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花都開好了|百家故事

2020-12-28 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春天來了。熬過漫長又灰禿禿的冬天,北京的春天來得迅疾又突然,呼啦一下滿樹的花都開了,熱烈得扎眼,有一句北京老話叫,「春脖子短」,冰心給友人寫信時都說,「我要儘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在北京找春天,故宮幾乎是必選項,一進宮門往東走,沒一會兒就能見到一片花海,海棠成林,一團團,一簇簇,風吹過來,天上地下都是粉的。

劉順兒妞是一位獨立攝影師,愛好拍攝風景和人像,她可能是最會逛故宮的女孩了,一年能用掉3張故宮年卡,每張年卡可「進宮」10次,和她一起過故宮安檢時,顯示屏上會出現一行紅色小字——「內含一位高頻人員」。她用相機記錄故宮的四時——春花、夏雨、秋葉、冬雪,還有故宮的貓。

去年春天,我曾和劉順兒妞逛過一次故宮,她很了解故宮的一花一木,這裡的植物都好像她的老朋友一樣,遇見了隨口就能介紹幾句,御花園初春的一處枯藤,等到五六月份就會開滿橙色的凌霄花;壽康宮的梨樹,葉子到了秋天會變紅,變橙,不比金黃的銀杏葉差;慈寧花園那幾棵丁香,花瓣總是很固執,花期過了,花瓣就算變得很黃,很乾癟,但是還是牢牢抱在樹上。

她也熟悉宮裡的貓,是最早系統拍攝宮貓主題的攝影師,純白的那隻貓名叫「嘚嘚」,喜歡鑽小路的那隻叫做「饅頭」,景仁宮的貓叫「鰲拜」,還有最親人的「小崽兒」,甚至那隻名叫「七喜」的貓什麼時候懷孕了她都知道——逛過那次故宮,我感覺自己之前逛的是一個假故宮。

這個春天,因為特殊的原因,故宮已經閉館70多天了,4月5日,600歲的故宮還聯合一些媒體開啟了「雲賞春」的直播活動,但真正屬於故宮的春色,只在直播中一閃而過——沒辦法親自進宮「吞咽」紫禁城的春天,讓我們跟著劉順兒妞去逛逛故宮,收藏好這份記憶,等下一個春天。

文|羅芊

編輯|金石

圖|劉順兒妞

花開花落

我第一次去故宮是2008年夏天,走在中軸線上,也看不到什麼樹,關於「故宮中軸線上不種樹」有個說法是怕有人刺殺皇上,後來看到了一些樹,都是綠色的,也看不出什麼特點,總之,那一次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故宮並不好看。

後來,再次關注故宮是2016年春天。我在故宮的官博上看到了一張圖,是御花園翠玉亭前的一棵杏樹,開了一樹的花,特別美,頭一天晚上我看到了這張圖,第二天就去故宮了,但花已經謝了。那時我已經做了攝影師,每隔兩年會制定一個拍攝計劃,雖然沒見到那樹杏花,但它讓我有了開始拍故宮的想法。

2016年春天的故宮圖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從2017年開始,拍好故宮成了我的拍攝計劃,很多人拍故宮,都是拍它的大氣磅礴,但我希望可以用女性的視角來拍攝故宮,更多地去關注一些細節之美。

我還惦記著御花園的那樹杏花,那年春天又去拍了,結果遇到裝修,沒拍成,直到2018年的春天,我才第一次拍到了那樹杏花。在故宮的公共開放區域內,一共有四棵杏樹,御花園的這一棵長得最好看,是故宮的網紅樹,因為它的背後就是一面紅牆,旁邊還有一個亭子,花期到了的時候,真的非常美。

劉順兒妞拍的杏花

這也是故宮很神奇的一點,這兒有很多開花的樹,平時沒有什麼特點,也沒人停留,但一到花期,一夜之間花就全都盛開了,你才知道,原來夏天那麼不起眼的一棵樹,春天時原來是這個樣子。

杏花很美,但非常脆弱,花期很短,我拍到它的那一年,它只開了4天,而且開的狀態也不如我最初看到的那張照片,我們來的時候它還在輸液,是真的輸液,就是樹幹上掛了個吊瓶在輸營養液。圍著它拍照的人很多,但能認得這是杏花的人並不多,我蹲在那裡拍照的時候還在跟旁邊的人解釋,這不是櫻花,不是桃花,不是梅花,這是杏花。

