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序
5月23日晨,美國商務部分2批次新增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實體清單(ENTITY LIST)經過這次「擴容」,中國實體(大陸,港澳臺地區)在該清單中的記錄總數增加到了363條。
從美國商務部官網得到截至5.15日「實體清單」(共計1340條目,以下稱5.15版本),加上23日最近被加入的中國實體33家,共1373條(以下稱「5.23版本」),我特意花費了幾十個小時對這個原始文件大小8.4M、共309頁的PDF,進行數據整理與歸納分析:與其說這是一張貿易限制清單,倒不如說是一張美國經濟霸凌的記錄單:
以下科普對理解後文可能有幫助,亦可忽略,直接從01章正文閱讀。
1.實體清單到底是什麼?
實體清單是美國出口管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商務部和產業安全局(BIS)通過增補修訂《出口管制條例》(ERA),根據ERA第4-744部分(管制政策: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和第746部分(禁運和其他特殊控制)將那些(企業,組織機構,個人)因參與了與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相悖的活動的實體列入管制清單。
This Supplement lists certain entities subject to license requirements for specified items under this part 744 and part 746 of the EAR. License requirements for these entities include exports, reexports, and transfers (in-country)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This list of entities is revised and updated on a periodic basis in this Supplement by adding new or amended notifications and deleting notifications no longer in effect.
美國商務部、國務院、國防部、能源部和財政部共同組成的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ECC)負責對實體清單的增補、撤除或其他修改作出決定。
美國商務部於1997年2月首次發布該實體清單。同年6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即成為了第一家被列入清單的中國實體。
2.清單內實體的含義
在清單內,實體範圍廣闊,包括自然人、企業、科研院校、政府機構及其他組織;除自然人外,跨國/地區設立的子公司、辦事處等關聯單位都將在清單內以國別單獨列示,有一個列一個。例如,華為及關聯單位在該清單內被記錄了117次。
3.許可審查政策形式主要可分為四種(佔比98%):
推定拒絕(Presumption of Denial):這是清單裡的主要政策,意思是如果找不出必須批准的足夠理,那麼就一律否決,不予以批准。
EAR第744部分(§744.2-§744.3):基於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的出口管制;
ERA第746部分(§ 746.5b ):禁運和其他特殊控制;
個案處理(Case-by-case):對《出口管制清單》(CLL)上列出的所有項目逐一進行檢查,大多由ERA第99部分做出推定。
上述四項在最新的《實體清單》(5.15版本)中按條目的佔比如下:
「推定拒絕」佔到了全部的條目的87%,恰好反映了基於」美國優先「,美國政府對他國實體進行制裁連正當的理由都」懶」得去想的霸凌本質。
01 關於世界
涉及75個國家和地區:5.23版本中共有75個國家和地區被列入清單,其中條目超過20個的國家(其中中國包括了大陸地區以及港澳臺)有:
由於5.23新增的33個中國實體,中國歷史上首次超過了長期處於榜首的俄羅斯,而在2014年5月,中國在清單上的條目為49個,數量佔比8.40%,排名第四;當時俄羅斯已多達131個,佔比22.47%。
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成為美國首當其中揮舞實體清單大棒的國家,戰略遏制意圖路人皆知。
70%集中在遠東和中東:納入美國實體清單的條目嚴重不平衡,遠東的中國和俄羅斯(合計705條目),中東的海灣國家(256條目)就佔到了總量的70%。
來源:美國商務部
歐洲呈東重西輕的格局:
歐洲核心三國英(28)、德(13)、法(6)合計47家;
北歐只有科技實力較強的芬蘭(諾基亞)列入數目較多,超過德國達到14家;
東歐列入清單較多的國家為克裡米亞(27)、烏克蘭(10)、白俄羅斯(6)、愛爾蘭(5)。
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這份不斷加長的美國「實體清單」只是貫徹其單邊主義、打壓他國和平崛起的政策工具,上千個條目充斥了其政治、經濟、科技的偏見與雙標。
02 關於中國
限於篇幅,該章節僅討論包括5.23版本在內的中國大陸的相關情況。
美國對中國大陸納入清單的實體的許可審查有進一步收緊的空間:
內圈是ECC認為中國大陸清單實體」適用「的許可審查政策分類,外圈是全球審查類別的比例。
從環狀圖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如果貿易爭端繼續升級,中國要警惕美國啟動實體禁運審查政策(即746.5b部分),做好預案。
相比全球的許可審查政策分類,中國大陸實體還未出現過」禁運類「即746.5(b)的情形。但在實體清單5.15版本中俄羅斯該項下條目多達68個(總共69個,另外一個在瑞士),其中就包括該國支柱型企業Rosneft oil(俄羅斯石油公司)。美國向中國揮舞實體清單大棒的指向極為清晰,就是重點打擊以華為為代表的尖端科技企業,目前華為被列在」推定拒絕「(Presumption of Denial)中,可能與美國官方宣稱的最後90天寬限期(至8.19)有關,過了期限進一步升級存在可能。
2)目前中國大陸實體」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即744部分)佔比較高,與美國在現實狀況下無法與中國大幅度脫鉤有關。
744部分中國實體要高出全球比例多達15個百分點,顯著偏高。一方面是,川普上臺後儘管矢志不渝地主動針對中國製造貿易摩擦,但發動貿易戰動機卻可以一分為二:一是從中國市場謀取更多經濟利益,二則打壓中國科技產業發展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
