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陸之交:沒打過一場勝仗的羊祜,是如何戰勝三國名將陸抗的?

2020-12-24 一品鏟史官

曾有人問我,歷史上有沒有隻打過一場勝仗的名將?

我告訴他,不僅有一戰成名的,還有沒打過一場勝仗的。

是的,有一位名將,列於武廟六十四將和七十二將的名單之內,

卻連一場像樣的戰役都沒有打贏過。

圖:我仿佛聽見有人在笑我?

此人名叫羊祜,字叔子,晉徵南大將軍。

雖然一場像樣的勝仗都沒打過,但羊祜並不是關係戶,

而是公認的、名副其實的名將+戰略家。

而羊祜能夠列於一流名將之中,

得益於三國末期一段有名的政治友誼-羊陸之交。

一、

272年秋,西陵之戰爆發。

處於劣勢的東吳名將陸抗,憑藉3萬孤軍,

打得西晉3路大軍損兵折將、無功而返。

這場戰役,陸抗向所有人證明了,他不愧是一流名將。

然而,在陸抗的名將光環之下,失敗的一方,

羊祜灰溜溜的退回了襄陽(晉屬荊州的首府),

還被貶為平南將軍。

相比於從孫權時代一直在邊境鎮守的陸抗來說,

羊祜的資歷實在是淺薄的很,

憑藉與司馬氏的特殊關係,羊祜年輕時一直在中央任職,

直到269年,才受命到荊州前線任軍區司令。

因此,西陵之戰,或許可以算是羊祜的處女秀。

對於一個名將來說,最重要的是勝利,

而比勝利更重要的是失敗,準確的說,是不被失敗所打垮。

而羊祜不僅沒有被失敗打垮,而且還敏銳的覺察到:

雖然在實力上來說,晉強吳弱,

但在晉吳對峙的荊州邊境上,

吳軍訓練有素,擅長水戰,且工事齊備;

更兼有一流名將陸抗坐鎮。

而晉軍就像羊祜本人的軍事經驗一樣,幾乎是個白板,

羊祜來到荊州後,才開始整備防線,囤積糧草。

陸抗:聽說你不服?

因此,羊祜決定:不打了,與吳軍握手言歡。

接下來的兩年內,晉吳荊州邊境一片祥和,

最終,吳人都不叫羊祜的名字,而盛讚他為「羊公」,

(古時,對君主或者尊長,才會在稱呼和書寫時都會加以「避諱」,以示尊敬。)

就連對手陸抗,都稱讚羊祜的德行和氣量:

「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

這就是被後人所稱道的「羊陸之交」。

二、

那麼,羊陸之交的這兩年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呢?

場景一

某日,羊祜下令,明日上午10點,與吳軍展開一場友誼戰,

同時,讓傳令兵告知吳軍。

手下將領張三自告奮勇:不如今晚偷襲?

或者明日我帶領一支軍先往埋伏?

羊祜說,好,今晚到我帳中詳細計議。

第二天,張三醉得不醒人事,直到友誼戰結束了也沒起得來。

場景二

晉軍偵察兵李四,抓到了兩個俘虜,

一問,竟然是吳將夏詳、邵顗之子。

羊祜知道後,將兩個孩子叫到了大帳中去。

經過了一會不可描述的時間之後,

羊祜下令,將兩個孩子送回吳營。

第二天,夏邵二將就帶著屬兵投降於羊祜帳下。

場景三

雖然羊祜不主動進攻,但吳軍卻耐不住寂寞。

吳將陳尚、潘景率軍進犯晉軍邊境,

羊祜率軍窮追猛打,終於殺掉二將。

然而,羊祜轉頭就下令厚葬二人。

聽說羊將軍厚葬之,他們的親戚決定來迎喪。

羊祜下令,以喪儀送還。

場景四

吳將鄧香劫掠夏口,羊祜十分頭疼。

羊祜懸賞捉拿鄧香。

不久,晉軍生擒了鄧香,押到了羊祜的面前。

然而,羊祜卻親自解掉了鄧香身上的繩索,

並釋放其回營。

鄧香感激羊祜的恩德,不久率領部曲投降。

場景五

羊祜帶人在邊境打獵,看到前方是晉吳邊境,

便立即停止前進,嚴令不越過晉境。

然而,恰巧有一隻大雁晉境內,卻被吳軍射殺。

羊祜下令,將大雁送還吳軍。

第二天,晉軍偷割了吳國的麥子,

羊祜下令將等價值的絹布放在麥地裡,用以償還。

場景六

陸抗舊傷發作,臥病不起,

諸將領都擔心晉軍趁虛進攻。

這時候,人報晉軍使者到了,手裡卻拿著一副藥。

還有一封信:

