只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
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
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動亂亦告平定。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勇者得前
建安十四年(209年),廬江人陳蘭、梅成佔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
當時梅成詐降于禁,于禁引軍便還。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眾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
灊山(今為安徽省潛山縣)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裡,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
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
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
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
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於是增其邑,假節。
大戰逍遙津,威震天下
張遼作為歷史名將,使他成名的戰役是合肥戰役。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曹操西徵漢中的張魯,留下張遼和樂進、李典等七千人守衛合肥。
臨行前,曹操交給護軍薛悌一份手令,在外封上寫著:「敵軍到來再打開」。
不久,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圍攻合肥,眾將一起打開命令函,見上面的命令是:
若孫權來攻,張遼、李典將軍出戰,樂進守城,護軍薛悌不準出戰。
眾將疑惑不解。
張遼說:「曹公遠徵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經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命令我們,要趁敵人尚未形成包圍圈就立刻迎擊,挫傷他們的銳氣,以安定軍心,然後就可以堅守了。成敗的關鍵,在此一戰,大家有什麼可疑惑的?」
李典也贊成張遼的意見。於是,張遼連夜招募敢死的士兵,共得到八百人,殺牛犒勞將士,飽食後準備第二天大戰。
天剛亮,張遼披甲持戟,率先攻入敵陣,連殺幾十名敵兵,斬殺兩名敵將。
張遼大呼著自己的姓名,衝入敵人的營壘,直到孫權的大旗之下。孫權及其將領一時不知所措,只得登上高丘,眾將用長戟護住孫權。
張遼喝斥孫權下來接戰,孫權不敢動。望見張遼帶領的兵少,孫權的部下漸漸聚攏,把張遼包圍起來。
張遼左衝右突,奮勇向前,衝開缺口,部下幾十人隨著衝出,餘下的士兵高聲呼喊說:「將軍要拋棄我們嗎?」
張遼返身殺回,再入重圍,救出餘下的士兵。孫權的兵將望風披靡,沒有人敢阻擋他。
從早晨戰到中午,吳軍士氣大為受挫。
張遼退回去修築防禦工事,大家心情也安定下來,將士們都很佩服張遼。
孫權包圍合肥十多天,眼見得不可能攻破,便領兵撤退。
(電影武昌情殤 劇照)
張遼率領各路兵馬追擊,幾乎抓獲孫權。
曹操後來聽說後,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任命張遼為徵東將軍。
餘生為孫權所忌憚
第二年,曹操再次率軍徵伐孫權,來到合肥,巡視張遼當年作戰的地方,感慨嘆息很久。
於是給張遼增加了軍隊,讓他駐軍居巢,長期防守東吳。
此後,張遼多數時候都是在防守孫權,直到曹丕繼位當皇帝,仍然如此。
曹丕對張遼更加器重,除了任命他為前將軍,封都鄉侯,還賜給張遼的母親輿車。
曹丕還派兵馬護送張遼的家眷到張遼的駐軍地,命令張遼的母親到達的時候,要用儀仗隊出迎,所部官吏、將軍都要在道邊羅列下拜。
這是皇帝對大將的最大的信任,他既體現了皇帝對駐守邊境將領的關懷,也表明他不擔心這個將領會有異心。
過去大將帶兵在外,家眷留在京城是常規做法,這一方面是為了安全的需要,也有讓大將為家人考慮不會產生異心的考量。
東吳方面始終對張遼忌憚不已,尤其是孫權,當聽說張遼病了,還不忘告誡眾將:「張遼雖然有病,還是勇不可擋,應當謹慎行事。」
自合肥之戰後,終張遼一生,孫權都不敢對張遼軍開戰。
就是這樣一個聽到他的名字都讓東吳人膽戰心驚的人,早年卻受到了批評,說他的一個行為不是大將所為。
那麼,張遼是哪一件事受到了曹操的批評呢?
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以後,東海郡太守昌豨卻背叛了。
曹操派遣張遼與夏侯淵圍攻昌豨的東海郡,一連數月,糧食用盡了,夏侯淵打算撤軍。
張遼對夏侯淵說:「最近幾天,我每次巡視陣營,昌豨總是很專注地盯著我看,而他們射出的箭也一天比一天減少了,這一定是昌豨心中猶豫,拿不定主意是該戰還是該降,所以才不奮力抵抗。我想誘使他和我對話,或許可以勸降他。」
張遼於是派人傳話說:「曹公有命令,讓張遼傳達給你。」
昌豨果然從城上下來和張遼談話。
張遼對昌豨說:「曹公神武英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各派勢力,先歸附的可以受到大賞。」
昌豨答應投降。張遼於是來到昌豨的家,向他的妻子兒女致禮。
昌豨非常高興,跟隨著張遼去見了曹操。曹操接受了昌豨的投降,讓他回去繼續擔任東海郡守。
曹操卻責備張遼說:「這不是大將應該採用的方法。」
曹操為什麼要批評張遼呢?
從曹操的話中可以看出,張遼雖然說動了昌豨投降,但一個大將只身前往叛將首領家中,這實在太過冒險。
假如昌豨把張遼扣下,是不是會造成軍中一部失去統帥?
張遼可能有一種以誠相待的想法,但曹操更了解昌豨,這個人反覆無常,誠心對他不一定管用。
在此前昌豨已經多次背叛,後來這個昌豨還是背叛了,假如昌豨當時歪念頭一動,張遼還真是很危險。
曹操雖然不贊成張遼的這種冒險,但是否從中也看出了張遼的膽略?
合肥之戰,曹操讓張遼和李典出戰,讓其他將領守城,應該是知道張遼的勇武的。
曹操是什麼時候知道張遼勇氣過人的,會不會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曹操批張遼,其本意是愛將惜才,他不願意為了東海郡一時的得失而損失一員勇將。
三國勇將不少,但像張遼這樣因為勇氣而成為一代名將的卻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