除了這棵網紅樹,靜憩齋的那棵杏樹也很美,花期時滿樹繁花,只是關注到它的人並不多,主要是因為這棵樹沒有紅牆映襯,但這棵樹的花開得非常高,如果趕上晴天,抬起頭,你會看到一朵朵杏花完全盛開在藍天上,還有一旁的金黃色琉璃瓦——白花藍天金黃色的瓦片,非常大氣,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靜憩齋的杏樹

還有一顆杏樹很隱蔽,是在快到壽康宮小角落,花期時在那兒停留的人大多都是路過時無意中發現它,它比較妙的地方是有一扇門,拍人像的話,可以製造出一種畫框的感覺,很有意思。

壽康宮在故宮的西邊,除了這一樹杏花,還有全故宮最美的梨花,有兩樹,我第一次拍到它們也是在2018年的春天,在深宮中看到一樹一樹碎玉般的花開,非常驚豔,真的感受到了什麼是「梨花勝雪」。之所以說壽康宮的梨花全故宮最美,是因為它的樹形很規整,非常秀氣,開花時整棵樹看上去非常大,盤根錯節,樹的全景再搭配著背後的建築,非常壯闊。

壽康宮梨花

春天的花大多都很脆弱,梨花也一樣。去年春天,我又去了壽康宮拍這兩樹梨花,三天前去拍的時候還是滿樹白花,三天後就有點禿了——故宮的春天就是這樣,很美很驚豔,但也很短暫,很多花一夜之間全開了,很多花一夜之間又全謝了。

這兩棵梨樹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只是春天的花,也是它們讓我知道了秋天時梨樹的葉子會變成橙色、紅色,我也因此有了一個想法,想去拍一棵樹的春夏秋冬——每個季節,我都會來看望它們,把它們每個季節的樣子拍下來,就跟看老朋友似的。

除了壽康宮的梨樹,我想記錄下四季的還有御花園的那棵杏樹。去年春天,我也去看了它,但它可能真的得病了,沒開幾朵花,枝變少了,葉子也變少了,我拍了張照發上微博,感嘆它「一年不如一年」,有人在下面評論,「它讓我想起了我額前的頭髮。」

但這棵杏樹依然是故宮中我最喜歡的一棵樹,畢竟是它讓我改變了對故宮的看法,發現故宮原來還有這麼漂亮的花和樹,產生了繼續探索的想法——這是我拍攝故宮的初心。

御花園杏樹的春夏秋冬

折枝與倒影

故宮的春天短暫,去賞花的人也多,如果想要避開人流,最重要的就是——遠離中軸線。

我自己的一個常規路線是,從東華門進,這樣可以避開從天安門城樓進來時漫長的排隊,進門後往東,第一站到文華殿,如果天氣暖的早,4月初時,你會在這裡看到故宮中最美的海棠。

對我來說,文華殿是故宮最少女心的一個角落,那裡的兩排海棠樹,形成了一條甬道,海棠是粉色調的,開花的時候,文華殿前全是粉的,你可以看到一整條繁花盛開的甬道,有風的時候,花瓣飄落,還能拍粉色的花瓣雨。

文華殿的春與冬

除了文華殿,頤和軒也能見到海棠。比起文華殿,它小一些,但有一些迴廊,和海棠呼應起來甚至有一點點江南的感覺,景色非常精緻。

蹲了一些花期,我發現故宮的花有些是分大小年的。比如說最靠近文華殿的那兩棵海棠,前年開得特別好的那一棵,去年花苞只有少得可憐的兩三個,通體綠葉。相反,前年綠乎乎幾乎沒花苞的那棵,去年倒是出乎意料地開得特別好。很奇妙吧,原來花朵小小的身體也需要積累能量,等到能量條滿格才迎來一次盛放。

離開文華殿向北,過了珍寶館就到了御花園——這也是故宮花事最持久的地方,3月看杏花,4月看紫玉蘭,5月是芍藥和牡丹,還有一種紫紅色的楸樹花,呈紫紅色,有「紫氣東來」的寓意,到了6月,石頭上不起眼的枯藤會開滿紅橙色的凌霄花,浮碧亭前的紫藤也開了……夏去秋來,八月,花事漸少,好在還有紫薇,它花期久,可以一直開到十月。

