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人羊祜:世上一完人⑤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2021-02-13 傳遠堂

「諸葛大名垂宇宙」。

 

大家都知道,「臥龍」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樂毅。

 

《三國演義》裡,徐庶辭別前,極力向劉備推薦這一大才。之後,哥仨正要去求訪諸葛亮時,「水鏡先生」司馬徽來了。

 

這哥們是大託兒。「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他說,在自己心目中,諸葛亮不僅可比於管、樂二人,還「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當時呢,就把幾乎走投無路、求賢若渴的劉備,給撩撥得不要不要的。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劉備哥仨「三顧茅廬」下,諸葛亮出山,擔任了劉備公司首席智囊、CEO。

 

那一年,諸葛亮才26歲。大約60年後,東吳大將軍陸抗卻認為,自己的平生最大勁敵,晉國平吳戰略總設計師、坐鎮襄陽的軍政方面大員——羊祜,要勝於樂毅、諸葛亮:

「祜之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

 

陸抗此言不虛,並不是「抬高對手來捧自己」。其實,豈止是德量,就是在將略上,可以說,羊祜也超過諸葛亮(事實上,史家眼裡,真正的諸葛亮,長於政略、短於將略)。

 

這意味著,雖然聽起來,羊祜好像沒有什麼赫赫戰功,但他才是兵聖孫子所說的「真正善戰者」,才更是姜子牙、張良之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大家都知道「三國歸晉」,率先攻破吳國都城石頭城,迫使吳王孫皓君臣歸降、完成西晉統一大業的,是益州刺史、龍驤將軍王濬。

但事後,晉武帝司馬炎論功,卻首推羊祜羊太傅。

 

羅貫中老師的《三國演義》是這樣寫的——王濬上表報捷。朝廷聞吳已平,君臣皆賀,上壽。晉主執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親見之耳」。

 

羅老師這話,可以說是照搬唐代名相房玄齡等人合著的《晉書·羊祜杜預列傳》(下稱《列傳》)——「祜卒二歲而吳平,群臣上壽,帝執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將平吳首功歸於一個已去世二年的人,司馬炎這是哪門子道理?而且,大家居然對此也都沒意見,這又是為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皇帝裁判,而皇帝總是對的,所謂「皇上聖明」。

但這不是真的,真實情況就是:羊祜確實可以「當仁不讓」。

 

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羊祜其實沒有打過什麼實戰、硬仗,戰爭事跡並不多,就更談不上什麼攻城野戰、覆軍破敵之功了,但說他是一代名將,內行論者卻又幾乎沒什麼爭議。

 

 為什麼會這樣?揭曉其中奧秘,是一代梟雄曹操的這句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順便說一句,曹操這句話也是對《孫子兵法》裡這句話——「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的批註。

兵聖的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大概就是:真正會打仗的人,由於常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他們的勝利是必然的,但由於像自然而然那樣不知不覺發生,給人感覺就好像整個過程沒什麼出彩的智能和勇銳的功勳一樣。

 

這其實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兵聖最推崇的境界。

 

羊公羊太傅就是這樣無赫赫之功的善戰者。那麼,他是怎麼臻於化境的呢?

 

 

高手過招,點到為止。

 

「你平生最大勁敵是誰」,如果你採訪東吳陸抗這個問題,那麼,他的回答一定是羊祜。

 

「羊祜安邊」,深藏功與名,看似不顯山露水,但對陸大將軍來說,絕對是壓力山大,因為那是人性、戰略層面的無形強壓——「仁者無敵的攻心之戰」。

 

什麼叫仁者無敵?一個人的去世,不僅本國上下,就連敵人、敵國的人民都為之哀痛悲傷不已,這就是仁者無敵。

這樣的人,中華上下五千年,沒有幾個,北宋「宋仁宗」是其一,而羊祜羊太傅也是這樣。

 

還是來先看看《三國演義》裡怎麼寫的:

羊祜死,「炎(司馬炎)大哭回宮,敕贈太傅、巨平侯。南州百姓聞羊祜死,罷市而哭。江南守邊將士,亦皆哭泣。襄陽人思祜存日,常遊於峴山,遂建廟立碑,四時祭之。往來人見其碑文者,無不流涕,故名為墮淚碑」。

 

不用說,羅老師這裡也還是化用《列傳》內容。但其實,《列傳》寫得更有場景,更感人肺腑:

 

「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淚沾須鬢,皆為冰焉。南州人徵市日聞祜喪,莫不號慟,罷市,巷哭者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其仁千所感如此……祜喪既引,帝於大司馬門南臨送……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荊州人為祜諱名,屋室皆以門為稱,改戶曹為辭曹。」

 

這也太特麼感人了。這樣的待遇,史上更少有。那麼,羊祜羊太傅到底做了什麼感天動地、人神共仰的事?

