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酬壯志 高原鑄豐碑——追記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2020-12-28 農民日報

尼瑪扎西(右三)在田間給農民講解青稞種植技術。 資料圖

尼瑪扎西(左二)在阿里地區札達縣調研青稞種植情況。 資料圖

尼瑪扎西(中)在崗巴縣收集青稞種質資源。 資料圖

尼瑪扎西(左)在海拔最高的青稞種植區周圍調研披鹼草。 資料圖

青稞熟了,他卻走了。

他一米六幾的個頭,清瘦幹練,臉龐黝黑,常戴一頂鴨舌帽,聲音富有磁性,溫文爾雅讓人如沐春風。

他創立西藏第一個青稞分子生物學遺傳育種實驗室,每年下鄉100多天,行程兩萬多公裡,協同上百位科學家並肩奮鬥。

他謀劃建設了西藏唯一的區外科學試驗基地——青稞育種加代與擴繁(元謀)基地,將青稞育種年限從12-15年縮短至7-8年。

他通過新品種培育,累計推廣青稞良種818萬畝,實現青稞增產19.06萬噸、增加秸稈草產量22.87萬噸、社會經濟效益達27.37億元,惠及上百萬農牧民。

他牽頭組織了4次農牧科技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一點點地讓我國青稞基礎研究進入國際視野。

他忠於黨、忠於人民,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

他像一粒青稞種子,無怨無悔地紮根在世界屋脊的土壤中。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日土縣調研途中,車禍奪走了他55歲的生命。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報國之志融入奮鬥

「是黨的政策讓我從一個放羊娃一步步成長為西藏農業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西藏需要我,我應該回國!」尼瑪扎西說。

故事還得從1966年說起。當年4月25日,尼瑪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縣扎唐鎮雜玉村一個農牧民家庭,兄妹5人,他排行老三。

小時候,尼瑪扎西同其他小夥伴一樣,都要幫家裡幹農活,他做起了放羊娃。每次放羊,他都把羊群趕得很遠,因為山的那一邊有所學校,未入學的他可以蹲在教室外聽老師講課,沒紙沒筆,他就用樹枝在地上寫。

母親得知此事後,就對尼瑪扎西說:「既然這麼愛學習,你就去上學吧。」就這樣,9歲的尼瑪扎西正式踏入了夢寐以求的校門。

次仁貢覺是尼瑪扎西的小學同學,他說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學校離家十多公裡,往返學校需要很長時間,很多同學都沒堅持下來,而尼瑪扎西卻風雨無阻。當時他是班裡的尖子生,連跳兩級後以優異成績考上扎囊中學。

讀了兩年初中,1981年,尼瑪扎西再次跳級考上西藏民族學院預科班。1983年,17歲的他金榜題名,順利考入西北農學院,專修農學。

這個抉擇源於尼瑪扎西幼年時的一個心願。

雜玉村地少貧瘠且缺水。「青稞稈矮,穗粒也癟,有時只能餵牲口,畝產只有75公斤。」尼瑪扎西曾說,因為青稞收成不好,家人就只能靠製作陶器,用毛驢馱著它到相鄰的瓊結縣換糧食,以解決口糧問題。

「我很小就盼望青稞能長得好、產量高,好讓父親和哥哥不用再為口糧四處奔波。」尼瑪扎西心裡也產生過疑惑,「家鄉為何無法種好青稞?」

這最初的疑問指引著尼瑪扎西走上青稞科研之路。

在大學期間,尼瑪扎西的勤奮是出了名的。即便生病住院,他依然保持原有的作息時間,克服病痛,刻苦學習英語。他說:「改革開放了,要想和世界接軌,英語是少不了的,多學會一種語言,總會有用處的。」

機遇來了。1985年,尼瑪扎西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當年,他被選送到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一年;1991年,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1992年,獲得前往加拿大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