無論什麼時候去故宮賞花,御花園永遠都是人最多的地方,如何在一堆遊客中拍到一張好看的花,我可以分享一個小技巧——把花與建築結合起來,只拍局部,局部是更精緻的。

頤和軒的海棠

建築是規整的,特別是古建築,還有點莊嚴肅穆,而花是非常靈動的,花的靈動也可以讓原本規整的建築更有生命力。因此,在故宮拍花,最好以建築做為背景,讓花一側伸出來——這其實也是從國畫當中借鑑了一點手法,你看到國畫中蘭花梅花的畫法,花枝都是從一側伸出來的,這是「折枝」,同樣的方法運用到拍攝照片當中也是非常好看的,特別有畫意。

御花園不僅有花,還有一汪池水。每年到了暮春時節,杏花謝了,便會綴滿一池落花。紅色的錦鯉在落花間穿遊,尾巴擺動會勾起漣漪,花瓣也會隨著水波一圈圈漾開,看上去非常美。盛夏時,蓄滿水的水池還會開滿睡蓮——這就是故宮的精緻所在,看似尋常,但越了解,越會發現,美真的都在一些細節之處。

御花園裡的錦鯉

水也是構成故宮畫意的重要元素,除了建築內部自帶的水系,雨水也是點睛之筆——很多人會覺得雨天去故宮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實際上,雨天的故宮往往會給你帶來驚喜。

花期時趕上下雨,杏花梨花海棠這些脆弱的花都會凋謝,但也有人專門趕下雨天去拍梨花落雨,去拍文華殿前落滿一地海棠的畫面。夏天去逛故宮時趕上雷雨,看似很麻煩,但雨後的故宮真的很漂亮。

有一次,一個外地朋友過來,只待一天,沒辦法,儘管下雨,我還是決定帶他去故宮。那天下的是陣雨,非常大,地上有很多積水,我們找了個地方躲雨,腳底下正好是大理石的路面,迅速積了水之後,我發現路面上竟然是有倒影的。

反正躲雨也很無聊,我就開始拍,結果拍出來效果非常好,然後我就索性按照自己的常規路線又走了一遍——從御花園往東到東六宮,然後穿過中軸線,走太和門,到達中軸線的西邊,去壽康宮和慈寧花園,閉館前半個小時,遊人漸漸散去,再回到故宮中軸線。一路上,雨大的時候,我們就在一旁躲著,等雨小的時候馬上衝出去拍,雨變大了再回來繼續躲。

往常,快閉館時回到中軸線,夕陽會像糖霜一樣灑在內金水河上,很適合悠閒地散步。但那天,我火速地沿著中軸線跑了一圈,拍出了一些雨中倒影的空空的大場景。

後來我把這組照片發到了微博上,閱讀量有1400萬,當時很多留言讓我印象挺深的,有一位故宮的導遊留言說,他其實去過故宮很多次,下雨的時候也去過,但他說他從來沒有發現,雨中的故宮有這種倒影。

雨中的故宮

吸貓聖地

很多人去故宮會錯過珍寶館,因為它要單獨收門票,但我個人是很喜歡珍寶館的,那裡是一個比較悠閒的後花園的狀態,每次來這裡,會感覺進入了一個特別安靜的世界。

春天時去珍寶館,你也會看到海棠,但我最喜歡珍寶館的一點是,可以在那裡看到小貓。我第一次在故宮拍到貓就是在珍寶館,那是一隻名叫「饅頭」的小貓,當時是在一條特別小的小路裡,我隨手一拍,後來整理照片時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創作元素,感覺很特別,就把貓單獨作為關於故宮的一個拍攝主題來拍。

饅頭

從2017年8月開始,我每個月都會去故宮2-3次,走的都是貓可能會出現的路線,運氣好的時候,最多一次遇到過五隻貓,運氣不好的時候,去了六七次一隻貓都沒有遇到。

因為我自己也養貓,就根據貓的生活習性總結了一些小技巧,比如早起容易遇到貓,我家貓就是早上八九點的時候特別活泛,中午和下午都在睡覺,想要遇到貓的話,在一個暖和的日子,上午去故宮,假如陽光剛剛好,貓會出來曬太陽。

