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是誰?如果我說他是個小說家,可能有人會想起來:「寫科幻小說的」;「衛斯理傳奇、原振俠」;「結尾總是外星人」;「童年陰影」。如果我說他寫過很多劇本,也可能得到這樣的回覆:「總寫爛片」、「槽點太多」。
但是,到了2012年的第31屆金像獎,著名導演徐克代表香港電影界把一座「終身成就獎」鄭重送到77歲的倪匡手上,並稱他是「樂天創意掌門人」。自稱漢字寫得最多的人。
倪匡祖籍浙江寧波,1935年5月30日生於上海,雙子座,這大概是他思維和語言文字都極其敏捷、天馬行空的原因之一。倪匡原名倪聰,字亦明。「倪匡」其實是他眾多筆名之一,據說「匡」是他隨手從《辭海》中點出來的。
1957年,倪匡從內地到香港,當過工人、校對、編輯,自學成才,成為專業作家。倪匡一生著述之豐,少人能出其右,他甚至自稱「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作品範圍極廣,包括武俠、科幻、奇情、偵探、神怪、推理、文藝等各類型的小說、雜文、散文評論、劇本。
倪匡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寫了無數劇本,其中,著名陽剛武俠大導演張徹所拍攝的大部分武俠片,劇本都出自倪匡之手。他還曾在老友金庸出國期間代寫《天龍八部》連載,也曾替古龍代筆寫了部分《絕代雙驕》。為此,倪匡頗為得意地自撰一聯:「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倪匡的代表作品有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等,武俠小說則以《六指琴魔》為代表。作品特色是想像奇特、天馬行空、常有神來之筆。
順說,倪匡之子倪震也是作家、媒體人,倪震妻子是影星周慧敏。倪匡妹妹則是香港小說家亦舒(原名倪亦舒)。
上世紀60年代末,武俠影片大行其道,倪匡開始從事劇本創作,主要「客戶」是當時的香港電影巨鱷——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他還給李小龍寫了《精武門》,陳真這個人物,就是倪匡「無中生有」原創出來的角色。
不甘受日本人所辱,帶上「東亞病夫」牌匾橫掃虹口道場;凌空一腳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踢碎;而當結局陳真猛然躍起,以生命和怒吼向列強憲兵的子彈做出最後抵抗時,這個角色成了一代經典,民族英雄悲壯的國魂也從此定格在無數人的記憶中!
後來香港電影再拍精武門的故事,無論是梁小龍、李連杰、甄子丹版本的陳真,無不沿用了倪匡的「初始設定」。
匡在創作上是有名的快槍手,作品太多,良莠不齊,這是實情。「爛」這一字評價,大概已經被人說得太多,倪匡自己都忍不住吐槽了一把。2006年4月8日,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同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和蔡瀾頒發最佳編劇獎。按照流程,頒獎嘉賓是循例要彼此調侃幾句的。我們頒「最佳編劇」,電影的劇本我也寫過,你知道我寫過多少個?
倪匡的寫作速度十分驚人,每小時可寫8000字,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從不拖稿、欠稿,早期寫得太快,寫完之後還故意擱幾天再交稿,以免編輯以為他沒有認真寫。如果放在今天的網絡文學圈,倪匡大手就是那種能同時開12篇文坑,從起點、龍空、縱橫到晉江到處開花,而且日更不輟,完結超快又開新篇;金庸巨巨也是從不斷更,但只在自家網站(明報)更文,還常年佔據網文金榜第一;另外,還有一個古龍大神就拖稿嚴重,常找槍手常爛尾……但仍令讀者欲罷不能。
金庸與倪匡
古龍與倪匡
跟倪匡和他的小夥伴們比起來,今天的網文作者都輸了QAQ!
1958年,倪匡開始寫武俠小說,第一個筆名為「嶽川」。
1962年,在老友查良鏞(金庸)的鼓勵下,倪匡開始用筆名「衛斯理」,以「自傳」的口吻寫一系列男主角就叫「衛斯理」的小說,第一篇名為《鑽石花》,在《明報》副刊連載。至第四篇小說《藍血人》起,衛斯理系列小說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藍血人》一書於2000年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成為倪匡科幻小說的代表著作。
邵氏400部武俠片裡,有261部是他編劇,如果再加上為臺灣、東南亞的電影公司片商所寫的,數量還要翻番。倪匡寫「劇本」其實也是小說式的,他的每個劇本基本就是一部中短篇小說。
↑《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編劇陳文貴曾說:「當年我進邵氏當編劇,有職員告訴我,倪匡每天上班,拉開書桌甲抽屜寫甲劇本,一小時後拉開乙抽屜寫乙劇本,據說那桌子有八個抽屜……」
↑當年與他合作最多的邵氏大導演張徹,每次拿到倪匡的「劇本」,就自己在文字上面劃線,一段劃線就是一個分鏡頭。倪匡有個脾氣:小說絕對不準人改,劇本則是隨便別人怎麼改,自己絕不動手。加上數十年前的拍攝條件和技術限制,倪匡筆下的一些奇思妙想並不容易表現。所以,倪匡的劇本(小說)跟拍出來的電影有時實際上差距甚大。
一部劇是否成功,劇本最多佔一半。不是說倪匡沒交過「行貨」,但一定要拿拍出來的所有爛片說就是倪匡劇本(小說)寫得爛,這也是不公平的。
「只可惜倪匡此人頗有些疏懶不羈,這麼多作品,他也無暇、無心去整理。直至封筆,他拿出來出版成書的也只有近五十部中短篇武俠小說,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其中倒也不乏頗有可觀者。」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倪匡更多作品