在加拿大學習期間,尼瑪扎西仍是一個佼佼者。導師通知他留下來攻讀碩士研究生,尼瑪扎西格外欣喜。正在這時,單位來信要求他學成回國。

尼瑪扎西沒有猶豫,毅然放棄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決定完成進修任務後立即回國。尼瑪扎西的決定令導師驚訝,但導師還是理解了他的報國之志。

回國後,尼瑪扎西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都融入到工作中。之後他嫌自己學識不夠,科研能力不強,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他獲得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

2000年,博士畢業的尼瑪扎西受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之邀,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開展研究工作。

兩年後的一天,尼瑪扎西再次面臨抉擇。在山地中心,已經取得不俗成績的尼瑪扎西,突然接到時任西藏農牧科學院黨委書記洛桑旦達的電話:「尼瑪,現在西藏缺乏高端農業科技人才,我特別希望你回來,你能不能考慮一下……」

當時,西藏的科研基礎條件比不上國外,而且工資收入只有國外的1/10。然而,尼瑪扎西卻回答得很乾脆:「書記,我願意回去。等我把這邊手頭的科研項目處理完,馬上回國!」

2002年冬天,尼瑪扎西回到了西藏農牧科學院。

這些年,時常有人問起尼瑪扎西:「回國你後不後悔?」但他總是微笑著搖搖頭:「單位需要我,祖國需要我,我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

尼瑪扎西的大學同學歐珠說:「尼瑪扎西總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本來一分錢學費也拿不出,直到碰上這麼好的時代,能夠在學校免費學習,將來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的心回報國家。他做到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潛心育種端牢飯碗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戰士們在拉薩河畔開墾出一片農業試驗田,播下了包括青稞在內的各類高原作物種子,標誌著西藏農業掀開嶄新一頁。

青稞是西藏種植較為普遍的農作物,是西藏農牧民的主要糧食來源之一,但長期以來青稞產量一直不高,鄉親們的口糧都成了問題。

「餓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尼瑪扎西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培育出優質高產的青稞新品種。從1985年開始,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育種研究上,組織實施了春青稞優良品種選育和冬青稞優良品種選育項目研究。

青稞育種是一項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尼瑪扎西與田野為伴,與青稞為友,矢志不渝。

主攻青稞莖稈彈性與抗倒伏品種選育的那幾年,尼瑪扎西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長年累月奮戰在試驗田,對成千上萬的育種資源和後代材料進行詳細觀察鑑定,記錄哪個品系在什麼生育期長勢優異以及其他值得關注的重點。

「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種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織中度過一年又一年。育種工作在於紮實的付出,同時又有偶然性,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尼瑪扎西說。

2006年是關鍵的一年。在日喀則市白朗縣青稞試驗田,尼瑪扎西發現了理想中的青稞品系:「籽粒、顏色、株高都非常好,一見鍾情。」

後來,尼瑪扎西以這株青稞苗為基礎,反覆進行各種試驗,最終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具有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

「藏青2000」具有產量高、產草多、籽粒白等優點,2013年通過自治區級品種審定,當年就推廣種植逾10萬畝,平均畝產增加26公斤。

尼瑪扎西的家鄉雜玉村,也從這一新品種中受益。村幹部介紹,過去雜玉是個缺糧村,現在村裡發生了巨變,家家糧滿倉,不僅不缺糧,還能增收致富。

尼瑪扎西深知,新培育的品種在種植幾年後,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品種退化現象,這就倒逼科學家不斷培育新的良種進行更換。

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裡,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穫。

在尼瑪扎西眼裡,「13-5171-7」猶如自己的孩子。他預測,它的產量潛力每畝在400公斤左右。不出意外,未來幾年「13-5171-7」將替換「藏青2000」,成為西藏青稞的第4代主栽品種,在全區及周邊藏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實踐反覆告訴我們,種業是農業的「晶片」,精準研發和品種創新是農業競爭的核心所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

