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民俗大賞: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

2020-12-20 芷天說

久遠的歷史就像一壺陳年老酒,越是陳釀越有月歲的味道。古老的民族就像一部塵封已久的書籍,每當翻開扉頁時都有一種歷史厚重感。在我國西南邊陲海濱城市,有一個古駱越部落後裔。他們世代居住於「京族三島」,感受著來自大海的饋贈。

京族是一支聚居於西南邊疆的跨境民族,大約在公元十六世紀初左右,從越南塗山來到我國巫頭島附近的寨頭村。當時正處於明武宗朱厚照統治時期,由於當時明朝沿海城市較為發達,所以曾有很多境外民族,前往廣西沿海城市居住。

京族就是源於越南的少數民族之一,氣先民渡海來到中國寨頭村之後,在此地以捕撈海洋生物為生。「先祖父洪順三年(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從塗山漂流到此,立居鄉邑」,這段史料就充分說明了京族的起源。

作為一個起源於越南的跨境民族,其民族根系依然在越南境內。只不過歷經幾百年的滄海桑田之後,京族早已與當地的多個民族相互融合。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民族習俗,基本上都與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默契。

古駱越族群後裔京族的發展歷程

我國境內的每一個民族,都有比較悠久的民族歷史。這與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以及豐富多彩的歷史發展進程,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將國土比喻成一個玉盤,那麼五十六個民族就是五十六顆珍珠。

這些珍珠的形狀雖然有大有小,而且每一顆珍珠的年份也大不相同。但將它們裝在同一個玉盤中時,就被散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輝。我國境內的京族雖然僅有五百年左右的歷史,但是在眾多少數民族中也散發著,屬於本民族的耀眼光芒。

一、京族歷史起源

京族的民族之根是在越南塗山,越南境內的京族是其民族主體,也就是說越南人基本上都是京族。中國境內的京族全部是由越南遷入,從這個角度來看京族屬於跨境民族。作為少數民族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在歷經幾百年的磨合之後,早已成為了有民族認同感的境內民族。

1. 古駱越族後裔

現代社會中的京族主要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其中,東興市江平鎮中的三個海島,澫尾、山心、巫頭是主要聚居地。這三個歷史悠久的海島,伴隨著京族一路走來早已成為了,京族人心目中的「母親島」。

筆者認為如果深挖京族起源歷史,不難發現京族人聚居地,曾是秦漢時期的百越之地。而此地主要聚居著古駱越族群,從這一點來看京族應該是古駱越後裔。而且當時的百越之地範圍特別廣泛。西漢時期設立的「交趾郡」,就在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

從這一點來看京族屬於古駱越族,不僅得到了證實而且還,透露出了一個新的信息。早在先秦時期京族先民就已經存在,並且其具體地址應該在今越南北部。東漢時期也曾在此地設立「交州」,其實就是將「交趾郡」改為「交州」。

所以從古駱越族開始京族先民,就一直自稱或他稱為「越南人」,「安南人」、「交趾人」、 「越族」等。而且「越族」名稱一直到,1958年初的時候才改為京族。筆者認為如果按照這個歷史淵源去分析,京族先民在先秦時期應該,是我國境內的土著民族。

後來因為歷史因素才被劃歸為越南民族,所以現代民族專家在分析京族起源的時候,只能將其稱為跨境民族。無論如何猜想事實都無法更改,作為從越南渡海來到我國的少數民族,其民族歷史從明武宗朱厚照算起,也已經至少有五百多年了。

2.「京族三島」的美麗傳說

關於京族起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而這個傳說與京族人聚居地息息相關。相傳北部灣北海岸有一座白龍嶺,在這座嶺上有一個巨大無比的山洞。這個山洞中住著一隻無惡不作的蜈蚣精,每當有船隻從白龍嶺經過時,它都會興風作浪並吃掉一個人。

有一位神仙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下定決心一定要除掉蜈蚣精。但由於蜈蚣精的法力比較高強,所以也嘗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成功。但這位神仙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最終他化身為一個不瘦如柴的乞丐,並背上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南瓜。

為了能夠將南瓜帶上白龍嶺,他搭乘了一艘下海捕魚的漁船。當這艘漁船到達白龍嶺時,突然狂風大作、昏天暗地。他們所有人都被嚇得藏起來的時候,這位老神仙將提前蒸熟的大南瓜,投入了蜈蚣精的血盆大口中。

當蜈蚣精以為是一個人時已經晚了,滾燙的南廣將蜈蚣精燙的直打滾。當它再也無法翻江倒海的時候,屍體變成了三段並形成了三個海島。而這個三個海島就是「京族三島」,巫頭島、山心島、萬尾島,時至今日依然是京族的主要聚居地。

