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小康故事丨「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2020-11-17 中國經濟網

   

  「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10月25日起,新華社在新媒體端開設「習近平的小康故事」專題,每天推出一組報導,分別聚焦脫貧攻堅、教育、住房、健康、養老等民生關切,以鮮活生動的故事,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的為民情懷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讓每一個孩子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

  一年年、一次次,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處處、一座座學校,看校舍建設、聽教學進展、問師生感受,強調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和孩子們一起過「六一」,和大學生們一起迎「五四」,和老師們一起慶「教師節」,勉勵大家發奮圖強、不負韶光;親自部署和推動教育發展改革,以人民之所想、之所需,作為教育改革之所急、之所向,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尺度。

  「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 

  校舍窗明几淨、校園設施完備,圖書室、實驗室、音樂室、多媒體教室一應俱全——這些年,學校成了不少鄉鎮最好的建築。

   

  這是甘肅省張掖市山丹培黎學校中新友好廳(2019年8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而在30多年前,鄉村學校被形容為「黑屋子、土臺子、泥孩子」,「遠看像破廟,近看是學校」。

  1984年3月的一天,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騎車來到北賈村小學察看校舍。這個北賈村在當地還算富裕,但是小學的景象卻是破敗不堪:

  坍塌的大門,無人修葺,老師、學生就從牆上的一個大窟窿進進出出;

  一條馬車、拖拉機來回駛過的大道就算是操場,嘈雜而且危險;

  因為風吹雨淋,十幾間教室房頂的瓦片都快掉完了,沒有一扇窗的玻璃是完整的,教室門要關關不上、想開開不了;

  育紅班的教室裡,孩子們擠滿一屋子,凳子不夠坐,有的孩子只好坐在地上……

  習近平同志要求當晚就開會落實整改,「至少先要有院牆、燈泡、玻璃,有木頭的課桌板凳」。

  「教育關係著子孫後代,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習近平同志要求各鄉鎮、各村都要這樣做。

  「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放在心上。

   

  9歲的策耿(右)在家附近的戈壁上網課(4月1日攝)。策耿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學校四年級學生。由於疫情防控,策耿父母長期僱傭的一名外省羊倌沒能回到當地,一家人只好回到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的牧區家中照看羊群。期間,策耿一邊協助父母,一邊上網課。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孩子,讓他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坐落在海拔2700米的高山上,四川省昭覺縣的瓦吾小學終年雲霧繚繞,被稱作「雲端小學」。生活在這裡的孩子們知道,在遙遠的北京,習爺爺一直牽掛著他們。

   

  在四川省昭覺縣拉莫足球場,阿作伍勒(左)在訓練中拼搶(8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乘車沿著坡急溝深的盤山公路,深入四川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看望貧困群眾。他為小女孩吉好有果唱出的《國旗國旗真美麗》熱情鼓掌,關切地詢問村民「孩子有沒有學上」。

  在這片被懸崖峭壁圍繞的土地上,曾有數以百計不通公路、幾乎與世隔絕的「懸崖村」,孩子們求學之路異常艱辛。就在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彝族群眾半年後,沿著校門口的路,彝族少年阿作伍勒第一次離開家鄉、坐著動車來到南京參加足球友誼賽。他的家族裡,從未有人走得這樣遠。

  曾經被層層山巒遮擋的教育之光,照耀著幼小的心靈,孕育著無邊的夢想。

  「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萬千鄉村孩子」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牽掛,「廣大教師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他的殷切囑託。

   

  陝西省延安市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合唱社團的學生在合唱(2019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在陝西延安,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與楊家嶺革命舊址緊緊相鄰。走進校園,一眼就能看到米黃色教學樓上的紅色大字:「託起明天的太陽」。

  就是這所小學,習近平同志曾兩次通信、兩次到訪。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來到這裡,看望教職工,並關切地詢問教師待遇如何。老師們至今仍記得總書記當時殷切的囑託:「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抓發展在根上還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農村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師資,「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三大核心問題。

  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山高溝深、土地貧瘠,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2019年4月,冒著早春的微雨,習近平總書記沿著蜿蜒的山路,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中益鄉華溪村。

  「支教多長時間了?」「現在工資水平和縣城或者其他地方比怎麼樣?」「多長時間能回一次家?」……中益鄉小學操場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句句暖至心扉的問詢,讓老師們倍覺親切。

  教師馬影翠告訴習近平總書記,自己曾是中益鄉小學的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回到母校教書育人。十多年來,她見證了學校的發展。

   

