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美國「實體清單」1373條全記錄:制裁世界、中國與華為

2021-01-08 財金數據弟

01 序

5月23日晨,美國商務部分2批次新增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實體清單(ENTITY LIST)經過這次「擴容」,中國實體(大陸,港澳臺地區)在該清單中的記錄總數增加到了363條。

5.23日晨美國商務部連發兩則通告分別

從美國商務部官網得到截至5.15日「實體清單」(共計1340條目,以下稱5.15版本),加上23日最近被加入的中國實體33家,共1373條(以下稱「5.23版本」),我特意花費了幾十個小時對這個原始文件大小8.4M、共309頁的PDF,進行數據整理與歸納分析:與其說這是一張貿易限制清單,倒不如說是一張美國經濟霸凌的記錄單:

以下科普對理解後文可能有幫助,亦可忽略,直接從01章正文閱讀。

1.實體清單到底是什麼?

實體清單是美國出口管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商務部和產業安全局(BIS)通過增補修訂《出口管制條例》(ERA),根據ERA第4-744部分(管制政策: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和第746部分(禁運和其他特殊控制)將那些(企業,組織機構,個人)因參與了與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相悖的活動的實體列入管制清單。

This Supplement lists certain entities subject to license requirements for specified items under this part 744 and part 746 of the EAR. License requirements for these entities include exports, reexports, and transfers (in-country)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is list of entities is revised and updated on a periodic basis in this Supplement by adding new or amended notifications and deleting notifications no longer in effect.

美國商務部、國務院、國防部、能源部和財政部共同組成的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ECC)負責對實體清單的增補、撤除或其他修改作出決定。

美國商務部於1997年2月首次發布該實體清單。同年6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即成為了第一家被列入清單的中國實體。

2.清單內實體的含義

在清單內,實體範圍廣闊,包括自然人、企業、科研院校、政府機構及其他組織;除自然人外,跨國/地區設立的子公司、辦事處等關聯單位都將在清單內以國別單獨列示,有一個列一個。例如,華為及關聯單位在該清單內被記錄了117次。

3.許可審查政策形式主要可分為四種(佔比98%):

推定拒絕(Presumption of Denial):這是清單裡的主要政策,意思是如果找不出必須批准的足夠理,那麼就一律否決,不予以批准。

EAR第744部分(§744.2-§744.3):基於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的出口管制;

ERA第746部分(§ 746.5b ):禁運和其他特殊控制;

個案處理(Case-by-case):對《出口管制清單》(CLL)上列出的所有項目逐一進行檢查,大多由ERA第99部分做出推定。

上述四項在最新的《實體清單》(5.15版本)中按條目的佔比如下:

來源:美國商務部Supplement No. 4 to Part 744 - ENTITY LIST

「推定拒絕」佔到了全部的條目的87%,恰好反映了基於」美國優先「,美國政府對他國實體進行制裁連正當的理由都」懶」得去想的霸凌本質。

01 關於世界

涉及75個國家和地區:5.23版本中共有75個國家和地區被列入清單,其中條目超過20個的國家(其中中國包括了大陸地區以及港澳臺)有:

由於5.23新增的33個中國實體,中國歷史上首次超過了長期處於榜首的俄羅斯,而在2014年5月,中國在清單上的條目為49個,數量佔比8.40%,排名第四;當時俄羅斯已多達131個,佔比22.47%。

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成為美國首當其中揮舞實體清單大棒的國家,戰略遏制意圖路人皆知。

70%集中在遠東和中東:納入美國實體清單的條目嚴重不平衡,遠東的中國和俄羅斯(合計705條目),中東的海灣國家(256條目)就佔到了總量的70%。

來源:美國商務部

歐洲呈東重西輕的格局:

歐洲核心三國英(28)、德(13)、法(6)合計47家;

北歐只有科技實力較強的芬蘭(諾基亞)列入數目較多,超過德國達到14家;

