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神勇的搏克手(摔跤手)都仁扎那的名字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他的精神在草原上代代相傳。有學者研究他,有民間藝人頌揚他,而老、中、青年搏克們則用汗水和榮譽傳承著他的精神。蘇敏導演的電視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該影片以尋找傳說中的蒙古族搏克沁(摔跤手)都仁扎那為線索,走訪了蒙古族搏克(摔跤)搖籃——烏珠穆沁草原,也就是都仁扎那的子孫後代及家鄉的父老鄉親。人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講述著他們心中的英雄——都仁扎那,不僅使都仁扎那的英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而且也讓觀眾從更深層面上理解了蒙古族民族文化傳統中有關「英雄崇拜」的精神內核。該片榮獲第四屆中國紀錄片學術一等獎、解說一等獎、1997年度內蒙古廣播電視二等獎。
一、 對英雄的崇拜
「在星光閃爍的夜空中,望不見那最亮的北鬥星。在美麗富饒的草原上,找不見你喲英俊的都仁扎那。」① 這是一首在草原上流傳久遠的蒙古族長調民歌——《都仁扎那》,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在這首民歌高亢悠遠、舒緩自由的優美旋律中展開。車子在烏珠穆沁草原上朝著初升的太陽前行,車窗外綠草滾滾的夏天和白雪皚皚的冬天的景色相互交替,影片開始了尋找人們心中的英雄——都仁扎那。傳說中,都仁扎那是烏珠穆沁草原上一位神勇的搏克沁(摔跤手),在一次大型的那達慕上他連戰連勝,最後摔倒了扎薩克圖王爺手下的從未敗過的長勝搏克瑪森朝賀日,一舉揚名草原。可不幸的是,他引來了王爺的嫉恨,並被王爺所害。可他那不畏強敵、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銘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心裡,他的故事流傳至今。
蒙古民族是崇拜英雄的民族,這與該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息息相關。蒙古族在草原上過著遊牧生活,動蕩的社會、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遷徙生活,造就了他們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擁有了挑戰強者、戰勝困難的英雄情結。到了13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民族,在馬背上打天下,先統一整個蒙古高原,再徵服歐亞大陸,創造出輝煌的歷史,舉世聞名的「馬背民族」就此誕生。這樣的英雄歷史增強了蒙古人的民族自豪感,更加提升了他們對英雄的崇拜。從薩滿教的英雄化的保護神中,從民間文學中的對英雄的歌頌中,從對祖先和成吉思汗虔誠熱烈的崇拜中,我們都能看到並深深感受到英雄崇拜之盛行不衰及英雄精神之深入人心。
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中,並沒能找到都仁扎那其人。在這樣一段沒有結果的尋找旅程中,卻尋找到了都仁扎那的英雄故事,同時也把無限崇拜英雄的草原牧民一一展現了出來。坡·都戈爾老人用22年的時間研究都仁扎那,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了無數篇文章。他以執著的追求表達著對英雄的敬意。牧民蘇米婭高亢舒緩地演唱著那首人們百聽不厭的長調《都仁扎那》,這是她七八歲時跟母親學來的。她唱這首歌已經幾十年了,不管在節日或宴會,還是在摔跤場上都要唱,以虔誠和敬仰歌頌著心目中的英雄。牧民吉布朗圖最自豪的事情是曾經收藏過都仁扎那穿過的一隻靴子,但他找鞋匠修補這隻已經破爛不堪的靴子時,鞋匠的意外去世導致靴子的丟失,這也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從此,他把這隻靴子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裡,時時給人們講述著關於靴子的故事,又把它畫出來向人們展示。酷愛繪畫和雕刻的那·仁欽老人,用自己製作的馬頭琴演奏長調《都仁扎那》,低沉淳厚、婉轉悠揚的琴聲道出了他對英雄的懷念和頌揚。影片以真實的拍攝、流暢的剪輯,再加質樸平和的訪談和恰到好處的解說,展現、記錄下了《都仁扎那》的長調旋律永遠迴響在烏珠穆沁草原上,而都仁扎那的英雄形象永遠銘記在每個牧民心靈深處的真實故事。
二、 對英雄精神的傳承
