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三國謎案「借荊州」:是劉備賴著不還,還是孫權背信棄義?

2021-02-13 商代歷史

導讀:說到三國世界中最有「故事」的地方,許多人的首選是荊州。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也將許多精彩的故事和荊州發生關係:「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單刀赴會」、「敗走麥城」.提到荊州,也有一樁三國謎案困擾著許多讀者,那就是「借荊州」,在《三國演義》裡,被劉備、孫權借來索去的荊州,在真實的歷史上,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借荊州」這件事上,到底該怪劉備賴著不還,還是該怪孫權背信棄義呢?下面,我們就來詳解其中的來龍去脈。

荊州大體位置

一、歷史中有無「借荊州」

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也是地理位置最為重要、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州之一,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它是:「 江山險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荊州當時下轄7郡,其中南陽、南郡、江夏因為地處長江以北,因此被稱為「江北三郡」,而長沙、武陵、零陵、桂陽處於長江以南,因此被稱為「江南四郡」。

荊州七郡

在三國鼎立形成時期,魏蜀吳的交界處,正是荊州,因此,這裡也成為三國必爭之地。

要弄清歷史上是否確有「借荊州」之事,我們還要翻看《三國志》。陳壽對於「借荊州」,有好幾處相關描述:

1、《魯肅傳》記載,「(劉)備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惟(魯)肅勸(孫)借之,共拒曹操,曹公聞(孫)權以土地業(劉)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在這裡,提到了一個「借」字,是魯肅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共同對抗曹操的。

2、《魯肅傳》記載,「肅因責數(關)羽曰: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在這裡,出現了「借」和「還」兩個字眼,還提到了魯肅責備關羽之事,也就是「單刀赴會」。魯肅說:劉備既然已經得到了益州,為何還不奉還荊州呢,現在只給你們要三個郡,為何還不還?

單刀赴會

筆者在文章《漢中之戰:劉備用「全明星」陣容治好「恐曹症」,卻還是棋差一招》中曾經提到,劉備不願意歸還荊州三郡,曾領兵五萬,來與孫權對峙。因為曹操攻取了漢中,已經失去先機的劉備害怕兩面受敵,於是以湘水為界,與孫權中分荊州。

3、《程普傳》記載,「周瑜卒,(程普)代領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程)普復還領江夏。」

這裡是說,周瑜死後,程普代理南郡太守,孫權將南郡分予劉備後,程普改任江夏太守。這裡出現了一個「分」字。

4、《呂蒙傳》記載,「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魯肅)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是以損其二長也。」

孫權劇照

這裡是說,孫權曾經當著陸遜的面,評論陸遜的三位「前任」,當說到魯肅時,孫權說:「魯肅當年勸我把借給劉備土地,這是他的一個錯誤。」這裡,也出現了一個「借」字。

通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陳壽在《三國志》中,至少4次提到了孫權「借」給劉備土地。

這麼說來,劉備「借荊州」一事,看樣子是板上釘釘了,劉備「賴著不還」、自己理屈,也似乎是坐實了。

二、「借荊州」的可疑之處

如果仔細看上面4則史料,細心人可能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孫權借地給劉備一事,主要記載在《魯肅傳》、《程普傳》、《呂蒙傳》中,而這些人都是江東人士、孫權的部下。

如果我們把「借荊州」想像成是一場官司,在法庭之上,劉備是被告,孫權是原告,而給孫權出庭作證的竟然全是魯肅、程普、呂蒙這些東吳人,這不是很可疑嗎?很沒有說服力嗎?

孫權劇照

如果劉備也有一位辯方律師,那麼,他(她)就可以向法庭,提出下面這些疑點了:

1、《三國志》中,記載「借荊州」事件的史料,幾乎都是在東吳將領的傳記中,也就是出自東吳人士之口。陳壽在作《三國志》時,有可能是全盤採納了東吳的官方歷史而已。

2、劉備、孫權取得荊州之前,荊州是曹操的地盤,而曹操是從劉表那裡奪來的。可劉表的荊州牧,是漢獻帝封的。試問,荊州原本姓「劉」,何時又姓「孫」的?荊州歸劉備,是回到了劉家,又何談是「借」呢?

3、赤壁之戰,雖是孫劉聯盟,但赤壁之戰幾乎都是東吳之兵,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荊州屬於東吳。但是,他們想多了,荊州的「產權」不姓「孫」。

4、劉備曾經與孫權達成協議,雙方與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這是最為公允的。然而,孫權卻趁關羽北伐,襲取荊州,此乃「背信棄義」之舉。

在荊州問題上,我們看到有4條史料證明,劉備好像是「賴著不還」,但也有4條疑點,證明孫權似乎是「背信棄義」。那麼,究竟誰對誰錯,我們不能偏聽偏信,斷章取義,需要從赤壁之戰後的歷史開始梳理,劉備、孫權到底誰是誰非?

