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孫權繼位:保江東,圖荊州,卻比曹操慢了一步|三國史話連載09

2021-02-08 讀史

長按1.5秒識別二維碼關注子英畫畫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連載09,歡迎收看。


當袁紹在河北、曹操在河南擴充地盤的同時,孫策在江東也不斷發展勢力。


01、威猛孫堅


孫策的父親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自稱是春秋兵法家孫武的後代,年輕時曾任縣吏和縣丞(縣令的助手),曾"募召精勇",鎮壓了會稽人許昌在句章(浙江餘姚東南)發動的起義。


184年(靈帝中平元年),黃巾大起義之後,孫堅率"鄉裡少年」和招募的丁壯一千多人,隨同右中郎將朱儁鎮壓起義軍,由於作戰有功,被提升為別部司馬(武官)。後來又隨同車騎將軍張溫到涼州,進攻地方勢力邊章、韓遂,回京後,拜議郎。


187年 (中平四年),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爆發了區星、周朝、郭石等 人領導的農民起義。孫堅被朝廷派為長沙太守,先後鎮壓了三郡起義,被封為烏程侯。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孫堅也起兵北上,行至荊州,殺刺史王叡,行至南陽,殺太守張諮,一路上誅鋤異己,力量逐漸強大。但也因此引起士族大家的懷恨,不得不依附於袁術。


191年 (獻帝初平二年),袁術同劉表爭奪荊州時,孫堅為先鋒,連敗劉表大將黃祖,在進圍襄陽時,被黃祖士兵暗箭射死,終年37歲。


02、小霸王孫策


孫堅死後,他兒子孫策統領部眾。孫策字伯符,年輕時聰明英武,很喜歡結交豪傑,徙居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時,與出身世家大族的周瑜結成莫逆之交。


孫堅死後,孫策去投靠袁術。袁術將他父親的舊部交由他統領,並表孫策為懷義校尉。但袁術用人偏私「故吏",看不起後輩新進人物,孫策得不到發展。


孫策雖然年輕,卻有雄心壯志,決心擺脫袁術,另找出路。194年(興平元年),他藉口幫助袁術平定江東,開始向江東發展。孫策自壽春出發,沿途招募軍隊,到達歷陽(今安徽和縣) 時已有五六千人。這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便領兵前來迎接他。孫策的力量又壯大了,開始向東南進軍。


孫策渡江南下時,雖然只有六七千人,但戰鬥力卻比較強, 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孫策"闊達聽受,善於用人",跟從他的部眾,「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劉繇不是孫策對手,一接戰,軍隊便紛紛敗退,只好棄軍逃遁。太史慈歸附孫策。孫策很快佔據曲阿,奪取了丹陽郡(今安徽宣城)。


孫策到江東後,嚴申軍令,士兵不得擄掠民間財物,「雞犬菜茹,一無所犯",受到百姓的歡迎。與此同時,孫策還發布命令:劉繇部下來投降的,不咎既往;願意從軍的,免除家庭賦稅搖役;不願意從軍的,也不強迫。這樣一來,劉繇的部眾不少投奔孫策。


孫策的軍隊很快增加兩萬多人,聲勢轉盛,「威震江東」。


後來孫策又趕走了吳郡太守許貢,佔據吳郡(今江蘇蘇州),又東攻會稽(今浙江紹興),降服了會稽太守王朗,消滅了地方豪強嚴白虎的武裝。孫策自領會稽太守,復以吳景為丹陽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孫輔為廬陵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幾年間,孫策的勢力迅速發展,佔據了揚州大部地區,軍隊有三萬多人,謀士有張昭、張紘、秦松,將領有周瑜、朱治、程普等。


199年,孫策北攻袁術所署廬江太守劉勳,拿下皖城(今安徽潛山),佔據了廬江郡,俘獲劉勳妻子及部曲三萬多人。劉勳逃走,北依曹操。接著,孫策又引兵攻取了豫章郡的一些縣,基本上控制了揚州的廣大地區。