還有一個尋貓的好辦法是,只要你在宮裡遇到了木質提示牌,上面寫著「請勿逗弄、投餵宮貓,宮貓非家貓,接觸需謹慎」,這往往就意味著——附近有貓。

去的次數多了,我對這裡的貓也熟悉了起來。

我最喜歡的一隻貓叫「小崽兒」,是故宮裡最親人的一隻貓。據保安小哥哥介紹,因為小崽兒是幼時被工作人員抱進宮的,所以一點也不怕人。它幾乎可以被稱作珍寶館的網紅了,也是去故宮的時候最容易遇到的一隻貓。2017年冬天的時候,小崽兒死了,因為年紀大了。

「小崽兒」

小崽兒還在的時候,我總能拍到一隻琉璃瓦上窩著的貓,它叫「二毛」,它不敢下來,因為害怕小崽兒欺負它,小崽兒去世後,我就再也沒有在琉璃瓦上見過二毛,後來,我在網友分享的照片裡看到它了,它下來了,因為小崽兒不在了,沒人欺負它了。

「二毛」

「鰲拜」是一隻景仁宮的貓,像鰲中堂,坐在景仁宮的正殿門口的石臺上,看似威武,實際上非常喜歡撒嬌求食物。有一次跟景仁宮的工作人員聊天,才知道「鰲拜」的真名原來叫「三隨子」,「三隨子」的名字源於它的爸爸「二隨子」,傳說中,那是一隻橫行故宮,所向披靡的貓,而「二隨子」之所以叫「二隨子」,是因為它的主人是一位故宮退休工作人員,名叫「大隨子」。

「鰲拜」

去年我去故宮時,還遇到了「饅頭」,時隔兩年,看到它依然在宮中自在愜意,我也很欣慰了。

這兩年,在故宮遇到貓的難度越來越大,2018年,我一共去了30多次故宮,真正看到貓的只有11次,我想,可能是因為故宮這兩年宣傳得比較好,遊客越來越多,人多了貓就會害怕。

記得有一年,我特意留到故宮最後快閉館的時候,突然在廣場上到處都聽到喵喵喵的叫聲,好多小貓從角角落落裡鑽出來,那時候能感覺到,故宮是這些貓一直生活的地方,白天遊客多的時候,貓不願意現身,快閉館了,遊客走了,他們就開始出現了。

故宮是很適合給貓拍照的地方,你把貓和宮牆、建築、琉璃瓦、紅牆、雕梁畫棟、飛簷鬥拱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會有一種反差萌。我記得第一次在微博上分享了故宮貓的照片時,有上萬人轉發,他們管宮貓叫做「御前一品帶爪侍衛」,很多人都說,以前覺得故宮是一個嚴肅的地方,一個皇家聖地,現在忽然成了一個吸貓聖地。

在屋頂上的「二毛」

單霽翔院長曾經說過,故宮有很多動物,鳥的話烏鴉最多,貓的話野貓最多。據故宮的工作人員介紹,故宮一共有181隻貓,且每隻都登記在冊,有自己的名字,其中很多甚至可能是御貓的後代。故宮貓最大的特點是每一隻都特別肥,因為工作人員老餵它們,畢竟木結構建築最害怕的就是鼠患,自從有了這些宮貓加持,故宮的老鼠也無影無蹤了。

在故宮,你能感覺到工作人員確實很疼愛這些貓。我見過一次他們給貓餵水,因為是冬天,他們怕餵貓的水會結冰,特意帶著暖瓶去倒熱水給它們,倒完之後還會吹一吹讓水涼一點,再招呼小貓來喝。之前看一個人評論,說他去故宮玩,回來的時候看到一隻橘貓正俯身要去撲一隻小鳥,結果保安小哥趕過來一把按住它,一邊按一邊說:「不是剛剛才餵你吃飽的嗎?咱不殺生啊不殺生。」

