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思考生命意義的時時刻刻

2020-10-20 aluminum

影片一開始,英國著名的意識流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帶著對丈夫的歉意,帶著對往日時光的感恩,帶著被疾病折磨的無助緩緩沉入河中。時間回溯至伍爾夫開始創作《達洛維夫人》的日子,她沉浸於創作的氛圍。另一個時空——1951年,懷孕的家庭主婦蘿拉開始閱讀這本小說;再一個時空——2001年,克拉麗莎成為書中的主人公,上演著書裡發生的情節。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維吉尼亞、蘿拉、克拉麗莎,深陷於各個時代對女性的束縛,掙扎於生活的洪流中,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共同思考著死亡的意義,生命的本質,她們的意識、她們的思想交織成了這部時時刻刻。

「一個女人的一生濃縮在一天裡,僅短短的一天就可以展現她的一生」——維吉尼亞伍爾夫。

因病在里奇蒙修養的維吉尼亞沃爾夫在1923年的這一天對《達洛維夫人》這本書進行了創作構思,期間中迎來了與之有著曖昧關係的姐姐凡妮莎的提早到訪,與姐姐及侄女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亡鳥並對死亡的意義進行思考,改變了達洛維夫人的死亡結局,轉而安排平行時空中落魄軍人塞普蒂默斯的自戕。在姐姐離去後她重新審視了自我的處境與訴求,與丈夫據理力爭做出了返回倫敦的決定。在這一天裡,維吉尼亞在小說世界和現實世界中頻繁轉換,她無法與人、與環境融合,一副淡漠的表情讓你可以輕易看出到她的神經質、她的敏感脆弱,但她卻有一股不屈的韌勁,能與疾病抗爭,能與死亡對視。

蘿拉布朗——理察布朗的母親,在1951年的這天,開始閱讀《達洛維夫人》,懷孕影響到她情緒的穩定,在丈夫離去後與孩子為其準備生日蛋糕,恰逢鄰居拜訪訴說婚姻之痛,好友離去後更意識到生活的絕望,前往旅店自殺,未遂後回家為丈夫慶生,經歷對牛彈琴的日常對話後肯定了離開家庭的計劃。在這一天裡,蘿拉展現出她的善良、順從,遵循男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刻板要求——一個理想的妻子,一個完美的女主人,也能清晰地感知到她身上流露出一種欲言又止的壓抑,她已經麻木於生活的不可控,是《達洛維夫人》促使她身上的女性主義的覺醒,儘管她試圖用丈夫在二戰中的功勞等理由說服自己目前生活的意義,但在徹底意識到父權社會下女性難以改變的生存困境後她只能在時時刻刻的死亡幻想中尋求慰藉。

克拉麗莎沃恩在2001年的這天一如往日地探望身染愛滋,狀態瘋魔的好友兼舊情人理察並為其準備慶功派對。回到自己家中後,理察的舊情人路易斯以及女兒茱莉亞接踵而至,相繼回憶起往事,之後她目睹了理察的自殺,並通知蘿拉布朗前來哀悼。在這一天中,我們浸入式地了解了書中的「達洛維夫人」的日常,她自信、充滿活力,有著穩定的伴侶、體面的生活。但是她卻不願直面生活,沉湎於對青春時光的回憶。她渴望著那些不曾得到的愛,她生活的空虛只能用理察來填補——照顧理察讓她重拾被需要的滿足,而理察的才華也讓她享受到了被關注的虛榮。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同時,理察和克拉麗莎的關係也像是維吉尼亞和丈夫萊納德的復刻,這種關係是通過《達洛維夫人》式的故事進行呈現的——克拉麗莎和理察兩人的結局走向就像書中的達洛維夫人和塞普蒂默斯,理察的死讓克拉麗莎重新回歸生活。這就給了我們另一個新視角來看待維吉尼亞和萊納德。影片有很多地方都佐證了這種猜想,首先,理察對應維吉尼亞的意識流作家身份,他們都展現出超常的洞察力,克拉麗莎對應萊納德的編輯身份,他們也都承擔著照料者的角色,同時汲取維吉尼亞/理察的才華和病態帶給他們的滿足和激情;其次,理察有自己的同性愛人,維吉尼亞亦是,雖然弗和萊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回顧片中維吉尼亞和萊納德的對白,鮮有激情,更像是一對好友,理察和克拉麗莎也是如此;再者,理察這個角色展現出的病態癲狂、脆弱敏感以及對直面死亡的經歷和勇氣與維吉尼亞如出一轍,並只有克拉麗莎/萊納德能給他們安全感。影片這種人物性別的對調設置和男性化女性化的模糊呼應了維吉尼亞對於性別問題的思考。

