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悲壯的民族精神之歌——淺談電視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

2021-01-11 紅馬讀書會

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神勇的搏克手(摔跤手)都仁扎那的名字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他的精神在草原上代代相傳。有學者研究他,有民間藝人頌揚他,而老、中、青年搏克們則用汗水和榮譽傳承著他的精神。蘇敏導演的電視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該影片以尋找傳說中的蒙古族搏克沁(摔跤手)都仁扎那為線索,走訪了蒙古族搏克(摔跤)搖籃——烏珠穆沁草原,也就是都仁扎那的子孫後代及家鄉的父老鄉親。人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講述著他們心中的英雄——都仁扎那,不僅使都仁扎那的英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而且也讓觀眾從更深層面上理解了蒙古族民族文化傳統中有關「英雄崇拜」的精神內核。該片榮獲第四屆中國紀錄片學術一等獎、解說一等獎、1997年度內蒙古廣播電視二等獎。

一、 對英雄的崇拜

「在星光閃爍的夜空中,望不見那最亮的北鬥星。在美麗富饒的草原上,找不見你喲英俊的都仁扎那。」① 這是一首在草原上流傳久遠的蒙古族長調民歌——《都仁扎那》,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在這首民歌高亢悠遠、舒緩自由的優美旋律中展開。車子在烏珠穆沁草原上朝著初升的太陽前行,車窗外綠草滾滾的夏天和白雪皚皚的冬天的景色相互交替,影片開始了尋找人們心中的英雄——都仁扎那。傳說中,都仁扎那是烏珠穆沁草原上一位神勇的搏克沁(摔跤手),在一次大型的那達慕上他連戰連勝,最後摔倒了扎薩克圖王爺手下的從未敗過的長勝搏克瑪森朝賀日,一舉揚名草原。可不幸的是,他引來了王爺的嫉恨,並被王爺所害。可他那不畏強敵、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銘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心裡,他的故事流傳至今。

蒙古民族是崇拜英雄的民族,這與該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息息相關。蒙古族在草原上過著遊牧生活,動蕩的社會、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遷徙生活,造就了他們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擁有了挑戰強者、戰勝困難的英雄情結。到了13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民族,在馬背上打天下,先統一整個蒙古高原,再徵服歐亞大陸,創造出輝煌的歷史,舉世聞名的「馬背民族」就此誕生。這樣的英雄歷史增強了蒙古人的民族自豪感,更加提升了他們對英雄的崇拜。從薩滿教的英雄化的保護神中,從民間文學中的對英雄的歌頌中,從對祖先和成吉思汗虔誠熱烈的崇拜中,我們都能看到並深深感受到英雄崇拜之盛行不衰及英雄精神之深入人心。

紀錄片《尋找都仁扎那》中,並沒能找到都仁扎那其人。在這樣一段沒有結果的尋找旅程中,卻尋找到了都仁扎那的英雄故事,同時也把無限崇拜英雄的草原牧民一一展現了出來。坡·都戈爾老人用22年的時間研究都仁扎那,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了無數篇文章。他以執著的追求表達著對英雄的敬意。牧民蘇米婭高亢舒緩地演唱著那首人們百聽不厭的長調《都仁扎那》,這是她七八歲時跟母親學來的。她唱這首歌已經幾十年了,不管在節日或宴會,還是在摔跤場上都要唱,以虔誠和敬仰歌頌著心目中的英雄。牧民吉布朗圖最自豪的事情是曾經收藏過都仁扎那穿過的一隻靴子,但他找鞋匠修補這隻已經破爛不堪的靴子時,鞋匠的意外去世導致靴子的丟失,這也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從此,他把這隻靴子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裡,時時給人們講述著關於靴子的故事,又把它畫出來向人們展示。酷愛繪畫和雕刻的那·仁欽老人,用自己製作的馬頭琴演奏長調《都仁扎那》,低沉淳厚、婉轉悠揚的琴聲道出了他對英雄的懷念和頌揚。影片以真實的拍攝、流暢的剪輯,再加質樸平和的訪談和恰到好處的解說,展現、記錄下了《都仁扎那》的長調旋律永遠迴響在烏珠穆沁草原上,而都仁扎那的英雄形象永遠銘記在每個牧民心靈深處的真實故事。