 

這一切都沉澱在四個字裡:羊祜安邊。

 

羊祜安邊,有許多內涵。戰略層面就是「攻心為上」、「止戈為武」、「以德服人」等,戰術層面就是「以守代攻」、「屯田積糧」、「蓄勢待發」等。

總之,道與術相濟並用,相輔相成,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我們來看看他的一些做法。

一方面保境安民,「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安不忘危、不輕易興兵作戰,卻又積極備訓備戰,立足於嚴密防守、使對手無懈可擊,從而確保穩定的和平環境。

另一方面,重視文教(興設庠序即設立學校)、發展生產和社會經濟(屯田積糧,開放市場,與吳人開埠貿易),結果,「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軍用糧草豐足,老百姓又安居樂業、經濟繁榮富足。

 

「攘外必先安內」。境內大治之後,羊祜穩健進取,「乃進據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奪吳人之資,石城以西,盡為晉有」。

 

更重要的是,羊祜治下,有地有人、有糧有兵,境內社會和諧、人民日子紅火,官員勤於政事、廉潔奉公,所謂「涉其門者,貪夫反廉,懦夫立志」,再加上羊祜無論為官主政還是統兵作戰,都非常注重施行仁義、增修德信,以懷柔之策對待吳國軍民,吳國軍民心服口服,敬仰其仁德,「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

 

於是,前前後後,來投降的將領、軍士,來歸附的老百姓,幾乎就是絡繹不絕,史稱「羊公恩信,百萬來歸」。

這也就是日後晉國平吳之戰那麼平順的根本原因所在。

 

想像下,晉吳之間,跟1990年西德和平統一東德本質上沒啥兩樣:「柏林圍牆」一開,東德民眾用腳投票,東德政權迅速倒塌、灰飛煙滅。

 

再想想當年,赤壁大戰,曹操「百萬之眾」卻被孫劉聯軍打得找不著北,如今,晉國派兵平吳,孫吳政權卻幾無應戰就舉國歸順,根由正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敵人、你的對手」。

事實上,對羊祜的戰略意圖,吳國陸抗陸大將軍心裡也如明鏡一般。

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羊祜這樣做,也正因為有陸抗這樣的名將對手在:

「汝眾人小覷陸抗耶……此人為將,我等只可自守;侯其內有變,方可圖取。若不審時勢輕進,此取敗之道也」。

 

棋逢對手,心領神會,大家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所以,陸抗也深知羊祜這「無招勝有招」、「不戰而戰」的厲害。他對手下人明講:

「彼專以德,我專以暴,是彼將不戰而服我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

 

於是,在羊祜、陸抗對峙之時,前線少有戰事,經常是井水不犯河水,雙邊百姓免於戰火,生靈無塗炭之苦,過了好一段安生日子。

而羊陸之間,也給人們、歷史留下了眾多惺惺相惜的佳話,像什麼「陸抗送美酒給羊祜」、「羊祜贈良藥給陸抗」等,不一而足。

 

在這些佳話故事的背後,人民享受到和平與安寧,但對羊祜與陸抗來說,這更是一場無硝煙的戰場,雙方都在最高層次上鬥智鬥勇,都在進行「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都在力爭世道人心。

因為他們都深知,人民才是真正的鋼鐵長城,深得民心才能真正江山永固,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守天下。

 

羊祜與陸抗之間,因此也是一時瑜亮。而且看上去,和平時期兩人都無戰功,但毫無疑問,他們都是無赫赫之功的善戰者。晉伐吳之戰,是在羊祜、陸抗去世後發生,這也是個最好的證明。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覺得什麼五虎上將、常山趙子龍,特別厲害、過癮,對羊祜、陸抗的對手戲也沒什麼感覺,居然沒有戰場廝殺。後來才漸漸明白,這才是至上的「攻守道」。

 

這是「道」上之爭。對陸抗來說,這才是最難的攻防戰。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承受著內外兩個系統的強壓。

 

他的最大不幸和悲哀,就是「不遇明主」。作為統兵大將,他與羊祜和平對峙,背後的戰略、道術、用心,昏庸殘暴的吳主孫皓根本看不明白,反而疑心他擁兵自重、和敵人暗通款曲,是別有異心。

 

