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華為這家企業,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印象。有些人把華為看作是一家通信企業,有的人把華為當成是一個手機巨頭,還有的人認為華為是一家比較全能的公司,因為通信、手機、電腦甚至系統等方面都是華為的產品。所以儘管華為沒有上市,但在某些人眼裡,華為已經能夠和一些世界巨頭相提並論了。
華為業務廣泛,不只是一家通信公司
其實說了這麼多,不能說華為是一家手機公司,也不能說華為是一家通信公司,經歷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華為可以說是一家科技企業,當年成立海思半導體的決定放在如今來看可見是多麼的正確。海思發展至今,旗下也已經有了大量的產品,除了我們熟悉的麒麟以外,還有巴龍、鯤鵬、凌霄等等,這些產品應用的範圍不盡相同,所以華為才有了能夠和蘋果對標的資本。
不過華為也並不是沒有弱點,晶圓製造其實就是華為的弱點之一,其實不僅僅是華為的弱點,同時也是其他企業的弱點,即便蘋果也不例外。所以美國也正是掐準了這個弱點,對華為實行了一系列的針對,華為才遭遇了如今的困難。
「破冰行動」開始,華為「三箭齊發」
但作為一家國產企業,如果華為想要放棄的話,其實早在2019年被打壓針對的時候就完全可以放棄,但華為並沒有。反而是先後從通信、系統等方面入手,打破技術壁壘實現「破冰」。而在這些方面,華為這次也是接連傳來了三個好消息。
首先就是關於晶圓製造的問題,在去年的12月份,華為在國內的首個晶片廠房已經完成了封頂,該工廠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會是光能力中心、智能終端研發等技術上面。當然,儘管不能像臺積電那樣大規模的生產高端晶片,但也能夠幫助華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困難和問題,至少在一些特定的領域之內不再讓我們受限於人,這才是這座工廠存在的主要目的。
其次就是系統上的合作。我們都知道,華為目前有自己的鴻蒙系統,只不過目前鴻蒙系統還在初期發展階段,生態建設與適配機型暫時還不夠完善。所以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完全打破美國企業的壟斷,很顯然有些過於困難。而這時候國產聯盟就拋出了「橄欖枝」。
前段時間國內的統信公司就發起了一項名為「同心聯盟」的UOS系統生態合作大會。在此次大會上華為、中科曙光、金山等都是聯盟中的成員之一,累計30多家的企業抱團取暖,這也是一大壯觀場景了。所以說系統方面華為也是兩手抓,鴻蒙發展不能落下,同時還有UOS的同心聯盟,系統方面也有所保障。
最後就是華為旗下的哈勃公司入股了湖北九同方微電子公司,該公司的主要業務在於EDA軟體設計方面的開發工作。也就是說華為在入股了這家企業之後,未來將有可能用上純國產的EDA設計軟體,從而擺脫對美國企業的依賴。
可以看出,華為的這三個消息每一個對未來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好處,同時還能夠幫助華為打破美國的壟斷,從系統到晶圓製造和設計,這些都是目前科技行業內比較核心的技術和產品,華為這次真可謂是「三箭齊發」了。或許國內能夠做大這種程度的企業可能也只有華為了,畢竟也只有華為能夠分出這麼多的精力,投入這麼多的資金,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不對美國技術過度依賴,實現自力更生。而隨著這三個好消息的傳來,可以預見的是,「實體清單」將會成為泡影。
你認為這三個動作對華為未來的發展有多大的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