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盡其孝弟盡其恭 孝恭昭而彝倫敘
男位乎外女位乎內 外內正而家道興
◆ ◆ ◆
文 |石祿生
中華楹聯,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之一,承載了豐富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儒家思想或價值觀。作為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藝術形式,及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中華楹聯於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當代收藏界中,古代楹聯收藏亦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地位。
廣義上,楹聯又叫對聯,在一般情況下兩者可以通用,泛指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
但就狹義而言,楹聯和對聯的稱呼有著雅俗區分的功能,楹聯從雅,強調文學性,多含歷史典故,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對聯從俗,強調文字的平仄與對仗,語義直白,一般不做延伸性解讀。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經世代搜集與收藏,現藏有大量中華古代楹聯實物,年代分布唐、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時期,均為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來的真跡雅物,楹聯內容飽含歷史典故,書法上乘,楹體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文化價值。
古代楹聯文化歷來注重儒家思想或儒家觀念的訓誡和傳遞,用於修身、勵志、家訓等。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把中華傳統楹聯歸入儒家哲學文化品種之行列亦不為過。
而且在主題寫法上,中華古代楹聯講究文史淵源或出處,每一條觀念,每一則訓導,都能在久遠的歷史文本中找到參照。
尤其是家訓類楹聯,更是喜歡把堯舜以降、孔孟以來的聖訓,以直白或含蓄的題寫方式昭告族人。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現存有一款明清時期的圓木長聯:「子盡其孝弟盡其恭孝恭昭而彝倫敘,男位乎外女位乎內外內正而家道興」。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該楹聯是一副典型的家訓類門聯,上聯陳述了「子孝弟恭」的孝悌思想,下聯則闡釋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道觀念。
關於中華五千年的孝悌思想,剔除其中的部分愚孝元素之後,可以說絕大部分孝悌哲學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芒,適用於古今中國人,所以不存在過時的問題。
但有關「男主外、女主內」的家道觀念,放在今天的時代,則大有可商榷之處。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推崇「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性別文化,而且在社會職場中,現代女性的職業參與度和貢獻能力,並不亞於男性。
1962年王文彬作油畫《夯歌》為「婦女能頂半邊天」作了詮釋
因此,在此問題上,倘若世人死抱著「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不放,必然就是迂腐了。
不過,今天的我們,在看待古代楹聯文化的時候,並不能用非黑即白、非正即負的兩極心態去評判它們。
廣義的文化視角,無所謂正負對錯。我們研究或解讀古代楹聯文化,目的是考察歷史上真實的社會人文樣貌。
在此意義上,家訓楹聯「子盡其孝弟盡其恭孝恭昭而彝倫敘,男位乎外女位乎內外內正而家道興」,無疑是極有歷史文化價值的。
通過此聯我們亦可推知,中華數千年的孝悌思想和家道觀念,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是極具生命力的。
我們先來看上聯:「子盡其孝弟盡其恭 孝恭昭而彝倫敘」。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兩個關鍵詞:子孝弟恭、彝倫。「子孝弟恭」甚好理解,無非是說做子女的要孝順父母,做弟妹的要恭敬兄長。
至於「彝倫」,在現代人看來較為生疏,但在古代屬於常用詞,「彝」是常理、法理之意,「倫」即倫理,「彝倫」可解讀為社會倫理規範。句中還有一個「敘」字,強調敘事層面的延續性。
因此,上聯全句大意為:子孝弟恭,只要孝悌的家風明朗,家庭的基本倫理規範就能長久保持下去。
關於「子孝弟恭」,它是中華孝悌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但遠不是全部。我們知道,歷史上中華孝悌第一人首推上古早期的虞舜,但最早用文本方式闡述孝悌思想的,則數戰國時期的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這裡,孟子先是初步闡述了各種人倫關係中的「規矩」,並非專指孝悌一端。其中「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就是孝悌的基礎。
隨後孟子又進一步發展了「五倫十教」思想,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
