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中最好的一次奪荊州機會,可惜被浪費,如成功可統一天下

2020-12-24 騰訊網

官渡之戰期間,劉備就敏銳地察覺到袁紹會失敗,在公元201年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從此之後,劉備與荊州結下不解之緣分,就連劉備一生中最後發動的夷陵之戰,也是為了奪回荊州而發動的戰爭,卻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劉備投靠劉表後,被劉表安排駐紮在荊州最北面的新野縣,這個時候的劉備就相當於劉表的僱傭軍一樣,靠出賣武力獲得劉表的支持,到曹操南下攻打荊州的公元208年,劉備在荊州待了有7年了,這7年中,劉備除了得到個親生兒子劉禪和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在當地收買人心,並因此還讓劉表防範猜忌。

劉備

同時,劉備在荊州失去一個絕佳奪取荊州的機會,這可是劉備一生中最好的一次奪取荊州的機會,甚至比赤壁之戰後奪取荊州四郡的機會還要好,赤壁之戰後只得到四郡,如果這個機會把握住,將奪得荊州所有的七郡而不是四郡,如果成功的話,劉備很有可能統一天下。

這個機會就是:

劉表生病之際,劉備應該趁機介入荊州內部的權力之爭,以武力扶持劉表的長子劉琦為荊州牧,反對劉琮即位

劉表

劉備如果成功扶持劉琦,那他就有擁立之功,也是劉琦在荊州士族豪強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勢力,劉備就能實際掌握荊州的權力,就算曹操來了,劉備也能依靠漢水對抗曹操,因為曹軍不善水軍,荊州軍水軍很強大,利用水軍阻止曹操軍渡過漢水,再壞的打算就是放棄樊城,據守襄陽,與曹操劃漢水而治,

等到劉琦去世,劉備就能趁機自立,就能全據荊州

,孫權還沒有插足荊州的理由,也就沒有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

先來梳理一個整個過程,劉琦是劉表的長子,因為蔡瑁等人擁立劉琮,而被排斥出權力中心,中國歷史上的繼承制向來是嫡長子繼承制,劉表沒有嫡子,那麼劉琦這個長子就是法定繼承人,只是由於荊州豪強蔡瑁等人的幹涉才會如此,劉備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由支持劉琦發動政變,擁立劉琦上位,當時劉表病重,做不了什麼事,劉備成功後可以掌控整個荊州,憑劉備的戰鬥力、能力、仁義之心都能獲得很大的支持,成功應該不難,況且還有諸葛亮、徐庶這樣的人才協助。

劉表病重

劉琦因為自身缺少支持,早就求助過諸葛亮,諸葛亮以春秋晉國重耳的故事告知劉琦,因為諸葛亮也是劉表的親戚,不方便公開插手,諸葛亮可以聯合劉備,支持劉琦,暗中準備武力奪取,或者與荊州士族達到政治協議,分享權力,要知道諸葛亮的身後可有一張巨大的荊州關係網,諸葛亮不僅是劉表的親戚,與蔡瑁、龐德公、蒯褀都有親戚關係,完全可以利用。

從曹操南下追擊劉備,有數十萬百姓跟隨,荊州大部分士人也跟隨劉備來看,劉備是很得人心的,雖然手下只有數千軍隊,但劉備的仁義在荊州收買了很多人,支持者都有十幾萬人,可以武裝多少軍隊啊,這就是劉備成功奪取荊州的資本啊,有了這個資本劉備都不知道用,真是可惜被浪費。

劉琦

如果劉備趁劉表病重之際,成功奪取荊州權力,扶劉琦上馬,在荊州廣泛布置自己的勢力,到時候就算曹操南下攻打荊州也沒有這麼容易,整個荊州有七八萬的軍隊,雖然與曹操的實力相差很遠,但是荊州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而且曹操軍不善於水軍,曹操想要南下,必須要渡過漢水。

而且襄陽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第一城池,易守難攻,又有水路天險,如果不是劉琮投降,曹操沒有這麼容易拿下荊州的,如果劉備奪了荊州,對曹操採取主戰的方式,曹操最大可能也就是拿下所有漢水北岸的地盤,也就是拿下樊城,但是襄陽城,曹操就沒有可能拿下了。

劉琮

如果是這樣,歷史上就沒有赤壁之戰,曹操與劉備勢力將在漢水兩岸對峙,曹操沒有制水權,就無法攻破襄陽,攻不破襄陽,整個荊州就保住了,劉備在與曹操的戰爭中,可以派人與孫權結盟,兩方達到互不攻擊的協議,共同對抗曹操,就算孫權不同意,也沒有辦法拿下荊州,因為孫權打了荊州江夏郡七八年,只就是拿下了江夏郡長江以南的部分而已,很難再向西推進,因為孫權的軍事能力確實很有限。