200年(建安五年),孫策在打獵時,被原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狙擊,受重傷身死。


03、少年孫權接大任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字仲謀)繼承了他的事業。


孫策臨死前,對張昭等人說:「目前中原大亂,以我們吳越這個地區的人力、物力,靠長江等天然屏障,是可以觀成敗、保存和發展勢力的。你們要好好輔佐我的弟弟。"


然後,孫策又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與天下爭衡,在戰陣之間決機取勝,你不如我;舉賢任能,使他們盡心竭力,以保江東,我不如你。你應該好好幹出一番事業來。」


孫策遺囑中所說的「保江東」、「觀成敗",是要孫權保住父兄打下的江山,守住父兄創下的基業。這是基本國策,在這一前提下圖謀進取。孫權表示照辦。


這時孫權只是一個19歲的青年。


孫權雖已擁有揚州六郡(會稽、丹陽、吳郡、豫章、廬陵、廬江)地盤,但統治並不穩定。部下一些人見他年輕,對他能否成就大業,持懷疑態度。有的徘徊觀望,有的想另投新主。孫權靠張昭、周瑜的幫助,才把孫策舊部逐漸安撫下來。


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從小好學,在中原士大夫中有相當影響。他過江投奔孫策後,被任為長史,兼撫軍中郎將(位次將軍),總理全局,成為孫策的臂膀。當孫策死去, 孫權悲傷不問政事時,他對孫權說:「做人的後代,貴在能繼承先人遺志,創造條件,完成勳業。現在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哪能哀戚不問政事,動匹夫之情呢?」


他親自給孫權換了衣服,扶上馬,去巡視各營兵士,以安定人心。他帶頭率領僚屬們輔佐孫權,要求內外將校們忠於職守,安撫百姓。由於張昭在北方南下的士大夫中很有聲望,他帶頭支持孫權,便使「寄寓之士,得用自安」。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出身於世族大家。他從小就精通音樂,奏樂稍有錯誤,就能發現,並有所表示,人們稱讚說:「曲有誤,周郎顧。」


他同孫策是很要好的朋友,義同兄弟。孫策南下時,他領兵迎接,幫助孫策打敗劉繇。孫策以周瑜為建威中郎將,因他年輕貌美,吳中都稱他為周郎。後來孫策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在攻劉勳、陷皖城時,得喬公兩女,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孫策死後,周瑜領兵赴喪,主動留吳輔佐孫權,這在穩定武將方面起了不小作用。


在張昭和周瑜的共同支持下,孫權團結了文臣武將,使那些徘徊觀望以及想另找新主的人,大多穩定下來。


孫權不僅注意團結舊部,還注意多方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不管是江東本地的或是北方來的士大夫,只要願意合作,一律歡迎,加以重用。魯肅就是在這時由周瑜推薦,來輔佐孫權的。


04、魯肅「江東對策」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少有大志。


他家是個大地主,但在漢末天下大亂時,他並不注意治理家事,而大散財貨,出賣田地,賑濟窮人,很得鄉裡人歡心。周瑜為居巢 (今安徽桐城南)長時,帶領幾百人到魯肅家拜訪,求他接濟軍糧。魯肅家有兩倉米,各三千斛(石),他隨便指一倉送給周瑜。周瑜很高興,同魯肅結成好朋友。


袁術任魯肅為東城長。魯肅見袁術無綱紀,成不了事 業,便攜帶老弱,率領百多個青年到居巢投奔周瑜。魯肅經周瑜介紹之後,深得孫權的器重。有一次,孫權單獨留下魯肅,同他合榻對飲,問他:「當今漢室傾危,天下大亂,我繼承父兄的餘業,想建立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你有什麼高見?」


