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成敗皆荊州:警惕「壞事」始料不及的連鎖反應

2020-12-22 史影鐘鳴

01

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歷史中的著名事件。作為一個歷史典故,還演化出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從劉備借荊州,到關羽大意失荊州,卻演義出蜀漢由興到衰、從勝轉敗的標誌性或轉折性事件。期間由來,且聽慢慢道來。

話說東漢末年,劉表佔據荊州。荊州地處長江中遊,這裡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

漢末荊州一共有8個郡。赤壁之戰後,由魏、蜀、吳三家瓜分:曹操吃了敗仗,還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江夏兩郡;劉備佔郡最多,得了荊州江南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並被推舉為荊州牧,府署在公安(現荊州市公安縣)。

劉備看到南郡江陵落入周瑜之手,以所居地小不足以封賞部下為由,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去拜見孫權,求借荊州(指江陵)。劉備的地盤不算小了,他借荊州的本意是為了打通西進益州的通道。

在是否「借出荊州」的問題上,周瑜是堅決的反對派。他上疏孫權說:劉備是一代梟雄,又有猛似熊虎的關羽、張飛輔佐,一定不會久居人下,為人所用。我認為應該把劉備遷入內地安置在吳郡,為其大造宮室,多給他美女和珍奇玩物,讓他安於享受聲色之樂,再把關、張二人各置他方,讓像周瑜我這樣的人能挾制他們並能和他們一同攻伐作戰,如此大事可定。現在若輕率地割地資助他們,把他們三人聚集在一起,並且都在邊疆戰場上,恐怕就像蛟龍得到雲雨之助,終究不會是蟄居於池中之物(由此番高論可知,周瑜不愧為陳壽筆下「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的美稱)。

孫權看了周瑜奏疏,認為曹操屯兵北方,大敵當前,應當廣招天下英雄,又怕劉備不能輕易制服,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

東吳的魯肅竭力勸說孫權將東吳佔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則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二則以此向劉備表示友好。所以,劉備「借荊州」,其實只是借了荊州的南郡。

圖片來自網絡:三國荊州形勢圖

02

後來,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南郡,劉備推說得了涼州再還,孫權大罵劉備滑頭,雙方為此興兵對恃,劍拔弩張。正好此時曹操進取漢中,劉備擔心丟掉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難以打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佔三郡。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讓出了一郡。劉備暫時緩解了吳蜀矛盾,便全力與曹操爭漢中,於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據有了漢中,於當年七月,自稱漢中王。(民間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其實是天大的誤解,讓劉備蒙受千古之冤)。

但孫權卻有更大的抱負,認為荊州居東吳的上遊,劉備對東吳是一個大的威脅。如果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那麼東吳不僅鞏固了長江中遊,還能向巴蜀發展;然後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中國。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卒,呂蒙代替其職位。如果說魯肅是聯劉派,那麼呂蒙則是堅決的反劉派。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魏軍主力在漢中和劉備作戰,駐守荊州的關羽積極配合劉備的行動,親率主力進攻魏軍佔據的樊城和襄陽,雖然取得了水淹于禁所率七軍的輝煌戰績,但後方空虛,給了呂蒙以可乘之機。最後關羽在219年年底,敗走麥城,失去荊州。關羽的錯誤不在於北攻樊城,而在於沒有防備孫權違背盟約,沒有注意鞏固自己的後方,以至於丟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

網絡圖:孫權取南郡形勢圖

03

蜀漢丟失荊州,不僅損失了戰略要地,更要命的是其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大批將星隕落和精銳部隊盡失,為蜀亡埋下伏筆。

首先是關羽遇害,使劉備少了一位五虎上將;關羽之死,繼而帶來足以出將入相的潘濬投降孫權,以及孟達降魏、劉封獲罪被殺,潘孟二人很有統軍之才。

其次,張飛急於為關羽報仇,因酒後鞭打士卒趕製白衣白甲,被範疆、張達所殺,劉備再折一臂。

再次,劉備為給關羽復仇,方寸大亂,犯低級軍事指揮錯誤,最後兵敗夷陵,黃權降魏,馬良陣亡,此二人皆為可出將入相之才,更損失了從荊州就追隨劉備的馮習、張南、程畿、傅肜等忠臣義士。

動搖劉備集團根基的還有精銳部隊的損失。關羽三萬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劉備親率的五萬精銳,正如後出師表諸葛亮所說,「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夷陵一戰,全部損失殆盡。

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04

古人論三國荊州之爭有言:「得荊州者得天下,失荊州者失天下」 ,並寫有「地形天險楚江寬,欲借荊州自古難」的詩句。

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南宋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

