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時時刻刻》

2020-10-20 Chelsea

一年前,在春日的北京,看了這部電影,沒有留下多少記憶。昨日重看,是在故鄉的春天,記下零碎的想法。

關於劇本《時時刻刻》是麥可·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小說中的經典。小說以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為藍本,描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性一天內所發生的故事。小說在2002年被改編成了我們看到的這部電影,由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導演。關於蘿拉的出走蘿拉出走,看似女性獲得了自由與新生,但她不得不承受來自主流社會的輿論壓力以及家庭關係的破裂,不得不適應從沒有工作經驗的「依附者」到自食其力的獨立個體的巨大轉型,不得不面對脫離原有社群聯繫之後的無助、迷茫與孤獨感。在由「他者」身份轉變為主體「我」轉變之後,女性將如何自我定位,如何處理與男性、子女以及社會的關係,如何獲得內在充實與寧靜,女權主義的道路又將何去何從?

費爾斯通說, 「女性的壓迫不是一個單靠改革或女性力量的整合就可以解決的表面上的不平等」。女性運動若得不到男性的理解、支持,女性自我「主體性」的真正建立將難以實現。畢竟,人類的繁衍與發展離不開兩性基於認同之上的合作。關於理察的死理察在死前對克拉麗莎說:「你自己的生活呢?我死了, 你就得面對你自己的人生。」他希望女性去探索生命的可能性、建立自我主權意識,而不是成為家庭的犧牲品、男性的附屬品。他的死一方面是對女性運動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對黑暗生命的屈服。愛滋病患者、殘疾人、孤兒、失戀者,理察的所有身份都令人壓抑。他寫詩,但即便得了詩歌界的最高榮譽,他也不屑,認為得獎是別人對自己種種不幸的同情罷了。

他說:「生命像黑色火焰, 集光明與黑暗於一身。」是的,生活再不幸,但還有時時刻刻陪伴他、鼓勵他的蘿拉。她無條件地照料理察,幫他出版詩集,讓他看到生命的一點光亮。蘿拉是他活著的全部理由,他對她說:「I’m only stay alive to satisfy you.」最後,他撤掉所有的窗簾,倒身墜亡。這看似是對光明的追尋,實則是對黑暗生命的無力妥協。一個疑問:為什麼伍爾夫即便有機會回倫敦生活,最終還是選擇死亡?