聽說你病了,這是特效藥,

別問為啥我有這個藥。

-羊祜

陸抗立馬命人熬了藥,當晚就喝了。

大家都覺得,都督(陸抗)危險了。

第二天,陸抗卻神清氣爽的走出營帳說,

「豈有鴆人羊叔子!」

就這樣,兩年下來,友好的羊祜,

讓晉吳邊境上的人都覺得,他是個講信譽的人。

三、

然而,你只看到了羊祜的友好,那你就錯了。

羊祜之所表現出友好,正是他深深的懂得一個道理,

戰爭,打的是軍隊,更是「勢」,是經濟實力。

於是,在這些友好信義的面子工程之下,

藏著羊祜犀利的「攻心之戰」。

還是他上任後荊州不久,在羊祜的算計下,

孫吳竟然主動放棄了,對襄陽威脅最大的重鎮-石城的守御。

而在兩年「羊陸之交」和平外交的陰影之下,

羊祜步步為營,在晉吳邊境上築起了五座防禦要塞。

不僅將石城以西的肥沃土地,盡皆收入囊中,

還幾乎完全佔據了,邊境的地理險要,

完成了由邊境戰略劣勢到戰略壓制態勢的轉變。

而這才是第一步,更可怕的在後面。

在這種態勢之下,許多吳軍將士喪失了守御的信心,

而羊祜的的第二步,就是前面的那些友好動作,

這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釋放一個信號:

投降吧!我大晉優待俘虜!

這才有了前文,很多吳將率軍投降的故事。

兩年時間裡,吳軍將士「前後降者不絕」。

看到了吧,這才是羊祜的可怕之處。

那麼,作為羊祜的對手,百戰名將陸抗有沒有察覺呢?

西陵之戰後,陸抗認識到長江防線的重要性。

因此,陸抗一面加固防禦要塞,一面多次請求增兵。

這樣,至少正面戰場沒有露出破綻。

而面對羊祜步步蠶食的方針,

陸抗並沒有氣急敗壞,採取嚴厲和恐怖的鎮壓,

反而也笑臉相迎,以禮相待,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那麼,陸抗是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呢?

在給吳帝孫皓的上書中,陸抗揭示了他這樣做的緣由:

在所有人的眼裡,只看到羊祜表面的信義,

如果我方一味殘酷鎮壓,那麼人心就會偏向晉朝。

所謂人無信不不立,何況一個國家?

我如果不這樣做,才正中了羊祜的下懷

(「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況大國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於祜無傷也。」)

可見,對於羊祜表面友好、背後攻心的戰略目的。陸抗是洞若觀火。

那麼,在這場名將的巔峰對決中,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或許有人覺得,陸抗既然已經識破,並且做出了應對之策,

這一「戰」,應當是勢均力敵。

其實不然。

從羊祜的角度來說,得以實施他攻心之戰的基礎有兩個,

其一,西晉帝國的強大,保證了羊祜能夠在邊境長期對峙的實力;

其二,自兩漢以來,華夏大一統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而晉帝國明顯實力強於孫吳帝國,

這決定了人心所向-由晉來實施統一的可能性明顯大於吳。

而一旦攻心之戰順利進行,不出意外的話,

羊祜和晉帝國已立於不敗之地。

而吳國另一個方面的特點,則決定了羊祜攻心之戰的效果非常。

那就是,吳國普遍實行的世襲領兵制。

這種軍制,決定了士兵、部曲對將領有著很強的依賴性。

孫吳歷代皇帝雖然都認識到其危害,卻都沒能改變這一點。

而江東本土大士族陸遜、顧雍等人的上位,更使這一趨勢得到了加強。

270年,賀邵舉發陸氏、顧氏的將領「役使官兵」為私用。

很多豪門因此獲罪,但陸抗上書辯解,末帝孫皓就釋放了他們。

這說明,連皇帝也無力解除

這些士兵部曲對將領的人身依賴,只得聽之任之。

而在這種兵制之下,羊祜只要感化了孫吳領兵的將領,

他就會帶著他的部曲投降羊祜,而不只是他本人。

因此,羊祜的攻心之戰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這就是為什麼,在羊陸之交的兩年時間裡,

