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以影視直觀展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典範——「女排精神」

2020-10-05 東方篇章

音樂是什麼?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奏或聽,都內涵著關聯人們千絲萬縷情感的因素。音樂是對人類感情的直接模擬和升華。不知道您是什麼年紀又是否聽過《陽光總在風雨後》《真心英雄》這兩首歌?《陽光總在風雨後》是陳佳明作詞作曲,吳慶隆編曲,許美靜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都是夜歸人》中,這首歌后來成為了中國女排的隊歌,也因為女排隊員的演唱而風靡一時;《真心英雄》是成龍、周華健、黃耀明、李宗盛合唱的一首歌曲,由李宗盛作詞、作曲,收錄在1993年6月18日滾石唱片發行的合輯《滾石九大天王 縱夏歡唱十二出好戲》中。

在我的學生時代裡,這兩首歌曲老被我們用來做課前和合唱比賽的合唱曲,雖然時間一晃離開校園很久了對這兩首歌的歌詞也模糊了,但是有些旋律一旦想起還是會覺得那麼的熟悉和親切。這兩首的旋律和歌詞都是很勵志和振奮人心的那種,所以學生時代我們都很喜歡。而這兩首歌也在電影《奪冠》中被用來做了插廣曲,不僅相得益彰和協調,也更顯現了這兩首歌的優美旋律和催人奮進的美好寓意。

當然,我今天的主題依舊是聊影視而不是音樂,聊這兩首歌也只是作為一個引子引出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影片——《奪冠》。《奪冠》這部影片上映於2020年9月25日,是由「我們製作有限公司「攝製、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一部劇情運動片。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先做個劇情簡介:1980年訓練賽上,中國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江蘇隊,女排輸了。但是女排不僅沒有沮喪和輕言放棄反而開始了更加艱辛刻苦的訓練。1981年大阪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中國贏得了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解說員宋世雄做了鏗鏘有力、激情澎湃的解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中國隊對戰主教練是郎平的美國隊,中國隊教練站在場邊,全神貫注,面帶笑容。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掛帥執教中國女排,帶領著中國女排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最終獲得了奧運會的金牌。

在了解了基本劇情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該部影片更多的像是一部紀錄片一樣記錄的是中國女排的一個發展,又像是專題片一樣專注的是中國女排這個話題。但是它的的確確就是一部電影,因為它是由演員裝扮和講述著一些真實的故事,既然是故事總免不了夾雜一些其他的東西。其實這部影片無非是將中國女排的奮鬥史,心靈史以一種集體敘事的方式進行了一番真實的敘述和真誠的修辭書寫,從而將觀眾一下子帶回那個激情澎湃、陽光普照的年代,喚起一段溫暖而充滿力量的全民回憶。

其實說的簡短直白點,《奪冠》這部影片其實就是在通過影像直觀展現「女排精神」。影片在注重展現女排群像的過程中,沒有過分停留於煽情、沒有對集體主義的完全服膺有過度地美化。相反,影片看待體育的胸懷是科學、專業、開明和尊重個體自由及價值的;在傳遞體育精神時更是有著與時俱進的變化。這就很好地做到了讓觀眾在清晰地從中看到群體內每一位個體所具有的鮮明特點的同時,又能感受到集體精神的流動與傳承。

我個人認為《奪冠》這部影片是很成功的,因為其通過從真正的排球運動員中海選出女排隊員的演員,用「真人」復刻真實,更能夠做到神形兼備。而通過畫面角度切換、鏡頭語言的剪輯更是拍出了比賽的激烈和焦灼,則更是帶動了觀眾觀影的心情,帶給觀眾飽滿的視聽享受和「沉浸式」體驗很明顯,《奪冠》這部影片就是在憑藉真誠的創作態度和對中國女排真摯的愛,讓觀眾在一次次收穫感動和振奮,收穫光榮與驕傲的過程中樹立起民族意識、愛國意識,認同和傳承起」女排精神「。

如此良心巨作的影片我們自然理所當然的期待它取得佳績,目前該影片在豆瓣的評分為7.3分。而該影片於上映首日排片佔比29.3%,票房收入5800萬元(含首映場)。9月26日,共放映超16.2萬場,單日票房比25日上漲30%,票房收入7120萬,累計票房1.28億。截至9月27日零點,首周末三天影片累計票房已達1.67億元。截至10月3日,累計票房4.16億。可見該影片還是很有厚積薄發的衝勁的,那麼我也很期待和期盼該影片在後續的發展中評分和票房都還能再上一層樓取得更大突破。

