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開始,英國著名的意識流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帶著對丈夫的歉意,帶著對往日時光的感恩,帶著被疾病折磨的無助緩緩沉入河中。時間回溯至伍爾夫開始創作《達洛維夫人》的日子,她沉浸於創作的氛圍。另一個時空——1951年,懷孕的家庭主婦蘿拉開始閱讀這本小說;再一個時空——2001年,克拉麗莎成為書中的主人公,上演著書裡發生的情節。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維吉尼亞、蘿拉、克拉麗莎,深陷於各個時代對女性的束縛,掙扎於生活的洪流中,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共同思考著死亡的意義,生命的本質,她們的意識、她們的思想交織成了這部時時刻刻。
「一個女人的一生濃縮在一天裡,僅短短的一天就可以展現她的一生」——維吉尼亞伍爾夫。
因病在里奇蒙修養的維吉尼亞沃爾夫在1923年的這一天對《達洛維夫人》這本書進行了創作構思,期間中迎來了與之有著曖昧關係的姐姐凡妮莎的提早到訪,與姐姐及侄女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亡鳥並對死亡的意義進行思考,改變了達洛維夫人的死亡結局,轉而安排平行時空中落魄軍人塞普蒂默斯的自戕。在姐姐離去後她重新審視了自我的處境與訴求,與丈夫據理力爭做出了返回倫敦的決定。在這一天裡,維吉尼亞在小說世界和現實世界中頻繁轉換,她無法與人、與環境融合,一副淡漠的表情讓你可以輕易看出到她的神經質、她的敏感脆弱,但她卻有一股不屈的韌勁,能與疾病抗爭,能與死亡對視。
蘿拉布朗——理察布朗的母親,在1951年的這天,開始閱讀《達洛維夫人》,懷孕影響到她情緒的穩定,在丈夫離去後與孩子為其準備生日蛋糕,恰逢鄰居拜訪訴說婚姻之痛,好友離去後更意識到生活的絕望,前往旅店自殺,未遂後回家為丈夫慶生,經歷對牛彈琴的日常對話後肯定了離開家庭的計劃。在這一天裡,蘿拉展現出她的善良、順從,遵循男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刻板要求——一個理想的妻子,一個完美的女主人,也能清晰地感知到她身上流露出一種欲言又止的壓抑,她已經麻木於生活的不可控,是《達洛維夫人》促使她身上的女性主義的覺醒,儘管她試圖用丈夫在二戰中的功勞等理由說服自己目前生活的意義,但在徹底意識到父權社會下女性難以改變的生存困境後她只能在時時刻刻的死亡幻想中尋求慰藉。
克拉麗莎沃恩在2001年的這天一如往日地探望身染愛滋,狀態瘋魔的好友兼舊情人理察並為其準備慶功派對。回到自己家中後,理察的舊情人路易斯以及女兒茱莉亞接踵而至,相繼回憶起往事,之後她目睹了理察的自殺,並通知蘿拉布朗前來哀悼。在這一天中,我們浸入式地了解了書中的「達洛維夫人」的日常,她自信、充滿活力,有著穩定的伴侶、體面的生活。但是她卻不願直面生活,沉湎於對青春時光的回憶。她渴望著那些不曾得到的愛,她生活的空虛只能用理察來填補——照顧理察讓她重拾被需要的滿足,而理察的才華也讓她享受到了被關注的虛榮。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同時,理察和克拉麗莎的關係也像是維吉尼亞和丈夫萊納德的復刻,這種關係是通過《達洛維夫人》式的故事進行呈現的——克拉麗莎和理察兩人的結局走向就像書中的達洛維夫人和塞普蒂默斯,理察的死讓克拉麗莎重新回歸生活。這就給了我們另一個新視角來看待維吉尼亞和萊納德。影片有很多地方都佐證了這種猜想,首先,理察對應維吉尼亞的意識流作家身份,他們都展現出超常的洞察力,克拉麗莎對應萊納德的編輯身份,他們也都承擔著照料者的角色,同時汲取維吉尼亞/理察的才華和病態帶給他們的滿足和激情;其次,理察有自己的同性愛人,維吉尼亞亦是,雖然弗和萊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回顧片中維吉尼亞和萊納德的對白,鮮有激情,更像是一對好友,理察和克拉麗莎也是如此;再者,理察這個角色展現出的病態癲狂、脆弱敏感以及對直面死亡的經歷和勇氣與維吉尼亞如出一轍,並只有克拉麗莎/萊納德能給他們安全感。影片這種人物性別的對調設置和男性化女性化的模糊呼應了維吉尼亞對於性別問題的思考。
《達洛維夫人》是維吉尼亞伍爾夫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通過對意識思想的大量篇幅描繪解構了生與死、理智與癲狂,並將這些抽象概念具體化為兩個人物形象——達洛維夫人和塞普蒂默斯兩個角色。《時時刻刻》這部影片就是用該書串聯起了三個不同時空的女性,開啟了兩段錯綜複雜的故事,著力表現出平凡的女性在普通的一天中對生死意義的探求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追尋。