到了這裡,孟子就已經明確指出了,做父母的要慈愛子女,子女反過來要孝順父母;做兄長的要對弟妹友愛,弟妹反過來要恭敬兄長。這便是中華孝悌思想的文本雛形。
孟子的孝悌文本主張,當然得到了後世的遵從。到了西漢,思想家董仲舒進一步完善了孝悌主張,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倫理規範,並把孟子的「五倫十教」思想納入到了其中。
再後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總結道:「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由此奠定了孝悌思想在中華儒家文化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總之,經過漫長的歷史推動和文本演變,「子孝弟恭」作為孝悌思想中的核心要點,被廣泛接受。
「子孝弟恭」並不是一個成語,而是筆者對古代孝悌核心思想的總結性表述,它其實包含兩層意思及兩個成語: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為什麼說子孝和弟恭,是孝悌思想的核心部分呢?因為兒子和弟弟的角色,相對於父親和兄長來說,均處於從屬地位,是實現孝悌的主動者或關鍵人。
亦因如此,在對聯全句「子盡其孝弟盡其恭 孝恭昭而彝倫敘」中,只對兒子和弟弟的孝悌行為做了規範,而省略了父親和兄長對兒子和弟弟要慈愛和友愛的表述。
說完了「子孝弟恭」,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彝倫敘」即孝悌倫理規範長存的問題。
今天的我們並不缺乏這樣的生活經驗:快節奏的社會變化,對舊有的人情世故、社會關係、社會秩序等形成了強大的衝擊。對於看不慣的新事物或新變化,有的人常常會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倒不是說舊的東西就一定好,新的事物就一定壞。人們只是習慣了用這種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懷舊情緒。
筆者想說的是,古人口中說的「彝倫敘」或「不敘」,其語境大抵相當於今天我們說的「世風日下」或「人心不古」。
◆ 宋代詩人張耒在《讀杜集》中寫道:「高才遭委棄,誰不怨且怒。君乎獨此忘,所惜唐遺緒。悲嗟痛禍亂,欲取彝倫敘。天資自忠義,豈媚後人睹。」全詩很長,此處僅為節選。
◆晉代葛洪《抱樸子·詰鮑》曰:「夫戰兢則彝倫敘,怠荒則奸宄作。」意思是為人守規矩、如履薄冰,就能保持倫理不衰;不守規矩,怠慢倫理,世道就會變得違法作亂。
由此可見,「彝倫敘」實為古代人常用的慨嘆之語。
那麼,歷史上第一個提出這個詞語的人是誰呢?
答案是殷商末期的聖賢人物箕子。
箕子畫像
箕子,本名胥餘,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昏君紂王的叔父,官至太師位。箕子與微子、比幹,並稱「殷末三仁」。但面對紂王這樣的昏庸之人,再仁德的聖賢人物也沒有好下場。
孔子《論語·微子》曰:「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具體解釋一下這三個仁德之人的結局:面對紂王的殘暴無道,微子一走了之;箕子則裝瘋賣傻以發洩悲憤,後被紂王囚禁;最慘的當屬比幹,他執意死諫想要說服紂王實施善政,結果觸怒了紂王被殺死並被挖了心。
關於「殷末三仁」的故事,本文不做贅述。重要的是,周武王滅了殷商之後,箕子隱居鄉間,而武王聽聞他的賢德與才幹,親自來拜見他,向他討教治理國家的辦法。
周武王畫像
本來周武王向箕子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殷商的滅亡原因,但箕子不願說故國的壞話,所以閉口不談。後來周武王向他討教治國方略,箕子則知無不言。
箕子說:「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大意是,上古早期,大禹的父親鯀治水無方,天帝震怒,不給洪範九疇,所以社會倫理秩序敗壞,國運飄搖;後來鯀死後,其兒子大禹治水有方,上天賜給他洪範九疇,社會倫理秩序就恢復了,國運欣欣向榮。
那麼,箕子提到的「洪範九疇」是什麼東東?通俗地說,就是治理國家的九條根本大法。箕子說這是上天賜給夏禹的治國方略,這當然不可信。
真實的情況是,「洪範九疇」是箕子本人想出來的治國謀略和心得。但因為箕子不願意出山為新的周政權為官任職,所以託詞說這是夏禹的謀略。
後來箕子果然推辭了周武王的任職邀請,帶領部屬人員去了朝鮮半島,創立了「箕子朝鮮王朝」,並臣服於周朝。
今天的朝鮮或韓國,跟「箕子朝鮮」版圖略有關聯,但並不實質等同。此為題外話,不贅述。
話說回來,箕子說的「洪範九疇」根本大法,大概闡述了天、地、國家、社會和人要「各行其道」,凡事要有規矩。
具體內容,本文不做討論,重要的是,箕子認為,做到了這九條,就能「彝倫攸敘」,世道太平。
由此可見,跟「彝倫敘」相對應的,是「規矩」。而家庭孝悌倫理,就是儒家「規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再來看楹聯下句:「男位乎外女位乎內 外內正而家道興」。
這句話闡述的是,家庭中除了孝悌的「規矩」,還有另一條重要的「規矩」:男主外、女主內。只有男女各歸其位,家道才會興旺。
「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今天雖然廣受詬病,但這一儒家準則從古流傳至今,其實相當深入人心,不管是不是照此行事,但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句話的。
那麼,這種為了規範家庭男女成員勞作分工或家庭地位而表述的「規矩」,歷史上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呢,或者說出自何處?