劉備劇照

三、赤壁之戰後荊州的孫劉之爭1、三家瓜分荊州

建安十三年春,曹操大舉南下,直下荊州。不過,他當時只奪得了荊州的「江北三郡」,「江南四郡」尚在劉表部將手中。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一路向江北潰退。而周瑜、劉備則各率兵馬,搶奪勝利果實。不同的是,他們倆的主攻方向不同。周瑜主攻南郡,可在大將曹仁的堅守下,周瑜屢攻不下,竟然相持了一年有餘。

而劉備則避實擊虛,南下攻取了由劉表部將控制的長沙、武陵、零陵、桂陽4郡。

湖北荊州

最後,經過一年多的苦戰,周瑜終於拿下了南郡,加上孫權之前拿下的江夏,東吳一共只拿下了南郡、江夏兩2郡。

此外,曹操則一直控制著南陽郡。所以,荊州7個郡,曹操佔1,孫權佔2,劉備佔4,三家瓜分荊州。

2、孫劉再戰荊州

周瑜拿下南郡以後,被封為了南郡太守。第二年,周瑜病死,由程普接替了他的南郡太守之職。

此時,劉備佔據了荊州4個郡,實力大增,同時又揮軍北上,

與周瑜隔江對峙。劉備此舉,讓孫權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周瑜劇照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極富韜略的孫權,為了穩住劉備

,先是與劉備在京口會盟,並把自己的妹妹嫁了過去,接著再表劉備為荊州牧。

然而,這波操作還沒完。接著,孫權主動撤出了南郡,讓程普去當江夏太守。這樣,南郡就被孫權完全讓給了劉備。至此,荊州7郡,劉備得其5郡,孫權、曹操各有1郡。

此後第二年,劉備就入川了。再三年以後,諸葛亮、張飛等人入川,留關羽鎮守荊州。

這個時候,看到荊州實力空虛的孫權,在索要荊州不得的情況下,先是出兵攻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又迫使劉備與他籤訂了「中分」荊州的合約。再四年之後,孫權趁關羽北伐之際,在背後偷襲奪取荊州。

關羽塑像

看了這段歷史,我們就可以先得出這樣的結論:

1、「借荊州」一事是不存在的,因為孫權並未完全奪得荊州,赤壁之戰後,他只有2個郡。2、與其說是「借荊州」,不如說是「借南郡」,孫權當時為了鞏固孫劉聯盟,主動讓出了南郡。3、如果是「借南郡」的話,是否又存在著劉備賴著不還,或者孫權背信棄義的情況呢?

四、劉備孫權,到底誰理虧?

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進入東吳的門戶,失去荊州,孫權將寢食難安。於是,為了得到荊州,孫權想出了讓劉備出兵益州的計策。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孫)權遣使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

「孫權以先主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關羽塑像

因為想得到荊州,而自己又不可能跨過荊州奪益州,所以孫權想出了讓劉備去打益州的計策。

而為了讓劉備沒有後顧之憂,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二人結成親戚。同時,孫權還把南郡讓給了劉備。

作為回報,劉備當時也應對孫權做出了一個承諾,那就是在他得到益州之後,就將荊州送給孫權。

可是,劉備取得益州後,卻不想立馬歸還荊州了,他答覆說要取得涼州以後再還。孫權對劉備的失信大怒,於是派呂蒙襲取了荊州三郡。

蜀漢君臣塑像

所以說,荊州之爭,確實是劉備失信在先。但是在孫權與劉備重新籤訂平分荊州的和約後,孫權趁關羽北上,襲取整個荊州,也屬於背信棄義之舉了。

小結:通過我們的分析,「借荊州」一事,在歷史上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果真要說「借」的話,那只能說是「借南郡」。但「借」的背後,其實是劉備、孫權的一個約定:劉備得益州後,將荊州送給孫權。