東歐列入清單較多的國家為克裡米亞(27)、烏克蘭(10)、白俄羅斯(6)、愛爾蘭(5)。

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這份不斷加長的美國「實體清單」只是貫徹其單邊主義、打壓他國和平崛起的政策工具,上千個條目充斥了其政治、經濟、科技的偏見與雙標。

02 關於中國

限於篇幅,該章節僅討論包括5.23版本在內的中國大陸的相關情況。

美國對中國大陸納入清單的實體的許可審查有進一步收緊的空間:

內圈是ECC認為中國大陸清單實體」適用「的許可審查政策分類,外圈是全球審查類別的比例。

從環狀圖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如果貿易爭端繼續升級,中國要警惕美國啟動實體禁運審查政策(即746.5b部分),做好預案。

相比全球的許可審查政策分類,中國大陸實體還未出現過」禁運類「即746.5(b)的情形。但在實體清單5.15版本中俄羅斯該項下條目多達68個(總共69個,另外一個在瑞士),其中就包括該國支柱型企業Rosneft oil(俄羅斯石油公司)。美國向中國揮舞實體清單大棒的指向極為清晰,就是重點打擊以華為為代表的尖端科技企業,目前華為被列在」推定拒絕「(Presumption of Denial)中,可能與美國官方宣稱的最後90天寬限期(至8.19)有關,過了期限進一步升級存在可能。

2)目前中國大陸實體」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即744部分)佔比較高,與美國在現實狀況下無法與中國大幅度脫鉤有關。

744部分中國實體要高出全球比例多達15個百分點,顯著偏高。一方面是,川普上臺後儘管矢志不渝地主動針對中國製造貿易摩擦,但發動貿易戰動機卻可以一分為二:一是從中國市場謀取更多經濟利益,二則打壓中國科技產業發展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

因此,儘管目前美國不斷增加實體清單上的中國實體,但處理方式上卻相當謹慎。實體清單上的中國實體中的科技公司相當部分需要從美國進口晶片產品和半導設備,採用744部分許可審查雖然繁瑣,但可以起到精確壓制中國產業的進步,同時最小化美國廠商的利益損傷。

3)被納入清單的9家中國高校看中國基礎科研的實力

5.15版本中,進入清單的中國高校共有7家,依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大學、中國電子科技大學、新疆警察學院(下圖);加上5.23列入的哈工大、哈工程,一共9家高校。相比網上流傳的13家,少了同濟大學、人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和南昌大學,這6家相信已被移出了清單。

——真相來自數據。中國高校數量上的出入可能是網上依據的是美國商務部分階段宣布列入高校累計數,與事實不符。

來源:Supplement No. 4 to Part 744 - ENTITY LIST

檢索發現,除上述中國的高校外國外被列入清單的大學僅一家,為以色列的本·古裡安大學,在新能源、旱地農業、水資源等領域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且與工業界有著密切的合作,獲得非政府資助經費居以色列大學首位。

這也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科研院校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放到了極高的位置上。

被美國實體清單「拉黑」中國高校集中在國防軍工研究領域(北航、西工大、哈工大、哈工程、國防科大),許可審查除北航適用744部分,其餘均為「推定拒絕」,出口限制嚴格;

其次在細分高科技領域具有硬核實力的院校,例如中山大學被列入清單的單元是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Guangzhou(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電子科技大學的王牌專業為信息安全和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川大的材料學(新能源領域),許可審查多數為「個案處理」;

由此可見,美國利用實體清單對中國基礎研究院校的打擊極為精確,也意味著中國國防軍工、信息與材料的技術研究能力已具備了相當的挑戰實力。

4)實體清單在列的中國實體的總體特徵:

重點領域集中於國防軍工,以高校、航天航空集團為主要代表,出口限制是最為嚴厲的;

其次,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具有領先或者挑戰能力的高科技領域。在5.23版本中新增33個實體後,範圍有所擴大,例如奇虎360深耕的信息安全領域(可能與國防有關)。目前被美國「拉黑」的科技行業按重要性分布依次是:5G、人工智慧、安防監控、超級計算和核應用。