  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同學們在「5G雙師課堂」上(2019年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總書記為她點讚「太好了!」並高興地說:「我就希望看到有這樣紮根這裡的一批鄉村教師,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家鄉培養這些優秀的後代。你們做的工作很有意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研究部署系列改革舉措。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深入推進,地方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每年吸引4.5萬人到鄉村從教,生活補助政策惠及中西部8萬多所鄉村學校130萬名鄉村教師……

  「從事貧困地區教育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範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寫道,要讓每一個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滿生機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從天津中心城區沿海河順流而下,一座津南新城映入眼帘——集納了全市中高職院校和主要職教資源的海河教育園區如今樓宇聳立。近年來,10餘所職業院校整體搬遷至此,在這片總面積37平方公裡的沃土上,打破圍牆、資源共享。

  園區內,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人來人往。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了解職業技能培訓情況,並同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農村富餘勞動力等代表座談。他勉勵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勇於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於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在河北省邢臺市襄都區一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學員進行美發實操練習(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都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關心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2015年6月17日,剛過完自己17歲生日的第二天,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2014級學生高餘,在習近平總書記面前「秀」了一把操控機器人的技能。這一天,當高餘在學習控制機器人手臂完成屏幕書寫的動作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走進了他所在的智能製造實訓基地。

  「一下子腦袋有點空白。」高餘還在緊張時,總書記已經微笑著把手伸了過來。握住總書記的手,高餘「感覺一定要抓住機會讓總書記看看我們中職學生的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和他拉起了家常,「你家在哪裡?」「為什麼想到這裡來學習?」「學習生活的感覺怎樣?」「你的夢想是什麼?」他告訴總書記,自己的家在貴州畢節,到中職學校學習是看中了這裡可以學到未來市場上需要的技術,「理論+實踐」的學習方式能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

  「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讓同學們倍感振奮。

  位於甘肅張掖的山丹培黎學校創辦於1942年,以職業教育為特色。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同山丹培黎學校情意相連,不斷為這所學校送去祝福和關懷。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所學校。

  「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因此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對同學們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希望你們繼承優良傳統,與時俱進,大有前途。我支持你們!」

  「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清晨的陽光照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開啟了溫馨的一天。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教職工在陪伴兒童們玩耍(2019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靖 攝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福利院的孩子和老師。聾啞女孩王雅妮向總書記彎了彎大拇指,用啞語表示「謝謝」。習近平總書記笑容可掬地跟著學:「伸大拇指是『好』,彎一彎是『謝謝』。」

  在這裡,總書記跟大家交流,問學習,說志向,翻看手語書和相冊。看到孩子們健康成長,他十分高興,祝願孩子們學業有成。

  對於孤兒、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給予著特殊的關注。

  

 

  河北省唐山市截癱療養院的住院者在下棋(2019年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1990年9月,三次參加高考的福建閩清籍殘疾考生黃道亮,被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兼任校長的閩江職業大學破格錄取,成為福建省第一位無雙臂大學生。

  「這對於我來說,不亞於一次重生。」黃道亮說。

  金秋十月,正是收穫的季節。上海市閔行區啟音學校,校園一角的優秀畢業生榮譽牆上又新添了幾個名字:陳偉亮,上海職業技能鑑定中學題庫管理科職員;吳斐,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輔導員;陳玲琳,上海隨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手語項目總監……

  這些工作看起來並不顯赫,但卻讓人心生敬意。

  啟音學校是一所對聽障兒童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特殊學校。13年前的2007年9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啟音學校,勉勵教師啟音之聲、啟德之蒙、啟慧之靈、啟行之初,讓學生在平等、關愛、愉悅中學習、掌握技能,讓他們將來健康快樂地融入社會,成為有用之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正如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市截癱療養院看望大家時所說的:「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條件保障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殘疾兒童的教育權利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實現「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從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12年免費教育」的目標。

  一批批特殊學校走出的孩子,正綻放著特別的精彩。 

  

 

