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名將羊祜是蔡邕的外孫,東吳都督陸抗是陸遜之子。羊祜與陸抗在經年累月的軍事對峙中,發展出一段真摯的交誼,蔚為千古佳話,其可貴之處,在於兩人並未因私誼而損及個人的謀國之忠。
羊祜是西晉名將、蔡邕外孫,緩帶輕裘,有功不伐,頗有儒將風度。他鎮荊州時,晉武帝已有滅吳之志。祜與吳人交戰,不為掩襲之計。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吳人稱為羊公而不名。
當時吳之都督為陸遜之子陸抗,鎮樂鄉[樂鄉在今湖北松滋境內城為陸抗所築,後王溶攻之。《水經注》卷三十四江水注:江津戍南對馬頭岸,「昔陸抗屯此與羊祜相對,大宏信義,談者以為華元、子反覆見於今矣」。華元,宋將。子反,楚將事見《左傳》及《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盛稱祜之德量。抗贈祜酒,祜飲之不疑。
抗有疾,求藥於祜,祜以成合與之,曰:「此上藥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陸抗得而服之,有人向抗勸諫,抗:「羊祜豈鴆人者!」時人以春秋時華元、子反重見於今日。此據《三國志·陸抗傳》裴注,也寫得戲劇化:《春秋》之義,大夫無私交,故《漢晉春秋》曰:「或以祜、抗為失臣節,兩譏之。」清高宗《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雲:「羊祜谷償絹,送還獵獸,特用是愚弄邊界之人,豈真所云修德信者,甚至遺酒饋藥,使命頗通,不唯身犯外交,直廢棄軍律矣。論者率以此事為賢,故不可以不辨。」
錢大昕《廿二史札記》中有些議論,也有與「御批」相似,錢氏曾入翰林院預修《通鑑輯覽》,故所謂「御批」,實是史臣所為。「御批」的用意,或許是防止清朝的將帥效法羊陸,但斷章取義,覺得也有他的卓識灼見。羊陸在軍事對抗時期這段交誼,一向被人們看作佳話美談,這也未嘗不可。因為雙方並未因私人交誼而損害大臣謀國之忠,但如果有人於佳話美談之外,提出另一種意見,而這意見又非為了譁眾,對於我們喜歡雜覽的人,總是愉快的事。
羊祜的伐吳之志,始終非常堅定。武帝鹹寧時,朝廷徵益州刺史王為大司農,枯特上表留濬監督益州諸軍事,並密令修整船隻,即為日後順流平吳之計。但羊祜未及見吳之平,病重時,舉杜預代他。卒二年而吳平,群臣向武帝慶賀,武帝說「此羊太傅之功也」
陸抗比羊祜先卒,他已料到吳之必亡,因為孫皓實在太荒唐。陸抗卒後,其子晏、景、玄、機、雲分領抗兵,乾隆《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雲:「善屬文而無臨敵之才,乃命分將父兵,國之不恤,又豈所以恤抗乎?代斫傷手,莫甚於此。」語亦冷雋可取。
總之,羊陸之交,只能稱美於一時,可遇而不可求,而不能為萬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