「今後要選育好品種,需在基因層面深度研究,挖掘優良功能基因。」尼瑪扎西說,每個基因控制每個性狀,技術上必須先定位,這是現代糧食育種的方向。

基於此,尼瑪扎西將目光鎖定在青稞基因組學研究,牽頭啟動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西藏青稞起源與進化以及青稞高原適應性研究。

2012年,尼瑪扎西帶領團隊從1500多個地方品種中,篩選出最古老的青稞品種「拉薩勾芒」,以此為重點開展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與重測序。

令人驚喜的是,2015年,尼瑪扎西團隊繪製出全球首個青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2018年明確了青稞起源於東方大麥,並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爾傳入西藏東南部,確定了青稞的原產地和進化路徑;2020年首次明確了青稞耐低氧、抗寒和抗旱等360個高原綜合適應性的特異基因。

專家認為,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推動西藏農業科技創新進入國內領先行列,其中高原適應性生物學機制研究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讓世界上更多人認識了青稞。尼瑪扎西像一塊巨型磁鐵,吸引著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科技英才。

人才集聚後,尼瑪扎西幹了一件大事: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多方協調努力,2016年12月,西藏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青稞和犛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尼瑪扎西擔任實驗室主任。

「在尼瑪院長的指導下,我主攻方向是冬青稞,要在西藏大範圍區域性實現一年兩季,一季青稞、一季飼草。這對西藏農牧民來說現實意義巨大。多年研究下來,目前已在海拔4100米試驗。在不久的將來,我將實現尼瑪院長的願望。」尼瑪扎西的學生、西藏農牧科學院副研究員達瓦頓珠說。

「尼瑪扎西了不起!」西藏農牧科學院研究員禹代林說,從事青稞育種35年,尼瑪扎西帶領團隊先後培育出適合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地區的青稞新品種16個,研製了12項西藏農作物標準化栽培技術,為西藏農牧業轉型升級、農牧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更讓我國增加了青稞育種創新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由於業績突出,尼瑪扎西獲得何梁何利基金區域科技創新獎、「三區三州」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個人、全國出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被授予「全國農業傑出人才」稱號。

以尼瑪扎西的專業學識和對西藏農業的貢獻,參評院士是眾望所歸。今年初,按照有關部門要求,院裡幫尼瑪扎西準備好了材料,可他婉拒了:「在青稞育種方面,我還有很多事要做,申報院士的事先擱一擱吧,今後有的是機會。」

「在我看來,個人的榮譽、金錢、權力都比不上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我要把自己的夢繼續做下去,不斷選育出被農牧民說好的青稞優良品種,帶領團隊創造新的育種奇蹟,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尼瑪扎西道出了樸實的心裡話。

青稞富民彪炳史冊

「農牧民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老師,誰要是說農牧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農牧民不喜歡新技術,我就要罵這人愚蠢!」尼瑪扎西不止一次說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大小,不是看發表了多少論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造福百姓。」

此話並非空穴來風,緣於「藏青2000」的推廣。

2013年4月初,尼瑪扎西來到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金嘎村,見到村黨支部書記普瓊的第一句話就是:「書記啊,我給你提供一個新的青稞品種,你有沒有信心把它種好呀?」對此,普瓊心裡犯起了嘀咕。

「這個新品種產量高,種好了每畝可增產25公斤以上;抗病蟲能力強,使用農藥少;抗倒伏,籽粒較白,做成糌粑或麵條品相很好。」尼瑪扎西解釋說。

思慮再三,普瓊決定試種。作為推廣「藏青2000」的重點村,當年5月初,在尼瑪扎西的精心指導下,金嘎村試種了50畝。

「望果節」後收割時,村民發現「藏青2000」完全具備尼瑪扎西所說的優良品質,從中嘗到了增收的甜頭、增強了生產的勁頭。

2014年,「藏青2000」在金嘎村的種植面積增至500畝。2015年,「藏青2000」在全鄉推廣。現在,「藏青2000」平均畝產390公斤左右,大幅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在尼瑪院長的幫助下,這幾年全村累計銷售『藏青2000』良種57萬公斤,帶來現金收入345萬元。我們村的5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藏青2000』實現脫貧致富。」普瓊說,「全村百姓的生活,因為青稞種植而發生了變化,幾乎家家買車、買農機、住新房,就連村裡婦女戴的飾品也明顯多了起來。」