  文字記者:胡浩、吳振東、柯高陽、郭敬丹

  視頻記者:江宏景、張笑宇、楊華、薛晨梁愛平孫正好範軍威丁春雨杜瑞 

  報導員:朱剛敏、袁文波、郝波 

  辛識平作者:袁汝婷 

  海報製作:潘紅宇 

  統籌:吳丹、曹陽、趙鵬

  編輯:程昊 王丹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 |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和...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和人民教育的故事新華社記者「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讓每一個孩子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 | 「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
    」——習近平和尊老養老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在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敬老院內,七旬老人劉進文床頭擺放著一張珍貴合照。這意味著大約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如何讓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 習近平的青春故事對新時代青年有何啟示?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族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踴躍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不畏艱險、衝鋒在前、真情奉獻,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擔當精神,贏得了黨和人民高度讚譽。我為你們感到驕傲!」在2020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這樣點讚新時代的中國青年。
  • 致敬奮鬥的你丨青春勇擔當,書寫精彩人生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高校教育,非常關心包括研究生在內的青年朋友。今年7月,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以奮鬥之豪情,奏人生之樂章。
  • 從習近平扶貧故事中悟初心、決心和恆心
    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人民領袖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人民日報海外版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扶貧故事》,近日在全國發行。《習近平扶貧故事》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後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 時政新聞眼丨G20峰會第二天,習近平重點闡述可持續發展這把「金...
    習近平:「打造包容性、可持續、 有韌性的未來」22日晚,習近平主席在以視頻方式出席G20利雅得峰會第二階段會議時,重點闡述了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看法。習主席和多位與會領導人當晚都提到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②|老家河南,今朝更出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全面小康質量高成色足、脫貧攻堅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全國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區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持續進行中第二站我們來到河南圖為2019年通車的運寶黃河大橋。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助你飛翔,擁抱陽光
    今年5月17日是第三十次全國助殘日,此次助殘日主題為「助殘脫貧 決勝小康」。「中國有幾千萬殘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格外關心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的脫貧問題。近年來,各地通過紮實舉措推動貧困殘疾人脫貧。
  • 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每個人都了不起!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網際網路,發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網際網路,發表了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全文如下:大家好!2021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美好祝福!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助你飛翔,擁抱陽光——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故事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助你飛翔,擁抱陽光——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故事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助你飛翔,擁抱陽光——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故事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王建  今年5
  • 習近平與江蘇的故事
    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梳理回顧習近平與江蘇的故事。  在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後,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  習近平一直牽掛著江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曾深入鎮江、南京、徐州、南通等地考察調研,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習近平對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許多生動故事。
  • 「溫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我家有個「生態園」
    編者按: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加油幹,才有一個個家庭的小康生活。溫州人的創業史,就是一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史。溫州人白手起家、歷經坎坷、艱苦奮鬥、創新創業,才有了眾所周知的「四千」精神,才有了千千萬萬個「溫州一家人」的小康生活。
  • 《人生海海》:每個人都是一座大海,海下面有波濤洶湧的故事
    每個人的豐富和有趣,構成了這個多元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既然談到人生的意義,樊登就問周國平:"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周國平笑了一下,淡淡地說:"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如果硬要談意義的話,那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 每個人都有一點「越獄情結」
    前者有可能是當今世界上追捧人數最多的電影(注意:不僅限于越獄題材,而且沒有「之一」);後者則是很多國人的美劇啟蒙,曾掀起無數人爭相追劇的狂潮。《越獄》兩兄弟漸漸的,越獄題材成了諸多影視劇分類的一個小分支,甚至擁有固定的觀眾群打底。而且這種題材男女通吃、老少皆喜,幾乎每個人都能在觀影過程中與主人公同步感受到強烈的緊張感和「脫獄」快感。
  • 習近平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 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 練就過硬...
    習近平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 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 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 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
  • 【十三五成果展:我的小康故事】一個都不能少
    ,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組織開展了「我的小康故事」主題徵文活動。這是三個被上天忽略的人,他們居於縣城東部與西北,風馬牛不相及。在各自的地方蜷曲,默默舔噬自己的憂傷,獨自消解窘迫,有著一樣的愁苦,有著一樣的壓抑,也有著一樣的期待。自身的無力感讓他們心心念念盼望能有一束希望之光來點亮他們的生活,照亮他們的人生。會有嗎?答案是肯定的。
  • 習近平與殘疾人的溫情瞬間
    習近平輕拍他的上臂和肩膀,以示鼓勵,現場代表們激動不已。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來,習近平始終關心殘疾人的權益和事業,無論參加會議還是地方調研,每當遇到殘疾人,習近平總會耐心地與他們交流,關心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這些溫暖話語與溫情瞬間似一股暖流,激勵著廣大殘疾人不畏艱難困苦,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說明書
    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經歷和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當然每個人就像種子一樣,他具備他自己的天賦,他具備他自己專屬的屬性。所以我們是否對自己有過很深入的了解呢?了解自己其實有很多的方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故事
    人生在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故事:有的人把故事寫成了詩篇;有的人把故事深埋心裡;有的人把故事變成了現實;有的人卻把故事變成了事故…世人多多,故事千變萬化,各人適得其所…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