故事是這樣的:陸抗在前線按兵不動,孫皓遣使下令「作急進兵」,陸抗只好上疏解釋,極力陳說晉國不可伐之狀,且勸吳主偃武修文、修德慎罰,以安內為念,不當以黷武為事。

結果,吳主看後大怒,並且罷了他兵權,降了他官爵,並令他人代領其軍,活脫脫又一個燕惠王和樂毅故事,整一個「騎劫代將」昨日再現。

 

相反,羊祜這邊是幸運遇明主。《列傳》評論羊祜說:「明德通賢,國之宗主,勳參佐命、功成平吳」,真是一語中的。

其實,從這句話也可知道,那時,晉國的國家元首自然是司馬昭、司馬炎,但晉國的心臟和大腦可以說是羊祜,他的平吳方略得到了司馬家朝廷上下的認可,有了系統性的強大支持,才有了日日積漸之功。

 

我們可以看看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

 

其實,整個三國時期,曹魏就比蜀吳強大,劉備、孫權都是一代雄主,各有異常過人之處,朝廷之中,賢臣能將輩出,但即便這樣,蜀吳聯手才能堪堪平衡曹魏。

 

而後來,曹魏家族逐漸被更隱忍強悍的司馬家族取代,蜀吳則子孫不肖、賢臣能將凋零,魏晉已取得絕對優勢,滅蜀平吳、一統天下,那是早晚之事。

 

事實上,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調集三路大軍18餘萬人開始發動滅蜀之戰, 10月份,西路軍主將鄧艾率2000精銳勇士偷渡陰平,一舉功成,最終迫使蜀國後主劉禪君臣投降,蜀國滅亡。此後,公元279年,司馬炎接受羊祜推薦,派名將杜預等八路大軍滅吳,280年5月,王濬舟師先抵建業,孫皓出降,吳國滅亡。

 

從滅蜀平吳過程來看事功,如果說滅蜀是「出奇」,那麼平吳則是「守正」。

 

這正是羊祜的戰略成功之處:握有絕對優勢的晉國,在羊祜的平吳方略指引下,並不急於乘熱打鐵,挾持滅蜀餘威,盲目開啟平吳之戰,而是十七八年間耐心積漸,修德安內,收拾天下民心,等待吳國內部潰爛、棟梁不再、抽心一爛之時,及時決策決勝千裡,以獅虎搏兔之勢,摧枯拉朽、一擊成功。

 

總之,羊祜夯實基礎、廟算籌劃在先,而杜預、王濬等得以順利「下山摘得大桃子」。

 

這樣的過程,其實是個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過程,戰場上也沒有所謂勢均力敵的兩軍對壘、精彩對戰,一路上吳國軍隊幾乎都是望風而降。

 

這對於飽經戰亂蹂躪的國家和人民來說,無疑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那樣的「君王名將」,其實背後是累累白骨的慘狀,是國家和人民的災難,而像羊祜、陸抗這樣「無赫赫之功的善戰者」,才真正是國家社稷之幸、蒼生大眾之福。

 

「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是偉大領袖對湘軍領袖、清末中興名臣、人稱「古今完人」的曾國藩的高度褒揚之語。

 

其實,對於古人羊祜,相信無數豪傑志士更是心服口服。

他堪比漢初三傑之張良,甚而有過之。他是戰略家、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帝師賢臣、文學家、道德完人,總之,按儒家標準來說,是真正內聖外王之人、修齊治平的典範,更堪稱千年不世出的「古今一完人」。

 

這樣的羊公羊太傅,雖看似無赫赫戰功,但被譽為千古名將、真正的善戰者,又有誰不認同呢?

 

此外,在這樣的羊公羊太傅面前,那些攻城野戰、殺人盈野的所謂「名將」,其實不過是米粒之珠。

 

老百姓給這樣的羊公立碑建廟,峴山因這樣的羊公而名聞天下,就再自然不過的了,因為他可以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當然,作為他真正對手的陸抗,同樣也該被人民景仰、懷念。他們才是那個時代真正最閃耀的「將星」。

 