因此,儘管目前美國不斷增加實體清單上的中國實體,但處理方式上卻相當謹慎。實體清單上的中國實體中的科技公司相當部分需要從美國進口晶片產品和半導設備,採用744部分許可審查雖然繁瑣,但可以起到精確壓制中國產業的進步,同時最小化美國廠商的利益損傷。
3)被納入清單的9家中國高校看中國基礎科研的實力
5.15版本中,進入清單的中國高校共有7家,依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大學、中國電子科技大學、新疆警察學院(下圖);加上5.23列入的哈工大、哈工程,一共9家高校。相比網上流傳的13家,少了同濟大學、人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和南昌大學,這6家相信已被移出了清單。
——真相來自數據。中國高校數量上的出入可能是網上依據的是美國商務部分階段宣布列入高校累計數,與事實不符。
來源:Supplement No. 4 to Part 744 - ENTITY LIST
檢索發現,除上述中國的高校外國外被列入清單的大學僅一家,為以色列的本·古裡安大學,在新能源、旱地農業、水資源等領域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且與工業界有著密切的合作,獲得非政府資助經費居以色列大學首位。
這也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科研院校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放到了極高的位置上。
被美國實體清單「拉黑」中國高校集中在國防軍工研究領域(北航、西工大、哈工大、哈工程、國防科大),許可審查除北航適用744部分,其餘均為「推定拒絕」,出口限制嚴格;
其次在細分高科技領域具有硬核實力的院校,例如中山大學被列入清單的單元是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Guangzhou(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電子科技大學的王牌專業為信息安全和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川大的材料學(新能源領域),許可審查多數為「個案處理」;
由此可見,美國利用實體清單對中國基礎研究院校的打擊極為精確,也意味著中國國防軍工、信息與材料的技術研究能力已具備了相當的挑戰實力。
4)實體清單在列的中國實體的總體特徵:
重點領域集中於國防軍工,以高校、航天航空集團為主要代表,出口限制是最為嚴厲的;
其次,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具有領先或者挑戰能力的高科技領域。在5.23版本中新增33個實體後,範圍有所擴大,例如奇虎360深耕的信息安全領域(可能與國防有關)。目前被美國「拉黑」的科技行業按重要性分布依次是:5G、人工智慧、安防監控、超級計算和核應用。
03 不得不單列的華為
按照5.15版本,Huawei是實體清單上出現次數最多條目,多達117次,毫無懸念成為了世界「第一」;同樣在清單內檢索China,出現次數為435次,即意味著在中國實體中華為公司的」權重「達到了27%。
一家外國的通信企業值得美國用傾國之力打壓,可能也是創了實體清單的新紀錄。
任正非在5.21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態:「「華為的5G是絕對不會受影響,在5G技術方面,別人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這就是華為」霸榜「的背景板。
因為華為,」牽連「了21個國家進入了實體清單:
華為在國外的分支機構填塞了實體清單的條目,如果不是因為華為的關係,21個國家不會進入這張黑名單,也意味著5.15版本中的國家數會少掉近1/3(21/75)。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華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公司。
它們分別是:阿根廷、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巴西、緬甸、智利、哥斯大黎加、古巴、丹麥、印度尼西亞、牙買加、日本、馬達加斯加、墨西哥、紐西蘭、巴拉圭、葡萄牙、卡達、斯裡蘭卡、越南、義大利。
根據美國最新禁令不排除隨後版本許可審查政策發生變化:
5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行政令,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允許美國禁止被「外國對手」擁有或掌控的公司提供電信設備和服務。5月16日,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BIS)將華為及其非美國附屬70家公司納入「實體清單」。
目前手上的5.15版本中華為的許可審查統一為「拒絕推定」,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ECC)隨後將根據最新的決定進行增補、刪除和修改,尤其是在寬限期截至日(8.19)後,華為是不是仍然保留在」拒絕推定「的審查政策下存在懸念。
最壞的結果是如俄羅斯的Rosneft oil那樣狀態變更為746.5(b)(禁運)的情形,這是值得中國警惕和需要在90天內做好預案的。
除了向前,我們已無路可走:
華為所代表的,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企業,而是集合了中國頂尖人才、科技、研究的蓄能池。
從實體清單全部1300多條的梳理下來後,我的感受是,實體清單實則一張徹底暴露美國霸權世界的戰術線路圖:
彼時,對俄羅斯的制裁,集中於禁止該國資源相關的工業部門的出口(俄鋁,俄石油),重點只是在於拖慢其經濟積累與擴張的速度,間接削弱其國家綜合實力;
此刻,對華為步步緊逼式的獵殺,重點放在對中國挑戰尖端科技領域,試圖拖慢中國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進程,將中國鎖死在中低端加工製造的全球產業鏈上。
5.16對華為的限制升級,甚至不惜以犧牲全球網絡運維安全,30億人通信需求為代價。
美國下如此決心扼殺華為,只表明了一點:上甘嶺式的短兵相接,才剛剛開始。
在這場誰也輸不起的戰場上,中國不能失去華為。
永不言棄的伊爾2戰機,請堅持飛下去。
加油,好運。
END.
致謝:限於時間、數據有限性、篇幅和個人能力局限,感謝耐心看完全文的每一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