只是,劉備後來失信,讓孫權惱怒,繼而做出更加背信棄義的行為,二人從此接下了梁子。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誓要奪回荊州,也正是要出這口惡氣。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劉備「借荊州」不還,背後的真相鮮為人知
    赤壁之戰的失敗無疑讓曹操損失慘重,但是一個人卻是變得「富貴」起來,此人就是劉備。歷史上的劉備年過半百的時候還在顛沛流離,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才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麼赤壁之戰後,劉備看到了屬於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赤壁之戰的失敗,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於是劉備有了屬於自己的棲身之所。
  • 劉備是怎麼借荊州的 用的什麼藉口
    劉備借南郡的過程並不順利。因為周瑜不僅不同意把南郡借給劉備還對孫權說「劉備是個有野心的梟雄,他手下還有關羽、張飛這樣熊虎大將。不如趁這機將劉備軟禁在東吳的宮室裡,給他美女、玩物,將他與張飛分開,這樣可以讓周瑜等人攻下南邊的四郡。」孫權因覺得曹操還在北方盯著江東應該團結劉備這樣的英雄人物,又擔心劉備不好對付,於是就沒有採取周瑜的計劃和建議。
  • 是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
    然而,由於周瑜不久後死去,再加上東吳與益州之間夾著劉備和曹操,因此孫權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 對於劉備來說,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佔據荊南四郡的他下一步便要向益州發展,但通向益州的通道南郡,卻大部分掌握在東吳手中。因此,劉備便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了暫借南郡的江陵地區給自己。
  • 三國最大謎案,劉備與諸葛亮真的非殺關羽不可嗎?
    如果不發動襄樊之戰,曹操就不會派大軍來救,關羽也不會因為軍力吃緊而從江陵調兵,後方的大本營就不會空虛,孫權一方就沒有可乘之機,南郡就不會失守,關羽就不會敗走麥城。所以一切的根源在於,關羽為什麼要主動挑起這場戰爭?到底是他自作主張肆意妄為,還是劉備下令讓他去打的呢?史料上沒有記載,所以存在爭論。
  • 劉備成敗皆荊州:警惕「壞事」始料不及的連鎖反應
    01借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歷史中的著名事件。作為一個歷史典故,還演化出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則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二則以此向劉備表示友好。所以,劉備「借荊州」,其實只是借了荊州的南郡。
  • 赤壁之戰後,孫權奪取荊州南郡,他為何將其借給劉備?
    戰後,孫權乘勝派周瑜進軍,經過一年多的戰鬥,終於擊敗曹仁,奪取了以江陵為中心的南郡大部分地區。南郡是整個荊州最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經濟富庶,戰略地位十分關鍵。可是,孫權卻轉手將其送給劉備,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一、借南郡之前的荊州地區的形勢東漢時期,荊州共有七個郡,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零陵、長沙。
  • 周瑜為何不繞過荊州劉備取西川?
    原寄食於荊州的劉備,在戰後勢力迅速擴大。東吳大都督周瑜,顯然不想讓到處蹭發展的劉備在大國的棋盤上弄走一馬一炮一車。  周瑜早就想除掉劉備。在劉備來吳求孫權「借荊州」時,就勸孫權扣留劉備。孫權著眼於大棋局,沒有同意周瑜的褊狹之見。  周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告訴孫權:咱們最大的敵人是曹操。
  • 三國地圖 | 圖解劉備、孫權瓜分荊州
    孫權分派的黃蓋很可能奪走了劉備對武陵郡的控制權,全柔在當時又奪走了桂陽的控制權,令劉備不得不去跟孫權吵。關於黃蓋和全柔的情況是我個人猜測,沒有更詳細的史料支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時劉備對荊州的控制權確不如孫權有力,孫權能分長沙出來,因為他對長沙的支配權高於劉備。點擊圖片可放大。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這裡就對曹操和劉備死後,孫權的所做所為,以及他的心裡想法做一個陳述總結。說說孫權晚年的那點事。公元219年,孫權幹了一件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大事——偷襲荊州。說他成功,是因為孫權在多次謀求淮南合肥失利後,他的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東吳不應該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荊州,徐圖自保。於是,在此之後,他派兵偷襲荊州,重錘了劉備的上升勢頭。並且他不再以謀求曹魏的土地為自己的第一訴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財貨為主要目標,力圖縮小自己與曹操的差距。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孫權很成功。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要爭奪荊州,它到底有多重要?