晉帝國內部對羊祜這樣做多有詆毀,但司馬炎仍能保持對羊祜的充分信任。

然而,東吳這邊,孫皓卻心急如焚,多次斥責陸抗。

羊祜此計的高明之處恰恰在於,

陸抗雖然洞若觀火,卻無法破解,只能被動防禦。

羊祜後來在《請伐吳疏》中說,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簡單的說,

如果實力差距過大,弱者一方再有智謀之士、地理天險也難以相抗。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這一點,陸抗也曾無奈的對部下說,

「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

也就是說,我能做的,只是保境安民而已。

要知道,吳軍本善於水戰,又取得了西陵完勝,士氣旺盛,

因此,吳軍是處於戰略進攻態勢的。

上文提到,吳軍多次主動挑釁可以說明這一點。

而現在因為羊祜此計,陸抗卻不得不轉攻為守,保守邊境。

因為,如果繼續進攻挑釁,或許情況只會更糟。

然而,陸抗也知道,由於實力差距,一直防守下去,

勝利的天平仍舊會緩慢偏向羊祜一方。

攻,「不戰自服」;守,坐以待斃。

這就是羊祜此計的效果。

更可氣的是,儘管已經很艱難,陸抗表面上仍舊不得不保持談笑風生。

五、

陸抗不愧為名將。

饒是如此局勢,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裡,

陸抗仍舊滴水不漏,讓羊祜無隙可乘。

然而,陸抗心裡清楚,羊祜已立於不敗,胡作非為;

一旦己方出現任何意外,那可能都是滅頂之災。

然而,他一次次的上書,卻如泥牛入海。

274年,陸抗懷著遺憾病逝。

而他的對手,羊祜馬上向晉武帝司馬炎

上了一道著名的《請伐吳疏》。

然而,羊祜沒有想到的是,

司馬炎雖有意,但朝內眾臣掣肘,

又忙於涼州之亂,無法實施。

後來羊祜也多次上書伐吳,均無疾而終。

沒有想到的是,這也造成了羊祜終身的遺憾。

278年,羊祜病逝。

羊陸兩人在前線巔峰對決,

他們身後的孫吳和司馬晉兩個帝國,

一個胡作非為,瘋狂猜忌;

一個多方掣肘,後院起火;

卻各自顯示出了末世的光景,

這不得不說,是羊陸二人的巨大遺憾。

當年,弱小的東吳率先走向了末日。

兩年後,晉軍勢如破竹,一舉滅吳。

司馬炎在慶功宴上說,

這都是羊祜的功勞啊(此羊太傅之功也)!

