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原聲中國》: 展現民歌民俗魅力,傳遞民族精神力量

2021-02-08 廣電時評

作為一部民族題材的網絡紀錄片,《原聲中國》採集祖國大江南北的民歌民俗,通過對多個民族、不同地域生命禮儀的真實記錄,展現了我國各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從內蒙古錫尼河畔布裡亞特人的剪髮禮,到黑龍江大興安嶺鄂倫春人的祭拜山神儀式;從新疆伊犁河谷哈薩克人的情歌,到廣西柳州的苗族對歌……近期,以民歌為主題的網絡紀錄片《原聲中國》深入全國各地的民歌之鄉,記錄了多個民族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民歌民俗,講述了我國不同地域的民族平實質樸的生活故事。

該片以民歌為切入點,以出生、成人、戀愛等不同人生階段的生命禮儀為敘事載體,展現了哈薩克、蒙古、鄂倫春等民族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積澱,傳遞了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力量。

《原聲中國》取材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普通百姓生活,採集了哈薩克、蒙古、鄂倫春等多個民族、多種語言的民間歌謠,原生態地展現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傳統習俗,描繪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選材上,該片選取了一部分普通觀眾耳熟能詳的民歌,如哈薩克人的情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苗族青年男女的對歌等,但更多的篇幅則留給了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民歌民俗。

例如,生活在內蒙古錫尼河畔的蒙古族布裡亞特部落,和其他蒙古族部落一樣,會祭獻四方敖包來為家人祝福。但與其他部落不同的是,作為跨境民族的他們,還會製作俄羅斯糕點,而他們的民歌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便是歌頌錫尼河:「悠長的錫尼河飄揚著花朵,美麗的錫尼河草原充滿著幸福……」再如,在浙江溫州的洞頭縣,人們還保留著為年滿16歲的女孩在七夕之日舉辦成人禮的習俗,而屬於這個節日的《洞頭七夕謠》用當地方言來唱才最為動聽:「七月初七天門開,七星娘娘下凡來,有花有粉請你來,祈求娒兒免禍災……」

《原聲中國》通過真實記錄哈薩克族的搖籃禮、蒙古族的薩滿儀式等多個民族的生命禮儀,呈現出各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傳遞了勇敢正直、敬畏自然等民族精神。

黑龍江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孟桂花,為剛剛去世的丈夫舉辦了祭祀山神的儀式。在老薩滿的指點下,她在江畔的一棵高大的樟子松上敬刻山神、哀唱神歌。這不僅寄託了對已故丈夫的思念,還表達了鄂倫春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新疆塔城的蒙古族老牧民確夏,為孫子舉辦賽馬比賽,還請來老藝人傳唱民族史詩《江格爾》來向後輩傳遞「江格爾」精神,以求培養他們勇敢正直的品質。這些充滿儀式感和精神力量的生活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彈幕中不乏這樣的評論:「有溫度的紀錄片,質樸感人」「這種紀錄片真的超級好看,講述民族文化和面對生活不屈不撓的精神傳承」。

《原聲中國》的鏡頭深入祖國遼闊地域,在探訪多個民族民歌民俗的同時,還展現了邊疆鮮為人知的壯麗美景,既提供了良好的視覺體驗,也有利於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

如,黑龍江大興安嶺落日餘暉下與天一色的雪原,新疆阿爾泰山區雪後寂靜安詳的村莊,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巍峨聳立的寶格達山等,收穫了大量網友的好評:「每一幀都很美」「畫面感太美,一部看完會讓人步履不停遊歷了解中國大江南北的紀錄片。」 

《原聲中國》原生態地記錄了我國不同地域的民歌民俗,展現了多個民族生命禮儀背後的文化傳統,傳遞了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是一部有溫度、有內涵的網絡紀錄片。