二、 對英雄精神的傳承

「躋於世界之林的蒙古民族在追求一種壯美,一種陽剛之氣,一種生命的博大與永恆。」② 英雄崇拜,深深地融進了草原和蒙古民族的血液當中,成為該民族精神的特殊符號。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沒有英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蒙古民族在創造輝煌歷史的過程中,演繹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形成了不畏強敵、敢於挑戰、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的英雄精神。英雄精神,深深根植並綿延於千年的蒙古族文化傳統之中,從而加強著民族的凝聚力,提高著民族的自信心,成為蒙古民族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也成為支撐他們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更為重要的是,紀錄片《都仁扎那》不僅表達著蒙古民族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而且展現出英雄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搏克是最能體現蒙古民族英雄精神的競技項目。蒙古搏克(摔跤)時不分級別、不分等次、不限時間,一個人只有一次性的較量。這樣的對決,給予每個人更多珍惜機遇的意識,培育了搏克從小敢於挑戰強者的勇氣。因此,都仁扎那成為英雄的化身,關於他的美麗傳說和英雄精神傳遍烏珠穆沁草原。這也是在烏珠穆沁草原上搏克項目最為普及,頂尖的搏克沁層出不窮的原因。威震天下的烏珠穆沁搏克,在國內外的摔跤比賽中,獲得過無數榮譽。一代又一代的烏珠穆沁搏克沁,用執著和勇氣繼承博克精神的同時,傳揚著英雄精神。《都仁扎那》以樸實的記錄風格展現了烏珠穆沁草原上的老、中、青、少四代搏克沁的生活,通過對他們的真實採訪和客觀紀錄,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生動地詮釋了英雄精神在草原的傳承和發揚光大。達爾罕搏克(對有卓越成績的搏克授予的終身榮譽,相當於終身成就獎)希日莫其德老人已進入耄耋之年,老人一生參加過無數場搏克比賽,拿過無數次冠軍。雖然「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失去了代表無限榮耀的彰嘎,一場大病又使老人癱瘓在病床上,可是老人的精神並沒有潰敗,英雄精神支撐老搏克沒有在大災大難面前摔倒。他常常回想馳騁摔跤場上的勇猛情景,訴說摔出來的成績和榮譽,樂觀、平靜而悠閒地安度晚年。摔跤大師額爾頓巴雅爾已經步入中年,他是在國內外體壇上享有聲望的摔跤健將,不管參加多麼重大的比賽,他最喜歡的是以他故鄉的名義參賽。他說有了這片土地支撐著他,不管在哪裡,精神永遠不會倒下的。一次意外受傷導致他3年沒有參加搏克比賽,在祭祀阿頓敖包的聚會上,他帶著還沒有完全癒合的傷參加搏克比賽,向年輕的搏克教授技藝,傳授搏克精神。青年搏克巴雅爾圖在大大小小的那達慕上獲得了幾次冠軍,得到了佩戴彰嘎的資格。他在摔跤比賽中第一次獲冠軍時,獎品是一匹白馬。從此,他與白馬結下了不解之緣,信心十足地面對將來的搏克生涯。他喜歡養白馬,更喜歡馴服烈性白馬。他把烈性白馬當做搏克對手,勇猛地將其摔倒在地。他又勇敢地騎了上去,在烈馬的兇猛跳跑中,練就自己的意志和膽識。他第一次參加1024名搏克參加的大型那達慕搏克比賽,在進入前16名的角逐中,輸給了搏克教練。不管從馬背上摔下來,還是被強大的對手摔倒,巴雅爾圖都在坦然面對,重新站起來,循著一個蒙古男人的成長軌道前行,默默繼承著自己民族血液當中流淌著的英雄精神。就在本次搏克比賽中,青年搏克額爾頓特古斯成為前8名唯一沒有彰嘎的搏克。而額爾頓特古斯的舅舅是都仁扎那家族的第六代侄子,是與都仁扎那血緣關係最近的人。額爾頓特古斯舅舅有兩個兒子,大的6歲,小的4歲,哥倆用各種色彩不同的布條編製成彰嘎戴在脖子上,而搏克也是他們最好的娛樂項目。

我們仿佛看到,紀錄片《都仁扎那》在烏珠穆沁草原上鋪了一條英雄精神的接力賽道,賽道上搏克們高舉著英雄精神之火炬進行接力賽跑:傳說中的英雄搏克都仁扎那點燃了火炬,便傳了下來;達爾罕搏克希日莫其德和摔跤大師額爾頓巴雅爾順利跑完了屬於他們的賽段,把火炬傳承下去;青年搏克巴雅爾圖和額爾頓特古斯舉著火炬,正在鏗鏘有力、英武矯健地奔跑在賽道上;而作為都仁扎那的第七代侄子,額爾頓特古斯舅舅的兩個小孩,很有可能就成為接班人,接過前輩手裡的英雄精神之火炬,繼續前行……

影片對幾代人的搏克情結、搏克生活,以及對搏克精神的不懈追求進行了如此淋漓盡致地展示,從多視角、多層面表現了搏克文化和英雄精神在草原上在蒙古人中的永恆傳揚。

注釋:

①《紀錄草原》之《尋找都仁扎那》,內蒙古電視臺,2004年。②邢莉《遊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本文原載《草原·文藝論壇》,作者旭光系內蒙古藝術學院影視戲劇學院教師,博士)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原聲中國》: 展現民歌民俗魅力,傳遞民族精神力量
    作為一部民族題材的網絡紀錄片,《原聲中國》採集祖國大江南北的民歌民俗,通過對多個民族、不同地域生命禮儀的真實記錄,展現了我國各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 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體現——電視文獻紀錄片《解放之戰》熱播引發...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和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影視藝術中心聯合攝製的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解放之戰》,於2019年10月21日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開播。  紀錄片《解放之戰》以歷時四年的解放戰爭歷史縱線為軸,以解放的30個大中城市為支點,力求覆蓋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個階段、七大戰場、各個野戰軍,集中講述這些城市解放的戰略背景、戰役決心、決策內幕、戰鬥經過和人物故事,深刻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勝利,對於改變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實現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基礎和保障的重要意義
  • 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之清華影視人類學論壇
    第六屆北京民族電影節·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之影視人類學論壇將於4月19-20日在清華大學舉行。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拍攝民族志紀錄片,並且在臺灣清華大學開設視覺人類學(Visual Anthropology)課程。主要作品有《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1984)、《矮人祭之歌》(1988)、《蘭嶼觀點》(1993,獲第27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愛戀排灣笛》(2000),《石頭夢》(2004)等。
  • 一部小提琴獨奏曲解讀一個民族——《流浪者之歌》
    仿佛是一首詩歌,一篇文章,一個故事,演繹著一個不屈的民族。一部小提琴獨奏曲,至少學琴5年以上才能接觸到的曲子,是檢驗小提琴技巧以及對音樂理解的試金石,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流浪者之歌》。《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的代表作品之一。
  • 全國首部仲子文化電視紀錄片《泗水長歌》開播啦,觀後感全國徵文啟動啦!
    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家族文化,以「忠勇、愛國、奉獻、奮鬥」仲子精神推動好家風建設,全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文明好氛圍,特舉辦仲子文化紀錄片《泗水長歌》觀後感全國徵文大賽。           江蘇省淮安市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           江蘇省寶應縣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1、電視紀錄片評論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緊扣時代好家風脈搏,以仲子文化和精神為主題,立意高、視角好、語言精,觀點鮮明,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未公開發表過的原創;字數2000字以內,每位參賽者可以多篇。
  • 從《士兵之歌》看俄羅斯民族的精神世界
    今天早上在家看蘇聯上世紀五十年代老電影《士兵之歌》碟片,又一次得到心靈的淨化。
  • 央視在檳榔谷錄製《我和我的祖國》56個民族同唱一首歌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9月11日,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軍事報導》欄目攝製組一行,專程來到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錄製《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歌曲。作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軍事報導》欄目錄製的主題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在海南的唯一取景地,檳榔谷景區全景式呈現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底蘊。
  • 紀錄片《我要去延安》開機 讓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該片將鏡頭對準1937年—1945年之間奔赴延安的青年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講述了他們在抗戰和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對理想、信念和信仰的追尋,是一部主題鮮明、題材重大、立意獨特、積極向上的重大題材電視紀錄片。
  • 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 浙江衛視推出紀錄片《西泠印社》
    全片藉助方寸印章的洞天韻致,勾連中華文化的本源,映射民族內心的信仰和自信,凝聚民眾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西泠印社》唯美唯精的創作不止步於傳統的手段和形態,從拍攝、製作到播出,著意凸顯傳統藝術文化的新媒體元素和新時代內涵,貫穿創作全程的新媒體融入,也為傳統電視文化紀錄片打開傳播與營銷的廣闊路徑,通過短視頻等手段與網友實現創作中的互動,以新媒體的強烈意識和活躍思維,將網際網路時空下的受眾聚集、口碑傳播,作為創作重要目標;不同版本的創意海報如屏幕壁紙般精美,主題曲《湖山記