魯肅回答說:「據我所料,漢室不能復興,曹操不能一下子被除掉。為將軍打算,只有先鞏固江東,以觀天下之變;乘曹操在北方忙於軍務的時機,進兵剿除黃祖,討伐劉表,將長江一線據為己有;然後稱帝王,圖取天下,建立漢高祖那樣的功業。」


短短的幾句話,卻道出了一個長遠規劃,宏偉藍圖。這是魯肅為孫權設計的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


(一)先鞏固江東根據地,發展壯大勢力,根據形勢的變化,相機進攻;


(二)然後奪取荊州,佔據益州,把長江以南地方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三)最後圖取天下,北伐曹操,實現統一全國大業。


魯肅的這個「江東對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有異曲同工之妙。孫權對魯肅的見解很是佩服。


年長的張昭,論資排輩思想很嚴重,詆毀魯肅「年少粗疏"、 "謙下不足"。可是孫權卻越來越看重魯肅。


05、滅黃祖,圖荊州


202年(建安七年),曹操因打敗袁紹,勢力強盛,寫信給孫權,要他送子弟去作人質。孫權召集僚屬商議對策。張昭、秦松等人猶豫不決。周瑜則反對送人質,他說:「現在將軍繼承父兄的資業,兼有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怎麼能送人質呢?一送人質,就要聽命於曹操,受制於人,最多不過是個封侯的待遇,享有十幾個僕從,幾輛車,幾匹馬,這哪能與南面稱孤相比呢?不要急於派遣,慢慢觀察一下形勢再說。」


周瑜的這番話,深得孫權的讚許。孫權決定不送人質;母親吳夫人要孫權把周瑜當成親兄長。


208年春,孫權大將甘寧(字興霸,原在劉表手下,後歸孫權)獻策說:「荊州是水陸交通要道,是西部要地。劉表無遠謀, 兒子還不如他,不能繼承基業。將軍應早日圖取荊州,不可落後於曹操。要圖取劉表,應該先取黃祖。黃祖昏庸,錢穀缺乏,左右貪縱,吏士心怨,軍器舟船不修,軍隊毫無紀律。將軍出徵,定能戰勝他。黃祖一破,便可下荊州,再向巴蜀發展。」


張昭反對說:「如今吳下並不穩定,如果出兵遠徵,將要導致內亂。"


甘寧見張昭不圖進取,很激憤地說:「國家將蕭何那樣的重任託付給你,你居守內部反而擔憂亂子,這怎麼能效法前人呢?」


孫權為了既鼓勵甘寧敢作敢為的勇氣,又保全張昭的體面,便舉杯向甘寧敬酒,並叮囑說:「興霸,今年徵討黃祖的任務,就像這杯酒一樣,決定託付給你。你應該勉勵自己,籌建方略,打敗黃祖,樹立功勳,何必去計較張長史的話呢?」


接著,孫權親率水陸大軍西徵黃祖,經過激戰,突破黃祖軍防線。黃祖率軍敗退,被孫權軍趕上殺死。


孫權消滅黃祖後,沒有繼續西進,在等待時機。但曹操卻搶先南下奪取荊州來了。


本文編選自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和讀史聯袂權威打造的中國讀本系列之《三國史話》。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

(添加客服微信:17625963264,可以貨到付款)