該片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雖以「原聲」為題,但片中民歌的篇幅較小,而是用更大部分篇幅拍攝其他民俗;剪輯上亦存在不足,例如部分單集講述一個故事,部分單集則圍繞兩個不同民族的故事展開,而同集的兩個故事之間大多缺少主題聯繫,這些問題有待在後續創作中優化。

編輯 | 鮑楠 曾宇衡 薛騰飛 

相關焦點

  • 當民歌演出遇上新媒體光影秀 將展現全新魅力
    本場演出利用新媒體藝術燈光秀與演出相融合的先鋒演出形式,打造了中國首部山體實景民歌大秀。本場演出通過震撼人心的視聽感受、心底而發的家國情感,「回顧經典、致敬經典、創新經典」,讓古老的民歌在有著「萬首民歌千出戲」之稱的山西左權煥發活力,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展示新時代民歌的魅力。
  • 張凱麗徐濤聯袂朗誦致敬中國力量,傳遞大愛展現榜樣精神
    傳遞大愛展現榜樣精神近日,由張凱麗、徐濤朗誦,晁連生創作的《中國英雄與中國力量》作品發布。凱麗和徐濤用他們感情飽滿、激情澎湃的朗誦,詠嘆祖國,向聽眾傳遞了華夏子孫戰勝疫情無畏的決心和負重前行的積極狀態。近年來,戲骨張凱麗在專注演藝事業的同時,也一直身體力行地致力於傳播朗誦這項傳統藝術的文化魅力與精華,以語言藝術傳遞正能量、愛與勇氣。
  • 關注丨632部紀錄片僅進20部,《原聲中國》成功入圍IDF2019「D20提名」評優單元
    這些從  6 大洲 61 個國家及地區中遴選出的20 部作品,包括紀錄長片、紀錄短片、系列紀錄片,其涵蓋了社會人文、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題材。這些紀錄片既外尋影像與世界的關係,又向內省紀錄的語言與倫理,有著約定俗成的邊界,邊界又在變動與探討之中延展。
  • 聆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民歌!央視文藝最強陣容傾力打造《中國民歌大會》
    為了展示中國民歌的歷史高度、長度和廣度,一幅壯麗民歌畫卷將在眼前徐徐展開。一場盛況空前的民歌聚會,唱響民族好歌曲,發現民族好聲音;一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件,傳遞民歌知識,講述民歌故事,書寫民歌傳奇。
  • 張凱麗徐濤聯袂朗誦致敬中國力量 傳遞大愛展現榜樣精神
    近日,由張凱麗、徐濤朗誦,晁連生寫作的《中國英雄與中國力量》作品發布。凱麗和徐濤用他們感情飽滿、激情澎湃的朗誦,詠嘆祖國,向聽眾傳遞了華夏子孫戰勝疫情無畏的決心和負重前行的積極狀態。近年來,戲骨張凱麗在專注演藝事業的同時,也一直身體力行地致力於傳播朗誦這項傳統藝術的文化魅力與精華,以語言藝術傳遞正能量、愛與勇氣。反覆打磨彰顯嚴謹態度 凱麗用朗誦向中國力量致敬詩歌的作者晁連生,是高校心理學教師,曾任多家高校、研究院所、商協學會、企業與學校的客座、榮譽院會長。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烏拉特民歌主要流行在幕那山(烏拉山)周圍,包頭境內的蒙古族居住區、牧區,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居住區,烏拉特後旗蒙古族居住區。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 一首悲壯的民族精神之歌——淺談電視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
    該片榮獲第四屆中國紀錄片學術一等獎、解說一等獎、1997年度內蒙古廣播電視二等獎。一、 對英雄的崇拜「在星光閃爍的夜空中,望不見那最亮的北鬥星。在美麗富饒的草原上,找不見你喲英俊的都仁扎那。」① 這是一首在草原上流傳久遠的蒙古族長調民歌——《都仁扎那》,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在這首民歌高亢悠遠、舒緩自由的優美旋律中展開。
  • 愛奇藝全網獨播《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 紀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溝通