諸葛亮《隆中對》謂:「荊州此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亦曾對孫權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荊州名士蒯越也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劉備借荊州,就在於荊州所處戰略地位重要,但借荊州有得有失。由於借荊州,有了立足圖強的基地,同時也埋下了與東吳矛盾加深的隱患。圍繞荊州歸屬,雙方明爭暗鬥,甚至發展到武力相爭,聯盟破裂,荊州最終被東吳奪取。失去荊州後,劉備的惡夢就開始了。就劉備而言,可以說是成也荊州、敗也荊州。

孫權借出荊州本非所願,對此也一直耿耿於懷,後來他評說魯肅功績,仍不忘補上一句:「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現在在荊州古城的6座城門中,有一座唯一的水門,叫「公安門」,位於東門右側300米左右。相傳因劉備當年將其在南岸的立營地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即現在的荊州市公安縣),由水路入荊州城經此,故名。

身處荊州,暢遊史籍,常常被歷史的無常撥動惆悵的心弦,但願天下再不失荊州!

今日荊州之城市夜景

相關焦點

  • 劉備是怎麼借荊州的 用的什麼藉口
    於此同時,劉備上表劉協讓劉表的大兒子劉琦為荊州的佬大,然後南徵荊州的四個郡,四個郡的太守都紛紛向劉備投降了。因此劉備他們就擁有了荊州的四個郡,他讓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還有總督三郡。孫權看劉備在荊州的勢力日漸強大起來,心裡感到非常害怕。於是主動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來增強兩家的結盟。孫權的妹妹雖然年紀很小,但卻是個「野蠻女友」,她性格跟她的幾位哥哥差不多都很剛猛。
  • 周瑜為何不繞過荊州劉備取西川?
    原寄食於荊州的劉備,在戰後勢力迅速擴大。東吳大都督周瑜,顯然不想讓到處蹭發展的劉備在大國的棋盤上弄走一馬一炮一車。  周瑜早就想除掉劉備。在劉備來吳求孫權「借荊州」時,就勸孫權扣留劉備。孫權著眼於大棋局,沒有同意周瑜的褊狹之見。  周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告訴孫權:咱們最大的敵人是曹操。
  • 劉備「借荊州」不還,背後的真相鮮為人知
    赤壁之戰的失敗無疑讓曹操損失慘重,但是一個人卻是變得「富貴」起來,此人就是劉備。歷史上的劉備年過半百的時候還在顛沛流離,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才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麼赤壁之戰後,劉備看到了屬於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赤壁之戰的失敗,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於是劉備有了屬於自己的棲身之所。
  • 三國地圖 | 圖解劉備、孫權瓜分荊州
    孫權分派的黃蓋很可能奪走了劉備對武陵郡的控制權,全柔在當時又奪走了桂陽的控制權,令劉備不得不去跟孫權吵。關於黃蓋和全柔的情況是我個人猜測,沒有更詳細的史料支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時劉備對荊州的控制權確不如孫權有力,孫權能分長沙出來,因為他對長沙的支配權高於劉備。點擊圖片可放大。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要爭奪荊州,它到底有多重要?
    曹操擊敗袁紹後即刻南徵荊州,企圖以荊州為跳板進一步統一天下,結果遭遇赤壁之戰,劉備奪下荊州後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又在荊州慘敗,蜀漢因此元氣大傷,終成為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國家。荊州雖然處於那個時期的南方,人口對比中原來說比較少,物資、文化也不夠豐富。但荊州的是一塊戰略要地,牽扯到魏蜀吳的利益、成敗。這才是魏蜀吳三國爭相奪取荊州的原因。
  • 劉備伐吳,為啥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大將?其實這不怪劉備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被呂蒙斬下頭顱。關羽的死引起了蜀國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先是張飛因失去二哥而性情大變,手下的將士無法忍受他的打罵而偷襲了張飛,最後將張飛的頭顱獻給吳國換取功名。後是劉備因孫權聯合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
  • 關羽大意失荊州,為什麼會和劉備有關?諸葛亮也很無奈
    而直接導致他成為最弱勢的國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關羽弄丟了最重要的一塊領地——荊州。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也不例外。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其中劉備佔了五個郡。在當時,劉備的所有地盤中有兩個地方最重要,一個是益州,另一個就是荊州。很多人都認為丟失荊州是關羽的錯,其實事實也許並非如此。
  • 赤壁之戰後,孫權奪取荊州南郡,他為何將其借給劉備?