筆者認為雖然傳說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卻與京族起源和居住地十分吻合。作為京族先民以及後裔的生存地,「京族三島」對於京族人來說,就是其民族的起源與繁衍生息寶地。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京族三島」,京族人恐怕都沒有立足之地。

3.京族內遷與融合

京族從越南塗山遷至寨頭村後,在多種原因的影響之下又不得不內遷。或許是為了尋找更適合民族發展的生機,亦或是當地人的排外心理,京族先民從寨頭村逐漸向,澫尾、山頭、潭吉等地遷徙,並最終遷到江平地區的諸多村寨。

京族先民遷至澫尾、山頭、潭吉時,當地還處於一片荒涼。但由於周邊生活著很多漢族人,所以京族先民也像漢族人,學到了很多有關海洋的知識。這對於提升京族先民的捕魚技巧,以及從根源上提升生活品質,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漢族和京族先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築堤壩、開墾荒地過上了自己自足的生活。但對於京族先民來說從事漁業生產,才是其民族發展的核心所在,畢竟「靠海吃海」具有天然優勢。雖然京族的捕魚工具相對來說比較簡陋,但是也為其民族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京族先民隨著與漢族交往越來越深,逐漸學會了種植水稻等農作物。這種半漁半農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京族生產力,而且也使得京族人口得到了提升,這就為京族發展起到了重要鋪墊。

筆者認為京族的發展規律,其實與我國境內居住於,沿海地區的少數民族十分類似。但面對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時,他們把握住了最適合民族發展的機遇,所以才會乘勢起飛讓民族發展更上一層樓。

京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習俗

京族世代皆以漁業為主,所以京族人的風俗習慣,也基本上都與海洋有關係。無論是飲食還是婚喪嫁娶,都離不開濃鬱的京族韻味。如果大家想要去廣西旅遊,希望一定要去「京族三島」去感受一下,來自京族的民風民俗與熱情好客。

一、京族飲食風俗

1.京族人飲食習慣

京族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所以在飲食習慣上也與漢族人差不多。正常情況下京族也習慣一日三餐,但早餐一般都會在上午十一點左右。午餐則在下午3-5點鐘開餐,晚餐相當於大家印象中的宵夜。

由於京族人從事漁業所以飲食中,絕對少不了海鮮等食物。說各式各樣的海鮮都會,擺上京族人的餐桌。但由於京族人學會了種植水稻,所以他們的主食多以大米飯為主。而用玉米、紅薯、芋頭煮粥,也是京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

2.京族特色調味品魚汁

正常情況下京族先民很少吃乾飯,除非是從事重體力勞動之後才會吃大米飯,否則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食粥度日。魚、蝦是京族人最常吃的海鮮,他們會將魚蝦做成魚汁,每一餐都會吃魚汁才能下飯,而且魚汁早已成為了京族的特色美食。

魚汁又可以稱為「鯰汁」,相對來說製作過程比較簡單。主要是將小魚小蝦醃製入味,這種食物有一點類似鹹魚。很多去過京族聚居地的人,都應該品味過這種所謂的「魚露」。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魚汁,其實就是一種調味品。

二、京族結婚習俗

無論任何民族要想世代流傳,就必須要有繁衍生息的過程。京族作為一個由越南跨境,進入我國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逐漸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獨特的婚俗。而這種婚俗也與京族先民的貧苦的生活,以及人文意識息息相關。

京族青年男女需要先訂婚在結婚,一般情況下在訂婚的時候,男方一定要多準備一些禮品去女方家。比較常見的禮品有豬肉、糕餅等,或許很多人都特別不理解,為什麼會是一些日常食品呢?事實上由於當時社會生活比較困苦,所以只有食物還能表達真心。

當然如果南方家庭比較貧困,拿不出豬肉也要適當帶一些,糕餅、糖塊、糯米、茶葉、等,作為二位新人的訂婚禮物。但是在結婚的時候還要送禮,相比較於訂婚的時候來講。不僅禮物數量會有所提升,而且相對來說還要增加貴重。

豬肉至少一百斤、酒至少二百提、米也要七鬥等。得到女方父母的許可之後,男方家庭才會著手舉辦婚禮。在結婚的時候男方家要大操大辦,即使是貧窮人家也不能丟面子。而婚後女方還要「回潮」,這一點其實與漢族的回娘家差不多。

結 語

京族作為一個擁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跨境民族,之所以會從越南渡江來到中國境內,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求生存。否則任何人也不會甘心情願背井離鄉,更何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的民族,這其實需要非常大的決心和勇氣。

