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什麼?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奏或聽,都內涵著關聯人們千絲萬縷情感的因素。音樂是對人類感情的直接模擬和升華。不知道您是什麼年紀又是否聽過《陽光總在風雨後》《真心英雄》這兩首歌?《陽光總在風雨後》是陳佳明作詞作曲,吳慶隆編曲,許美靜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都是夜歸人》中,這首歌后來成為了中國女排的隊歌,也因為女排隊員的演唱而風靡一時;《真心英雄》是成龍、周華健、黃耀明、李宗盛合唱的一首歌曲,由李宗盛作詞、作曲,收錄在1993年6月18日滾石唱片發行的合輯《滾石九大天王 縱夏歡唱十二出好戲》中。
在我的學生時代裡,這兩首歌曲老被我們用來做課前和合唱比賽的合唱曲,雖然時間一晃離開校園很久了對這兩首歌的歌詞也模糊了,但是有些旋律一旦想起還是會覺得那麼的熟悉和親切。這兩首的旋律和歌詞都是很勵志和振奮人心的那種,所以學生時代我們都很喜歡。而這兩首歌也在電影《奪冠》中被用來做了插廣曲,不僅相得益彰和協調,也更顯現了這兩首歌的優美旋律和催人奮進的美好寓意。
當然,我今天的主題依舊是聊影視而不是音樂,聊這兩首歌也只是作為一個引子引出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影片——《奪冠》。《奪冠》這部影片上映於2020年9月25日,是由「我們製作有限公司「攝製、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一部劇情運動片。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先做個劇情簡介:1980年訓練賽上,中國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江蘇隊,女排輸了。但是女排不僅沒有沮喪和輕言放棄反而開始了更加艱辛刻苦的訓練。1981年大阪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中國贏得了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解說員宋世雄做了鏗鏘有力、激情澎湃的解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中國隊對戰主教練是郎平的美國隊,中國隊教練站在場邊,全神貫注,面帶笑容。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掛帥執教中國女排,帶領著中國女排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最終獲得了奧運會的金牌。
在了解了基本劇情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該部影片更多的像是一部紀錄片一樣記錄的是中國女排的一個發展,又像是專題片一樣專注的是中國女排這個話題。但是它的的確確就是一部電影,因為它是由演員裝扮和講述著一些真實的故事,既然是故事總免不了夾雜一些其他的東西。其實這部影片無非是將中國女排的奮鬥史,心靈史以一種集體敘事的方式進行了一番真實的敘述和真誠的修辭書寫,從而將觀眾一下子帶回那個激情澎湃、陽光普照的年代,喚起一段溫暖而充滿力量的全民回憶。
其實說的簡短直白點,《奪冠》這部影片其實就是在通過影像直觀展現「女排精神」。影片在注重展現女排群像的過程中,沒有過分停留於煽情、沒有對集體主義的完全服膺有過度地美化。相反,影片看待體育的胸懷是科學、專業、開明和尊重個體自由及價值的;在傳遞體育精神時更是有著與時俱進的變化。這就很好地做到了讓觀眾在清晰地從中看到群體內每一位個體所具有的鮮明特點的同時,又能感受到集體精神的流動與傳承。
我個人認為《奪冠》這部影片是很成功的,因為其通過從真正的排球運動員中海選出女排隊員的演員,用「真人」復刻真實,更能夠做到神形兼備。而通過畫面角度切換、鏡頭語言的剪輯更是拍出了比賽的激烈和焦灼,則更是帶動了觀眾觀影的心情,帶給觀眾飽滿的視聽享受和「沉浸式」體驗。很明顯,《奪冠》這部影片就是在憑藉真誠的創作態度和對中國女排真摯的愛,讓觀眾在一次次收穫感動和振奮,收穫光榮與驕傲的過程中樹立起民族意識、愛國意識,認同和傳承起」女排精神「。
如此良心巨作的影片我們自然理所當然的期待它取得佳績,目前該影片在豆瓣的評分為7.3分。而該影片於上映首日排片佔比29.3%,票房收入5800萬元(含首映場)。9月26日,共放映超16.2萬場,單日票房比25日上漲30%,票房收入7120萬,累計票房1.28億。截至9月27日零點,首周末三天影片累計票房已達1.67億元。截至10月3日,累計票房4.16億。可見該影片還是很有厚積薄發的衝勁的,那麼我也很期待和期盼該影片在後續的發展中評分和票房都還能再上一層樓取得更大突破。
本篇文章寫至此也就告一段落了,拋卻影片不說我想知道又有幾人真的知道什麼是「女排精神」?那麼最後小編在此科普一下:「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其具體表現為:扎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希望知道了什麼是「女排精神」的大家能夠很好地將它傳承下去,做到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