    近期,愛奇藝陸續上線《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等一系列聯合自製和全網獨播紀錄片,以創新的內容、精良的製作、深刻的立意,進一步開啟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視野,紀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溝通。即將於愛奇藝全網獨播的紀錄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英國著名航海家、歷史學家薩姆·威利斯(Sam Willis)擔任主持人,從中國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貿易路線,實地走訪沿線國家和重要港口,展現「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節目中,薩姆·威利斯將追隨鄭和傳奇艦隊的足跡,探索這段旅程的歷史如何繼續影響現今世界。
  • 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 浙江衛視推出紀錄片《西泠印社》
    作為浙江廣電集團大型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篇章,紀錄片《西泠印社》打磨數年,以300分鐘的精美篇幅,打開有著116年歷史的西泠印社中國文化的優質樣本,展現文化遺產的永恆魅力和當代價值。做強融合傳播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力量《西泠印社》立足大臺站位、國際視角、時代眼光,聚焦中華優秀文化遺產,將揭示文化歷史背後的精神力量作為重要的創作取向,紀錄片從鐵筆金鉤、蒼勁凌厲的傳世印文中,從高山流水、風雅錢塘的印人故事裡
  • 紀錄片《戚繼光》的全新視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弘揚時代精神創新歷史紀錄片敘事潮起東方,沿著今天的海岸線,有著無數動人的故事、未盡的尋找,紀錄片《戚繼光》就截取了英雄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抗倭經歷通過近兩年的創作實踐,紀錄片團隊和動畫團隊一起,在尊重史實、挖掘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年輕的動畫人也在人偶支架製作、動作採集及渲染合成等環節反覆試驗,凝心聚氣,終於完成了紀錄片《戚繼光》中的定格動畫創作;用更新穎、更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展現了民族文化內核,也試圖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極具震撼力的場景去影響和啟迪年輕觀眾。
  • 奪冠:以影視直觀展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典範——「女排精神」
    在了解了基本劇情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該部影片更多的像是一部紀錄片一樣記錄的是中國女排的一個發展其實這部影片無非是將中國女排的奮鬥史,心靈史以一種集體敘事的方式進行了一番真實的敘述和真誠的修辭書寫,從而將觀眾一下子帶回那個激情澎湃、陽光普照的年代,喚起一段溫暖而充滿力量的全民回憶。其實說的簡短直白點,《奪冠》這部影片其實就是在通過影像直觀展現「女排精神」。
  • 紀錄片:講述真實的故事 傳遞力量和希望
    面對突然而至的疫情,紀錄片毫不猶豫地開始行動。鏡頭聚焦抗疫,紀錄片人奔波在一線,從電視臺到流媒體,大量紀實影像真實呈現,講述中國戰疫故事,為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戰勝疫情傳遞了力量和希望。   「第一時間」的現場紀錄  紀錄片的天職在於紀錄,每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紀錄片總是在場。這是使命,也是責任。對於紀錄片來說,現場是神聖的,惟有現場才能傳遞真實的魅力。然而,疫情現場是危險的。
  • 邁向主流敘事的「大國情懷」 ——2019年中國紀錄片創作綜述
    (一)文獻紀錄片:全面展現建國70周年成就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紀錄片類型,文獻紀錄片近年來在弘揚民族精神、傳遞中國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沿著一代偉人的足跡見證共和國誕生的崢嶸歲月;《為了可愛的中國》《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國歌》等感人至深……《資本的力量》《創新的力量》《科學的力量》《激蕩中國》《地標70年》等以細膩的筆觸回顧中國在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教育強國》《中國封面》《為了人民健康》《安居中國》《祖國在召喚》等全面介紹了我國教育、出版和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成就;《超級裝備》《