在《時時刻刻》中,變換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女性乃至人類對於生活的無力感——維吉尼亞夾縫於精神分裂的折磨和男權社會對於女性角色的標籤化;蘿拉徘徊於家庭的責任和自我意志的實現;克拉麗莎糾結於愛而不得的情感關係。疾病導致的大腦變化、懷孕導致的體內激素波動,歲月導致的各方面功能衰退,也帶給三位女性不同程度的生理不可控感。而三個女人又都試圖通過逃避來獲得對生活的掌控——維吉尼亞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蘿拉選擇拋夫棄子,克拉麗莎照料理察重拾控制感。
與此同時,主人公顯而易見的同性情結與孤獨體驗也是共同穿插於三個時空。正是丈夫角色的弱化,讓維吉尼亞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姐姐身上,讓蘿拉與同性鄰居相吻慰藉,到了二十一世紀,即使男性女性都可以光明正大地選擇同性對象,由於無法和伴侶產生精神上的共鳴,這種孤獨依舊存在,大量的沉思,多處的哭泣,都能讓人切身得體會到這肆意蔓延、再也無法忍受的孤獨。而如同達洛維夫人舉辦了一個又一個派對,三個女人也用各自的方法掩蓋內心的無限的寂寥。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段時空中總會出現不合時宜/意料之外的訪客,仿佛在告訴我們人生每時每刻都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永遠也無法準確預料什麼會發生,能夠控制的太少,無能為力的事太多。這些訪客也決定性地影響了三位女性的行為。姐姐瓦內薩一家的到訪,讓維吉尼亞意識到自己對社交的需求,對倫敦的渴望,一定要遠離里奇蒙。鄰居凱蒂的到訪,讓蘿拉徹底發現生活的無藥可救,做出了逃離的決定。舊情敵路易斯沃特斯的到訪,讓克拉麗莎終於可以翻篇三人過去的感情糾葛,放下對理察的執念,為最後的釋然埋下鋪墊。
縱觀全片,最引人入勝的是三位女性對生與死的思考,維吉尼亞伍爾夫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個人徹底的終結,在死亡中方能尋得永恆德平靜,也正因如此,一開始她就要讓她筆下的角色香消玉殞,但是通過人對死亡反應的觀察和思考,她意識到了有對比的死亡才是有意義的,他人的死亡能讓個體更珍惜生的價值。蘿拉對死亡的思考源自《達洛維夫人》的啟示,但是她沒有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她懼怕死所帶來的失去,也正是如此她選擇了生存。克拉麗莎認為人選擇生存的根源是為了所愛之人,將對方視為活下去的動力。那麼什麼是死亡呢,弗洛伊德說認為生命進程的始點是無機物,生命的周期就是從始點再次回到始點,那麼死亡就是所有生命的目的」。正如影片中提到人死後會回到最初來時的地方——細胞誕生於海水,人類胚胎成長於羊水,這才有了片頭維吉尼亞沃爾夫自盡時潺潺的水流的特寫以及蘿拉在旅館中幻想自己死亡時被海水淹沒的鏡頭。那麼死亡什麼時候到來呢?生理上來看,器官的衰竭預實著死亡的發生,而維吉尼亞、理察都認為他們筆下的人物要因一件小事而死,這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死亡的意義是什麼呢?在人的一生中面對死亡是不可避免地,它不是消極的結果,也不是貶義的代名詞,死的本能驅使人落葉歸根、重拾平靜,而死亡讓人學會同情,讓人認知到人類的渺小,讓人珍惜生的價值。
達洛維夫人是2001年的克拉麗莎——他們共享著一個名字,他們都在一個美麗的早上獨自買花,達洛維夫人是1951年的蘿拉——他們都是理想的妻子,完美的女主人,達洛維夫人是1923年的維吉尼亞——達洛維夫人是她身上理智的象徵,達洛維夫人是1951年的凱蒂——他們一樣自信,又一樣悲傷。每個人都是達洛維夫人——我們孤獨,我們的傷痛沒有人懂,我們用一次又一次狂歡掩蓋內心的不安與脆弱。
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對生的態度是如此,對死的態度亦是如此,只有真實面對而非逃避才能解脫,才能釋然。正如影片的末尾,借維吉尼亞伍爾夫之口告訴我們「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nd to know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for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