03 不得不單列的華為

按照5.15版本,Huawei是實體清單上出現次數最多條目,多達117次,毫無懸念成為了世界「第一」;同樣在清單內檢索China,出現次數為435次,即意味著在中國實體中華為公司的」權重「達到了27%。

一家外國的通信企業值得美國用傾國之力打壓,可能也是創了實體清單的新紀錄。

任正非在5.21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態:「「華為的5G是絕對不會受影響,在5G技術方面,別人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這就是華為」霸榜「的背景板。

因為華為,」牽連「了21個國家進入了實體清單:

華為在國外的分支機構填塞了實體清單的條目,如果不是因為華為的關係,21個國家不會進入這張黑名單,也意味著5.15版本中的國家數會少掉近1/3(21/75)。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華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公司。

它們分別是:阿根廷、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巴西、緬甸、智利、哥斯大黎加、古巴、丹麥、印度尼西亞、牙買加、日本、馬達加斯加、墨西哥、紐西蘭、巴拉圭、葡萄牙、卡達、斯裡蘭卡、越南、義大利。

根據美國最新禁令不排除隨後版本許可審查政策發生變化:

5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行政令,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允許美國禁止被「外國對手」擁有或掌控的公司提供電信設備和服務。5月16日,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BIS)將華為及其非美國附屬70家公司納入「實體清單」。

目前手上的5.15版本中華為的許可審查統一為「拒絕推定」,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ECC)隨後將根據最新的決定進行增補、刪除和修改,尤其是在寬限期截至日(8.19)後,華為是不是仍然保留在」拒絕推定「的審查政策下存在懸念。

最壞的結果是如俄羅斯的Rosneft oil那樣狀態變更為746.5(b)(禁運)的情形,這是值得中國警惕和需要在90天內做好預案的。

除了向前,我們已無路可走:

華為所代表的,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企業,而是集合了中國頂尖人才、科技、研究的蓄能池。

從實體清單全部1300多條的梳理下來後,我的感受是,實體清單實則一張徹底暴露美國霸權世界的戰術線路圖:

彼時,對俄羅斯的制裁,集中於禁止該國資源相關的工業部門的出口(俄鋁,俄石油),重點只是在於拖慢其經濟積累與擴張的速度,間接削弱其國家綜合實力;

此刻,對華為步步緊逼式的獵殺,重點放在對中國挑戰尖端科技領域,試圖拖慢中國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進程,將中國鎖死在中低端加工製造的全球產業鏈上。

5.16對華為的限制升級,甚至不惜以犧牲全球網絡運維安全,30億人通信需求為代價。

美國下如此決心扼殺華為,只表明了一點:上甘嶺式的短兵相接,才剛剛開始。

在這場誰也輸不起的戰場上,中國不能失去華為。

永不言棄的伊爾2戰機,請堅持飛下去。

加油,好運。

END.