相關焦點

  • 三國之赤壁大戰,奠定三分天下之基|三國史話連載10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連載10,歡迎收看。曹操打敗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以後,於208年(建安十三年)初回到鄴城。我們孫將軍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東英豪都歸附他,現在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成就大事。我為劉將軍打算,不如與江東孫權結盟,共圖大業。」魯肅的建議正合劉備、諸葛亮聯孫抗曹的方針,劉備聽了很高興,當即表示贊同。曹操佔據江陵之後,不僅"失眾勢寡無立錐之地」的劉備有被吞滅的危險,就連屯兵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觀望成敗的孫權也感到戰火燒身,不能再觀望下去了。
  •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
    三國時代,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最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終一個沒有稱帝,第二個沒有統一三國。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要爭奪荊州,它到底有多重要?
    提及三國,最不能忽略的地方就是荊州。當年孫堅得到傳國玉璽,不走陸路反而走荊州水路回江東,結果被劉表、黃祖射殺。孫策孫權上位後連續攻略荊州10年,曹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和袁紹開戰。曹操擊敗袁紹後即刻南徵荊州,企圖以荊州為跳板進一步統一天下,結果遭遇赤壁之戰,劉備奪下荊州後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又在荊州慘敗,蜀漢因此元氣大傷,終成為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國家。荊州雖然處於那個時期的南方,人口對比中原來說比較少,物資、文化也不夠豐富。但荊州的是一塊戰略要地,牽扯到魏蜀吳的利益、成敗。這才是魏蜀吳三國爭相奪取荊州的原因。
  • 此人不死,沒有三國,他若活著,曹操、劉備都將敗於他之手
    起初由於缺少能臣輔佐,他屢戰屢敗,後來得到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後,劉備時來運轉,接連拿下了荊州、益州和漢中,成了三國時期不可忽視的一方諸侯。與劉備、曹操這兩個對手相比,孫權的成就要遜色很多,他從長兄孫策手中接過了江東,但是這之後,孫權只是一個守成之君,在位長達數十年時間,但是三國時期的沒有一個梟雄,是被孫權所滅的,這也意味著,江東在孫權手中時,實力並沒有壯大多少。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
  • 三國孫權的用人之道
    孫權,三國風雲人物之一,其兄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
  • 三國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歷史上的周瑜,曾如何設想江東帝業?
    臨終前,孫策向弟弟孫權交代「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為江東定下守成之國策。小說《三國演義》中,孫策還有一句著名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此話雖不見於正史,卻總結到位。關於江東帝業綱領,魯肅與孫權的 《榻上論》算得上代表之作,尤以「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一針見血,清晰構建出大方針——漢室已不可復興,在江東建立一統天下之帝業。
  • 三國五大謀士排行榜,三國時期最強的五位軍師
    最終以曹操、孫權、劉備割據一方,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而在三國鼎立的背後,更是各大謀士雲集之場所,也是這些謀士智慧的交集。閱讀《三國演義》,我們無不為他們的智慧所折服。他們一方面各位其主,一方面為了展現自己的謀略,無不窮盡之智慧。排第五名 龐統 劉備的謀士龐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 新書|藍水飛舟《三國風雲:三分天下》
    作者通過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分析、梳理與歸納,以人性洞察歷史,深度挖掘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解開了歷史事件的背後之謎,也體現了個體複雜的人性對歷史發展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三國風云:三分天下》從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抗曹寫起,到孫權奪取荊州統一長江中下遊止。
  • 三國時代找一個同時見過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人,居然這麼難找
    劉備分別見過曹操和孫權,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論過英雄,劉備還專程去京口拜見過孫權,後來又娶了孫權的妹妹,這些都記載在史書裡。唯一不好確定的是曹操有沒有見過孫權。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這發生在濡須口之戰時。《三國志》記載:「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吳歷》進一步記載:「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
  • 詳解三國謎案「借荊州」:是劉備賴著不還,還是孫權背信棄義?