雖然羊祜和陸抗都沒能看到這一天,但司馬炎的這句話,

說明了羊祜對於西晉一統的貢獻。

羊祜用兩年的時間,向世人詮釋了什麼叫做「不戰而屈人之兵」。

曹操曾說,「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古代的名將,怕也也難超越。

羊祜擔得起這句話。

而羊陸之交,留下的不僅僅是政治佳話,

更是向世人證明,

雖然幾乎連一場勝仗也沒有打過,但羊祜不愧為世之名將。

然而,羊祜之所以備受推崇,卻不僅僅是因為這段羊陸之交,

還有那道《請伐吳疏》。(完)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西陵之戰:三國最後的名將--陸抗與羊祜的終極博弈
    就在此時,西晉兵分三路,一路以羊祜為統帥率主力五萬進攻江陵,一路為徐胤率水軍進攻建平,還有一路則是荊州刺史楊肇直奔西陵接應步闡,面對西晉聲勢浩大的威壓,如泰山般的鴨梨……哦不,壓力落在了駐防樂鄉的東吳前線總指揮、陸遜的寶貝兒子、江東小霸王孫策的親外孫、三國最後一位名將-將門虎子陸抗身上。
  • 讀心三國44|| 羊祜:人生幹到最後,會做事才是王道
    當邙山的大雪中,一代君子羊祜跟隨著洛水的北風離開世界時,哀傷竟然跨越了政治邊際,讓洛陽的皇帝、荊州的百姓、東吳的邊將一起悽涼。羊祜葬禮時,司馬炎淚水結成冰霜,凝在鬢角;南郡的父老罷市,舉城皆哀;消息傳到東吳時,守邊的將士也潸然下淚。敵兵的眼淚不會說謊!遍觀古今,強大的敵人都源於人才的厲害,在西晉的戰船沒有打過長江以前,羊祜的德行先過了長江,讓東吳的部隊不可抵擋。
  • 三國奇才陸抗:設計出自己都攻不破的堡壘
    是兩大名將之間的對決,如同一局精彩的摜蛋大賽。陸抗在一手差牌的情況之下屢出奇招,虛虛實實,讓人嘆為觀止。成就了史上的經典之戰。他憑藉自己的英勇和智慧,力挽狂瀾,東吳得以殘喘。但不久病逝,讓人扼腕痛息。這是東吳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大勝,悲壯而悽美,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殘陽如血。
  • 晉人羊祜:世上一完人⑤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羅老師這話,可以說是照搬唐代名相房玄齡等人合著的《晉書·羊祜杜預列傳》(下稱《列傳》)——「祜卒二歲而吳平,群臣上壽,帝執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將平吳首功歸於一個已去世二年的人,司馬炎這是哪門子道理?而且,大家居然對此也都沒意見,這又是為什麼?
  • 陸抗:最了解你的人,不是親人,不是朋友,是敵人,
    而且,陸抗是最後一根,他倒下後,吳國就沒人能支撐了,輕輕一腳,就能踢翻。陸抗生於226年,死於274年,伺候過東吳所有的皇帝,孫權、孫亮、孫休、孫皓。陸遜為東吳整整服務42年,曾經當過孫權的幕僚,至死仍被主公孫權,也是叔父所誤解。陸抗和他父親的命運一樣,被倚重但不被理解。能算陸抗知音的,恰恰是他的對手——西晉的羊祜。公元269年,晉武帝司馬炎積極謀劃消滅孫吳,派自己最信任的衛將軍羊祜到荊州,假節,都督當地各路軍馬。第二年,公元270年,吳國派陸抗都督荊州。
  • 三國十大元帥:關羽第十,張飛第八,另一位蜀漢名將排名第一
    下面就按照以上三條標準,來說一說我心目中的三國十大元帥。我先說第十名關羽,演義裡面的關羽,格鬥技能十分強悍。正史上的關羽,格鬥技能和指揮能力,都十分出色。關羽是劉備集團早期第一戰將,只要劉備分兵,關羽就是必然的主帥。關羽獨當一面,水淹于禁七軍,打得曹操一度有了遷都的想法。
  • 三國殺:覺醒就廢了!陸抗解析
    武將小傳陸抗,字幼節,吳國名將,陸遜次子,孫策外孫。陸抗20歲時接管父親的軍隊,葬父還都時,孫權拿出他人誣陷陸遜的罪狀,與陸抗核實。之後打了差不多兩個月,吳軍大勝。此戰陸抗雖立大功,卻「貌無矜色,謙衝如常,故得將士歡心」。後人評價:孫子曰:「城有所不攻。」抗違眾議而不攻西陵。又曰:「上兵伐謀。」抗決堰以破羊祜之策。又曰:「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抗以舊將易吏兵是也。
  • 東吳最後的頂梁柱​:陸抗
    而且,陸抗是最後一根,他倒下後,吳國就沒人能支撐了,輕輕一腳,就能踢翻。陸抗生於226年,死於274年,伺候過東吳所有的皇帝,孫權、孫亮、孫休、孫皓。羊祜坐貶平南將軍,楊肇免為庶人。能以弱吳逼退強晉三路雄師,成功平定步闡之叛,陸抗功不可沒。其中與羊祜的心理博弈和追擊楊肇這兩個細節尤其讓我拍案叫絕。他的部下三次屢諫也很有萌感。此戰之後,羊祜認為有陸抗在吳國就氣數未盡,故而暫停滅吳大計。這樣的陸抗難道還不算名將?
  • 陸抗:你知道詩詞裡的我是什麼形象嗎?
    三國時期的陸遜、陸抗父子歷來受人讚頌,有人感嘆於他們的功績,有人遺憾於他們的際遇,之前已經寫過關於陸遜的詩詞,本篇來看看詩詞裡的陸抗是什麼形象,共計10首詩詞。
  • 三國時名將如雲,登武廟72將有11位,為何最強的魏卻只佔兩名?