本篇文章寫至此也就告一段落了,拋卻影片不說我想知道又有幾人真的知道什麼是「女排精神」?那麼最後小編在此科普一下:「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其具體表現為:扎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希望知道了什麼是「女排精神」的大家能夠很好地將它傳承下去,做到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奪冠》上演,女排精神激發復興動力
    而電影《奪冠》成為國慶檔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首演當天,半天就拿下3000萬票房,形成口碑效應。《奪冠》在淘票票等各大軟體上排名「NO.1」,除了電影藝術本身獨特呈現產生的獨特價值,聲、光、電特殊運用產生的特別魅力,以及名導、名演的票房號召力,就在於電影展現了動人心扉的女排故事和這些姑娘艱辛的成長曆程。
  • 徵文 | 從《奪冠》看女排精神對當下時代的意義
    尤其是已經來到後疫情時代,前半年的壓抑與掙扎需要一個契機釋放,觀眾們疫情期的所看所思需要一個發聲口。作為國慶檔第一部上映的電影,《奪冠》無疑具備這種特質,這部電影由「北上」導演陳可辛執導,濃鬱的人文關懷,漂泊離散、懷舊的藝術風格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故而《奪冠》一經上映就引起了觀眾熱潮。
  • 德意電器 ×《奪冠》:致敬女排精神
    是的,電影《奪冠》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樣,刷屏了!無數觀眾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自上映以來,《奪冠》憑藉有口皆碑的品質徵服了每一個年齡段的觀眾。截至目前,電影票房已破7億,並且口碑、熱度還在持續增長。據悉,《奪冠》官方合作夥伴一一德意電器,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送電影票活動,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
  • 《奪冠》上映了,女排精神引人深思
    好在《奪冠》並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上映三天以來,票房「奪冠」,在電影評分平臺也獲得不錯的口碑。大部分國人對中國女排與女排精神並不陌生,在當下的中國,我們又該如何闡釋女排精神?《奪冠》給出了答案。剛剛打開大門的中國,太需要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改革開放的中國,也需要一種精神激發起全民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熱情。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中國女排不辱使命地拿下第三屆女排世界盃冠軍,並開啟了五年冠的傳奇。
  • 女排精神,抗疫精神,都是中國精神
    最近一部電影《奪冠》和一部20級電視劇《在一起》紅遍大江南北。《奪冠》的看點很多,首先女排精神是貫穿了80年代人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 而《在一起》這部20集的電視連續劇,展現了抗疫時期,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全民抗疫不屈不撓的中國精神。
  • 女排精神已超越體育範疇 在民族復興中閃耀光彩
    新華社發【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1981年11月16日傍晚,第三屆女排世界盃決賽夜,整個中國萬人空巷。隨著黑白電視機裡「鐵榔頭」郎平的一記重扣,中國隊3∶2險勝,我國誕生了「三大球」項目裡首個世界冠軍!那一夜,無數國人熱淚紛飛,鞭炮聲熱鬧如除夕。當年,中國女排奪冠,中國男排衝出亞洲,「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從北大校園裡傳出,響徹了整個中國。
  • 【影視人生】學習好女排精神, 我們一直在路上
    影片採用傳統的分鏡方式和剪輯手法,力求以細節的流瀉刻畫人物,用理念的傳承詮釋精神,讓情感的外溢直擊人心。曾經,黑白電視機定格了中國女排高歌猛進、連戰連勝的巔峰時刻,也濃縮了姑娘們傷痕累累、屢屢受挫的低谷記憶;如今,我們又見證了中國女排王者歸來、重返巔峰的輝煌戰績。是的,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力量,中國姑娘們卻憑著流血流汗不流淚的勁頭,串聯起幾代女排、十冠輝煌的榮耀之路。
  • 電影《奪冠》上映 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此次,《奪冠》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中國女排」這個標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民性」,是很多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下來的一份情懷;另一方面《奪冠》對角色和場景超高的還原度,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滿滿的誠意。
  • 《奪冠》演繹女排精神:一次心靈與精神的對話
    受疫情影響,原定檔於2020「春節檔」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重新定檔「國慶檔」,並於9月25日「搶跑」,成功搶佔「國慶檔」先機。《奪冠》講述新老兩代女排徵戰世界賽場,有濃厚的現實代入感和精神激勵元素。中國籃排足三大球整體成績欠佳,缺少市場號召力,在國際上缺少存在感,或許也只有女排能振奮人心。中國女排在歷時數十年的奮鬥徵程中,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在1981首奪世界冠軍,在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猶記得去年得知女排奪冠時興奮地發朋友圈提及「女排精神」,立刻有朋友反問:贏了就是這精神那精神,如果輸了呢?
