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寺背後有兩條路,陡險的那些石蹬可通往中佛寺,平緩的這條道路,通往岱頂觀音正殿和送子寶殿。窄窄一個山脊上,密密麻麻有這麼多寺廟,怪不得比爾·波特先生,只是粗粗地寫到:四五座廟宇擠在一起。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要弄明白這些寺廟之間的關係,確實挺難的,索性一筆帶過。
「岱頂由此上」,為了防止遊客迷路,路邊的標誌一直沒停過。這些路牌,大多是在一塊木板上,用各色油漆寫成。山上的風霜雪雨,日日夜夜磨損著它們,老的路牌模糊了,不久就會有熱心的人,重新寫上新的。來來往往的人也很自覺,絕不會輕易動它們一下。因為走錯了路,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時間是11時57分,從山腳走到這裡來,正好用了三個小時。我們的速度比較正常,不快也不慢,這算是普通人攀登觀音山的平均速度。在山裡行走,說距離意義不大,走路耗費的時間,才是經常被提及的。左前方就是岱頂觀音正殿,殿門口擺放了一口大鐵鐘。右邊沒拍到的地方,就是送子寶殿。
觀音正殿和送子寶殿門前,有一長排石碑,也被當作護欄使用,內容是《重修觀音山正殿碑文》:觀音山位於秦嶺北麓,海拔兩千米,沿210國道入灃峪約15公裡。路東有灃水溪流,路西刻石老墨寶,由玉皇坪拾階探幽,可直達岱頂,譽滿十方叢林,天下錫杖共指,梵音響徹霄漢,法喜遍布人間。
觀音正殿大門開著,屋內的小香爐裡燃著香,四周看了看,卻並沒有人。大概是出門去了吧!如果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山寺尋訪不遇,我可以像賈島那樣,寫下這樣的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沒人在,我們往功德箱裡放了點零錢,算是為此行買了一張門票。
先前在山門寺圖集中,有朋友眼尖,在院子裡看到一個壓水井,以為此處有地下水。其實,岱頂寺廟群完全修建在巨石上,哪裡會有什麼地下水?住在這裡的人,喝的水都是儲集的雨水。下雨時,每棟房子屋頂的水,都被收集起來,順著管道流到這個水池裡。友人T打開水蓋看了看,裡面果然有水。
比較遺憾的是,因為送子寶殿的大門關著,我竟然忘記給它拍照片了。網友「關中大漢7」說,送子寶殿上的字,就是他寫的,實在很遺憾,等有機會了,一定再去拍!站在觀音正殿往西看,下面就是鶴場。攀登灃峪觀音山,也可以不走玉皇坪,而從下面的九龍潭上山。據說走這邊,路能好走點。
下面這個鶴場,集中了感悟寺、法華寺和萬峰寺三座寺廟。這三座寺廟的朝向有些特殊:感悟寺在前,坐西南面東北;法華寺位於感悟寺的正後方,朝向也與感悟寺相同;而萬峰寺在感悟寺的側後方,坐西北面東南。友人Y早已體力不支,我們沒時間去了,只得藉助相機的長焦鏡頭,遠遠地看了看。
正好是午飯時間,友人T嚷著吃點東西,於是我們把攜帶的自熱米飯打開,慢慢等待米飯蒸熟。陽光很烈,不過岱頂上很涼爽,山風從懸崖一邊吹來,吹過松間,又朝另一邊吹去。這種感覺很好,有那麼一小會,真有遠離紅塵的喜悅,從心底實實在在地冒出來。怪不得有那麼多修行人,來此就住下。
帶著我們遊覽岱頂的那隻橘貓,此刻也靜靜地坐在陰涼處的石塊上看著我們,眼中無欲無求、平淡清淨。想起了《心經》中的句子,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多少年來,看不破紅塵的人,在山下人世間追名逐利,看破了的人,則在山上獨享這清風美景。
吃完飯,力氣恢復了不少,我們打算繼續去南雅寺、彌勒臺和西淨池看看。累成一攤泥的友人Y一聽頭都大了,好說歹說,只同意去南雅寺轉轉。本組圖片拍攝於2020年5月17日,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灤鎮餵子坪灃峪觀音山。喜歡秦嶺圖文,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點左上方關注「專業行走」。
尋訪秦嶺觀音山:水簾洞修行人的茅篷門上,沒想到寫的是這四個字
尋訪秦嶺觀音山:行至懸崖峭壁邊的南景池,見兩名修行人正在打坐
尋訪秦嶺觀音山:發現兩棵古松,樹齡竟然有1400年,保護級別特級
尋訪秦嶺觀音山:中佛寺這個地方,實在危險得很,兩邊是懸崖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