    提及三國,最不能忽略的地方就是荊州。當年孫堅得到傳國玉璽,不走陸路反而走荊州水路回江東,結果被劉表、黃祖射殺。孫策孫權上位後連續攻略荊州10年,曹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和袁紹開戰。曹操擊敗袁紹後即刻南徵荊州,企圖以荊州為跳板進一步統一天下,結果遭遇赤壁之戰,劉備奪下荊州後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又在荊州慘敗,蜀漢因此元氣大傷,終成為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國家。荊州雖然處於那個時期的南方,人口對比中原來說比較少,物資、文化也不夠豐富。但荊州的是一塊戰略要地,牽扯到魏蜀吳的利益、成敗。這才是魏蜀吳三國爭相奪取荊州的原因。
  • 赤壁之戰以後,孫權為什麼沒去佔益州,劉備又是怎麼拿下的益州
    接著又聊了劉備如何借「荊州」,曹操又為何擔心劉備得到「荊州,今天駱駝繼續聊「赤壁之戰」之後得事,主要聊孫權為什麼戰後沒去佔益州,而劉備又是如何拿下的益州。(可參看《東吳最被低估的謀士,周瑜也沒他厲害,戰略能和諸葛亮看齊》)周瑜一看孫權不同意直接「辦了」劉備,於是他就限制劉備的發展,於是他又向孫權獻計說,咱們贏了曹操,閒著也是閒著,不如趁著士氣高,順便把益州也給拿下吧。孫權一看這個計策好,既不直接和劉備翻臉,拿下益州後,還能限制劉備的成長,於是就同意了周瑜的計劃。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首先所謂三國,很明顯魏蜀吳是三國制衡的局面,蜀漢和東吳互咬很可能便宜了一旁虎視眈眈又無比強大的曹魏。這點道理不光孫權知道,劉備也知道,但是劉備是被逼紅了眼了,荊州對於蜀國來說太重要了。雖然雙方都知道求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劉備和孫權當時根本就沒有談攏,孫權根本就不可能把剛剛拿回來的荊州,再原原本本地送回去,因為當時蜀吳邊界已經到了巫山附近了,早就超了荊州一大塊了,我估計孫權頂多也就是把多出來的這塊還回去。
  • 三國圍繞荊州共有5個回合的爭奪!
    然而在三國時期,情況卻有些不太一樣,並不是說北方中原不重要,而是除了中原,荊州也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往往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是袁紹和曹操爭奪北方中原控制權的戰役,而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卻都是圍繞荊州的爭奪進行的。
  • 閒侃《三國》之51:承諾有時像個屁
    如果來次時光穿越,讓何野穿越到三國時代,穿越到赤壁之戰後的劉備身邊,讓劉備也聽一聽這首歌,想來剛剛僥倖得到荊州、立足未穩的劉皇叔一定很有感慨。重要到可以不兌現之前許下的承諾,可以不顧及忠厚仁義的名聲,可以不在乎背信棄義的罵名。  赤壁之戰後,荊州這份戰利品本應屬於出兵最多、犧牲最大的孫權,但劉備卻借劉琦之名竊取了東吳的勝利果實。
  •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 三國時代找一個同時見過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人,居然這麼難找
    劉備分別見過曹操和孫權,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論過英雄,劉備還專程去京口拜見過孫權,後來又娶了孫權的妹妹,這些都記載在史書裡。唯一不好確定的是曹操有沒有見過孫權。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這發生在濡須口之戰時。《三國志》記載:「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吳歷》進一步記載:「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
  • 諸葛亮不選曹操和孫權,為何偏選劉備?從龐統的經歷可以看出端倪
    很多三國愛好者都有一個疑問,諸葛亮出山時,為什麼選擇落魄的劉備?為什麼不選擇實力更強的孫權和曹操?以諸葛亮的智力,加上孫權或曹操的實力,前景一定很美。至於諸葛亮為何對孫權和曹操不屑一顧?歷史上的諸葛亮也並非是像《三國演義》那般神奇,對於不缺人才的孫權和曹操來說,諸葛亮即使去了,也無法受到重用,必須得熬資歷,心高氣傲的諸葛亮未必有那個耐心。而劉備這邊就不同,求才若渴,去了就能拿到一個好位置,劉備還是處於創業期,還能分到股份,正合諸葛亮這位有理想有志氣大好青年的意願。
  • 孫權沒有採納周瑜計策扣押劉備,如採用了會怎樣,後人給出了答案
    在《三國演義》中,為了奪回荊州,周瑜曾經為孫權獻了一計。就是以孫權想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為名,欺騙劉備來到東吳。然後東吳扣押劉備,來換取荊州。但是,由於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計謀沒有成功。不但如此,還讓劉備娶走了孫夫人。周瑜則落下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名。但是,那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描述。在現實歷史中,周瑜的計謀是這樣的嗎?
  • 劉備為何要借南郡?
    自從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後,荊州開始被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曹操佔據了南陽郡,以及南郡的襄陽和樊城,孫權在南郡之戰後佔據了荊州最重要的南郡,而劉備佔據了荊南四郡以及半個江夏郡,這半個江夏郡是當年劉琦所鎮守的地方,再加上周瑜在南郡之戰結束後,將南郡長江以南的部分劃給了劉備,所以從整體地圖上來看,劉備所佔據荊州的地盤與孫權的地盤犬牙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