他們就像是那些遙遠天際的恆星,雖然看起來只閃著微光,但其實比距離我們最近的「太陽」還更光輝燦爛。

     (未完待續

喜歡記得來一個

相關焦點

  • 【自我管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點擊查看上期文章)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引自《孫子兵法.形篇》。小編看到這句話,可不是因為看了《孫子兵法》,而是看了明朝歷史為基礎的小說。言歸正傳,最近看的基本明朝為背景的小說,沒有一本是描寫波瀾起伏的戰爭場面,也沒有詭譎的陰謀,所談到的幾乎都是人心、局勢、判斷、時機、伺機而動、而後一擊必殺或者...慘敗收場,與此同時幾乎每一本都提到一句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句話大大引起了我的注意
  • 天滴論丨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惶惶之名。我知道你肯定聽不懂,我講給你聽。灰灰對我的裝X翻了個大大的白眼。                其實所謂高手不是說他可以絕境逢生,而是他從一開始,就不會讓自己陷入絕境,這是智者的前瞻性。所以無「奇功」,贏的理所當然,不像熱血漫畫和武俠小說裡的主人公那樣充滿不穩定的戲劇性。背水一戰本身就是戰略上的輸家,無論結果如何,都是輸。
  •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中國有句古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這兩句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裡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
  • 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武將,詮釋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就是死得早
    但是很奇怪的是,自從太史慈投奔孫策之後,太史慈卻寂寂無名,貌似就一直沉寂,再無作為了,難道是孫策、孫權兄弟所雪藏?其實並不是,以史為鑑認為太史慈之所以後期淡出大家視線,無外乎下面這三個原因。一、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太史慈之所以在投靠孫策之前名聲卓著,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其所投奔之人無法重用太史慈,不給他領兵打仗的機會。
  •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訪長安基金副總經理徐小勇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句古語說的是善於打仗的人往往謀略在胸,由於追求不戰而勝,反而沒有赫赫戰功。投資也如此,很多績優投資人並不追求一擊制勝的凌厲,而是把時間當作朋友。  長安基金副總經理徐小勇就是這樣的投資人。從業經歷長達25年的他,擔任公司高管後依然奮戰在一線。
  • 工銀瑞信張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打造具備全天候收益特徵的固收+產品
    張洋總結稱,《孫子兵法》曾說,「善者之戰,無奇勝,無勇功,無智名」,意思是真正會打仗的人去打仗,並不追求在特別極端之際獲得特別極端的成功,而是盡力將風險最小化。後來曹操總結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正是在這一操作下,張洋所管理基金兩隻偏債混合型基金均在2018年這樣相對不太好的市場中,獲得了較好的正收益。張洋進一步表示,通過對行業盈利水平、景氣度高低等判斷,也可以分析板塊的輪動尋找到投資機遇。比如2014年、2015年的牛市、和2016年、2017年的牛市、2019年的牛市,這三個牛市中的漲得多的板塊是差異很大的。
  •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扮豬吃老虎的影帝,奠定了大漢帝國的根基
    但是作為西漢的第三位皇帝,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的所作所為一直被人所忽視。然而,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正是看似無所作為的漢文帝真正奠定了大漢帝國的根基。1、從天下掉下來的皇位作為劉邦庶出的第四子,劉恆非嫡非長,按理說這個天下至尊之位是與其無緣的。但是漢初發生的一系列政變,將這個與世無爭的皇子推上了皇位。
  • 羊陸之交:沒打過一場勝仗的羊祜,是如何戰勝三國名將陸抗的?
    這時候,人報晉軍使者到了,手裡卻拿著一副藥。還有一封信:聽說你病了,這是特效藥,別問為啥我有這個藥。-羊祜陸抗立馬命人熬了藥,當晚就喝了。第二天,陸抗卻神清氣爽的走出營帳說,「豈有鴆人羊叔子!」就這樣,兩年下來,友好的羊祜,讓晉吳邊境上的人都覺得,他是個講信譽的人。
  • 西陵之戰:三國最後的名將--陸抗與羊祜的終極博弈
