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自稱漢字寫得最多的人

2021-02-08 噹噹讀書匯book


倪匡是誰?如果我說他是個小說家,可能有人會想起來:「寫科幻小說的」;「衛斯理傳奇、原振俠」;「結尾總是外星人」;「童年陰影」。如果我說他寫過很多劇本,也可能得到這樣的回覆:「總寫爛片」、「槽點太多」。

但是,到了2012年的第31屆金像獎,著名導演徐克代表香港電影界把一座「終身成就獎」鄭重送到77歲的倪匡手上,並稱他是「樂天創意掌門人」。自稱漢字寫得最多的人。

倪匡祖籍浙江寧波,1935年5月30日生於上海,雙子座,這大概是他思維和語言文字都極其敏捷、天馬行空的原因之一。倪匡原名倪聰,字亦明。「倪匡」其實是他眾多筆名之一,據說「匡」是他隨手從《辭海》中點出來的。

1957年,倪匡從內地到香港,當過工人、校對、編輯,自學成才,成為專業作家。倪匡一生著述之豐,少人能出其右,他甚至自稱「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作品範圍極廣,包括武俠、科幻、奇情、偵探、神怪、推理、文藝等各類型的小說、雜文、散文評論、劇本。

倪匡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寫了無數劇本,其中,著名陽剛武俠大導演張徹所拍攝的大部分武俠片,劇本都出自倪匡之手。他還曾在老友金庸出國期間代寫《天龍八部》連載,也曾替古龍代筆寫了部分《絕代雙驕》。為此,倪匡頗為得意地自撰一聯:「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倪匡的代表作品有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等,武俠小說則以《六指琴魔》為代表。作品特色是想像奇特、天馬行空、常有神來之筆。

順說,倪匡之子倪震也是作家、媒體人,倪震妻子是影星周慧敏。倪匡妹妹則是香港小說家亦舒(原名倪亦舒)。

上世紀60年代末,武俠影片大行其道,倪匡開始從事劇本創作,主要「客戶」是當時的香港電影巨鱷——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他還給李小龍寫了《精武門》,陳真這個人物,就是倪匡「無中生有」原創出來的角色。

不甘受日本人所辱,帶上「東亞病夫」牌匾橫掃虹口道場;凌空一腳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踢碎;而當結局陳真猛然躍起,以生命和怒吼向列強憲兵的子彈做出最後抵抗時,這個角色成了一代經典,民族英雄悲壯的國魂也從此定格在無數人的記憶中!

後來香港電影再拍精武門的故事,無論是梁小龍、李連杰、甄子丹版本的陳真,無不沿用了倪匡的「初始設定」。

匡在創作上是有名的快槍手,作品太多,良莠不齊,這是實情。「爛」這一字評價,大概已經被人說得太多,倪匡自己都忍不住吐槽了一把。2006年4月8日,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同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和蔡瀾頒發最佳編劇獎。按照流程,頒獎嘉賓是循例要彼此調侃幾句的。我們頒「最佳編劇」,電影的劇本我也寫過,你知道我寫過多少個?

倪匡的寫作速度十分驚人,每小時可寫8000字,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從不拖稿、欠稿,早期寫得太快,寫完之後還故意擱幾天再交稿,以免編輯以為他沒有認真寫。如果放在今天的網絡文學圈,倪匡大手就是那種能同時開12篇文坑,從起點、龍空、縱橫到晉江到處開花,而且日更不輟,完結超快又開新篇;金庸巨巨也是從不斷更,但只在自家網站(明報)更文,還常年佔據網文金榜第一;另外,還有一個古龍大神就拖稿嚴重,常找槍手常爛尾……但仍令讀者欲罷不能。

金庸與倪匡

古龍與倪匡


跟倪匡和他的小夥伴們比起來,今天的網文作者都輸了QAQ!

1958年,倪匡開始寫武俠小說,第一個筆名為「嶽川」。

1962年,在老友查良鏞(金庸)的鼓勵下,倪匡開始用筆名「衛斯理」,以「自傳」的口吻寫一系列男主角就叫「衛斯理」的小說,第一篇名為《鑽石花》,在《明報》副刊連載。至第四篇小說《藍血人》起,衛斯理系列小說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藍血人》一書於2000年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成為倪匡科幻小說的代表著作。

邵氏400部武俠片裡,有261部是他編劇,如果再加上為臺灣、東南亞的電影公司片商所寫的,數量還要翻番。倪匡寫「劇本」其實也是小說式的,他的每個劇本基本就是一部中短篇小說。

↑《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編劇陳文貴曾說:「當年我進邵氏當編劇,有職員告訴我,倪匡每天上班,拉開書桌甲抽屜寫甲劇本,一小時後拉開乙抽屜寫乙劇本,據說那桌子有八個抽屜……」