「2019年8月,院長帶我去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試驗田看了青稞新品系『13-5171-7』,他說『13-5171-7』具有顯著優勢,讓我們試種50畝看看。就這樣,去年全村試種了50畝,很成功,今年又試種了500畝。」普瓊說。

今年8月11日,為了切實掌握新品系的收成情況,尼瑪扎西帶領團隊成員,前往日喀則市白朗縣、江孜縣「13-5171-7」原良種種子擴繁點現場測產,在金嘎村特別叮囑技術人員:「糧食收穫時,一定要做好標記,切記收好良種。」

「尼瑪院長的話我銘記在心。現在我的測產數據出來了,每畝實際產量857斤。『13-5171-7』糧草雙高,且飼草品質好。我很想向尼瑪院長報告這些好消息,但再也見不到他了。」巴扎鄉科技人員索珍哽咽著說。

金嘎村只是個縮影。在推廣「藏青2000」的那些年,凡是種植「藏青2000」的地方,尼瑪扎西都親自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從未缺席。他常對團隊的人說:「咱們有了好品種,也得有好技術,更要把好技術挨家挨戶傳給農牧民。」

「他把農牧民當作自己的親人,只要有時間就撲在農田裡給大伙兒講技術;他把青稞富民事業當作自己的畢生追求,任勞任怨。」禹代林說。

事實證明,尼瑪扎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列旺傑表示,自2013年在全區示範推廣「藏青2000」以來,累計種植面積330多萬畝,綜合估算,農牧民增收7億多元,有效促進了西藏糧食產量突破100萬噸、青稞產量突破80萬噸,成為西藏農牧業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尼瑪扎西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既要研究青稞增產的問題,又要研究青稞助農脫貧增收的問題。要想二者兼顧,就得延長產業鏈。

然而現實情況是,西藏農產品加工業起步晚、底子薄。長期以來,青稞加工轉化率僅10%左右,存在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等短板。

怎麼辦?經過多次到重點產區、龍頭企業調研後,尼瑪扎西牽頭成立了農產品開發與食品科學研究所,建立國內首個青稞加工技術創新平臺,研發青稞酒等特色產品,研製提高青稞出酒率和保質期等關鍵技術,促進青稞產業鏈提質增效。

在推介青稞方面,尼瑪扎西可謂與時俱進。在今年6月13日的消費扶貧直播活動中,西藏德琴陽光莊園請到尼瑪扎西直播帶貨,當天銷售青稞產品260萬元。該莊園負責人劉學婷回憶說:「當時尼瑪院長非常高興,他還告訴我宣傳青稞,只要能助農增收,別說講兩三個小時,就是講三天三夜都行。」

眾人拾柴火焰高。目前,西藏農牧科研機構已研製出100餘種青稞深加工產品,全區青稞生產加工企業達30餘家,青稞產業鏈延長大大造福了高原農牧民。

精彩不止於此。2020年8月30日一早,尼瑪扎西帶隊前往阿里無人區,開啟西藏新一輪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次日,尼瑪扎西一行人途經崗巴縣吉汝村時,遠處刻著「祖國萬歲」標語的山坡下,滿目金黃的青稞吸引了他的目光。4600米,這幾乎是西藏全區種植青稞海拔最高的地方。尼瑪扎西當即拍下照片並編輯一條信息發給助理劉秀群:「將來在『祖國萬歲』的下面寫一排『西藏極高海拔邊境地區農業綜合試驗站』,為守護好神聖國土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在西藏農牧民心裡,他們的尼瑪院長沒有走!那一粒粒植入中國「芯」的青稞良種,那一片片鬱鬱蔥蔥的青稞地,那一張張農牧民豐收的喜悅笑臉,都滿浸著尼瑪扎西的智慧和汗水,誰說不是一座座無言的豐碑!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朝民 李鵬