這樣,歷史上就不存在赤壁之戰,自然也沒有南郡之戰了,那麼荊州的歸屬就是劉備,孫權沒有理由介入荊州,就算有,他也不敢,劉表統治時就拿不下,更說劉備了,這樣的話劉備的勢力就遍布整個荊州,很快就和孫權有同等的實力了,除了南陽郡之外,其他的荊州六郡被劉備控制。

諸葛亮與劉備

只要劉備以一己之力擋住了曹操,那麼劉備在天下的名聲大振,同時劉備再打出興復漢室的政治口號,大量招收荊州的人才,再拿下益州,漢中,那麼劉備就將是比孫權勢力還要大的諸侯,在積極修理內政,休養生息,培養人才,積蓄糧食,再按隆中對中說的那樣,找一個合適的時機,最好是曹操去世後的時間,兩路大軍北伐,很有可能成功建立統一天下的功績。

也許你會說孫權會偷襲荊州的,如果前面的假設成立的話,孫權是不敢偷襲荊州的,一是因為劉備如果全據荊州、益州,勢力就比孫權大,二是因為孫權偷襲荊州是因為當時關羽只有三個郡,同時把所有兵力北調到襄陽前線,現在是襄陽在劉備手中,與曹操隔江對峙,同時有六個郡的地盤,形勢完全不一樣,所以孫權不敢偷襲荊州,所以劉備統一天下的機會非常大。