京族先民作為古駱越族群中的一員,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聚居於交趾郡。但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被劃歸為越南境內並延續了幾千年。我國境內的京族人早已融入了華夏民族之中,並且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黃安輝《中國京族哈節研究》

馬居裡《京族:廣西東興市山心村調查》

陳時見《中國京族古代的教育活動論略》

相關焦點

  • 廣西的京族三島,生活著我國唯一海洋少數民族,特色活動少有人知
    京島是指京族唯一聚居地的三個小島巫頭、山心、萬尾,常統稱為「京族三島」。三個島原來是分開的,現在,三個島之間的海灘、海峽早被填起,島上海岸樹木茂盛,鬱鬱蔥蔥,與內陸連成一片。此處是大陸海岸線最西端,東鄰珍珠港,南瀕北部灣,西與越南隔海相望,面積約有25平方公裡。
  • 紀錄片《原聲中國》: 展現民歌民俗魅力,傳遞民族精神力量
    作為一部民族題材的網絡紀錄片,《原聲中國》採集祖國大江南北的民歌民俗,通過對多個民族、不同地域生命禮儀的真實記錄,展現了我國各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 「春節民俗旅遊熱」,讓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1月15日《中國日報》)舞獅表演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年貨一條街上,年畫、春聯、吊錢、花燈等各種年貨琳琅滿目,桑葉豆腐、桑葉饅頭等各種當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眾多慕名而來的市民和外國遊客爭相購買年貨,品味小吃,呈現出一派熱鬧的節日景象。這就是「春節民俗旅遊熱」的一個縮影。
  • 細數唐山民俗文化,看看有哪些你還沒見過?(二)
    ,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四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歲月中,以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卓越的智慧創造出絢爛的文化。它的音樂唱腔源於唐唐劇山皮影,它的表演藝術繼承了我國戲曲的優秀傳統並吸收借鑑了唐山民間舞蹈和影人動作。唐劇的念白基本上都用唐山話,就是趙麗蓉老師演小品時常說的那種話。唐劇是在唐山皮影戲唱腔、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京劇表演藝術孕育而成的新劇種,於本世紀60年代初誕生於唐山市,原定名為唐山戲,後改稱唐劇。
  • 民俗文化綻放異彩 ——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的文化瑰寶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俗價值,成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張掖、了解甘肅文化的重要元素。,並通過展銷民間刺繡、剪紙、烙畫等文化產品,展示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而富有個性的民俗文化。近年來,張掖市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思路,著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宣傳展示張掖特色文化,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促進特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涵蓋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技與競技、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門類,集中反映了張掖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 「十四五」教育發展論談9-蔣美勤:弘揚民俗文化 彰顯品牌特色
    幾年來,在客觀分析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南幼不斷體現繼承和發展、傳統與時尚、共性和個性,把「民俗文化教育」貫穿於幼兒一日活動之中,與基礎性課程融合、與「賢文化活教育」融合。在傳承中積極開展「民俗文化體驗中實施童蒙養正教育的實踐研究」,通過節慶文化、工藝文化、飲食文化、詩詞文化四大文化節活動,讓師生共同體驗民俗文化中的傳統習俗和風尚等。
  • 越南我國的跨境民族:漢族京族互相同化,壯族為兩國最大少數民族
    越南民族兩國的主體民族:京族和漢族,文化和相貌相近,在彼此國土上大量互相同化。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佔總人口的86%,越南官方名稱為「越族」。歷史上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紅河平原和北中部沿海地區,近現代以來大量遷往越南南方和西部北部的山區,現在越南全國各地都有分布。自秦漢以來及以後的一千多年裡,我國多個朝代在越南中北部進行直接的郡縣統治管理,直至北宋時期,越南建立獨立政權。可以說京族就是千百年來從中原遷徙來的中國人和當地人通婚融合而成的民族,並且越南京族人的很多姓氏的譜系都可以追溯到我國。
  • 中華文化溯源: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這裡有保存最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多次來到這裡考察、參加祭春活動的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何以能連綿不斷、在哪裡連綿不斷,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九華鄉,位於浙江省衢州地區的西北部,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有衢州佛教聖地九華靈鷲山。
  • 閒話民俗錢的文化內涵
    (一)樸素的自然觀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出發,一件物品上的圖案紋飾,代表製造者的審美眼觀和審美文化。一個時期、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團體形成的特有的空間意識和審美情趣,反映在民俗錢上就是一種固有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是依賴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出來的。