    南郡是整個荊州最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經濟富庶,戰略地位十分關鍵。可是,孫權卻轉手將其送給劉備,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一、借南郡之前的荊州地區的形勢東漢時期,荊州共有七個郡,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零陵、長沙。
  • 詳解三國謎案「借荊州」:是劉備賴著不還,還是孫權背信棄義?
    所以,荊州7個郡,曹操佔1,孫權佔2,劉備佔4,三家瓜分荊州。2、孫劉再戰荊州周瑜拿下南郡以後,被封為了南郡太守。第二年,周瑜病死,由程普接替了他的南郡太守之職。此時,劉備佔據了荊州4個郡,實力大增,同時又揮軍北上,與周瑜隔江對峙。劉備此舉,讓孫權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 伐木累~張藝謀要拍《三國·荊州》,"劉備"鄧超會來荊州古城嗎??
    記者獲悉,張藝謀新片初定名為《三國·荊州》,講述的主要是三國故事中蜀國的故事。該消息也得到博納老總於冬的證實,於冬此前在湖北襄陽影視城參觀的時候就曾透露,張藝謀正在籌備荊州三國古城的相關電影。該片初定今年3、4月在湖北開機,又是一部大投資、大場面、大明星加盟的大電影。
  • 劉備一生中最好的一次奪荊州機會,可惜被浪費,如成功可統一天下
    官渡之戰期間,劉備就敏銳地察覺到袁紹會失敗,在公元201年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從此之後,劉備與荊州結下不解之緣分,就連劉備一生中最後發動的夷陵之戰,也是為了奪回荊州而發動的戰爭,卻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 若關羽不失荊州,張飛不遇刺身亡,劉備能統一天下嗎?
    我們先分析一下劉備能夠統一華夏的可能性!諸葛亮出山前,劉備是比較落魄的!其麾下的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謀臣也只有孫乾等三流謀臣。按照曹操的說法,在劉備得到諸葛亮、龐統後是龍生兩翼,羽翼豐滿!諸葛亮與劉備初見時,便為劉備制定了聞名天下的中興漢室的進軍方略-「隆中對」。
  • 說哭就哭以情動人,看劉備劉皇叔如何用眼淚保荊州、奪江山
    赤壁大戰後,劉備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用計奪取了軍事重鎮荊州。周瑜氣得金瘡迸裂,決心起兵與劉備決一雌雄,經魯肅勸說才罷兵言和。但周瑜認為劉備佔據荊州是東吳稱霸的心腹大患,便命魯肅去向劉備討回荊州。最初,劉備以輔助侄兒劉琦為理由賴著不還。
  • 廖倫焰:劉備不義取益州
    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共攻佔了荊州(湖北湖南)四郡。《三國志.先主傳》載,這四郡是武陵郡(湖南省常德市)、長沙郡(湖南省長沙市)、桂陽郡(湖南省郴州市)、零陵郡(湖南省永州市)(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
  • 從失荊州看關羽的性格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在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之地。 本來荊州降曹操時,益州也有人誠心降曹操,怎奈曹操驕橫,張松轉投劉備。及曹操軍隊染疾,赤壁大火,劉備因時乘勢,兼弱攻昧,以成天下三分之勢。鄧州習氏的先祖,習鑿齒曾經論及此事:「昔齊桓一矜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 答案及解析 | 劉備兒子阿鬥的大名叫什麼
    劉表原本很喜歡這匹的盧馬,所以劉備送給他。後來因為有人說此馬妨主,劉表害怕了,就以劉備徵戰更需要的理由把它還給劉備。 2、劉備兒子小名阿鬥,大名是?——可見,劉備這個小名阿鬥的兒子,大名是劉禪,不是劉鬥。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是樊城縣令劉泌的外甥。被劉備看中後收為義子,改名劉封。 3、劉備在荊州時,誰最擔心提防?
  • 諸葛亮看人眼光差,劉備看人眼光準?劉備曾用錯一人導致荊州盡失
    早在劉備託孤時,就曾對諸葛亮提及馬謖不堪大任,劉備認為馬謖空有其名,而且馬謖的能力也不怎麼樣,將來不能重用他,足見劉備看人的眼光還是很好的。而在張飛還在世時,劉備就曾對張飛多次提及,他認為張飛喜歡打罵下屬,卻依舊將他們留在張飛自己身邊,時間一長,只怕張飛要死在這上面,只不過張飛沒有將這些話聽進去,後來果然被小人所害。
  • 荊州之戰---差一點打破了三國的平衡
    上一次講荊州之戰,如果不是以結果論成敗,關羽此戰的意義和地位僅低於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
  • 關羽張飛遇到劉備,才是走了狗屎運…
    最重要的是劉備的領導才能。三國志裡說劉備雖然權謀不如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曹操青梅煮酒的那一句,使君與操耳,並不是商業互吹,而是曹操超人的眼光與見識。關,張二人 萬人敵這個稱呼,最初是來自曹魏集團。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
  • 諸葛亮和劉備很為難:五虎上將之外十人可去守荊州,怎樣湊出五個...
    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關羽確實不是鎮守荊州的合適人選。雖然演義小說把關羽描寫得義薄雲天,把劉備描寫得寬厚仁慈,但是有兩點無法否認:其一,關羽訓練水軍在行,但是搞外交是個外行,無法處理孫劉兩家 的關係;其二,關羽曾經拒絕接受劉備送來的前將軍印綬,這一點在劉備心裡不能不留下陰影——關公此時已經有了尾大不掉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