  • 明明是一首送別詩,卻被駱賓王寫成叛逆者之歌,寓意深遠!
    說起駱賓王,很多人就算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一定知道他的一首詩——《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小佛讀小學那個年代,這是二年級語文課的一首詩。駱賓王的出名其實不僅僅因為年少時寫出了《詠鵝》,更是因為武則天臨朝稱制後,駱賓王與徐敬業等人起兵討伐武則天,轟動一時的《討武曌檄》就是駱賓王的作品,這篇檄文,寫得極好,就連武則天自己讀後產生了惜才之情,「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今天咱們來讀一讀駱賓王的另一首古詩《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律,悲壯動人,三四句冠絕古今
    他在夔州時寫的一首《閣夜》,便是這樣一首詩。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這首《閣夜》,寫於大曆元年(766)年,當時杜甫已經五十五歲,寓居夔州西閣。閣夜就是西閣的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陰陽:指日月。
  • 紀錄片《戚繼光》的全新視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紀錄片市場不斷拓展、傳播力大大增強的今天,更需要我們的紀錄片作品顯現出民族意識和文化自覺,在內容表現上注重民族符號的深度挖掘。弘揚時代精神創新歷史紀錄片敘事潮起東方,沿著今天的海岸線,有著無數動人的故事、未盡的尋找,紀錄片《戚繼光》就截取了英雄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抗倭經歷
  • 尋找感動邊疆好聲音——《草原之夜》(全文)
    這是一首深為群眾喜愛的中國式的"小夜曲"。詞曲作者曾於拍攝影片時同去新疆一個由十三個民族組成的軍墾農場深入生活,一天傍晚出去散步,聽到草原的篝火旁傳來戰士們歌唱勞動和愛情的悠揚歌聲,深受感染,立即寫成歌詞,並根據當地流行的蒙古民歌素材編曲,成為蒙古民歌的經典力作。創作背景:歌曲《草原之夜》使作曲家田歌一舉成名,那時他才21歲。
  • 《八佰》:電影是悲壯的,歷史是悲涼的,但精神不滅
    雖網上爭議較多,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電影是可以的,悲壯的故事,民族的精神還是很有力量地向觀影者傳遞出來。至於立場的準確性,歷史的正確性,可能有爭議,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就自行判斷吧。整體觀感是悲壯的。悲於戰爭的殘忍,敬於戰士們的精神。一種國家高於個人精神,一種民族大義高於個人生命精神,一種為了使命獻身的精神,一種不畏生死的精神,與悲劇的戰爭交織在一起,以及慘烈的結局,營造出濃烈的悲壯感。觀影者一會兒因為戰士們頑強抵抗精神而燃起濃烈愛國熱情,一會兒又因為勇於獻身的精神而深深感動,一會兒因為戰爭的慘烈而揪心,一會兒因為悲痛的結局而憤懣不已。
  • 譚維維翻唱王玉珍拿手好歌:高亢悲壯,聽哭了
    原創 陽陽影視歌 DJ雅清這是一個專門推介老歌老電影的公眾號,有情懷,有溫度,希望更多朋友關注。《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這首歌,是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一首插曲,由梅少山、張敬安、梅會召、歐陽謙叔作詞,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是我國著名歌唱家王玉珍老師演唱的一首拿手好歌。
  • 弗雷德裡曼流浪者之歌介紹,帶您走進藝術的殿堂
    流浪者之歌有三個版本,穆特的流浪者之歌還不足以冠一個好字,同樣一首曲子我們以穆特和福雷德利曼的小提琴做比較:穆特詮釋的是悲傷、悲涼、悲戚,福雷德利曼他詮釋的是悲憤、悲壯、悲愴,不一樣。穆特她多了一些宮廷貴婦的哀怨,少了一些吉普賽人流浪不屈的精神,海飛慈當然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但是就這首曲子來說,我覺得他的詮釋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可能是因為他注意技巧上的嚴謹,反而染上了一些匠氣,少了一點虔誠,所以就這三個人演奏的同一首曲子來比較,我覺得穆特是心到手不到,海飛慈是手到心不到,只有福雷德利曼那是叫手到心到。心是什麼?
  • 《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傳遞戰疫精神
    如鍾愛《經典詠流傳》的觀眾所說,大概就在於經典本身的深厚底蘊,它從我們民族的歷史深處走來,昭示著我們共同的價值底色,這些原創之作擦拭著的,正是屬於當下中國人的精神坐標。 歌以詠志,經典之聲唱出白衣戰士的浩然之氣 抗擊疫情,讓我們認識了一群真正的英雄。
  • 貫穿《天道》《在遠方》的一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推薦給你
    《流浪者之歌》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知道《流浪者之歌》是因為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主人公最喜歡的曲子之一。小說中文字描寫再細膩,不如自己親身感受一次。
  • 奪冠:以影視直觀展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典範——「女排精神」
    不知道您是什麼年紀又是否聽過《陽光總在風雨後》《真心英雄》這兩首歌?《陽光總在風雨後》是陳佳明作詞作曲,吳慶隆編曲,許美靜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都是夜歸人》中,這首歌后來成為了中國女排的隊歌,也因為女排隊員的演唱而風靡一時;《真心英雄》是成龍、周華健
  • 再現三河壩戰役悲壯歷史!廣東省首部大型原創民族歌劇《血色三河...
    再現三河壩戰役悲壯歷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圖/創演方提供6月24日晚,由梅州市創排的廣東省首部大型原創民族歌劇《血色三河》在廣州友誼劇院上演。該劇再現了三河壩戰役這段發生在大埔的悲壯歷史,傳承三河壩精神。該劇也是2020年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劇目之一,6月25日將再演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