  • 《奪冠》致敬女排精神 德意電器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
    話說回來,《奪冠》的女排精神,為何那麼燃?而作為合作夥伴的德意電器,身上又有哪些與女排精神的共通之處?   奪冠精神:拼出來的強排冠軍   《奪冠》著力於復刻幾場中國女排發展歷程中裡程碑的賽事。透過電影不難發現,自1981年第一次奪冠,中國女排都有一個信念始終貫穿在心中:奪冠。而德意電器,同樣擁有這種誓爭第一、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奪冠精神」。
  • 從《奪冠》中您只看到了女排精神嗎?其實還有3種精神值得學習
    ,和「抗洪精神」,「雷鋒精神」,「長徵精神」,「航天精神」一樣,「女排精神」為中華之崛起增添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那麼,從《奪冠》這部電影中,除了女排精神,我們還看到了哪些震撼人心的精神呢?勇於拼搏精神,在電影中每個人身上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 電影《奪冠》點燃的不僅僅是女排精神,更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
    作品以蒙太奇式場景敘述故事的時間線,在這條線裡,將不同的重要人物呈現給觀眾,讓人們重溫了在那個激情澎湃的歲月裡,所有為此無私奉獻和付出的人,同時也喚醒了在新時代下生活的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老女排精神」,這是中華兒女的一份寶貴財富,任何時代都不應該被遺忘!
  • 《奪冠》4天破2億,「女排精神」點燃市場
    選角副導演從全國幾千個女排運動員裡挑選了最終的十幾個給表演老師變魔術一樣,把她們一個一個訓練成演員。美術團隊還原了80年漳州基地的所有真實細節。攝影跟製作人員日以繼夜的艱苦拍攝。剪輯團隊沒完沒了的把球賽展現到終於能使觀眾熱血沸騰……最後還有所有的演員,帶著使命感的去展現你們角色原型的風採。」這一切,「我陳可辛都放在心裡。我們做的所有,都是為了今天,上場吧。」
  • 幕後臺前—評電影《奪冠》演繹中國女排精神
    從80年代五連冠的輝煌戰績、讓人唏噓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折戟、令人熱血沸騰的2016年里約爆冷奪冠等重要節點,以中國女排一代代的拼搏歷史,排演著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共性理解。五星紅旗一次次的升起,感動的是國人對中國女排精神的深刻理解。
  • 【第56部電影】《奪冠》:女排精神的繼承和創新
    影片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展現陳忠和教練作為女排主教練的豐功偉績,不管是片名《中國女排》還是《奪冠》,都應該展現中國女排在陳忠和教練的帶領下,再次站在冠軍領獎臺上的坎坷。個人成長變化,集中表現在郎平、陳忠和、朱婷身上,他們不僅詮釋了不同時代的女排精神、體育精神,也表現出了個人價值。青年郎平說:只有進國家隊才能打世界盃。所以不能摸球訓練的她每天晚上偷偷訓練。老女排眼中的女排精神的核心詞語是拼博。升高的網,身上的刺,直不起的腰,牆上的斑駁……
  • 中國女排《奪冠》最全素材彙編,素材解讀+女排精神+金句+標題+時評...
    (央視快評《發揚女排精神,保持昂揚鬥志》) ◎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寫在了計分器上,艱苦奮鬥、永不言棄貫穿在努力的全過程。(李洪興《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體育為我們帶來身體的強健、意志的剛毅、人心的凝聚,進而導向民族精神的振奮、國家實力的提升。
  • 新片放眼瞧│《奪冠》:郎平會老去,中國女排不會,精神不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電影《奪冠》明日(9月25日)上映,覺得必須為這部電影寫一點東西。電影未上如何評論?其實我是看過這部影片的,那是在1月21日,這部影片剛剛由《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在宣布正月初一上映的同時,舉行了小範圍的觀影,看過影片的我難掩內心的激動。
  • 《奪冠》帶我們細看中國女排的成長史,一種精神,兩代傳承
    2020年從開年開始受疫情影響,影視行業就一直處於一種低迷的狀態,各路原本預定春節檔的影片都紛紛改期,導致影視市場出現了為期半年的空檔期,而以後的院線回歸從各路成績來看整個市場都處於一種消沉的氣氛,整個市場可以說全靠一部《八佰》在撐著,直到9.25日《奪冠》的公映,創下的優秀戰績才讓這個市場重新活了起來
  • 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奪冠》講述「女排精神」的傳承
    同樣,如果僅僅只是把比賽拍得好看,那麼《奪冠》就成了一部體育紀錄片,無法傳達出影片想要表達的「女排精神」。郎平說:「不要因為勝利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競技體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靠實力說話的。
  • 《奪冠》今日首映,「女排精神」再次燃起!
    9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在官方發布的最新的終極預告中,黃渤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臺詞,更是讓鞏俐都當場飆淚……「那時候我們打球,那真是,什麼都沒有,但我們心裏面有這個,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女排精神!」講述的是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風雨徵程,以及幾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而體育題材的電影本身就不好拍。一是因為題材的本身,故事素材和觀眾基礎都有限,不過《奪冠》並沒有這個問題,畢竟中國女排的故事幾乎在中國是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