    公元272年,此時天下大勢已日趨明朗,西晉的西北部雖然有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在雍涼地區起兵反晉,但是總體形式較好,穩步前進,說不定啥時候就會把依靠長江天險,獨木難支;內政又已經一塌糊塗的東吳給幹掉。看樣子東吳的情況已經非常差了,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現任東吳領主孫皓殘暴不仁,使得東吳的狀況又下了一層樓。
  • 讀心三國44|| 羊祜:人生幹到最後,會做事才是王道
    52歲的羊祜是晉軍主將,統率八萬城管去接應西陵叛將步闡,47歲的東吳陸抗統兵三萬,硬是把羊祜困在江陵,然後平了西陵叛軍。看上去,打架上陸抗稍勝羊祜一籌,但其實,人心才是國家的關鍵。而羊祜,總是在經營人心上別有心得,之後的較量中,他讓東吳人見識了神馬是仁義的力量,即使是陸抗也覺得防不勝防。
  • 五分鐘為你詳解「三國歸晉」的歷史進程!
    三國歸晉的進程其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錯,從263年滅蜀漢到280年滅吳用了17年的時間才使得華夏一統,今天丸子就帶大家看看三國是怎樣一步步歸晉的。(一) 鄧艾、鍾會、諸葛緒滅蜀漢1.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西路鄧艾軍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軍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主攻漢中。
  • 期貨交易領域,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五、一本書解決一個痛點 通常,一個交易者從接觸交易到入門,會走很多彎路,會有很多誤區。市場上也有很多交易方面的書籍。如果一本書能解決一個痛點,讓交易者少走一段彎路,那個書就是經典。在我的研究過程中,這樣的書有三本:《海龜交易法則》、《走出幻覺走向成熟》、《通向財務自由之路》。
  • 《三國志14》武將羊祜是誰 武將羊祜屬性戰法一覽
    三國志14武將羊祜是誰?在三國志14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武將,但許多玩家還不了解這位將士,本次小編帶來了三國志14武將羊祜屬性戰法一覽,想要了解的玩家不妨進來看看。流程攻略 遊戲問答 熱門攻略 三國志14 | 雲頂之弈 | 使命召喚16 | 部落與彎刀 | 全面戰爭三國 | 無主之地
  • 陸抗:最了解你的人,不是親人,不是朋友,是敵人,
    他父親陸遜死時,他才19歲,葬完父親,見孫權謝恩時,孫權拿出別人告陸遜的20條罪狀,和陸抗核實,陸抗逐條對答,為父親辯解,消除了孫權對陸遜的忿恨。能算陸抗知音的,恰恰是他的對手——西晉的羊祜。公元269年,晉武帝司馬炎積極謀劃消滅孫吳,派自己最信任的衛將軍羊祜到荊州,假節,都督當地各路軍馬。第二年,公元270年,吳國派陸抗都督荊州。當時,西晉和東吳,各有荊州,一南一北。兩位名將,兩位荊州都督,在荊州相遇,兩人發現,彼此很懂對方。
  • 三分天下終歸晉!《三國殺名將傳》全新晉陣營開放
    萬眾期待的新陣營——晉,終於和大家見面啦,歷史上「三分天下終歸晉」,那麼在《三國殺名將傳》中,晉陣營是否真的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呢?趕快一起來看下吧! 【晉陣營登場,首發F4實力超群】 作為新登場的陣營,晉的首發陣容堪稱豪華,羊祜、杜預、荀灌、李秀,四名首發武將全部為金,主公們可以通過飛龍在天活動獲得:
  • 世上無神鬼,儘是人在鬧
    神靈廟主肥從前,有一書生上京趕考,傍晚時分行至一荒野之地,忽聞黃鼠狼的叫聲,書生循聲而至,發現一個獵夾打住了一隻黃鼠狼。心懷慈悲之心的書生頓生吝惜,便打開獵夾放掉了受傷的黃鼠狼。事後又覺得對不起狩獵之人,於是從行囊裡拿出一條乾魚放在鼠夾上後方才繼續趕路。
  • 漢景帝:論行不誅心,誅心世上無完人
    論行不誅心,誅心世上無完人。漢景帝無非腰殺了個晁錯,殺了個周亞夫、殺了鄧通。於是2000多年,再加上蘇洵的一個評價克忌少恩,這竟歸結到一個帝王人品上了?形容帝王的詞可以有胸懷天下,睥睨四方,懷柔百姓等褒義詞,也可以有鷹視狼顧,刻薄寡恩,陰險猜忌等貶義詞。但是如論好壞一定不能歸結到人品的問題上。
  • 羊祜表示,必須熬到陸抗走
    陸抗的確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他沒有打過什麼震驚天下的大勝仗。他一生最大的功績,那就是保住了荊州,長期與晉朝的羊祜對峙。也成就了陸羊之交的美名。那個時候東吳和西晉的士兵可以互相往來,雙方都將俘虜來的士兵送還對方。這可真是一個奇觀,因為他們一邊是死對頭,常常發生戰爭。
  • 晉滅吳之戰:終結三國的最後一戰
    西晉鹹寧五年(279年),晉武帝派兵伐吳。鹹寧六年(280年),吳主孫皓投降,三國結束,西晉完成統一大業。那麼西晉是如何消滅東吳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蜀魏滅亡羊祜鹹寧二年(276年),徵南大將軍羊祜向晉武帝上疏請求伐吳,提出水陸並進,多路齊下,分割敵軍防線,以水師擊潰敵軍的策略。但由於群臣反對,晉武帝沒有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