有一次跟安保小哥聊天,他們也說貓咪的貓糧、妙鮮包還有吃的魚什麼的,都是他們從自己的工資裡自發性的拿出一部分,來買給這些小貓。還有一次,很多遊客過來,小哥可能怕貓受到傷害,趕緊把貓抱到自己的屋裡,就一把抱起來抱走了,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我覺得這些都是故宮很可愛的地方,有可愛的風景,可愛的小動物,還有可愛的人。

雪與光影

和其他季節相比,冬天的故宮會顯得沒那麼好玩,花也謝了,樹也枯了,走在故宮裡,感覺四面的風都湧過來,真的特別冷,但只要下一場雪,故宮就會立刻熱鬧起來。

我覺得大家喜歡下雪之後的故宮,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影視劇當中出現的畫面,給大家印象特別深,包括「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這種話,可能現在已經被說爛了,但是也說明大家對故宮的雪有很多特殊情結。

計劃開始拍故宮之後,我也一直在等故宮的雪,但總是錯過,直到2017年的一場大雪,我正好在北京,那天中午開始下雪,我立刻買票下午就去了故宮,然後第二天早上一開門我又衝進去了,前一天的雪很大,但那時已經雪霽天晴了,天空有一點點淡淡的藍色,琉璃瓦是白的,地面也是白的,再加上一大早的故宮空無一人,我拍了很多大場景的雪景,特別好看。

空無一人的故宮

這幾年,再也沒有那種獨享故宮的「待遇」了,故宮越來越火,只要北京一下雪,8萬多張門票基本都要賣光,很多平時根本不去故宮的人,也會選擇在那一天跑過去看,因為真的特別美。

最近幾次下雪的時候去故宮,我主要還是去看細節,拍細節。一些雕梁畫棟、飛簷鬥拱、小的雕花,小的窗欞,和雪搭配起來都會特別美,故宮暗色的紅牆、迴廊,和白色的雪花是絕配,就像那首詩寫的,「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

雪中的故宮

我非常喜歡電影《末代皇帝》,印象最深的就是慈禧快歸天時的那場戲,溥儀進宮見她,溥儀那時候很小,第一次見到慈禧,那個畫面給我一個很大的震撼,那個時候應該是黃昏,光線非常的混亂,感覺有霧氣在流動,只是看那個畫面,你就會有一種日落紫禁城、帝國末日的感覺,這也讓故宮的光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後來拍故宮時,有時我也會邊拍邊聽歌,聽《末代皇帝》的電影插曲,趕上黃昏的時候,感覺非常特別。

故宮在冬天的光影是最美的。

北京的冬天日出晚,故宮8點半開門,如果那個時候去故宮,你可以看到太陽還在那種金色的光線當中,然後太陽一點點升起來,那種特漂亮的金色的光也一點點地升起來。下午日落也比較早,你也可以在故宮看到那種夕陽金色的光影,這都是在其他季節看不到的。

冬天太陽照射的角度也低,光從側面射過來,一些窗戶、屋簷的光影會映在牆上——在冬天的故宮,你經常可以看到那種陽光透過窗戶把一格一格窗格的光打在紅牆上。珍寶館裡建築密集,冬天時,一棟建築的影子會投射在另一棟建築上,光影的效果特別的好。

故宮建築的光影

拍攝故宮的同時,我也會去看一些關於故宮建築理論方面的資料,這也讓我進一步了解了故宮的精緻之美——故宮的光影之所以特別好看,也是因為當初設計時有考慮到光照的角度。故宮研究所的周乾老師說,北京地區的太陽高度角,夏季約需是76度,冬季約是27度,故宮修建的時候,就通過挑簷的做法,屋簷往外挑出一定的尺寸,使得建築外部的陽光照射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在夏天早上溫度較低的時候,陽光可以直接照到建築的內部,而到了正午時分,陽光則只能照射到建築外面,保證屋內的涼爽。在冬天,隨著太陽的升起,建築內部逐漸接受到光照,正午時的陽光幾乎恰好攝入室內最側牆的位置,使得屋內暖意洋洋,而這也讓我們可以在冬天看到特別好看的光影。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因為忙於別的拍攝計劃,我去故宮的次數並不多,等到春天花期到來,又趕上故宮閉關,但這也給了我時間去整理之前拍過的照片。過去兩年,我已經拍完了「一棵樹的春夏秋冬」,我將拍好的四季照片排列在一起,御花園的杏樹、壽康宮的梨樹,看著時光一樹樹地流淌,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故宮的生命力。