↑當年與他合作最多的邵氏大導演張徹,每次拿到倪匡的「劇本」,就自己在文字上面劃線,一段劃線就是一個分鏡頭。倪匡有個脾氣:小說絕對不準人改,劇本則是隨便別人怎麼改,自己絕不動手。加上數十年前的拍攝條件和技術限制,倪匡筆下的一些奇思妙想並不容易表現。所以,倪匡的劇本(小說)跟拍出來的電影有時實際上差距甚大。

一部劇是否成功,劇本最多佔一半。不是說倪匡沒交過「行貨」,但一定要拿拍出來的所有爛片說就是倪匡劇本(小說)寫得爛,這也是不公平的。

「只可惜倪匡此人頗有些疏懶不羈,這麼多作品,他也無暇、無心去整理。直至封筆,他拿出來出版成書的也只有近五十部中短篇武俠小說,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其中倒也不乏頗有可觀者。」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倪匡更多作品

相關焦點

  • 哈哈哈哈哈,倪匡真是好玩得要死啊
    倪匡就笑嘻嘻地回答:「如果現在走,就是八十三了。」問的人怔住,臉一陣青,一陣白,完全不知道怎麼應對。他就樂得不行。倪匡說,「種了這麼許多花,看花苞慢慢長大,正當它要開時,我一轉頭,波的一聲,花就開了,把我氣死。所以有一天我決定盯住它,盯到它開放為止。」然後,那天倪匡對花坐下,一看看了四個小時,終於花朵乖乖地開給他看。他養魚的時候,自稱「倪九缸」。
  • 79歲的倪匡:寫科幻不因金庸古龍 嘆人生無憾
    倪匡說,提問我用廣東話回答,我的廣東話不好,不過我的普通話更差。還有,我上海話也說不清楚,這點跟衛斯理正好相反。哈哈哈哈。兩句話的人生怎麼會是傳奇談新書,倪匡圓頭一仰,「哎呀都是老生常談,現在外面傳我的故事多著呢。」
  • 從「畏罪潛逃」到香港才子的轉變,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而更是無人敢反駁倪匡自稱:"自有人類以來,寫過漢字最多的人",因為他嚴謹要求自己每天寫上個八千字,下筆成章,揮毫即文,效率極高,品質非凡,短短時段,無數鮮明的角色便擁有了軀體與血肉這樣的人,從能力上講,絕不愧於稱為才子,為人讚嘆。  其二、精神之力未曾衰竭。其實就像《平凡的世界》第三十五章寫的那樣:"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卻不願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 筆畫最多的漢字,到底是哪一個?
    那麼,在中國的漢字系統裡,「筆畫最多的」漢字又是哪一個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一下那些被認為是筆畫最多的漢字吧。No.1提到筆畫最多的漢字,大家聽到最多的就是下面這個字了。就連許多的漢語教材,也都將這個字認定為」筆畫最多的漢字「。這個字的讀音也非常的」鏗鏘有力「,讀作biáng。其源於陝西關中的一種小吃「biáng biáng面」,是一種口語化的象聲詞。因為在做這種面時會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因此而得名。
  • 做編劇捧紅李小龍、代筆金庸寫瞎阿紫、發掘古龍,詩酒風流的倪匡
    倪匡也成為香港文壇的名人之一。倪匡風趣幽默,古怪興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涉獵極廣,小說則包括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各種。寫作速度也十分驚人,每小時可寫八千字(手寫),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當時一代武俠宗師大導張徹也在用筆名「何觀」寫影評,但每次的觀點都被「嶽川」批駁的一無是處,罵得狗血淋頭。
  • 【揭秘】倪匡的神來之筆
    倪匡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與金庸、黃霑和蔡瀾齊名,尤其以科幻小說上的表現最讓人津津樂道。年輕時的倪匡,剛到香港時在工廠做雜工。1957年的某天早上,他跟其他工友們等開工,大夥人拿起《工商日報》翻閱,其中副刊上的萬言小說特別吸引人,正當工人們興致盎然地討論著故事時,倪匡開口說「這種東西,我也會寫。」馬上被其他人嘲笑,認為他說謊不打草稿。倪匡心中有氣,當天下午回家,還真的寫出了長達一萬字的小說《活埋》,馬上投稿給報社。一個星期後,報社打來電話,稿子被錄取了!
  • 中國漢字筆畫最多的十個漢字,第一個是160畫!
    一、只能畫不能寫的多筆劃字1
  • 曾代筆寫《天龍八部》 60年好友倪匡豁達面對金庸仙逝:人都會死
    曾代筆寫《天龍八部》 60年好友倪匡豁達面對金庸仙逝:人都會死時間:2018-11-02 13: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曾代筆寫《天龍八部》 60年好友倪匡豁達面對金庸仙逝:人都會死 金庸去世後,萬眾悼念。
  • 給古龍金庸代筆,把《天龍八部》的阿紫寫瞎,倪匡:武俠難免受傷