  • 韓冰受邀《民歌中國》 唱響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
    近日,著名音樂人韓冰受邀錄製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節目,韓冰演唱自己的經典作品《天邊的故鄉》,以及翻唱一首重新編曲混音的《掀起你的蓋頭來》,別有一番風味。  韓冰在民歌的創作與推廣方面一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直以來他也創作出了許多優秀作品。這首《天邊的故鄉》是韓冰以歌手身份出道的第一首單曲, MV製作精良,歌曲一直廣受歡迎。此次現場演繹的歌曲,被他詮釋的愈加動人。韓冰的聲線充滿磁性並富有生命力,這首《天邊的故鄉》曲調意境悠遠,唯美流暢,與韓冰的聲音搭配,恍若天成。
  • 人民動聽出品《街舞中國》紀錄片原聲專輯上線
    11月19日,《街舞中國》紀錄片原聲專輯正式上線,該專輯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及嗨翻屋聯合發起的人民動聽出品 《街舞中國》紀錄片原聲專輯
  • 舞臺總監徐曉燕:舞蹈史詩《黃河》著力展現一種內在的精神和力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攝影記者 王鑫12月10日、11日,張繼鋼導演作品——大型舞蹈史詩《黃河》將亮相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歌劇廳,為泉城的觀眾傾情奉上最為震撼的舞臺藝術魅力,讓觀眾感受真正回歸了舞蹈本體的舞蹈史詩的衝擊與震撼。
  • 豆瓣8.4,時隔32年再看《紅高粱》:民族音樂才是電影的靈魂
    電影 《紅高粱》描繪了在中國的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的古樸、野性的生活,他們誓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伏擊日本人汽車隊,全劇始終貫穿著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強烈的國家意識和奮勇抗爭的民族精神。一部成功的影片的創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紅高粱》中除去極具張力的色彩衝擊,還融合了大量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賦予電影以強烈的立體感和真實感。
  • 「沂蒙精神」的深情詠嘆——民族歌劇《沂蒙山》賞評
    這一捨生取義的壯舉,展現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性光輝。普通百姓在生死攸關之時能不顧個人安危願以命相贈,「軍愛民、民擁軍」的關係得以更加深化和加強,詠嘆調《再看一眼親人》唱得盪氣迴腸、感人至深。在宣敘調唱段中,作曲家還運用了民歌中常見的「分節歌」敘事體裁形式來敘述劇情、展現人物,歌詞簡潔明快、對仗押韻、朗朗上口,符合中國百姓觀賞歌劇的視聽習慣。歌劇《沂蒙山》音樂創作上的另一民族特徵,就是唱段中運用了中國戲曲板腔體的創作模式。
  • 天下民歌匯左權 左權民歌響天下——2020年左權民歌匯總決賽 暨...
    用最嘹亮的歌喉唱響左權民歌,用最堅決的態度辦好左權民歌匯。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左權民歌匯選手,年齡跨度、地域分布、民族構成及涵蓋國家都更為廣泛,吸引了來自五大洲 13 個國家,國內 32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 個民族,共3266名選手報名參賽,參賽人數相比去年增長了57.1%,入圍選手也從去年的70組增加到100組。
  • 白萱|玉曉梅:民歌是流淌在血液裡的聲音
    我們相依而伴,爭吵分歧卻不曾分離,它已經像我的血液一樣在我的身體裡流淌,給予我力量,並將陪伴我一生。」這正是青年歌唱演員玉曉梅,她對民歌的熱愛正如她的這段告白一樣感性而深情。天賦秉異的她曾多次獲獎,獲全國「群星獎」金獎的二人臺音樂劇《父子爭權》中擔任領唱和伴唱,受到專家好評; 河北省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調演選拔賽一等獎;第八屆河北省音樂金鐘獎民族唱法(中青組)金獎;在「魅力烏拉特」第三屆中國西部民歌會獲得最高獎:最佳演唱獎;在第四屆廣西.柳州「魚峰歌圩」全國山歌邀請賽獲得最佳表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