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民族題材的網絡紀錄片,《原聲中國》採集祖國大江南北的民歌民俗,通過對多個民族、不同地域生命禮儀的真實記錄,展現了我國各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從內蒙古錫尼河畔布裡亞特人的剪髮禮,到黑龍江大興安嶺鄂倫春人的祭拜山神儀式;從新疆伊犁河谷哈薩克人的情歌,到廣西柳州的苗族對歌……近期,以民歌為主題的網絡紀錄片《原聲中國》深入全國各地的民歌之鄉,記錄了多個民族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民歌民俗,講述了我國不同地域的民族平實質樸的生活故事。
該片以民歌為切入點,以出生、成人、戀愛等不同人生階段的生命禮儀為敘事載體,展現了哈薩克、蒙古、鄂倫春等民族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積澱,傳遞了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力量。
《原聲中國》取材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普通百姓生活,採集了哈薩克、蒙古、鄂倫春等多個民族、多種語言的民間歌謠,原生態地展現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傳統習俗,描繪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選材上,該片選取了一部分普通觀眾耳熟能詳的民歌,如哈薩克人的情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苗族青年男女的對歌等,但更多的篇幅則留給了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民歌民俗。
例如,生活在內蒙古錫尼河畔的蒙古族布裡亞特部落,和其他蒙古族部落一樣,會祭獻四方敖包來為家人祝福。但與其他部落不同的是,作為跨境民族的他們,還會製作俄羅斯糕點,而他們的民歌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便是歌頌錫尼河:「悠長的錫尼河飄揚著花朵,美麗的錫尼河草原充滿著幸福……」再如,在浙江溫州的洞頭縣,人們還保留著為年滿16歲的女孩在七夕之日舉辦成人禮的習俗,而屬於這個節日的《洞頭七夕謠》用當地方言來唱才最為動聽:「七月初七天門開,七星娘娘下凡來,有花有粉請你來,祈求娒兒免禍災……」
《原聲中國》通過真實記錄哈薩克族的搖籃禮、蒙古族的薩滿儀式等多個民族的生命禮儀,呈現出各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傳遞了勇敢正直、敬畏自然等民族精神。
黑龍江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孟桂花,為剛剛去世的丈夫舉辦了祭祀山神的儀式。在老薩滿的指點下,她在江畔的一棵高大的樟子松上敬刻山神、哀唱神歌。這不僅寄託了對已故丈夫的思念,還表達了鄂倫春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新疆塔城的蒙古族老牧民確夏,為孫子舉辦賽馬比賽,還請來老藝人傳唱民族史詩《江格爾》來向後輩傳遞「江格爾」精神,以求培養他們勇敢正直的品質。這些充滿儀式感和精神力量的生活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彈幕中不乏這樣的評論:「有溫度的紀錄片,質樸感人」「這種紀錄片真的超級好看,講述民族文化和面對生活不屈不撓的精神傳承」。
《原聲中國》的鏡頭深入祖國遼闊地域,在探訪多個民族民歌民俗的同時,還展現了邊疆鮮為人知的壯麗美景,既提供了良好的視覺體驗,也有利於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
如,黑龍江大興安嶺落日餘暉下與天一色的雪原,新疆阿爾泰山區雪後寂靜安詳的村莊,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巍峨聳立的寶格達山等,收穫了大量網友的好評:「每一幀都很美」「畫面感太美,一部看完會讓人步履不停遊歷了解中國大江南北的紀錄片。」
《原聲中國》原生態地記錄了我國不同地域的民歌民俗,展現了多個民族生命禮儀背後的文化傳統,傳遞了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是一部有溫度、有內涵的網絡紀錄片。
該片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雖以「原聲」為題,但片中民歌的篇幅較小,而是用更大部分篇幅拍攝其他民俗;剪輯上亦存在不足,例如部分單集講述一個故事,部分單集則圍繞兩個不同民族的故事展開,而同集的兩個故事之間大多缺少主題聯繫,這些問題有待在後續創作中優化。
編輯 | 鮑楠 曾宇衡 薛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