《達洛維夫人》是維吉尼亞伍爾夫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通過對意識思想的大量篇幅描繪解構了生與死、理智與癲狂,並將這些抽象概念具體化為兩個人物形象——達洛維夫人和塞普蒂默斯兩個角色。《時時刻刻》這部影片就是用該書串聯起了三個不同時空的女性,開啟了兩段錯綜複雜的故事,著力表現出平凡的女性在普通的一天中對生死意義的探求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追尋。

在《時時刻刻》中,變換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女性乃至人類對於生活的無力感——維吉尼亞夾縫於精神分裂的折磨和男權社會對於女性角色的標籤化;蘿拉徘徊於家庭的責任和自我意志的實現;克拉麗莎糾結於愛而不得的情感關係。疾病導致的大腦變化、懷孕導致的體內激素波動,歲月導致的各方面功能衰退,也帶給三位女性不同程度的生理不可控感。而三個女人又都試圖通過逃避來獲得對生活的掌控——維吉尼亞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蘿拉選擇拋夫棄子,克拉麗莎照料理察重拾控制感。

與此同時,主人公顯而易見的同性情結與孤獨體驗也是共同穿插於三個時空。正是丈夫角色的弱化,讓維吉尼亞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姐姐身上,讓蘿拉與同性鄰居相吻慰藉,到了二十一世紀,即使男性女性都可以光明正大地選擇同性對象,由於無法和伴侶產生精神上的共鳴,這種孤獨依舊存在,大量的沉思,多處的哭泣,都能讓人切身得體會到這肆意蔓延、再也無法忍受的孤獨。而如同達洛維夫人舉辦了一個又一個派對,三個女人也用各自的方法掩蓋內心的無限的寂寥。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段時空中總會出現不合時宜/意料之外的訪客,仿佛在告訴我們人生每時每刻都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永遠也無法準確預料什麼會發生,能夠控制的太少,無能為力的事太多。這些訪客也決定性地影響了三位女性的行為。姐姐瓦內薩一家的到訪,讓維吉尼亞意識到自己對社交的需求,對倫敦的渴望,一定要遠離里奇蒙。鄰居凱蒂的到訪,讓蘿拉徹底發現生活的無藥可救,做出了逃離的決定。舊情敵路易斯沃特斯的到訪,讓克拉麗莎終於可以翻篇三人過去的感情糾葛,放下對理察的執念,為最後的釋然埋下鋪墊。

鄰居Kitty
姐姐Vanessa
舊情敵Louis

縱觀全片,最引人入勝的是三位女性對生與死的思考,維吉尼亞伍爾夫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個人徹底的終結,在死亡中方能尋得永恆德平靜,也正因如此,一開始她就要讓她筆下的角色香消玉殞,但是通過人對死亡反應的觀察和思考,她意識到了有對比的死亡才是有意義的,他人的死亡能讓個體更珍惜生的價值。蘿拉對死亡的思考源自《達洛維夫人》的啟示,但是她沒有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她懼怕死所帶來的失去,也正是如此她選擇了生存。克拉麗莎認為人選擇生存的根源是為了所愛之人,將對方視為活下去的動力。那麼什麼是死亡呢,弗洛伊德說認為生命進程的始點是無機物,生命的周期就是從始點再次回到始點,那麼死亡就是所有生命的目的」。正如影片中提到人死後會回到最初來時的地方——細胞誕生於海水,人類胚胎成長於羊水,這才有了片頭維吉尼亞沃爾夫自盡時潺潺的水流的特寫以及蘿拉在旅館中幻想自己死亡時被海水淹沒的鏡頭。那麼死亡什麼時候到來呢?生理上來看,器官的衰竭預實著死亡的發生,而維吉尼亞、理察都認為他們筆下的人物要因一件小事而死,這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死亡的意義是什麼呢?在人的一生中面對死亡是不可避免地,它不是消極的結果,也不是貶義的代名詞,死的本能驅使人落葉歸根、重拾平靜,而死亡讓人學會同情,讓人認知到人類的渺小,讓人珍惜生的價值。

達洛維夫人是2001年的克拉麗莎——他們共享著一個名字,他們都在一個美麗的早上獨自買花,達洛維夫人是1951年的蘿拉——他們都是理想的妻子,完美的女主人,達洛維夫人是1923年的維吉尼亞——達洛維夫人是她身上理智的象徵,達洛維夫人是1951年的凱蒂——他們一樣自信,又一樣悲傷。每個人都是達洛維夫人——我們孤獨,我們的傷痛沒有人懂,我們用一次又一次狂歡掩蓋內心的不安與脆弱。

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對生的態度是如此,對死的態度亦是如此,只有真實面對而非逃避才能解脫,才能釋然。正如影片的末尾,借維吉尼亞伍爾夫之口告訴我們「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nd to know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for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相關焦點