致謝:限於時間、數據有限性、篇幅和個人能力局限,感謝耐心看完全文的每一位讀者。

相關焦點

  • 美國發動「科技戰」,1373個中國實體被美列入」實體清單」
    美國發動「科技戰」,1373個中國實體被美列入」實體清單」 最新部分「實體清單」名單如下:1、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3、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4、中國通用核電集團5、中國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6、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開發中心7、北京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8、成都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140家中資企業被列實體清單,美國「制裁榜」就是中國「爆買榜」
    小編整理了一下從去年到今年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如下: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公司等70家關聯企業加入其實體清單;2019年6月21日,美國商務部將中科曙光等五家中國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2019年8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將中廣核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共4家公司加入「實體清單」;2019
  • 從實體清單裡的中國機構看美國對中國的打擊方向
    這就是在美國出口管制領域中經常提到的最低成分含量規則(de minimis rule)和直接產品規則(direct product rule)。那個最低技術含量有10%和25%兩條線,在華為2019年一開始進入實體清單後,當時大家都還挺關注這個最低技術含量的問題,認為含量在10%以上才會被美國管制,像是臺積電就很積極的確保和評估先進位程美國技術含量低於10%,然後給華為供貨。
  • 外媒:華為受到制裁後 中國謹慎回擊美國公司
    8月19日發表題為《在華為受到制裁後,中國謹慎回擊美國公司》的報導稱,中國沒有簡單地報復在華美企,而是樹立可靠形象,並保持大門開放。普利納姆投資公司的分析師肖恩·丁(音)說:「北京抗擊(美國措施)的一個關鍵就是讓外國企業和投資者留在中國。」自2019年北京宣布將制定一份「不可靠實體清單」以來,投資者一直擔心中國會對外國企業下手。從科技集團到汽車製造商,對於許多美國公司來說,中國都是一個巨大市場。
  • 硬氣的何止華為?美國碰到了硬茬,實體清單不管用了!
    從當前的效果看,華為已經開始適應實體清單帶來的負面效果,而中芯國際是首次被放入,此次被拉入清單後,中芯國際將在後續的晶片設備供應中出現供貨困難,並且距離EUV光刻機只怕越來越遠
  • 聲援華為!中國或3招:實體清單、不買波音飛機、限制蘋果等美企!
    王爺說財經導讀:周五(15日),美國再次對華為「出手」,宣布2個大動作!一方面,應美國企業要求,美國延期對華為實施制裁,即:再度延長華為臨時許可證90天;另一方面,美國又對華為「卡脖子」,即:修改「外國直接產品」再出口規則,意圖限制臺積電等重要供應商繼續向華為供應晶片!
  • 糾結的制裁:揭秘美國科技制裁
    上個月中,美國針對華為制定的「最嚴」出口管制措施正式生效。只要含有美國技術的外國產品都不能對華為出口,華為的晶片供應鏈被徹底切斷。結果,不久前,美國晶片企業英特爾、AMD相繼宣布,已獲得向華為供貨許可。這一幕,似曾相識。2019年5月16日,美國首次將華為及其68家關聯企業列入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 不止中芯國際 大疆等77家中國實體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天極網IT新聞頻道】今年美國加大了中國企業的制裁,12月18日晚間,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將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隨後,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了最新被列入實體清單的77家實體,其中就包括中芯國際及其附屬公司、大疆創新、光啟集團等近60家中國企業和個人。該名單將於12月22日正式執行。
  • 美國對華為打出終極制裁,2020年將成華為最關鍵的一年
    據5月16日消息,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官方宣布,將修改出口管制規定,嚴格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的技術、軟體設計和製造半導體晶片進而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美國自2019年5月開始將華為及其114家海外機構列入了「實體清單」,但是華為仍繼續使用美國技術、軟體來設計半導體晶片並通過使用美國設備的海外代工廠來生產。
  • 郭平:面對美國實體清單,華為還活著