「躋於世界之林的蒙古民族在追求一種壯美,一種陽剛之氣,一種生命的博大與永恆。」② 英雄崇拜,深深地融進了草原和蒙古民族的血液當中,成為該民族精神的特殊符號。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沒有英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蒙古民族在創造輝煌歷史的過程中,演繹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形成了不畏強敵、敢於挑戰、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的英雄精神。英雄精神,深深根植並綿延於千年的蒙古族文化傳統之中,從而加強著民族的凝聚力,提高著民族的自信心,成為蒙古民族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也成為支撐他們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更為重要的是,紀錄片《都仁扎那》不僅表達著蒙古民族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而且展現出英雄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搏克是最能體現蒙古民族英雄精神的競技項目。蒙古搏克(摔跤)時不分級別、不分等次、不限時間,一個人只有一次性的較量。這樣的對決,給予每個人更多珍惜機遇的意識,培育了搏克從小敢於挑戰強者的勇氣。因此,都仁扎那成為英雄的化身,關於他的美麗傳說和英雄精神傳遍烏珠穆沁草原。這也是在烏珠穆沁草原上搏克項目最為普及,頂尖的搏克沁層出不窮的原因。威震天下的烏珠穆沁搏克,在國內外的摔跤比賽中,獲得過無數榮譽。一代又一代的烏珠穆沁搏克沁,用執著和勇氣繼承博克精神的同時,傳揚著英雄精神。《都仁扎那》以樸實的記錄風格展現了烏珠穆沁草原上的老、中、青、少四代搏克沁的生活,通過對他們的真實採訪和客觀紀錄,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生動地詮釋了英雄精神在草原的傳承和發揚光大。達爾罕搏克(對有卓越成績的搏克授予的終身榮譽,相當於終身成就獎)希日莫其德老人已進入耄耋之年,老人一生參加過無數場搏克比賽,拿過無數次冠軍。雖然「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失去了代表無限榮耀的彰嘎,一場大病又使老人癱瘓在病床上,可是老人的精神並沒有潰敗,英雄精神支撐老搏克沒有在大災大難面前摔倒。他常常回想馳騁摔跤場上的勇猛情景,訴說摔出來的成績和榮譽,樂觀、平靜而悠閒地安度晚年。摔跤大師額爾頓巴雅爾已經步入中年,他是在國內外體壇上享有聲望的摔跤健將,不管參加多麼重大的比賽,他最喜歡的是以他故鄉的名義參賽。他說有了這片土地支撐著他,不管在哪裡,精神永遠不會倒下的。一次意外受傷導致他3年沒有參加搏克比賽,在祭祀阿頓敖包的聚會上,他帶著還沒有完全癒合的傷參加搏克比賽,向年輕的搏克教授技藝,傳授搏克精神。青年搏克巴雅爾圖在大大小小的那達慕上獲得了幾次冠軍,得到了佩戴彰嘎的資格。他在摔跤比賽中第一次獲冠軍時,獎品是一匹白馬。從此,他與白馬結下了不解之緣,信心十足地面對將來的搏克生涯。他喜歡養白馬,更喜歡馴服烈性白馬。他把烈性白馬當做搏克對手,勇猛地將其摔倒在地。他又勇敢地騎了上去,在烈馬的兇猛跳跑中,練就自己的意志和膽識。他第一次參加1024名搏克參加的大型那達慕搏克比賽,在進入前16名的角逐中,輸給了搏克教練。不管從馬背上摔下來,還是被強大的對手摔倒,巴雅爾圖都在坦然面對,重新站起來,循著一個蒙古男人的成長軌道前行,默默繼承著自己民族血液當中流淌著的英雄精神。就在本次搏克比賽中,青年搏克額爾頓特古斯成為前8名唯一沒有彰嘎的搏克。而額爾頓特古斯的舅舅是都仁扎那家族的第六代侄子,是與都仁扎那血緣關係最近的人。額爾頓特古斯舅舅有兩個兒子,大的6歲,小的4歲,哥倆用各種色彩不同的布條編製成彰嘎戴在脖子上,而搏克也是他們最好的娛樂項目。
我們仿佛看到,紀錄片《都仁扎那》在烏珠穆沁草原上鋪了一條英雄精神的接力賽道,賽道上搏克們高舉著英雄精神之火炬進行接力賽跑:傳說中的英雄搏克都仁扎那點燃了火炬,便傳了下來;達爾罕搏克希日莫其德和摔跤大師額爾頓巴雅爾順利跑完了屬於他們的賽段,把火炬傳承下去;青年搏克巴雅爾圖和額爾頓特古斯舉著火炬,正在鏗鏘有力、英武矯健地奔跑在賽道上;而作為都仁扎那的第七代侄子,額爾頓特古斯舅舅的兩個小孩,很有可能就成為接班人,接過前輩手裡的英雄精神之火炬,繼續前行……
影片對幾代人的搏克情結、搏克生活,以及對搏克精神的不懈追求進行了如此淋漓盡致地展示,從多視角、多層面表現了搏克文化和英雄精神在草原上在蒙古人中的永恆傳揚。
注釋:
①《紀錄草原》之《尋找都仁扎那》,內蒙古電視臺,2004年。②邢莉《遊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本文原載《草原·文藝論壇》,作者旭光系內蒙古藝術學院影視戲劇學院教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