答案是中華國學經典中的《易經》。
所謂《易經》,其實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著作。
但前兩部早已失傳,只是在歷史文本中提到過有這麼兩本書,壓根兒也沒傳下來;唯一現存的,僅有《周易》一部。
因此,狹義而言,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其實就是指周易。
相傳《周易》由周文王姬昌也就是周武王的父親所著。周易文本中明確指出了「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因此周易或周文王就是「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最初倡導者。
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又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上述周易引文側解大意為:天、地、人,尊卑有別,各有其位。在家庭中,女人的正位在內,男人的正位在外,這是上天註定的大義。
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兄長要有為兄的樣子,弟弟要有胞弟的樣子,丈夫要有丈夫的樣子,婦人要有婦人的樣子,這樣家道就正了,而家道正,天下也就安定了。
由此可見,周易所說的這段話,是「作者」周文王作為統治者,為了有利於自己將來的「天子」統治(周文王沒來得及建立周朝就英年早逝了),而做出的倫理規範表述。
這段話不但規定了「男外、女內」的準則,還對其他家庭成員的地位做了規定,即父母、兒子、兄弟等各有特定的形象樣貌。
這其實就是後世儒家孝悌思想的雛形或參考坐標。
周易自古以來就屬於晦澀難懂的聖賢讀物,一般人並不過多接觸它,因此,「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這樣的表述語句,歷史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並不為廣大民眾所熟知。
直到北宋名相大儒司馬光在他的家訓著作《家範》中引用了上述關於家庭中男女正位的文字,「男主外、女主內」的文本記述才始於進入公眾的視野。這也是此種觀念影響至今的根本原因所在。
雖然說「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今天的人看來含有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色彩,但在古代社會,卻也有它的合理性:
一是在古代,大凡社會勞動均以繁重的體力作業為主,女性可參與的地方不多。這一點不像現代社會,因為種種技術的引入,體力型勞動作業已經退居二線,更多的是技術性工作,所以女性得以跟男性平齊而論。
二是古代的人們沒有節育的觀念,多子多福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因此,女性在人生當中,幾乎有大半的時間都在生育和撫養下一代,這就註定了古代女性的人生天地局限於家庭。
三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三綱五常是任何人都難以逾越的心理屏障,統治階級極力推行父權和夫權,女性並無反抗的社會空間或土壤,唯有接受「女位乎內」的現實。
不管怎麼說,「男位乎外女位乎內 外內正而家道興」,在古代社會被奉為圭臬,因此成為家訓文化中的至理箴言,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楹聯「子盡其孝弟盡其恭孝恭昭而彝倫敘,男位乎外女位乎內外內正而家道興」,上聯闡述了「子孝弟恭」的孝悌思想,下聯主張的是「男外女內」的家道觀念。
這兩條古代儒家準則,均屬古代倫理「規矩」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古代家訓文化的核心主張。
值得一提的是,上聯所說的「彝倫敘」即倫理長存之要義,出自周武王跟箕子的談話;而下聯中關於「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的闡述,出自於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所著的《周易》。
上下聯均與周朝的創建者即文王和武王相關,顯然不是巧合,而是題寫楹聯之人有意為之。在此意義上也可以說,中華禮儀或倫理觀念,究其源頭,十多八九始自周代,是完全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