    喜歡歷史的人們或許聽說過武廟10賢72將的故事,760年,唐玄宗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置的廟宇,以姜太公為主神,十人分列左右,分別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孫武、諸葛亮、吳起、樂毅、韓信、白起、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勣。
  • 千古佳話-羊陸之交,你說不知道的三國史話
    西晉名將羊祜是蔡邕的外孫,東吳都督陸抗是陸遜之子。羊祜與陸抗在經年累月的軍事對峙中,發展出一段真摯的交誼,蔚為千古佳話,其可貴之處,在於兩人並未因私誼而損及個人的謀國之忠。羊祜是西晉名將、蔡邕外孫,緩帶輕裘,有功不伐,頗有儒將風度。
  • 三國後期名將凋零 《韓版三國志11》只有七人 獲專屬特技能力
    而自從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很多朋友也將《三國演義》歸為了故事的後半段,後半段的故事少了個人英雄主義的元素,但是卻能看到諸葛亮為繼承劉備遺願,致力匡扶漢室的鞠躬盡瘁形象,也有司馬懿的隱忍,最終顛覆了曹魏政權,還有在江東立業三代的東吳,是如何在晚年的孫權手中被弄得朝政不穩。
  • 虎父無犬子的典型代表——陸抗(一)
    都說虎父無犬子,然而父親能有如此成就,兒子也能獲得大成就的,事實上並不多見,哪怕是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荀彧,這些在三國時期無比耀眼的將星,他們後代雖然也有所成就,但是都沒有達到與父輩可以比肩的程度,唯有陸遜的兒子陸抗不同,也成長成為了一代名將。
  • 羊祜表示,必須熬到陸抗走
    陸抗的確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他沒有打過什麼震驚天下的大勝仗。他一生最大的功績,那就是保住了荊州,長期與晉朝的羊祜對峙。也成就了陸羊之交的美名。那個時候東吳和西晉的士兵可以互相往來,雙方都將俘虜來的士兵送還對方。這可真是一個奇觀,因為他們一邊是死對頭,常常發生戰爭。
  • 宋代追封古代名將72人,九位三國名將上榜,除了關羽還有誰?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國無疑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期。彼時,魏蜀吳三國較量多年,促使各方都出現了不少婦孺皆知的武將。在此基礎上,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
  • 三國志戰略版陸抗詳解 陸抗陣容搭配分享
    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吳國丞相陸遜次子,長沙桓王孫策外孫。陸抗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吳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終年49歲。
  • 三國殺:陸抗周年慶上架限時秒殺,不能被連環的靚仔該買嗎
    #隨著三國殺移動版周年慶的展開,全新的秒殺武將陸抗也是上線了三國殺移動版商城。這個陸抗的技能機制很有意思,可以說是迄今為止移動版第一個可以廢除自己裝備欄的武將。下面讓我們走進三國殺移動版,深入了解一下陸抗這個武將。武將介紹陸抗,吳,4體力。這個陸抗其實是很有來頭,你可能以前看三國演義沒聽說過他,但是說起他的老子,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陸遜啊。
  • 三國名將之子誰家最出色?只有這兩人堪稱虎父無犬子,其他都一般
    人們用來形容父子二人的時候經常說的兩句話就是「虎父無犬子」和「老子英雄兒好漢」,當然這是父子二人都很出色的情況下,如果老子英雄一世,兒子卻遠遠不如的時候那麼說法就是恰恰相反了,今天就說說三國名將之子誰家最出色
  • 三國殺周年慶專屬強將陸抗,秦宓的末日到了!
    #三國殺移動版的周年慶可謂是獎勵豐厚,之前小編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說明今年三國殺移動版的豐厚獎勵。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今年周年慶的專屬武將—陸抗。陸抗這位武將在之前三國殺移動版的測試服中也早早的就登場了,這個武將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技能機制是獨樹一幟的了。那麼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這個武將有哪些不同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