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說到三國世界中最有「故事」的地方,許多人的首選是荊州。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也將許多精彩的故事和荊州發生關係:「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單刀赴會」、「敗走麥城」.提到荊州,也有一樁三國謎案困擾著許多讀者,那就是「借荊州」,在《三國演義》裡,被劉備、孫權借來索去的荊州,在真實的歷史上,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借荊州」這件事上,到底該怪劉備賴著不還,還是該怪孫權背信棄義呢?下面,我們就來詳解其中的來龍去脈。
荊州大體位置
一、歷史中有無「借荊州」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也是地理位置最為重要、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州之一,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它是:「 江山險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荊州當時下轄7郡,其中南陽、南郡、江夏因為地處長江以北,因此被稱為「江北三郡」,而長沙、武陵、零陵、桂陽處於長江以南,因此被稱為「江南四郡」。
荊州七郡
在三國鼎立形成時期,魏蜀吳的交界處,正是荊州,因此,這裡也成為三國必爭之地。
要弄清歷史上是否確有「借荊州」之事,我們還要翻看《三國志》。陳壽對於「借荊州」,有好幾處相關描述:
1、《魯肅傳》記載,「(劉)備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惟(魯)肅勸(孫)借之,共拒曹操,曹公聞(孫)權以土地業(劉)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在這裡,提到了一個「借」字,是魯肅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共同對抗曹操的。
2、《魯肅傳》記載,「肅因責數(關)羽曰: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在這裡,出現了「借」和「還」兩個字眼,還提到了魯肅責備關羽之事,也就是「單刀赴會」。魯肅說:劉備既然已經得到了益州,為何還不奉還荊州呢,現在只給你們要三個郡,為何還不還?
單刀赴會
筆者在文章《漢中之戰:劉備用「全明星」陣容治好「恐曹症」,卻還是棋差一招》中曾經提到,劉備不願意歸還荊州三郡,曾領兵五萬,來與孫權對峙。因為曹操攻取了漢中,已經失去先機的劉備害怕兩面受敵,於是以湘水為界,與孫權中分荊州。
3、《程普傳》記載,「周瑜卒,(程普)代領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程)普復還領江夏。」這裡是說,周瑜死後,程普代理南郡太守,孫權將南郡分予劉備後,程普改任江夏太守。這裡出現了一個「分」字。
4、《呂蒙傳》記載,「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魯肅)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是以損其二長也。」孫權劇照
這裡是說,孫權曾經當著陸遜的面,評論陸遜的三位「前任」,當說到魯肅時,孫權說:「魯肅當年勸我把借給劉備土地,這是他的一個錯誤。」這裡,也出現了一個「借」字。
通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陳壽在《三國志》中,至少4次提到了孫權「借」給劉備土地。
這麼說來,劉備「借荊州」一事,看樣子是板上釘釘了,劉備「賴著不還」、自己理屈,也似乎是坐實了。
二、「借荊州」的可疑之處如果仔細看上面4則史料,細心人可能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孫權借地給劉備一事,主要記載在《魯肅傳》、《程普傳》、《呂蒙傳》中,而這些人都是江東人士、孫權的部下。
如果我們把「借荊州」想像成是一場官司,在法庭之上,劉備是被告,孫權是原告,而給孫權出庭作證的竟然全是魯肅、程普、呂蒙這些東吳人,這不是很可疑嗎?很沒有說服力嗎?
孫權劇照
如果劉備也有一位辯方律師,那麼,他(她)就可以向法庭,提出下面這些疑點了:
1、《三國志》中,記載「借荊州」事件的史料,幾乎都是在東吳將領的傳記中,也就是出自東吳人士之口。陳壽在作《三國志》時,有可能是全盤採納了東吳的官方歷史而已。
2、劉備、孫權取得荊州之前,荊州是曹操的地盤,而曹操是從劉表那裡奪來的。可劉表的荊州牧,是漢獻帝封的。試問,荊州原本姓「劉」,何時又姓「孫」的?荊州歸劉備,是回到了劉家,又何談是「借」呢?