相關焦點

  • 《時時刻刻》時時刻刻的網
    為什麼我要在出分數前的一晚看《時時刻刻》?讓我格外焦慮。沒看懂但是被抑鬱到了。太悲哀了人生特別是女人的人生。令人驚訝的是我發現我們都是那些女人。但是不一樣的是我確實還年輕。也許我47歲的時候看會更加抑鬱亦或是被治癒,我不知道。但我想告訴47歲的我:1. 做你想做的事,想走就走吧,不要在乎太多。2. 有時候愛是一種束縛,所以不要太愛別人也避免太被愛。
  • 《時時刻刻》五四與時時刻刻。
    三個不同時空的女人在同一天,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清晨的陽光撒下來的溫度和暈影不能讓人分辨屬於哪一個季節;或許有風,或許沒有;甚至連你對客廳的插花失去活力的姿態產生的聯想都不會超出死去的小鳥這一形象——就是在這樣一個丟入回憶中永遠不會再想起的日子,她們認清了各自困厄的生活,明白了愛與死亡,做出了基於各自明麗生命底色的抉擇。
  • 《時時刻刻》深夜
    我找不出電影中的隱喻,分析不了電影的拍攝手法,看不出電影的架構,甚至辨別不出蒙太奇。我只是在普通的一天中,發現了這部電影,又在這一天的深夜裡想寫東西。即使我已經很困了。今天是2020年3月9日。我,19歲。我是一個對旋律不敏感的人,但這部電影的背景音樂,明顯到了我都感覺到了的地步。它是略顯急促的,與這部悶悶的電影相得益彰。
  • 《時時刻刻》the hours for what?
    時時刻刻,時時刻刻什麼呢?電影裡多是時時刻刻的壓抑痛苦孤單憂傷掙扎,但這些時時刻刻也都來自於可能之前時時刻刻的選擇和積累。所以啊,選擇重要,承擔選擇後果也重要,學會排解更重要。我們其實都是觀影者,連旁觀都算不上,在電影中,看寫小說的人寫她故事裡面人物在寫紀實小說,時空交錯穿梭的感覺倍增了致鬱壓抑的氛圍。
  • 《時時刻刻》時時刻刻的窒息
    故事簡單,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你有夢想,你就會不堪這平庸家庭生活的禁錮,讓你窒息,時時刻刻都在折磨,你都會想要解脫。如果想要活下去,就要選擇平庸,只要讓自己相信這一段戴著面具的表演。
  • You only live once,時時刻刻時時刻刻
    狗煥在古巴哈瓦那街頭欣賞街頭藝人表演最近看了狗煥的旅行綜藝《旅行者》,從緩慢流動的畫面裡找到久違的旅行的感覺
  • 電影《時時刻刻》:自由與愛情,時時刻刻
    她慢慢走進水中,卻生生念念地對丈夫說著:記住我們的生活,記住我們的一切,時時刻刻。 記憶中,時時刻刻,都是愛與自由的掙扎和嚮往。
  • 《時時刻刻》······
    去年秋天上課時剛好淺嘗則止地讀了些關於《達洛維夫人》的英文文獻,所以知道《時時刻刻(The Hours)》是這本書題目的原名,而實際上《達洛維夫人》這本長篇小說又是由兩則伍爾夫所寫的短篇發展而成,分別為《邦德街的達洛維夫人》和《首相》。
  • 《時時刻刻》熱愛生命的不完全
    這樣的人看時時刻刻只會覺得這是無病呻吟,浪費生命。但對某些對生命感到空虛失落的人,時時刻刻代表著對世界的質疑,以及那份渴望快樂與溫暖的祈求。時時刻刻的重點主要是擺在幾個部分:時空的延展性,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與渴望,以及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足。
  • 《時時刻刻》那些女性的時時刻刻
    The hours,中文翻譯為《時時刻刻》,大概是其中最獨特的一部。影片由三個女性的故事組成,三個女主角,作家伍爾夫、家庭主婦蘿拉、編輯克拉利薩,分別生活在1920年代的倫敦、1940年代的洛杉磯和2001年的紐約。她們三個人由一部小說串聯起來:《達洛維夫人》。
  • 電影《時時刻刻》
    「我們只能獨自面對生活,我們能做的是儘量享受生活中的時時刻刻,為我們自己。就如經典臺詞所說:"那時我多年輕啊,早上睜開眼睛,會想,這是一個開始,未來的一切都會更好,這是所有幸福的開始。現在我才明白,其實那就是幸福了。"三位奧斯卡影后展現的女性形象是複雜有力地,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展示的多面性被淋漓盡致地呈現。
  • 《時時刻刻》思考生命意義的時時刻刻
    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維吉尼亞、蘿拉、克拉麗莎,深陷於各個時代對女性的束縛,掙扎於生活的洪流中,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共同思考著死亡的意義,生命的本質,她們的意識、她們的思想交織成了這部時時刻刻。「一個女人的一生濃縮在一天裡,僅短短的一天就可以展現她的一生」——維吉尼亞伍爾夫。
  • 《時時刻刻》電影筆記
    我知道我毀了你的一生,沒有我,你就可以海闊天空。你會的,我知道。我連封信也寫不好,我只想說我一生的幸福都是你賦予我的,你對我百般忍耐,也對我……體貼無以復加。我早已一無所有,除了知道你對我的好。我不能再拖累你的一生。再沒有人能像我們這般曾經擁有如此幸福。」那一刻我默默的記下電影的名字,並喜愛至今。       從劇情的角度,它並不「精彩」。
  • 《時時刻刻》銘記生命中的時時刻刻
    永遠銘記生命中的時時刻刻。
  • 《時時刻刻》觀後感
    一個本書三代女人的抑鬱~(心靈被生命所囚禁,了結自己放過他人的想法)也許有些人真的生來就如此孤獨,就像影名一樣時時刻刻都感受到那種壓抑感。無法像普通人一樣感受到生兒育女的幸福感。我覺得只有哪些真正有想要輕生念頭的人,才正真感受到這片子所表達的東西~
  • 《時時刻刻》一部優秀的電影
    《時時刻刻》可以當之無愧地放進女神蒙太奇這個欄目之中。影片中,三大奧斯卡影后同臺飈戲:妮可·基德曼、朱利安·摩爾和梅麗爾·斯特裡普,而妮可·基德曼正是靠這部影片問鼎奧斯卡影后的。實際上,影片裡對三人身份的介紹也來自一段蒙太奇。《時時刻刻》緊扣著伍爾夫所著《達洛維夫人》一書展開,三個女主人公,三條線平行展開而在最後匯合。
  • 時時刻刻,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時時刻刻海報有人說,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人生由無數個時時刻刻構成,而時時刻刻,不過是人生的瑣碎。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電影《時時刻刻》講述了不同時代女性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和思考。
  • 《時時刻刻》如何真正地活著?
    Million Years AgoAdele - 25最近在看《維吉尼亞.伍爾夫傳》,經朋友提醒,翻出這部以伍爾夫的小說《戴洛維夫人》為主線,將小說的作者伍爾夫,小說的主人公戴洛維夫人(克拉麗莎),和小說的讀者蘿拉三個人的生活串聯起來的電影。探討了關於女性,關於生命和死亡的電影--《時時刻刻》。
  • 《時時刻刻》平靜水面下的洶湧
    很小的時候,我在家裡翻找到這部電影的DVD,媽媽說這是她最喜歡的電影,但我不能看。女性主義的覺醒當你已經察覺到了一件事情,就不可能再回到沒有察覺到的時空裡,你所做的只能是直面這件事或者假裝沒有察覺。但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不是欺騙他人,而是欺騙自己。
  • 看電影《時時刻刻》
    01電影《時時刻刻》(2002)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講述了不同時空裡的三個女人和英國女作家VirginiaWoolf的小說《Mrs. Dalloway》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