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借
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歷史中的著名事件。作為一個歷史典故,還演化出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從劉備借荊州,到關羽大意失荊州,卻演義出蜀漢由興到衰、從勝轉敗的標誌性或轉折性事件。期間由來,且聽慢慢道來。
話說東漢末年,劉表佔據荊州。荊州地處長江中遊,這裡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
漢末荊州一共有8個郡。赤壁之戰後,由魏、蜀、吳三家瓜分:曹操吃了敗仗,還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江夏兩郡;劉備佔郡最多,得了荊州江南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並被推舉為荊州牧,府署在公安(現荊州市公安縣)。
劉備看到南郡江陵落入周瑜之手,以所居地小不足以封賞部下為由,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去拜見孫權,求借荊州(指江陵)。劉備的地盤不算小了,他借荊州的本意是為了打通西進益州的通道。
在是否「借出荊州」的問題上,周瑜是堅決的反對派。他上疏孫權說:劉備是一代梟雄,又有猛似熊虎的關羽、張飛輔佐,一定不會久居人下,為人所用。我認為應該把劉備遷入內地安置在吳郡,為其大造宮室,多給他美女和珍奇玩物,讓他安於享受聲色之樂,再把關、張二人各置他方,讓像周瑜我這樣的人能挾制他們並能和他們一同攻伐作戰,如此大事可定。現在若輕率地割地資助他們,把他們三人聚集在一起,並且都在邊疆戰場上,恐怕就像蛟龍得到雲雨之助,終究不會是蟄居於池中之物(由此番高論可知,周瑜不愧為陳壽筆下「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的美稱)。
孫權看了周瑜奏疏,認為曹操屯兵北方,大敵當前,應當廣招天下英雄,又怕劉備不能輕易制服,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
東吳的魯肅竭力勸說孫權將東吳佔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則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二則以此向劉備表示友好。所以,劉備「借荊州」,其實只是借了荊州的南郡。
02失
後來,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南郡,劉備推說得了涼州再還,孫權大罵劉備滑頭,雙方為此興兵對恃,劍拔弩張。正好此時曹操進取漢中,劉備擔心丟掉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難以打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佔三郡。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讓出了一郡。劉備暫時緩解了吳蜀矛盾,便全力與曹操爭漢中,於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據有了漢中,於當年七月,自稱漢中王。(民間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其實是天大的誤解,讓劉備蒙受千古之冤)。
但孫權卻有更大的抱負,認為荊州居東吳的上遊,劉備對東吳是一個大的威脅。如果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那麼東吳不僅鞏固了長江中遊,還能向巴蜀發展;然後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中國。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卒,呂蒙代替其職位。如果說魯肅是聯劉派,那麼呂蒙則是堅決的反劉派。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魏軍主力在漢中和劉備作戰,駐守荊州的關羽積極配合劉備的行動,親率主力進攻魏軍佔據的樊城和襄陽,雖然取得了水淹于禁所率七軍的輝煌戰績,但後方空虛,給了呂蒙以可乘之機。最後關羽在219年年底,敗走麥城,失去荊州。關羽的錯誤不在於北攻樊城,而在於沒有防備孫權違背盟約,沒有注意鞏固自己的後方,以至於丟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
03患
蜀漢丟失荊州,不僅損失了戰略要地,更要命的是其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大批將星隕落和精銳部隊盡失,為蜀亡埋下伏筆。
首先是關羽遇害,使劉備少了一位五虎上將;關羽之死,繼而帶來足以出將入相的潘濬投降孫權,以及孟達降魏、劉封獲罪被殺,潘孟二人很有統軍之才。
其次,張飛急於為關羽報仇,因酒後鞭打士卒趕製白衣白甲,被範疆、張達所殺,劉備再折一臂。
再次,劉備為給關羽復仇,方寸大亂,犯低級軍事指揮錯誤,最後兵敗夷陵,黃權降魏,馬良陣亡,此二人皆為可出將入相之才,更損失了從荊州就追隨劉備的馮習、張南、程畿、傅肜等忠臣義士。
動搖劉備集團根基的還有精銳部隊的損失。關羽三萬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劉備親率的五萬精銳,正如後出師表諸葛亮所說,「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夷陵一戰,全部損失殆盡。
04評
古人論三國荊州之爭有言:「得荊州者得天下,失荊州者失天下」 ,並寫有「地形天險楚江寬,欲借荊州自古難」的詩句。
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南宋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
諸葛亮《隆中對》謂:「荊州此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亦曾對孫權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荊州名士蒯越也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劉備借荊州,就在於荊州所處戰略地位重要,但借荊州有得有失。由於借荊州,有了立足圖強的基地,同時也埋下了與東吳矛盾加深的隱患。圍繞荊州歸屬,雙方明爭暗鬥,甚至發展到武力相爭,聯盟破裂,荊州最終被東吳奪取。失去荊州後,劉備的惡夢就開始了。就劉備而言,可以說是成也荊州、敗也荊州。
孫權借出荊州本非所願,對此也一直耿耿於懷,後來他評說魯肅功績,仍不忘補上一句:「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現在在荊州古城的6座城門中,有一座唯一的水門,叫「公安門」,位於東門右側300米左右。相傳因劉備當年將其在南岸的立營地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即現在的荊州市公安縣),由水路入荊州城經此,故名。
身處荊州,暢遊史籍,常常被歷史的無常撥動惆悵的心弦,但願天下再不失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