3、赤壁之戰,雖是孫劉聯盟,但赤壁之戰幾乎都是東吳之兵,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荊州屬於東吳。但是,他們想多了,荊州的「產權」不姓「孫」。
4、劉備曾經與孫權達成協議,雙方與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這是最為公允的。然而,孫權卻趁關羽北伐,襲取荊州,此乃「背信棄義」之舉。
在荊州問題上,我們看到有4條史料證明,劉備好像是「賴著不還」,但也有4條疑點,證明孫權似乎是「背信棄義」。那麼,究竟誰對誰錯,我們不能偏聽偏信,斷章取義,需要從赤壁之戰後的歷史開始梳理,劉備、孫權到底誰是誰非?
劉備劇照
三、赤壁之戰後荊州的孫劉之爭1、三家瓜分荊州建安十三年春,曹操大舉南下,直下荊州。不過,他當時只奪得了荊州的「江北三郡」,「江南四郡」尚在劉表部將手中。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一路向江北潰退。而周瑜、劉備則各率兵馬,搶奪勝利果實。不同的是,他們倆的主攻方向不同。周瑜主攻南郡,可在大將曹仁的堅守下,周瑜屢攻不下,竟然相持了一年有餘。
而劉備則避實擊虛,南下攻取了由劉表部將控制的長沙、武陵、零陵、桂陽4郡。
湖北荊州
最後,經過一年多的苦戰,周瑜終於拿下了南郡,加上孫權之前拿下的江夏,東吳一共只拿下了南郡、江夏兩2郡。
此外,曹操則一直控制著南陽郡。所以,荊州7個郡,曹操佔1,孫權佔2,劉備佔4,三家瓜分荊州。
2、孫劉再戰荊州周瑜拿下南郡以後,被封為了南郡太守。第二年,周瑜病死,由程普接替了他的南郡太守之職。
此時,劉備佔據了荊州4個郡,實力大增,同時又揮軍北上,
與周瑜隔江對峙。劉備此舉,讓孫權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周瑜劇照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極富韜略的孫權,為了穩住劉備
,先是與劉備在京口會盟,並把自己的妹妹嫁了過去,接著再表劉備為荊州牧。
然而,這波操作還沒完。接著,孫權主動撤出了南郡,讓程普去當江夏太守。這樣,南郡就被孫權完全讓給了劉備。至此,荊州7郡,劉備得其5郡,孫權、曹操各有1郡。
此後第二年,劉備就入川了。再三年以後,諸葛亮、張飛等人入川,留關羽鎮守荊州。
這個時候,看到荊州實力空虛的孫權,在索要荊州不得的情況下,先是出兵攻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又迫使劉備與他籤訂了「中分」荊州的合約。再四年之後,孫權趁關羽北伐之際,在背後偷襲奪取荊州。
關羽塑像
看了這段歷史,我們就可以先得出這樣的結論:
1、「借荊州」一事是不存在的,因為孫權並未完全奪得荊州,赤壁之戰後,他只有2個郡。2、與其說是「借荊州」,不如說是「借南郡」,孫權當時為了鞏固孫劉聯盟,主動讓出了南郡。3、如果是「借南郡」的話,是否又存在著劉備賴著不還,或者孫權背信棄義的情況呢?
四、劉備孫權,到底誰理虧?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進入東吳的門戶,失去荊州,孫權將寢食難安。於是,為了得到荊州,孫權想出了讓劉備出兵益州的計策。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孫)權遣使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
「孫權以先主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關羽塑像
因為想得到荊州,而自己又不可能跨過荊州奪益州,所以孫權想出了讓劉備去打益州的計策。
而為了讓劉備沒有後顧之憂,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二人結成親戚。同時,孫權還把南郡讓給了劉備。
作為回報,劉備當時也應對孫權做出了一個承諾,那就是在他得到益州之後,就將荊州送給孫權。
可是,劉備取得益州後,卻不想立馬歸還荊州了,他答覆說要取得涼州以後再還。孫權對劉備的失信大怒,於是派呂蒙襲取了荊州三郡。
蜀漢君臣塑像
所以說,荊州之爭,確實是劉備失信在先。但是在孫權與劉備重新籤訂平分荊州的和約後,孫權趁關羽北上,襲取整個荊州,也屬於背信棄義之舉了。
小結:通過我們的分析,「借荊州」一事,在歷史上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果真要說「借」的話,那只能說是「借南郡」。但「借」的背後,其實是劉備、孫權的一個約定:劉備得益州後,將荊州送給孫權。
只是,劉備後來失信,讓孫權惱怒,繼而做出更加背信棄義的行為,二人從此接下了梁子。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誓要奪回荊州,也正是要出這口惡氣。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