    郭平:面對美國實體清單,華為還活著 5月18日,深圳,在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稱,過去一年美國實體清單對華為造成了不少影響,「過去一年主題詞是補洞」,但華為還活著。
  • 美國商務部將奇虎360、雲從科技等33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
    據路透社23日報導,美國22日表示,繼華為被列入之後,將在「實體清單」中增加33家中國企業和機構,意味著這些企業將無法與美國進行任何商業交易。    被列入「實體清單」將有什麼影響?    據悉,這些企業及部門被列入「實體清單」後,美國政府即可根據《出口管理條例》限制對這些機構出口、進口或轉口,這意味著進入名單的企業無法與美國有著任何商業交易。
  • 美國「實體清單」新增33家,360和「AI 四小龍」全被封殺
    當地時間 5 月 22 日,繼華為等公司之後,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以下稱「美國商務部」)再次把 33 家位於中國和開曼群島的企業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實體清單(Entity List),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而設立的出口管制條例。進入該清單的機構、企業和個人,將被剝奪在美國從事貿易的機會。
  • 美國「制裁」華為 為何臺灣應該要緊張?
    去年5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今年5月,美國頒布史上最嚴禁令,對華為再度痛下狠手。美國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兩則針對華為的消息:其一,延長華為臨時許可90天。其二,計劃升級對華為的管制措施,國外公司只要用美國技術、軟體、設備等給華為生產晶片也將受到管制,需先得到美國批准。面對美國的制裁,華為隔日發博:「除了勝利,我們無路可走」。兩岸網友也紛紛在社交平臺下留言表示對華為的支持。據臺媒《經濟日報》報導面對美國史無前例的強力制裁,華為正在與聯科發、展訊等晶片廠商洽談巨額訂單。不過,聯發科不敢接下華為給的大訂單。
  • 美國決定對俄方發出制裁,俄聯邦委員:就讓國際空間站沉在太平洋
    眾所周知,今年美國為了打壓華為公司,不僅動用舉國之力,還對盟友威逼利誘,使其加入到自己的「反華」陣營,一同對華為公司進行打壓制裁。而事實上,美國針對中國發起的制裁,並非僅限於一家民營企業,近日,美國商務部又發布了一份制裁清單,很明顯,這些美國政客,面對當前的疫情、經濟危機並不思考如何去抗議、如何改善民生問題,反倒一心撲在打壓他國身上。
  • 前腳制裁華為、後腳求5G合作,美國商務部想幹嘛?
    日前,包括路透社在內的數家海外媒體報導稱,美國商務部正在草擬新規,允許美國企業與華為在5G標準化組織裡共同工作,制定新的通信標準。眾所周知,美國商務部在2019年5月將華為公司加入「實體名單」,產品和技術進出口相關業務往來都需要美國商務部批准,對於美國企業如何在標準化組織中和名單上的企業打交道,沒有明文規定。
  • 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10nm及以下工藝被全面封鎖
    多家公司納入工業與安全局(BIS)的「實體清單」。 這一次,美方給出的理由依舊是「中國的軍民融合」,對外稱中國正在推行軍民融合策略,且有證據表明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實體有關聯,而美國不允許美國技術被用於支持日益強大的對手強化其軍事力量。
  • 歐企抱怨「美國制裁中企」:美企得了便宜,我們成冤大頭
    歐企抱怨「美國制裁中企」:美企得了便宜,我們成冤大頭 時間:2020年12月23日 19:09:43&nbsp中財網   過去兩年間,美國政府頻繁以「國家安全」為由動用制裁大棒,將華為等中企列入
  • 美國又「拉黑」33家中國機構!五大AI獨角獸全進實體清單
    文 | 心緣智東西5月23日消息,今日凌晨,美國商務部宣布將33家總部位於中國和開曼群島的企業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稱其在支持採購用於中國軍事最終用途的項目方面存在重大風險此前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的知名企業有華為、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廈門美亞柏科、頤信科技等。
  • 中芯國際被列為實體清單,買辦企業可以放棄幻想了
    18號,就在梁孟松辭職風波2天後,中芯國際被美國列為實體清單,又在中芯國際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在這一領域,中芯國際追求吃下更多的蛋糕,所以性價比很高,客戶群體中,美國的客戶甚至佔了25%。所以,美國的實體清單確實對中芯國際短期的影響不大,但是限制了其未來的發展。對於列入實體清單,人們普遍認為華為的影響最大,實際上,中芯國際進入實體清單才是最致命的。
  • 美國:華為和中芯國際一定撐不過去;中國:有我在你就放一萬個心
    自2019年華為被列入美國政府的「實體清單」,到今年美國政府的全面制裁,華為的每一步都十分的艱難。如今,不僅美國針對華為進行全面制裁,就連國內中國高新企業、研究所以及知名大學相繼被列入「實體清單」,不僅如此,美國甚至要求臺積電斷供華為的晶片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