  • 一起走進阮厝這座特色民俗文化村——蟳埔
    近日,泉州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成果網絡巡展走進豐澤區特色民俗文化村——蟳埔社區,帶你一起走進這座千年漁村。 民俗文化村 豐澤·蟳埔社區
  • 泰山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 汶水湯湯:大汶口文化遺存大觀山河歲月,文明濫觴;泰山南麓,汶河穿行,面積80餘萬平方米,堆積層達2-3米的文化遺址鋪陳其間。1959年以來,經過考古學家的三次考古發掘,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
  • 遼寧撫順赫圖阿拉村:民俗文化遊激活這裡的綠水青山
    近年來,赫圖阿拉村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滿族民俗文化,依託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清永陵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赫圖阿拉城在村內的優勢,大力發展滿族特色文旅產業,逐步將小山村打造成「中華滿族第一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帶動農業產業升級,助推群眾增收致富,努力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 瀋陽老北市文化園 探尋關東特色民俗文化
    老北市文化園 老北市場是瀋陽早期文化的最初聚集地,有著很深的文化傳統。當年的老北市場曾是清朝第一個廟會市場,也是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國傳統十大鬧市區之一,有「 東北第一市」之稱。
  • 中華民俗:民間娛樂遊藝民俗文化有什麼意義?
    中華民俗:民間娛樂遊藝民俗文化有什麼意義?娛樂性它是娛樂的民俗的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我們不能否認娛樂的民俗文化在產生的一開始,他所擁有的一個比較實際的功能,以及蘊含著一個深刻的文化道理,但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一個演變以及舊傳統的逐漸虛擬化,使得原始的民俗文化功能逐漸的變淡,但他還是比較娛樂的形式得到了保留,比如說端午節的龍舟,最開始我們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演變到後來,慢慢發展成了一些競技比賽,成為了一種競技的娛樂
  • 激活中原民俗文化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由於工業化的衝擊、外來文化的滲透等原因,我省域內民俗文化存在被淡化、同化、庸俗化等問題,原本獨有的歷史文化印記日漸減少甚至消失。對此,各地要有計劃分階段地啟動實施民俗文化振興計劃,做好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推廣工作,及時搶救散落在民間的民曲民謠和文化故事等,以留住更多的民俗記憶。
  • 欽州監獄與東興市京族學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共建活動
    欽州監獄 供圖本次活動開展的形式豐富多樣,主要有參觀民族展室、京族特色文化展示、舉行民族團結座談會、民族團結主題京語「三句話」課堂、法治宣傳教育、民族文化主題分享以及與少數民族罪犯家屬幫扶走訪等。大家首先參觀了京族文化展廳,東興市京族學校校長林輝爵向大家介紹了學校的發展史、在民族團結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京族人民的勞作工具、生活習俗等。
  • 這個周末,快來清平古墟體驗民俗文化風情
    >第二屆寶安區民俗文化節將在新橋街道清平古墟啟動活動為期3天資料圖屆時包括民族服飾秀、民俗大遊園、傳統技藝展在內的民俗文化展覽及民俗互動體驗活動包括醒獅表演、古風大巡遊、快閃麗人行等在內的民俗文化展演將紛紛亮相資料圖作為「深港文化之根」,寶安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終於有文化了
    在他身後有一大批精神的繼承者,他的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一座孕育千年的古塬煥發出勃勃生機。三年多來,陳先生尤為關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籌劃建設,甚至抱病多次參與論證研討,提出了豐富懇切的指導意見。 今年初春,陳先生在手術後毅然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題詞,並欣然接受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開幕邀請,陳先生說:「只要我身體允許,就責無旁貸的為民俗村建言獻策,如果我不在了,相信你們也會把白鹿原搞好」。大師隕落、世人扼腕,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全體村民向陳先生致敬!我們會做得更好!謹以此表達對陳老的追思之情!
  • 這裡是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還有當地特色民俗文化,旅行不可錯過
    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裡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裡眾多建築均有彩畫與雕刻,陵區宮殿多施旋子彩畫,廟宇牌坊多施和璽彩畫,行宮、住宅多施蘇式彩畫,在陵區雕刻中,為數最多的是龍鳳。
  • 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書寫與文化迷思——基於電影《1980
    武陵山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土家族集中聚居區,由於地理上的突出特徵和歷史上的人口遷徙,這裡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沉積地帶,同樣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古代的許多文化事象, 在其他地方已經絕跡或瀕臨絕跡了, 在這個地方卻尚有遺蹤可尋。」[6]作為取材於武陵山區並植根於土家族文化語境的電影文本,《1980年代的愛情》在敘事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眾多土家族民俗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