  • 時時刻刻,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時時刻刻海報有人說,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人生由無數個時時刻刻構成,而時時刻刻,不過是人生的瑣碎。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電影《時時刻刻》講述了不同時代女性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和思考。
  • 《時時刻刻》:死亡是生命軌跡的漫長投影
    該片講述了不同時空因為小說《達洛維夫人》而聯結起來的三個女人的一天,通過串聯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讀者蘿拉·布朗、現代版「達洛維夫人」克拉麗莎這三位女性的故事,為我們展示了不同時代對生命意義的相同追尋與拷問。儘管故事的主角是三位女性,但在電影中面臨死亡威脅的是所有人,而不是單純的女性群體。
  • 《時時刻刻》:死亡是生命軌跡的漫長投影
    《時時刻刻》是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妮可·基德曼、朱麗安·摩爾、梅麗爾·斯特裡普主演的一部電影,改編自麥可·康寧漢於1998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該片講述了不同時空因為小說《達洛維夫人》而聯結起來的三個女人的一天,通過串聯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讀者蘿拉·布朗、現代版「達洛維夫人」克拉麗莎這三位女性的故事,為我們展示了不同時代對生命意義的相同追尋與拷問。
  • 《時時刻刻》銘記生命中的時時刻刻
    1941年的弗吉利亞,她是一個女作家卻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不可以去市裡不可以一個人出門太久,一直處於被禁錮的狀態,她想去擺脫這種困境,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最終卻只能選擇結束生命作為自己的解脫方式。 1951年的蘿拉布朗,是普通的一位家庭婦女,看似生活幸福與丈夫感情美滿,但她只感到孤獨無助,因為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並不擅長做家務也無法對丈夫投入感情。
  • 《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 The Hours ) 這個名字與伍爾夫想要在小說敘事中開鑿出文學空間,標記時間流逝的嘗試有關。她在小說中也多次提及鐘聲(如大本鐘和聖瑪格麗特教堂的鐘聲),小說的節奏也是生物鐘的節奏—達洛維夫人對此感受非常強烈,這一身體「時鐘」才真正標記了時時刻刻以及人物心理時間的推移。在電影中,這種感覺則被三條線索和穿插其中的無數個蒙太奇所繼承。
  • 《時時刻刻》熱愛生命的不完全
    時時刻刻在每個人心中的好壞,完全決定於他/她對生活與生命的態度。有些人天生就樂觀開朗,積極進取。這樣的人看時時刻刻只會覺得這是無病呻吟,浪費生命。但對某些對生命感到空虛失落的人,時時刻刻代表著對世界的質疑,以及那份渴望快樂與溫暖的祈求。
  • 《時時刻刻》時時刻刻的窒息
    第二個女人是個家庭主婦,她在給丈夫準備生日蛋糕,她讀女作家的小說時,開啟了她的某些思考,就是那一天,女鄰居告訴她子宮長了什麼需要切掉。擊碎了她最後一刻理智。第三個女人,選擇了跟這個世界妥協,讓每個人滿意和開心,但不知道為什麼,她需要詩人男友活著。
  • 電影《時時刻刻》:自由與愛情,時時刻刻
    生命如水,生命亦如山。你愛他,他愛自由;他愛你,你愛遠方。導致了理查一生對他的愛而不得的恨,以至於在理查的作品中,他選擇結束了母親的生命。在理查的情感裡,他也不願真正靠近深愛的女人,多少也是來自於童年家庭的陰影吧。 選擇了自由,就會留下遺憾。維吉尼亞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她愛丈夫,卻又不能忍受無法自由的沉重。
  • 《時時刻刻》如何真正地活著?
    探討了關於女性,關於生命和死亡的電影--《時時刻刻》。維吉尼亞.伍爾夫《時時刻刻》是由一本書改編而來的同名電影。《時時刻刻》一書是麥可.坎寧安寫的,曾獲得普立茲獎。電影的主演是梅麗爾.斯特裡普,朱麗安.摩爾和妮可.基德曼。那年柏林影后給了她們三個,也是史上唯一一次。妮可.基德曼更是憑藉該部影片獲得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時時刻刻》想去海邊
    影片講的是不同年代的三個不同身份處境的女人,集中講述她們一天裡發生的事,也是伍爾夫為作者思考的問題:如何把一個女人的一生濃縮到一天裡。而在這一天裡,她的命運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一、1941年有精神疾病的天才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她正在完成《達困衛夫人》小說的最後階段,身患精神疾病,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與束縛感。