這也讓我想起了拍故宮的第一個冬天,一個下雪天,我來故宮拍照,在神武門東邊東大房的牆角看到一棵樹的枯枝上落著雪很漂亮,我停下來拍那些「枯枝」,一位故宮的環衛阿姨過來跟我說,現在時間不對,等到春天,4月份,這棵樹會開很多花。第二年春天,我找到那棵樹,真的見到了滿樹的碧桃——原來冬天的雪落在樹上,真的變成了春天的花。

東大房的碧桃

相關焦點

  • 故宮,花都開好了
    她用相機記錄故宮的四時——春花、夏雨、秋葉、冬雪,還有故宮的貓。 2016年春天的故宮  圖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從2017年開始,拍好故宮成了我的拍攝計劃,很多人拍故宮,都是拍它的大氣磅礴,但我希望可以用女性的視角來拍攝故宮,更多地去關注一些細節之美。
  • 《百家講壇》主講人閻崇年暢談故宮文化
    本報11月10日訊(記者梁冰)今天下午,海南鳳凰新華出版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特別邀請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閻崇年走進海南大學,開展《600春秋 芳華依舊》主題講座,暢談故宮文化。此次活動是第十二屆海南書香節「名家海南行」系列活動之一。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欄目、喜馬拉雅音頻主講人。
  • 走進「故宮之旅」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獨特視角透析故宮前世今生
    中國建築史源遠流長在經過時間的衝刷後,以獨具特色的建築藝術展現著歷史的輝煌成就,北京故宮,就是古代能工巧匠所留下的登峰造極的建築群,在酷我暢聽《百家講壇》最新更新中,就以獨特視角,通過同濟大學朱宇暉博士的講述,來從《消失的宮殿》系列節目中,探秘這座嘆為觀止的建築「藝術品」。
  • 花都開好了!來,一起「雲欣賞」春天的「梅」好
    花都開好了!融媒體記者:趙啟瑞原標題:《花都開好了!
  • 閻崇年:讀懂故宮600年
    十幾年前,他頭一回上電視講課,就憑一己之力,讓《百家講壇》從一個連續三年無人問津的節目,一夜爆紅,打破歷史類節目的收視率紀錄。 作為「百家講壇」的「第一壇好酒」,古稀之年的閻崇年,一舉成名。似乎,除了他,沒人能把故宮背後的歷史說得像故事一般引人入勝,通俗易懂,又顛覆你的想像。也因為如此,閻崇年的著作《大故宮》出版不到一年,就賣出100多萬冊,連盜版書都一時脫銷。
  • 閻崇年 | 大故宮的六百年風雲史
    十幾年前,他頭一回上電視講課,就憑一己之力,讓《百家講壇》從一個連續三年無人問津的節目,一夜爆紅,打破歷史類節目的收視率紀錄。 作為「百家講壇」的「第一壇好酒」,古稀之年的閻崇年,一舉成名。似乎,除了他,沒人能把故宮背後的歷史說得像故事一般引人入勝,通俗易懂,又顛覆你的想像。也因為如此,閻崇年的著作《大故宮》出版不到一年,就賣出100多萬冊,連盜版書都一時脫銷。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二集:北溝煙雨
    《臺北故宮》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
  • 歷時兩年十易其稿 閻崇年如何還原故宮600年歷史?
    十多年前,他因為在《百家講壇》頗有特色的系列講座走紅,被譽為「明星學者」,收穫了眾多粉絲。此後,他一邊做研究,一邊寫書講解歷史知識,漸漸淡出公眾視野。  日前,他的新書《故宮六百年》出版,再次聚焦讀者們的目光。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時,閻崇年也系統講述了多年治學、傳播歷史知識的經歷。閻崇年。
  • 花都開好了
    上面寫著: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由此寄【教師點評】飽滿的思緒寓於生動的故事之中,浪漫的想像中表達了悠遠深邃的感情。(高瑩) 巴川量子2023屆4班 華紫佚我穿上了外套,黑夜變得漫長,公寓樓邊的桂花悄悄地開了。
  • 超1億人圍觀,故宮再上熱搜:看了故宮,才懂什麼是文化底氣
    600歲的故宮,帶著承乾宮滿院的梨花,又上了熱搜。 圖片來源:故宮雲遊直播畫面 梨花風起,滿城春色。網友們感慨,「故宮的花都開好了,我卻要錯過這春光了。」