相關焦點

  • 願做高原一粒種 化作金穗撒人間——追記我國青稞研究專家尼瑪扎西
    新華社拉薩11月5日電 題:願做高原一粒種 化作金穗撒人間——追記我國青稞研究專家尼瑪扎西  新華社記者羅布次仁、邊巴次仁、劉洪明、陳尚才  他是我國知名的青稞研究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尼瑪扎西,藏族,中共黨員,理學博士。  至今,農科院辦公大樓209辦公室門上的指示牌上,依然寫著「出差」二字。  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下鄉調研途中,一場車禍奪去了他55歲的生命。  從此,一粒生命的種子,深埋大地,化作永恆。
  • 尼瑪扎西|他是西藏的袁隆平,也是青稞地上的「無名之輩」
    * 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1992年,憑藉優異成績前往加拿大薩斯克春大學深造一年,之後考入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1999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他也成為西藏自治區農牧科技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 「什麼樣的青稞才能籽粒飽滿、年年豐收?怎麼才能種好青稞?」這些最初的疑問,也指引尼瑪扎西走上了青稞科研之路。
  • 當你遠去,「青稞夢」的種子在發芽...
    明年,西藏自治區即將迎來和平解放70周年。然而,「青稞王子」尼瑪扎西卻沒等到這一刻。  兩個月前,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他永遠地離開了雪域高原和他最愛的青稞。
  • 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追授尼瑪扎西同志「全區優秀共產黨員...
    (2020年12月18日)尼瑪扎西,男,藏族,西藏扎囊縣人,1965年4月出生,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系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協常委,中共西藏自治區第九屆委員會候補委員,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西藏自治區科協副主席,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
  • 「青稞王子」世界屋脊種糧31年,最後照片主角還是青稞地
    尼瑪扎西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西藏青稞領域首席科學家 被人們親切稱呼為「青稞王子」 從農家娃成長為農學博士
  • 妻子悼念尼瑪扎西:我想著他還會回來的,他很忙但心裡有我
    在外,尼瑪扎西是備受眾人愛戴的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在家裡,對於拉瓊來說,他純粹、執著,是自己從初中起就相識,到後來相戀、結婚的丈夫。年輕時候的尼瑪扎西和拉瓊。工作日的早晨,尼瑪扎西起床以後會先出去轉一圈,然後回來匆匆吃個早飯,便上班去了。忙碌的一天,要麼他在辦公室整理材料準備報告,要麼就下鄉到田裡去觀察青稞。工作所需,經常奔波在路上,尼瑪扎西很少能夠在正點吃上午餐、晚飯,經常到了晚上10點以後才能回到家。等到丈夫回家,做好的飯菜早就涼了,拉瓊不得不將飯菜重新加熱。
  • 讀懂尼瑪扎西的四種「精神品格」---中國文明網
    尼瑪扎西作為國家青稞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放棄國外高薪許青稞一生深情的愛國情懷,需要的是一顆永恆的中國心,需要的是毅然放棄的決心和勇氣。報效祖國需要的是實際行動,為國為家為了兒時的夢想,為了青稞的夢想,加拿大留不住,10倍的薪酬也留不住,因為尼瑪扎西心中有國,胸懷「大家」,揣著「青稞粒飽、青稞高產」的夢想,一個電話就為了紮根家鄉、報效祖國,就為了那團為民造福的堅實夢想,為了心中永恆而深情的愛國情懷。  讀懂為民幹什麼。
  • 從放羊娃到博士、青稞專家,他的人生經歷了什麼?
    在西藏這個神奇的地方,青稞是藏民們的口糧。但因為地域特色,青稞最初的產量並不高,甚至在收成不好時,溫飽都成了問題。面對大自然帶來的惡劣環境,有一個放羊娃,把改善青稞,提高產量放到了心上。他更是因此變成了博士、青稞專家。因為他的努力研究,讓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青稞,產量越來越高。這個人就是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的尼瑪扎西。