相關焦點

  • 若關羽不失荊州,張飛不遇刺身亡,劉備能統一天下嗎?
    的,但是蜀漢統一三國有一個自始至終的變數!我們先分析一下劉備能夠統一華夏的可能性!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暴露劉備性格缺陷
    《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世外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曹、劉、孫三方都極力希望得到這兩個人才。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
  • 劉備有兩次一統天下的機會,易中天:如果把握住了,天下歸劉
    ,一番努力後在年近半百時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地盤,建立了蜀漢集團,當時的曹魏集團和孫氏企業已經非常強大,劉備想要戰勝他們奪得天下的機會並不多,西川之戰後劉備的確有兩次可以爭奪天下的機會,可惜劉備都沒有把握住,滿口仁義道德卻忘了有借有還的道理,導致了關羽丟失了荊州,更是一時衝動毀了積攢多年的兵馬,徹底喪失了爭奪天下的資格。
  •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殺死,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這其二嗎,便是在諸葛亮與周瑜之間,周瑜在赤壁打敗曹操後,令數萬鐵騎只追不殺,把曹操漸漸的趕到了劉備的地盤,曹操自己也知道,這周瑜想借劉備之手殺他,然後劉備就會招來復仇大軍,周瑜便可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諸葛亮同樣也看出來這其中的利弊,想借周瑜之手殺曹操,可就是因為這兩人的想法導致曹操反而活的還不錯,可惜他華容道被關羽截住,但是關羽還是放了他。如果曹操在赤壁喪命,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 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二人皆得為何沒得天下?
    「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不是出自史書,而出自《三國演義》,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薦才時所說,伏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司馬徽是當世名士,不是張口亂忽悠的人,想必他的話是有依據的。幸運的是,劉備後來將二人盡收麾下,按理說得天下加上了「雙保險」,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 曹操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徵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徵,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若論原因,最直接是看軍事,擊敗袁紹後,曹操至少有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以及漢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戰前夕是他最接近統一的時刻。當時北方初 定,荊州投降。被他視為心腹之患的劉備一路逃亡,只剩下江東政權搖擺不定。從曹操寫給孫權的信來看,他頗有已視江東為囊中之物的自大。但實際上他在收服荊州之後馬上攻打江東,已是因冒進而失策。
  • 劉備和劉邦差距在哪?都是漢中王,為何劉邦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
    ,流離不定,有著強大的對手(項羽曹操),卻多次以弱勝強擊敗他們,同時以蜀地作為地盤,初為漢中王,最終成功登基稱帝,只不過結局不同的是,劉邦統一了天下,而劉備到死只有蜀地,他們二人差距在哪?為何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就讓我們好好的分析分析,誕生於亂世的兩人,都算得上是當時最為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兩人面對的局面是不同的。首先是競爭天下的對手。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
    三國時代,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最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終一個沒有稱帝,第二個沒有統一三國。
  • 劉備為何要借南郡?
    儘管一路失敗,顛沛流離,屢戰屢敗,但是劉備仍然一路走了過來,劉備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就是投靠南下荊州投靠劉表的7年時間,這7年中他有了親生兒子,時不時喝喝小酒,由於7年缺少戰爭,劉備的大腿上已經長滿了髀肉,劉備還因此感嘆一事無成,這一年劉備已經四十多歲了。
  • 《三國演義》中劉備才是大人物,如有曹操孫權家底,歷史將被改寫
    年輕時讀《三國演義》,對劉備嗤之以鼻,總認為演義裡是尊劉貶曹,認為劉備是虛偽的代表,沒有什麼真本事,整天哭哭泣泣,靠著一眾兄弟賣命才守得蜀地,後來隨著人生閱歷豐富之後,對劉備從厭惡到喜歡,直到認為劉備才是三國中最值得我敬佩的人物,如果有曹操、孫權這樣的家底,歷史將被改寫。先來看看劉備一生的遭遇,可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 《三國演義》中:天下遲遲不能統一的原因,其實是人心的自私
    先佔據荊益兩州,然後坐等天下有變,派遣兩上將從荊益兩州出發,一路奪長安,一路奔許昌,然後大業可成。如果能夠按照這個計劃一直完美進行下去,那麼蜀漢奪取天下成就大業的機率無疑是非常大的。但是只可惜諸葛亮雖然能夠參透天下的局勢,但卻無法完全掌控人們的內心,從而也就衍生了一系列的變故。
  •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論的是什麼?
    先從龍的大小變化引出天下英雄的議論,羅貫中在青梅煮酒中是筆法層層遞進,扣人心弦。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說:「袁紹來自大家族,有人望,又有錢。」曹操說:「袁紹膽子小,做事猶豫不決。只看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早晚會敗光家業。」劉備說:「劉景生坐擁荊州六郡,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並且還有好名聲。」
  • 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劉備聽了估計會大哭
    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劉備聽了估計會大哭眾所周知,適逢亂世國家就會出現一種「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慘狀
  • 劉備是怎麼借荊州的 用的什麼藉口
    於此同時,劉備上表劉協讓劉表的大兒子劉琦為荊州的佬大,然後南徵荊州的四個郡,四個郡的太守都紛紛向劉備投降了。因此劉備他們就擁有了荊州的四個郡,他讓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還有總督三郡。孫權看劉備在荊州的勢力日漸強大起來,心裡感到非常害怕。於是主動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來增強兩家的結盟。孫權的妹妹雖然年紀很小,但卻是個「野蠻女友」,她性格跟她的幾位哥哥差不多都很剛猛。
  • 劉備成敗皆荊州:警惕「壞事」始料不及的連鎖反應
    01借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歷史中的著名事件。作為一個歷史典故,還演化出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現在若輕率地割地資助他們,把他們三人聚集在一起,並且都在邊疆戰場上,恐怕就像蛟龍得到雲雨之助,終究不會是蟄居於池中之物(由此番高論可知,周瑜不愧為陳壽筆下「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的美稱)。孫權看了周瑜奏疏,認為曹操屯兵北方,大敵當前,應當廣招天下英雄,又怕劉備不能輕易制服,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
  • 曹操想成為周文王,但真正學到周文王精髓的卻是劉備,以仁治天下
    但周文王為了減少傷亡,為了更順利的奪取天下,故而將機會留給了他的兒子。在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繼承父親的遺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使得周國更加強大;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後,周武王還是沒有輕易伐商,反而是讓姜子牙全權代理伐商事宜;姜子牙在幾經試探之後,得知商王朝的確是人心盡失之後,才最終決定舉起反商大旗。
  • 四次試圖統一天下卻失敗的戰爭:一次帝國崩潰,一次改寫世界歷史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每次天下陷入分裂,總會有人試圖重新統一,重新建立起偉大的帝國。然而,並不是每一次試圖統一的行動都取得了成功,更有不少次失敗,而失敗的結果非常嚴重,甚至可能會導致帝國的崩潰。
  • 孫權為何會失去唯一統一全國的機會?
    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吳國和北方的魏國相比,其實力已不分伯仲了,如果利用好機會,吳國實際上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這個機會就出現在公元228年。此時,奮武將軍朱恆看到了全面擊敗曹魏的最好機遇,他獻計孫權:「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並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如若能讓一萬士兵用柴斷路,那麼可把他的部眾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
  • 從失荊州看關羽的性格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在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之地。 本來荊州降曹操時,益州也有人誠心降曹操,怎奈曹操驕橫,張松轉投劉備。及曹操軍隊染疾,赤壁大火,劉備因時乘勢,兼弱攻昧,以成天下三分之勢。鄧州習氏的先祖,習鑿齒曾經論及此事:「昔齊桓一矜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 《三國演義》中的一條喪家之犬——劉備
    當時四海一劉備,至此已堪悲失腳。出語翻為樂國想,是人止可偏方看。提及《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各位看官回想起什麼呢?一個輾轉騰挪,不甘人下的梟雄?一個收買人心,腹黑狡詐的小人?一位攜民渡江,以民為本的仁君?一個怒傷心肝,為義伐吳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