    而在現代文壇,也有不少代筆的事情發生,最能拿到檯面上來說的,就是金庸找倪匡代筆的故事了。倪匡跟金庸都是大陸人,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去了香港。由於金庸成名比較早,所以他在創建《明報》後拉了這個小老弟一把,給倪匡提供平臺寫出了《衛斯理》這樣的經典科幻小說。而倪匡,也理所當然地幫老大哥代筆寫文章,而且還把《天龍八部》中的主要角色阿紫給寫成了瞎子。
  • 漢字筆畫數隨談——筆畫最少和最多的漢字
    張公: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個,這就是一二三的「一」字。陳公: 一畫的漢字共有兩個,除了張公所說的「一」字外,還有一個甲乙丙的「乙」字。萬公: 談漢字筆畫,慎用「只有」和「共有」,因為一畫的字,不是「只有一個」或「共有兩個」。那麼,該怎麼說呢?我在這裡要說的是「還有一個」。覃公: 「還有『一個』」是哪「一個」呢?
  • 沈西城 | 智者倪匡
    認識倪匡近半個世紀,當年我們年輕、天真,彼此性情相近、言談無隔。我們都是上海人,用上海話溝通,倍覺親切。倪匡二十二歲來港,舌頭髮硬,學不好廣東話。他不承認,說:「跟舌頭硬沒關係,我天生有言語障礙症。」這是真話,倪匡這個人除了弄筆桿兒,其他物事啥都不懂。洋涇浜英文,只會「So what」和「Who cares」,就此走遍美國。
  • 香港四大才子之倪匡
    而後,他給對方寫信,把對方「罵」得心服口服。其實,罵金庸的,是香港四大才子中的另一位:倪匡(Ní Kuāng)。說來很巧,倪匡說話也不利索。因為他們的作品,我讀得不算多。但回頭一想,這就好比一碟菜,你無需吃完,只吃一兩口,就可以知道味道如何。同樣地,一個作家的作品,你只要讀一兩本代表作,就大概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水平。
  • 漢字是最美的文字,你也可以把字寫得很好看
    如果要問世界上哪種文字最美,我的答案是漢字。 如果要問世界上哪種文字最難,我的答案還是漢字。 漢字的難是全方位的,聲調平上去入,含義博大精深,有一詞多義,還有一字多音,等等。
  • 倪匡自稱:「我對愛情很專一,只是身體不專一而已。」
    能保證思維大綱的連續性,同時多方思維神經同時運作,這真的不是尋常之人可以做到的。其他三位香港才子只是專攻一個方面,倪匡在這方面可謂是略勝一籌。1972年,倪匡曾經擔任《精武門》的編劇一職,我們現在奉為經典的"陳真"一角就是他為李小龍量身打造的。
  • 他4天寫一本書,20分鐘寫出票房百萬的劇本,卻連續寫稿三十年
    幾次下來,金庸就對倪匡說,希望能找到蔡先生為明報寫專欄。蔡瀾高興壞了,立刻就答應下來,出來後倪匡埋怨蔡瀾把稿酬談得太低了,沒想到蔡瀾卻說沒錢都願意。倪匡氣得罵蔡瀾沒出息。金庸去世的時候,84歲的倪匡和78歲的蔡瀾拄著拐杖,向他們最崇拜的人告別。兩個人相扶而去的背影,令在場的人都無比動容。
  • 這是倪匡代寫金庸《天龍八部》最成功,也最絕妙的一筆
    這本小說是金庸武俠知名度最高之一,從1963年開始,前後創作歷時四年,此時的金庸,正是人到四十的中年,為其創作生涯高峰。但《天龍八部》連載到1965年,已是高潮迭起,卻因要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小說面臨中斷的情況,時間一個月,這有點長啊。明報的銷量就靠這個撐著。這才想到了好友代筆。
  • 文史 | 科幻鼻祖倪匡的「哈哈」人生
    謀生問題解決了,為了實現「自我增值」,倪匡到聯合書院新聞系上夜校。有一天在教室裡上課,一陣冷風吹來,前排有個叫李果珍的女生回頭一看,後面的門開著。「那一眼,很動人」,倪匡立刻跳起來,一個箭步衝上去,把門關上,博得李果珍回眸一笑。「非常靚,靚到抽筋」,那一刻,倪匡決定,「一定要娶這個女子」。
  •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自稱「朕」,漢字「朕」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君主、諸侯王,歷來喜歡「稱孤道寡」。他們的自稱,其實並非只有「朕」一種,還有寡人、孤、不穀(不轂)、孤家等。既是自稱,本質上都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但分別蘊含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老子》:「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谷)。」
  • 廢除漢字後,越南人過春節,春聯怎麼寫?
    越南和中國一樣過春節,廢除漢字後,越南人的春聯怎麼寫?廢除漢字後,越南人過春節,春聯怎麼寫? 12世紀(公元1174年起),漢字成為越南國家的正式文字。大蒙古國時期,越南人在漢字的基礎上又設計出喃字(Ch N m)。正是因為有著如此歷史,漢字已深入到越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