  • 西藏廣播電視臺將推出紀實廣播劇《太陽的孩子》 追憶尼瑪扎西
    《太陽的孩子》以中國青稞首席專家、科學家尼瑪扎西的人生歷程為背景,通過紀實廣播劇的藝術形式,演繹還原了尼瑪扎西的成長、奮鬥歷程,體現了他畢生堅守的科技報國精神,帶您認識不一樣的尼瑪扎西。編劇張科說:「尼瑪,在藏語裡就是太陽的意思,他真的像太陽一樣照亮了西藏農牧民增收致富的路,為農牧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個劇本其實不是創作出來的,更多的是記錄他的一生,他的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他的成長經歷、奮鬥歷程等,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尼瑪扎西的尊敬、愛戴和紀念。」
  • 「西藏民主改革61周年」不朽的豐碑 偉大的跨越
    不朽的豐碑 偉大的跨越——紀念西藏民主改革六十一周年評論之一陣陣清風拂高原,翻身農奴盡開顏。61年前的春天,民主改革的洪流席捲高原大地,徹底剷除了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和奴隸實現了翻身解放,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這是西藏社會發展和人權進步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人類文明發展史和世界人權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巨大進步,開創了西藏歷史的新紀元,開啟了西藏人民在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的新徵程,在世界屋脊鑄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拉薩城區。
  • 中國寶「藏」|消費扶貧讓西藏農產品俏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拉薩12月9日電(記者唐弢)秋收季節,西藏江孜縣江熱鄉的青稞田裡一派繁忙的景象。收割下來的青稞已被綑紮成堆,均勻地立在田裡。不久之後,這些來自青藏高原的青稞將被磨成粉,在上海的麵包坊裡做成青稞吐司,成為東方大都市裡市民的健康早餐。(拍攝者:李鑫;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這場橫跨中國東西的「青稞之旅」背後,是一項名為「消費扶貧」的全國性扶貧舉措。
  • 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做好新時代西藏強邊工作的意見(送審稿)》《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關於呈請審定印發〈西藏自治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方案〉的請示》《西藏自治區貫徹〈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的請示》。
  • 「青稞博士」尼瑪扎西妻子拉瓊:除了工作,他什麼也想不到
    尼瑪扎西的家位於農科院宿舍,是一幢有著藏式風格裝飾的二層小樓,10月22日下午,尼瑪扎西的妻子拉瓊,穿著一身黑色的棉外套,靜靜地坐在沙發上,憶起與丈夫的往昔歲月,淚水一滴滴掉下來。31歲的兒子阿旺次仁幫媽媽拿拭淚的紙巾,不多時就用了半包。「他是無怨無悔、真心實意地去工作。除了工作,他什麼也想不到。」拉瓊說。
  • 西藏首例克隆藏豬誕生
    新華社拉薩12月4日電(記者王澤昊)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獲悉,3日下午3點30分,西藏自治區第一例克隆藏豬在西藏農牧學院藏豬研究中心誕生,標誌著體細胞克隆保種技術在西藏首次成功運用,填補了西藏在這一科學領域的空白。
  • 2020西藏高校最新排名,西藏大學第一,西藏農牧學院第二!
    西藏的天,乾淨,藍的輕盈,空氣沒有雜質,美得讓人不能自拔。西藏自治區,簡稱「藏」,首府拉薩,境內海拔最高點就是著名的珠穆朗瑪峰。西藏有什麼?西藏有宮堡式建築群布達拉宮;有「神靈之山」岡仁波齊峰;有象雄文化中心古格王國遺址;有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聖地南迦巴瓦峰;有透明度最大的湖,「世界江河之母」瑪旁雍錯;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有地球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西藏下轄6個地級市,1個地區,分別是:拉薩、日喀則、昌都、林芝、山南、那曲、阿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