  • 面對恐懼的方法|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百家故事#恐懼,這個詞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無名之中就是怕
  • 故宮揭露的人性真相,句句扎心,45歲前一定得懂
    十幾年前,他頭一回上電視講課,就憑一己之力,讓《百家講壇》從一個連續三年無人問津的節目,一夜爆紅,打破歷史類節目的收視率紀錄。 作為「百家講壇」的「第一壇好酒」,古稀之年的閻崇年,一舉成名。似乎,除了他,沒人能把故宮背後的歷史說得像故事一般引人入勝,通俗易懂,又顛覆你的想像。也因為如此,閻崇年的著作《大故宮》出版不到一年,就賣出100多萬冊,連盜版書都一時脫銷。
  • 教育故事:兩隻小兔子|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兩天遇到了一件事,終於讓我再次開始寫故事……今天我們說的,是兩隻小兔子的故事。
  • 【都來讀書】故宮「看門人」單霽翔現身抖音直播講述「故宮故事」
    【都來讀書】故宮「看門人」單霽翔現身抖音直播講述「故宮故事」 2020年04月26日 14:5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單霽翔也帶著自己的新書《我是故宮「看門人」》現身抖音直播間,在線領讀,分享在故宮工作的故事。 「讓文物活起來,能夠讓其走入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單霽翔在直播中透露了進行一系列改革的初衷。而自己寫的這本書,是為了及時把工作的體會和思考與社會公眾交流。
  • 從故宮六百年讀懂人生
    11月10日下午,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受邀參加第十二屆海南書香節,在海口帶領讀者領略歷史上故宮裡發生的故事,將故宮六百年的風雲變幻從頭細細捋來。 閻崇年通俗詼諧的語言配以80多年的人生經驗,使嚴肅的歷史不再枯燥難懂。講座結束後,閻崇年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分享他耄耋之年透過故宮裡的人和事體會到的人生感悟。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史努比是美國漫畫故事中的著名角色,原型為小獵犬(好像應該就是比格犬)它是一隻在雛菊山小狗農莊出生的小獵犬,擁有7個兄弟姐妹,最早被一位名叫裡拉的小女孩所收養。後來裡拉因為搬遷的緣故不得不轉讓史努比,最終它來到了查理·布朗(這孩子一直長不大)的家中。史努比應該是每個孩子夢想中的一個小夥伴。
  • 免費領《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故宮故事,值得收藏
    《故宮100》與《如果國寶會說話》同出自導演徐歡之手。作為「微記錄」概念的一次試水,《故宮100》把每集的時長限制在6分鐘內,用100集呈現了故宮的100個空間故事。動畫特效的加入同樣是《故宮100》的亮點。總導演徐歡認為,一些對於文化意象的解讀難以用實景來呈現。因此,製作組邀請香港團隊專門製作動畫,試圖用「故事化的敘述技巧」為幾分鐘的紀錄片注入活力。在介紹三大殿臺基的第11集,工人壘起須彌座高臺的景象便通過動畫的形式被帶到觀眾眼前。
  • 花都開好了!下周二,青島大珠山景區恢復開放,入園需提前網上預約
    花都開好了!「青島觀」攝影師 張進剛 攝暖風和煦,春天已來可以適當走出門外欣賞春光但防範意識還是不能鬆懈我們一起期待戰疫勝利的到來來源:青島日報公眾號、青島大珠山風景區公眾號原標題:《花都開好了!
  • 風入松|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 講講故宮的「鬼」故事(膽小勿入)
    你們小時候有沒有被鬼故事嚇得睡不著覺呢,那想聽,聽完又害怕,不聽,又好奇,百爪撓心似的。別急,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些有關故宮的「鬼」故事。其一:珍妃井有關故宮的鬼故事應該不少,但是我聽到的關於故宮鬼故事的第一個神奇又詭異的故事。說是有一個人在晚上的時候還在故宮轉悠沒有出去,然後就想著趁著月色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