    荊州七郡在三國鼎立形成時期,魏蜀吳的交界處,正是荊州,因此,這裡也成為三國必爭之地。要弄清歷史上是否確有「借荊州」之事,我們還要翻看《三國志》。陳壽對於「借荊州」,有好幾處相關描述:1、《魯肅傳》記載,「(劉)備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惟(魯)肅勸(孫)借之,共拒曹操,曹公聞(孫)權以土地業(劉)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在這裡,提到了一個「借」字,是魯肅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共同對抗曹操的。2、《魯肅傳》記載,「肅因責數(關)羽曰: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 為何三國魏蜀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孫吳政權卻甘願偏居一方?
    皆由於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在三國政治舞臺上,憑藉軍閥割據勢力,所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在世人眼中,這「魏蜀吳」三國相爭天下之時,似乎只有魏國與蜀國在進行統一天下的鬥爭,吳國始終處於割據江東,偏安一方的狀態,在三國鼎立的大趨勢之中,孫吳不僅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甚至以「限江自保」為基本國策。然而於江東帝國的孫吳,卻是這三國之中立國時間最久的一個政權,究竟是何原因,讓孫吳政權沒有一統天下的心思呢?
  • 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ID:shuosanguo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說起三國時期的吳國,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吳國長期是處於一種「閉關自守」的狀態,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劉備!吳主孫權選擇偏安一隅,貌似並沒有逐鹿中原的遠大志向,因此吳國在我們看來也是三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國了。
  • 與曹操赤壁大戰前,孫權在猶豫什麼 ?
    此前,曹操已經取得官渡之戰和北徵烏丸的勝利,基本上統一北方。隨後,曹操大舉南下,荊州之主劉表得知後急火攻心而亡,他的兒子劉琮在投降派的慫恿下直接選擇投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取得荊州,又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損兵折將,連兒子都差點丟了。可以說,此時的曹操,風頭正盛,勢不可擋。
  • 號稱比周瑜還強的謀士,與孫權師傅齊名,以一人之力力保江東
    孫權能夠稱帝,正是因為手下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中周瑜被認為是孫權手下貢獻最大的功臣,周瑜的智謀和諸葛亮不相上下。但是今天咱們說的這位,他是孫策被刺殺時留給東吳集團的文臣,他一句話就避免了曹操滅吳的想法,只因為他去世的較早,沒能與三國眾位謀士一較高低。
  • 三國之曹操崛起路線圖 |三國史話連載02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連載02,歡迎收看。01、初露頭角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國相當於郡)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他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經過名士橋玄的介紹,曹操見到了許劭。許劭有些看不起曹操,又感到他與眾不同,是一個很想有所作為的人物,便給他下了這樣一個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雖然帶有侮辱性成分,但曹操聽後卻很得意。經過許邵的品評,曹操的名字很快傳揚開了。曹操注意結交各種人物。在交遊中,他對東漢的黑暗政治以及世家大族的奢侈腐化情況,了解更多了,並且深為不滿。
  • 三國時期最強20位謀士排行榜!
    魯肅家庭富裕,與周瑜相厚,袁術想起用魯肅,但魯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就遷居到居巢,後從於孫權。孫權和魯肅初次相談十分融洽,縱論天下大事,魯肅立刻顯現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勸孫權兼併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讓孫權極為佩服,當時頭號謀士張昭以魯肅謙下不足,年少粗疏,勸孫權不要重用,孫權不以介意。
  • 三國最不能殺的3個人,孫權殺一人,關羽殺一人,曹操殺一人
    劉備率兵奪取益州、漢中時,關羽替劉備鎮守荊州。不過在劉備剛拿下漢中不久,關羽為了早日匡扶漢室,未經劉備許可,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這導致劉備沒有做好準備,未從秦川出兵進攻曹魏。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策劃,劉備在拿下荊州、益州後,還要等北方生變後,劉備才能率大軍出秦川攻打曹魏,再派一上將軍率荊州之兵攻打襄樊。
  • 說三國|這些三國題材的電影,你看過幾部呢?
    原來曹操決心已定,欲剿滅劉備(尤勇 飾)、孫權(張震 飾)等江南反賊,一統天下。長坂坡一戰後,劉備在軍師諸葛亮(金城武 飾)輔佐之下,率結義弟兄關羽、張飛(臧金生 飾)、趙雲(胡軍 飾)等,帶領難民且戰且退,最後只得求助於江東孫權。對於抗曹之事,孫權亦正猶豫不決。但大都督周瑜(梁朝偉 飾)與其妹孫尚香(趙薇 飾)均力挺其出戰,眼看大兵壓境,孫劉聯盟方現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