  • 看電影《時時刻刻》
    01電影《時時刻刻》(2002)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講述了不同時空裡的三個女人和英國女作家VirginiaWoolf的小說《Mrs. Dalloway》千絲萬縷的聯繫。Dalloway》引起她不斷追問自己,什麼才是更有意義的生活?日復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樣讓她萌生自殺的願望。(書中人)克拉麗薩·沃甘,生活在90年代的紐約,正過著戴羅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愛的朋友理察,才華橫溢卻因愛滋病難以自理。好心的戴羅薇夫人擔當起派對的主人,為每個人帶來快樂,卻難以化解內心的孤單與憂傷。
  • 《時時刻刻》深夜
    詩人說,我怎麼來面對派對後的寂寞,怎麼度過生命中的時時刻刻。有的時候,很累。生命中的時時刻刻都是你自己一個人度過的。也不知道我的朋友們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有一天,一直以來支持我走下去的夢想我也不喜歡了怎麼辦呢?那我恐怕還是沒有那個勇氣自殺,我喜歡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對於生命,你首先得直面它,了解它,看透它,然後再放棄它不是嗎,要不然,前面吃過的苦,都白吃了。
  • 《時時刻刻》觀後感
    一個本書三代女人的抑鬱~(心靈被生命所囚禁,了結自己放過他人的想法)也許有些人真的生來就如此孤獨,就像影名一樣時時刻刻都感受到那種壓抑感。無法像普通人一樣感受到生兒育女的幸福感。我覺得只有哪些真正有想要輕生念頭的人,才正真感受到這片子所表達的東西~
  • 《時時刻刻》一部優秀的電影
    《時時刻刻》可以當之無愧地放進女神蒙太奇這個欄目之中。影片中,三大奧斯卡影后同臺飈戲:妮可·基德曼、朱利安·摩爾和梅麗爾·斯特裡普,而妮可·基德曼正是靠這部影片問鼎奧斯卡影后的。實際上,影片裡對三人身份的介紹也來自一段蒙太奇。《時時刻刻》緊扣著伍爾夫所著《達洛維夫人》一書展開,三個女主人公,三條線平行展開而在最後匯合。
  • 《時時刻刻》電影筆記
    伍爾夫夫人的眼神憂鬱而智慧,她在衣服口袋裡裝滿石頭走向河流,一步步堅定不已,耳畔迴響著伍爾夫夫人留給丈夫的遺書,那聲音沙啞倔強卻又優雅至極,這樣的妮可.基德曼誰能不愛。而我最愛蘿拉的扮演者朱利安.摩爾,一張一翕將絕望的主婦演繹得如此深刻,以至於蘿拉在自殺時的覺醒讓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 給點時刻給《時時刻刻》(《The hours》)
    蘿拉·布朗是伍爾芙的分身式人物,她們放棄了把死亡作為生命囚徒的越獄方式。現代版達羅薇夫人克拉裡莎,她和伍爾芙的丈夫一樣,一直用愛在看護著他們心目中的天才愛人,卻把這種看護變成了看守,並且在這種囚禁與自我囚禁中獲得生存的意義。所以,電影的後面,伍爾芙對丈夫說教,蘿拉·布朗則啟蒙了克拉裡莎。
  • 電影《時時刻刻》
    」逃避生命則永遠得不到平靜。「我們只能獨自面對生活,我們能做的是儘量享受生活中的時時刻刻,為我們自己。就如經典臺詞所說:"那時我多年輕啊,早上睜開眼睛,會想,這是一個開始,未來的一切都會更好,這是所有幸福的開始。現在我才明白,其實那就是幸福了。"三位奧斯卡影后展現的女性形象是複雜有力地,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展示的多面性被淋漓盡致地呈現。
  • 再看《時時刻刻》
    關於劇本《時時刻刻》是麥可·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小說中的經典。小說以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為藍本,描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性一天內所發生的故事。小說在2002年被改編成了我們看到的這部電影,由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導演。
  • 《時時刻刻》五四與時時刻刻。
    三個不同時空的女人在同一天,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清晨的陽光撒下來的溫度和暈影不能讓人分辨屬於哪一個季節;或許有風,或許沒有;甚至連你對客廳的插花失去活力的姿態產生的聯想都不會超出死去的小鳥這一形象——就是在這樣一個丟入回憶中永遠不會再想起的日子,她們認清了各自困厄的生活,明白了愛與死亡,做出了基於各自明麗生命底色的抉擇。
  • 《時時刻刻》床墊下的豌豆
    年輕時,她和男友理察體驗過短暫浪漫的激情,從此生命中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只想追求曾經的那種激情。她始終陪伴在前男友身邊,但這只是刻舟求劍。她知道激情再也回不來了,但她假裝不知道。當她走進昏暗的房間,看到無精打採的前男友時,她大喊一聲:「多麼美好的早晨!」 但總要面對現實的,理察自殺了,她的希望徹底破滅了。好在她的生活中並不只有理察。電影的最後,女友幫她脫下外套,她也給了女友一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